发表于2025-01-02
国外:
「作者以巨细靡遗的丰富回忆,构成了本书的素材,并邀请读者见证由这些记忆娓娓道来的场景。」 ─The 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
「本书具有相当高的可读性,不时显时趣味横生。作者以绝佳的感受力,勾勒出一个幼小心灵在面临可怖的真相时所产生的困惑。」 ─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旧金山纪事)
国内:
故事是发生在西元1943年,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斯洛伐克某处乡间的山坡上,卡塔琳娜痴痴地望着那条通向这个村落的小路,等待着莲娜阿姨的身影出现。
为了逃避迫害,卡塔琳娜被寄养在户贫困的农家里,原本莲娜阿姨告诉她,两个礼拜过后就来接她回家,然而季节飞逝,白雪已掩盖了苍茫的大地,她的家人仍然音讯全无;不料她的特殊身分被揭发,因而被赶出村壮,于是开始她苦难的旅程。
由于虔诚的宗教信仰让她不论遭遇多少的困难都能坦然以对,支持她的唯一里念就是--她始终相信阿姨会来接她回家;然而阿姨终究没出现,于是她决定自己找到回家的路。当熟悉的家乡山河出现在眼前,等待她的却是……
「作者以鉅细靡遗的丰富回忆,构成了本书的素材,并邀请读者见证由这些记忆娓娓道来的场景。」-The 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
「本书有有相当高的可读性,不时显得趣味横生。作者以绝佳的感受力,勾勒出一个幼小心灵在面临可怖的真相时所产生的困惑。」-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旧金山纪事)
「本书步调沈稳,并叙纷陈,不过在书中主角所必须臣服以求生存的矛盾的现实,与迷失的观点之间,却表现出某种戏剧化的关联性。」-Booklist(书目杂志)
「作者温特女士刻画出主角对于宗教的疑惑,更点出对于祖国的矛盾情感。当战争结束后,正如作者所说的,卡塔琳娜的心灵也将永远停格在她所失落的世界当中,任凭贯穿整本书的回忆时光,一再反覆播放……」-Horn Book(号角书目)
1939年德国攻佔了捷克西部,斯洛伐克宣告独立,成为听命德国的傀儡政权,同时也参与了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计划,曾因当时全面清查犹太人而展开一连串逃亡的凯瑟琳‧温特(Kathryn Winter),成年后在美国从事音乐及写作工作,目前在柏克莱加大分校的「青年音乐人才计画」教授钢琴,她的第一本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亲爱的卡塔琳娜》于1998年问世,主角是一名寄养在农村、孤儿院以逃离迫害的犹太小孩。作者本身的经历增强了小说场面、情节的说服力,此点亦可由媒体评论得见─The 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作者以巨细靡遗的丰富回忆,构成了本书的素材,并邀请读者见证由这些记忆娓娓道来的场景。」
凯瑟琳‧温特首次尝试长篇写作的成果堪称可圈可点,例如在主角流浪时跳开小女孩的叙述改用民众或士兵作为第一人称的「七段证词」,或是最末章主角的回忆画面,都增强了本书叙述手法的活泼与巧思。《亲》书由卡塔琳娜的眼光来看週遭境遇,细细描述出小女孩原本爱玩的心、情窦初开的情绪,到后来失去家人的徬徨、动乱期间风声鹤唳的恐惧,起伏转折紧扣住读者心弦,情节前后对照令人惋惜。作者借由一位不懂人心险恶的稚童,在面临种族歧视的现实、渐渐明了各种加诸在自己身上的危机时,为了求取生存陷入迷失的观点──对于宗教的坚持与妥协、对「祖国」的矛盾情感,勾勒出一个幼小心灵面临可怖真相时所产生的困惑。在战争结束后,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卡塔琳娜的心灵「将永远守护着在她的回忆里的那个失落的世界」。
故事自1942年写起:卡塔琳娜的阿姨将她伪装成腥红热患者,让医生在门口挂上「请勿靠近!」的牌子,以便帮她们赶走秘密警察,第一周她兴奋得不得了──有哪个小孩不喜欢放假在家?第三周她却又哭又闹想到学校;当公告要求犹太人不得拥有任何乐器时,她很高兴不必再练小提琴,二周后她又哭哭啼啼缠着拿走提琴的同一个警察,因为他要拿走她的雪橇;警察取走收音机的那天,卡塔琳娜含着泪水,不知不觉用汤匙敲打起杯缘……这些事件传达的是「剥夺」,强势的一方取走另一个种族的物资、权利,甚至取走生命。
在卡塔琳娜的认知中,「集中营」是一个工作的地方,是因为国家的需要而成立的,但大人们不这么想,为了躲避搜捕,卡塔琳娜跟着阿姨及泰欧姨丈在谷仓躲了好一阵子,不能大声说话与行动,对一个孩子而言真是度日如年,她对阿姨嚷道:「我们会憋在这里发霉发臭,都是因为你们太懒惰而不想去工作,我恨你们!」在他们安然离开谷仓返家后,泰欧夫妇担心追捕行动可能会卷土重来,决定设法取得匈牙利的居留文件,于是莲娜阿姨将卡塔琳娜送到农村一户贫穷人家,给予丰厚的报酬请她们照顾卡塔琳娜二周,卡塔琳娜自此展开无尽等待的生活。
每天,她爬上小山丘引颈期盼阿姨的到来,泰欧夫妇一直没有回来接她,在发生村民用雪球攻击她的事件之后,照顾她的玛丽西卡终于无法再收留卡塔琳娜,她被迫四处流浪直到进入新教徒办的孤儿院内,信仰天主教的她必须伪装成新教徒,私下则虔诚地向圣母、圣徒祈祷。起初,她受到孤儿院的小孩排挤,但某天她因想把床垫里的旧干草甩干净,却不小心将藏在里头的圣徒卡片甩得满天飞舞,女孩们抢成一团,于是,卡塔琳娜开始告诉她们圣徒的故事。渐渐地,因为「传教」的成效,加上有疼爱她的玛拉修女,使得孤儿院的生活不像刚开始难熬了。
战后卡塔琳娜由军人索吉带她回家,途中借宿农场,农场主人是个共产党徒,他听到卡塔琳娜描述家里曾僱用女佣时,大骂她是个「资本主义者」!小女孩莫名地又被冠上某种意识型态标签。类似例子在书中不胜枚举:当她在普通学校上学时,同学不忘提醒卡塔琳娜的犹太身分;到了犹太学校,不懂犹太传统及宗教规范的她又成了野蛮的异教徒,她不解:自己既不信犹太教也不在光明节时点蜡烛庆祝,为何不能不当犹太人?她的阿姨回答:「没有人真正明白,这些事情毫无道理可循……无论我们怎么想、或怎么做,我们仍然是犹太人。」卡塔琳娜对这世界有许许多多的疑问,这些疑问或许永远都不会有答案。
虽然本书从战时的悲剧切入,却带有不脱孩子式的纯真语调,语句具有相当高的可读性,不时显得趣味横生。大人世界因宗教、文化、种族而彼此仇恨的情况,作者也透过孩童的眼光,大大嘲笑一番──「苏俄人和我们一样都是属于斯拉夫人,所以,我们根本不应该和他们打战。」「那你就等着那些反基督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来吧。到时候你只要敢提到耶稣,他们就会把你的指甲连根拔起。」「那匈牙利人呢?他们和我们不同种族吗?」「他们?他们是强头草,风吹两边倒。」「匈牙利人才不是呢,笨猪头!义大利人啦!义大利人才是叛徒。」「别听他的,他耳朵塞满麦草,已经听不进去我们的话了;罗马尼亚人才是经常改变立场。」──从孤儿院一群孩子们的对话内容,作者讽谕:真正幼稚的其实是大人啊。
随着风雨袭来萧瑟的秋意,台北二二八纪念馆在此时展出多幅白色恐怖时期军方审判、行刑纪录的摄影图片展,包含法庭的审判过程、押解人犯赴枪决的场面,将五○年代重现世人眼前。这些影像的强大震撼力不仅因我们身处台湾而形成切身的痛,即使是与这段历史毫无瓜葛的人也会黯然。与白色恐怖相差不久的二次大战时期、隔海的另一端,犹太人对于遭纳粹迫害的血泪史,也有着像现代台湾人想掀又不愿掀开过往的纠结,而历史总在一次一次的回顾中,要我们从中寻找灵魂深处的价值、避免重蹈覆辙。
没有死亡威胁,不识贫穷的今日台湾,一本叙述犹太小孩在二次大战期间颠沛流离的小说,其主题无论在时间或民族意识上都距离台湾的民众太遥远,但是种族文化之间的鸿沟、歧见,不也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在某些时代,想要保有人性必须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人们总害怕与自己不同的人事物,多看看这类的书,有助我们去理解犹太人与西方人、基督教徒之间长久以来难解的隔阂,当我们观看这个世界,学习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时,就能有更多的宽容。
亲爱的卡塔琳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亲爱的卡塔琳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