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野生动物?
美国野生动物生态学者理查.泰柏(R. D. Taber)曾将人类对待野生动物(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态度概分为三类:第一类,称之为权宜的或临机的态度,这类人通常会将野生动物视为一种可直接使用的日常生活食品或用品,见到就拿,且每当遇到成群的野生动物时,会倾向于能拿多少就拿多少(但不见得用得完);第二类,称之为节俭的或慎重的态度,这类人虽然仍会将野生动物视为日常生活上的资源,但较倾向有计画的使用,且比较会依据当时的需求去捕猎适当的数量;第三类,则可称之为珍惜的或专属的态度,这类人除了将野生动物视为一种具未来性的长期资产外,而且,还往往赋予野生动物一种精神上、美学上或智慧上,甚至文化上的意义。
乍看之下,这三种人类对待野生动物的态度,如果视之为依序演进出来的,不正与人类社会文明化的过程类似吗(注一)?比方说,远在上古时代,人类还过着茹毛饮血、朝不保夕的日子,而当任何一只有肉的野生动物都可能会稍纵即逝的时候,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他们很可能无可避免的採取了不计后果的取用策略,因为如何活过今天才是最重要的;而时至今日,现代人因为在生计上对野生动物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因此发展出一套从「今天的食物」以外的角度去看待野生动物,并更进一步的去爱惜和礼赞那些与人类共存的野生动物们。相信很多人正是从文明发展和心灵提升的角度来分析,认为人类如此的演变是一种自然(甚至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并且以大家如何看待野生动物作为衡量一个社会是否文明的标准之一;不少人甚至认定,只要现代化教育普及后,民众「自然而然」的就会重视野生动物存在的价值了(图一)。果真如此,至少在台湾这块土地上,全面性野生动物保育思潮及行动的形成就将指日可待了(注二)。
不过,如果进一步去探讨其间的差异,我们将会发现「生活是否有保障」才是实际影响人类如何看待野生动物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当眼前的生活完全没有保障、对未来命运也无法掌握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表现出前述第一类(权宜)的态度;当生活略有保障且有部分能力规画未来时,人们通常会採取第二类(节俭)的态度;而当生活极有保障、对未来(甚至子孙)的发展也有相当掌握的时候,第三类(珍惜的)态度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图二)。其实,只要是一大群的人,大家的生活条件必定会有所差异。例如,中世纪的贵族与平民间的生活条件就有天壤之别;环顾当今世界各地,非洲、南美洲、东南亚等低度开发国家人民的生活保障一定没有欧洲、北美、东亚等高度开发的国家高;而即使是在台湾,农渔村及山区居民生活的保障也比都市居民要低了许多。因此,任何一个时代或任何一个社会,实际上都可能会同时存在各种不同的态度。而除了生活条件很重要外,其他如政治制度、意识型态、经济活动、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因素,多少也都会左右人们对野生动物的态度,有时候在同一个人的身上,还可以观察到不只一种的态度呢!而这些错综复杂的现象,正是当前野生动物保育在形成共识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
比形成共识更困难的,是即使有了保育野生动物的共识,大家又该如何去做才算正确?换句话说,是否有这么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保育原则或标准作业程序可供大家依循?照理说,只要手段正当,能够成功达到保育目标的就是「正确的」作为(所谓:不论黑猫或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而如果能够将许多成功的保育案例摆在一起比较,再以科学方法去异存同一番,说不定我们真的能够归纳出一个必胜的保育原则来。然而,如此理想的状况似乎并不存在,因为绝大多数保育工作的成果都有待时间的考验,「成功」与否也实在无法骤下断言,再加上前述各种社会、人文因素的作用,可以说每一个案例的发展过程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要从这些经验中去归纳出一套有科学基础、普遍可行,且具体实用的保育原则将无异于登天。
不过,有趣的是,或许是长期受到一般教材及资讯的影响,在台湾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确实有那么一个普世皆认同的野生动物保育观,而且这个保育观是在西方先进国家发展出来的。同时,我们的社会上似乎也存在着一些对于保育概念的共同认知,有些观念甚至已经被认定是野生动物保育的通用原则及普遍标准了,这些常见的观念包括:动物种类越丰富或越多的生态环境,就会越稳定或越平衡;任何一个生态体系中的万物都密切相关,且相互不可或缺;人为活动(例如农、林、渔、牧),和直接消费野生动物的行为都会不利于保育;非消耗性的利用(例如有距离的观赏)野生动物不会影响到牠们;环境开发与野生动物保育是不相容的;生态环境越「自然」越好;台湾绝大多数的野生动物都已经濒临绝种了;原住民的狩猎活动是台湾野生动物现况的元凶;保育就是保护每一只野生动物不受到伤害;将野生动物野放回大自然有助于保育、传统社会及传统知识层面不懂保育的重要、现代科学及现代化的管理才能够保育野生动物等等。然而,到底这些观念对不对或对了多少,则鲜少有人去分析或检讨。
当然,除了保育,还有许多野生动物的议题值得我们注意。例如二○○一年初,在花莲就发生了一起民众疑似经由特定种类的野鼠感染到汉他病毒而死亡的案例,还因此造成大家不分青红皂白的对所有鼠类(包括无辜的宠物鼠和其他野生鼠类)的一阵挞伐,许多民众还因为恐惧而纷纷将宠物鼠丢弃到野外,并要求全面性的扑杀野鼠。事实上,如此盲目的处置所有的鼠类,在还没有控制住「汉他病毒」的传染媒介前,就可能先造成严重的生态冲击了。这个事件的始末,除了凸显一般民众对动物的认识不够外,也显现出政府及学术界对野生动物的疾病和寄生虫研究的不足。
实在的说,这本书无意也无法一一探讨所有前述的问题,由于绝大多数的文章都是笔者在过去十年间参与过研究的纪录和心得,因此难免有敝帚自珍之处,部分的想法甚至还有些另类。不过,若能因此引起读者的回响及探讨,倒也不失抛砖引玉的价值了。
这本《与野生动物共舞》的书名,仅仅是读到它,就仿佛有一股原始的力量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与那些在自然界中自由奔放的生灵建立起连接的。我一直以来都对广袤的自然充满了敬畏,尤其是那些在人类社会边缘,拥有自己生存法则的动物们。它们的世界,充满了野性、智慧和难以捉摸的魅力。想象一下,在清晨的薄雾中,与一头雄狮四目相对,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尊重的气息;抑或是跟随一群迁徙的角马,感受它们奔腾不息的生命力;又或者是在寂静的夜晚,聆听猫头鹰低沉的鸣叫,猜测它捕捉猎物的身影。这些画面,都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回响。这本书,或许就是我窥探这些生命奥秘的一扇窗户,它承诺将带领我去体验那些我只能在纪录片中看到的震撼场景,去理解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生命哲学。我期待着,它能用文字描绘出那些震撼心灵的瞬间,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纯粹的、未经雕琢的生命之美。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探险,一次与自然最深刻的对话。
评分《与野生动物共舞》——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和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我一直着迷于那些与人类社会截然不同的生命体系,尤其是那些在广袤荒野中自由驰骋的生灵。它们拥有着我们所失去的原始本能,以及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共舞”这个词,让我联想到了一种近乎艺术的互动,一种超越了简单观察的深刻连接。我很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与这些野性十足的生灵建立起如此亲密的关系的?是经历了无数次的等待与试探,才换来一次短暂的对视?还是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动物们敞开了心扉,允许人类走进它们的领域?我仿佛看到,在高原的稀薄空气中,作者与一群藏羚羊擦肩而过,感受它们奔跑时的自由与野性;又或者是在静谧的森林中,与一只狡黠的狐狸进行眼神的交锋,体会它们的智慧与生存策略。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文字阅读,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探索。我期待着,它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个充满未知与惊奇的世界,去感受那些我们平时难以触及的生命律动,去领悟那些来自大自然的无声教诲。
评分仅仅从《与野生动物共舞》这个书名,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所传达的意境,让我联想到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一种跨越物种的理解与交流。我一直对那些生活在我们星球角落的野生动物们充满好奇,它们拥有着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存法则,却同样在努力地活着,繁衍着。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深入探索这些神秘世界的绝佳机会。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野外与那些充满野性的生灵建立起联系的?是依靠耐心和敏锐的观察,还是有着某种特殊的沟通方式?我甚至可以想象到,在辽阔的草原上,作者是如何悄悄地接近一群正在休憩的斑马,感受它们群体间的信任与警惕;又或者是在幽深的丛林中,与一只狡猾的猎豹进行一场无声的对峙,体会它那令人敬畏的捕猎技巧。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野生动物的知识,更可能是一次关于勇气、尊重和生命哲学的体验。它承诺将带领我走进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去感受那些生命中最原始的脉动,去理解那些隐藏在它们行为背后的深刻含义。
评分每次翻开一本关于自然的书,我都会有一种特别的期待,仿佛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与野生动物共舞》这个书名,就带着一种莫名的吸引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共舞”的?这是一种怎样的互动,怎样的理解,怎样的融入?我们常说“敬畏自然”,但“共舞”似乎更进了一步,它暗示着一种和谐,一种默契,一种超越简单观察的亲密关系。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画面:或许是在遥远的非洲草原上,作者静静地观察着一群斑马,感受它们的警觉与群体间的信任;或许是在亚马逊的雨林深处,与色彩斑斓的金刚鹦鹉进行眼神的交流,体会它们的聪慧与灵动;又或许是在极地的冰原上,与那些孤独而坚韧的北极熊擦肩而过,感受它们的生存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了解到,人类是如何克服自身的恐惧与障碍,去接近那些我们通常认为危险或遥不可及的野生动物的。它是否会讲述一些令人惊叹的遭遇,一些充满智慧的瞬间,一些让我们反思人类在自然界中位置的故事?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理解那些隐藏在动物行为背后的深刻含义,去感受它们生命律动的节奏,去学习它们那种与环境浑然一体的生存之道。
评分读到《与野生动物共舞》这个名字,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野生动物,它们是地球上最原始、最纯粹的生命形态,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充满了令人着迷的魅力。而“共舞”这个词,更是增添了一层浪漫与神秘的色彩。它不仅仅意味着观察,更意味着一种互动,一种跨越物种界限的交流。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是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与动物建立信任,分享彼此的空间?还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时刻,与它们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契合?我想象着,或许是在寒冷的冬季,作者悄悄地观察着一群正在觅食的狼,感受它们严谨的社会结构和团队协作;又或许是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作者小心翼翼地接近一只正在休息的美洲豹,体会它那令人屏息的优雅与力量。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野生动物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勇气、耐心、智慧与尊重的史诗。它承诺将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去聆听那些来自远古的声音,去感受那些生命中最原始的脉搏。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多元性,以及人类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