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野生动物共舞

与野生动物共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山林里,与大地的精灵邂逅,是难忘而惊艳的......过去,在福尔摩沙岛的山林里,生息着无数且神祕的野生动物;现在,青山依旧,小溪潺潺,动物们的踪迹却渐渐消失了;未来,你希望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家园?动物与人类的温柔对话,期待你的加入!【作者简介】裴家骐,先后毕业于辅仁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及蒙大拿大学,专攻野生动物学,目前任教于屏东科技大学野生动物保育系。授课及研究的兴趣包括:野生动物生态学及经营管理学、研究方法学和保育人文学。除了教学和研究外,也参加「世界保育联盟」(IUCN)和「濒临绝种野生物贸易调查委员会」(TRAFFIC)两国际组织的活动,同时也是「屏东科技大学保育类野生动物收容中心」的负责人。目前还担任「鲁凯族自然资源保育基金会筹备处」的顾问及义工,希望能够推动并促成国内原住民对自然资源的经营与管理。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出版缘起◎孙小英推荐序◎林良恭作者的话◎裴家骐野生动物在台湾SOS──野生动物的唿救你,真的爱「牠」吗? 流浪到澎湖 初初上花轿动物的面谱朋友,你好吗?──山林里的中、大型哺乳动物飞入历史的台湾狐蝠解开台湾梅花鹿身世之谜野生动物研究者的第三只眼野生动物的远距追踪动物与人的对话透视──民众对野生动物保育的看法现代花果山──期待资骨人与猴和谐共处的桃花源保育与利用再造山林守护神未来──生物多样性及其保育后记:许子孙一个更美好的未来阅读之外:思考、观察、再了解公布栏:实用网站超链结

图书序言

你如何看待野生动物?

  美国野生动物生态学者理查.泰柏(R. D. Taber)曾将人类对待野生动物(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态度概分为三类:第一类,称之为权宜的或临机的态度,这类人通常会将野生动物视为一种可直接使用的日常生活食品或用品,见到就拿,且每当遇到成群的野生动物时,会倾向于能拿多少就拿多少(但不见得用得完);第二类,称之为节俭的或慎重的态度,这类人虽然仍会将野生动物视为日常生活上的资源,但较倾向有计画的使用,且比较会依据当时的需求去捕猎适当的数量;第三类,则可称之为珍惜的或专属的态度,这类人除了将野生动物视为一种具未来性的长期资产外,而且,还往往赋予野生动物一种精神上、美学上或智慧上,甚至文化上的意义。

  乍看之下,这三种人类对待野生动物的态度,如果视之为依序演进出来的,不正与人类社会文明化的过程类似吗(注一)?比方说,远在上古时代,人类还过着茹毛饮血、朝不保夕的日子,而当任何一只有肉的野生动物都可能会稍纵即逝的时候,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他们很可能无可避免的採取了不计后果的取用策略,因为如何活过今天才是最重要的;而时至今日,现代人因为在生计上对野生动物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因此发展出一套从「今天的食物」以外的角度去看待野生动物,并更进一步的去爱惜和礼赞那些与人类共存的野生动物们。相信很多人正是从文明发展和心灵提升的角度来分析,认为人类如此的演变是一种自然(甚至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并且以大家如何看待野生动物作为衡量一个社会是否文明的标准之一;不少人甚至认定,只要现代化教育普及后,民众「自然而然」的就会重视野生动物存在的价值了(图一)。果真如此,至少在台湾这块土地上,全面性野生动物保育思潮及行动的形成就将指日可待了(注二)。

  不过,如果进一步去探讨其间的差异,我们将会发现「生活是否有保障」才是实际影响人类如何看待野生动物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当眼前的生活完全没有保障、对未来命运也无法掌握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表现出前述第一类(权宜)的态度;当生活略有保障且有部分能力规画未来时,人们通常会採取第二类(节俭)的态度;而当生活极有保障、对未来(甚至子孙)的发展也有相当掌握的时候,第三类(珍惜的)态度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图二)。其实,只要是一大群的人,大家的生活条件必定会有所差异。例如,中世纪的贵族与平民间的生活条件就有天壤之别;环顾当今世界各地,非洲、南美洲、东南亚等低度开发国家人民的生活保障一定没有欧洲、北美、东亚等高度开发的国家高;而即使是在台湾,农渔村及山区居民生活的保障也比都市居民要低了许多。因此,任何一个时代或任何一个社会,实际上都可能会同时存在各种不同的态度。而除了生活条件很重要外,其他如政治制度、意识型态、经济活动、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因素,多少也都会左右人们对野生动物的态度,有时候在同一个人的身上,还可以观察到不只一种的态度呢!而这些错综复杂的现象,正是当前野生动物保育在形成共识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

  比形成共识更困难的,是即使有了保育野生动物的共识,大家又该如何去做才算正确?换句话说,是否有这么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保育原则或标准作业程序可供大家依循?照理说,只要手段正当,能够成功达到保育目标的就是「正确的」作为(所谓:不论黑猫或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而如果能够将许多成功的保育案例摆在一起比较,再以科学方法去异存同一番,说不定我们真的能够归纳出一个必胜的保育原则来。然而,如此理想的状况似乎并不存在,因为绝大多数保育工作的成果都有待时间的考验,「成功」与否也实在无法骤下断言,再加上前述各种社会、人文因素的作用,可以说每一个案例的发展过程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要从这些经验中去归纳出一套有科学基础、普遍可行,且具体实用的保育原则将无异于登天。

  不过,有趣的是,或许是长期受到一般教材及资讯的影响,在台湾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确实有那么一个普世皆认同的野生动物保育观,而且这个保育观是在西方先进国家发展出来的。同时,我们的社会上似乎也存在着一些对于保育概念的共同认知,有些观念甚至已经被认定是野生动物保育的通用原则及普遍标准了,这些常见的观念包括:动物种类越丰富或越多的生态环境,就会越稳定或越平衡;任何一个生态体系中的万物都密切相关,且相互不可或缺;人为活动(例如农、林、渔、牧),和直接消费野生动物的行为都会不利于保育;非消耗性的利用(例如有距离的观赏)野生动物不会影响到牠们;环境开发与野生动物保育是不相容的;生态环境越「自然」越好;台湾绝大多数的野生动物都已经濒临绝种了;原住民的狩猎活动是台湾野生动物现况的元凶;保育就是保护每一只野生动物不受到伤害;将野生动物野放回大自然有助于保育、传统社会及传统知识层面不懂保育的重要、现代科学及现代化的管理才能够保育野生动物等等。然而,到底这些观念对不对或对了多少,则鲜少有人去分析或检讨。

  当然,除了保育,还有许多野生动物的议题值得我们注意。例如二○○一年初,在花莲就发生了一起民众疑似经由特定种类的野鼠感染到汉他病毒而死亡的案例,还因此造成大家不分青红皂白的对所有鼠类(包括无辜的宠物鼠和其他野生鼠类)的一阵挞伐,许多民众还因为恐惧而纷纷将宠物鼠丢弃到野外,并要求全面性的扑杀野鼠。事实上,如此盲目的处置所有的鼠类,在还没有控制住「汉他病毒」的传染媒介前,就可能先造成严重的生态冲击了。这个事件的始末,除了凸显一般民众对动物的认识不够外,也显现出政府及学术界对野生动物的疾病和寄生虫研究的不足。

  实在的说,这本书无意也无法一一探讨所有前述的问题,由于绝大多数的文章都是笔者在过去十年间参与过研究的纪录和心得,因此难免有敝帚自珍之处,部分的想法甚至还有些另类。不过,若能因此引起读者的回响及探讨,倒也不失抛砖引玉的价值了。

  • 注 一
    文句中虽然採用了「演进」及「文明化」两个词汇,但笔者不希望因此而使得读者认为有「比较进步」或「比较优质」的含意,事实上,这两个词汇只是因为较为通俗,以及为了叙述时代变迁的方便而使用,在本文中并不具备好坏、优劣的暗示。

  • 注 二
    关于「保育」的内涵,本书借用世界自然保育联盟(IUCN)的说法:「保育是去经营管理人类生活圈中其他的自然资源(包括野生动物),使之对现今人类产生最大且持续的利益,同时保持其潜能,以满足后代人类之需求及期望」、「保育要以积极的行动,来达成对自然资源(包括野生动物)的保存、维护、永续利用、复育及改善现况的目标。」
  •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