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以友善且专业口吻写成的「精神疾病小百科」,可做为精神病患亲友、助人工作者和精神科医师的桥樑。因为精神病患不同于罹患其他疾病的人,他们大都对自己的疾病浑然不觉,必须经由亲友、心理师、社工辅导员、精神科医师等人的协助,才能得到适切与及时的诊治。
马偕医院精神科陈俊钦医师透过本书将助人工作中与精神疾病有关的事务罗列出来,逐一介绍说明,包括如何提前发现潜在的精神疾病、协助就医、处理突发事件、与精神科医师合作、药物与心理治疗的效用、病患的身心困境等,实用性高;并有「给助人者的话」单元,和附录:精神症状辞典、精神药物辞典,以便查询使用。内容符合台湾目前精神疾病的医疗现实生态,可帮助广义的助人工作者和为数颇多的精神疾病家属对精神疾病有更清楚的认知,也适合所有关心「精神病患」的读者阅读。
推荐者
精神科/简锦标教授(美国精神医学会院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科荣誉教授)
临 床/柯永河教授 (台大心理系)
谘 商/陈秉华教授(师大心辅系)
社 工/陈韺理事长(台北市社工师公会)
实 务/张珏理事长(中华心理卫生协会)
作者简介
陈俊钦医师,台大医学系毕业,精神科专科医师,马偕纪念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译着有:《牛津精神医学》、《精神医学精义》;着作有:《临床精神药物学》、《急诊精神医学》(以上艺轩)、《战胜精神分裂症》、《战胜躁郁症》、《焦虑也是病吗?》(以上健康世界)。作者曾获中国时报文学奖小说奖,文章散见中国时报、联合报、台湾医师网、元气早安健康网等。
光看《帮他走过精神障碍----该做什么,如何做?》这个标题,我就觉得这本书相当有分量,而且非常贴近现实生活中的需求。我常常在想,在台湾社会,许多人可能对精神障碍有所认识,但真正知道“该做什么”和“如何做”的人,可能并不多。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一个很大的空白。我脑海中勾勒的这本书,应该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读物,它不会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实操性的建议。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会不会详细说明,在不同阶段,家属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比如,在急性期,可能需要更密切的关注和支持;而在康复期,又需要的是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心理韧性”的培养方法,不仅是针对患者,也包括家属,因为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同时,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社会资源”的介绍,比如,在台湾有哪些相关的社福机构、支持团体,可以提供哪些援助,这些信息对于正在经历困难的家庭来说,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陪伴的力量”,让读者知道,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不是孤立无援的,而这本书,本身就能成为一种重要的支持。
评分这本书名《帮他走过精神障碍----该做什么,如何做?》光是看标题,就让人觉得既有份量又很实在,感觉像是黑暗中一盏指路明灯,特别是在我身边有亲友正经历着这样的艰难时刻,真的会忍不住想翻开它。我常常在想,当一个人陷入精神上的困境,旁人除了陪伴,到底还能做些什么?是默默地承受,还是得有方法地介入?这本书似乎就是来解答这些困惑的。我特别好奇的是,它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可以立刻上手去实践的技巧?比如说,如果对方情绪非常激动,我们该怎么开口?如果对方不愿意沟通,我们又要怎么保持连接?又或者,当他们觉得绝望,感觉世界末日来临时,我们该如何适时地给予力量,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设想的内容是,书中或许会包含一些真实案例的分享,通过别人的经历,我们或许能找到共鸣,也更能理解那份无助和挣扎。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强调“如何做”的部分,因为“该做什么”有时候我们能大概猜到,但“如何做”才真正考验智慧和技巧,而且往往是我们最容易卡住的地方。毕竟,面对精神障碍,很多时候并非只有一种答案,而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更精细、更人性化的指引,让我们这些旁观者,也能成为他们复原路上可靠的支柱。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帮他走过精神障碍----该做什么,如何做?》让我立刻联想到,在台湾这个社会,精神健康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相对的,许多家庭在面对亲人罹患精神疾病时,常常会感到茫然和无助。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出现,对于那些正在经历类似困境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份及时雨。我特别好奇的是,它会不会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精神障碍,并针对每一种障碍提供相对“量身定做”的建议?例如,对于忧郁症患者,可能需要关注的是情绪的支持和生活规律的建立;而对于思觉失调症患者,则可能更侧重于药物的配合、减少幻觉妄想的诱发因素,以及如何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我期待的内容是,书中能够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避免过多专业术语,让一般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同时,我也希望能看到关于如何与医疗专业人员(如精神科医生、心理师)有效沟通的部分,毕竟,家属往往是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协作者。另外,我非常重视书中关于“自我照顾”的章节,因为照顾精神障碍者是一场长期而艰辛的“马拉松”,家属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基础。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实用的策略,帮助家属在付出的同时,也能照顾好自己,不至于在消耗中失去力量,那就太有价值了。
评分仅仅是《帮他走过精神障碍----该做什么,如何做?》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我身为一个长久以来,一直对心理议题抱持高度关注的人。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本充满实际操作性建议的书籍,它不像某些理论性的探讨那样遥远,而是能直接触及“当下的问题”以及“实际的行动”。我设想,它应该会分门别类地,非常细致地去解析“该做什么”这个环节,比方说,当一个人出现哪些迹象时,我们应该开始警觉?有哪些初步的干预方式是可以尝试的?而“如何做”的部分,我则希望它能包含很多细微的技巧,比如,如何以不带评判的语气去倾听?如何在他们情绪低落时,提供恰到好处的安慰,而不是让他们感觉被过度关注或被指责?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沟通的艺术”,因为我深信,在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在面对精神困境时,沟通方式的正确与否,往往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另外,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强调“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即便是在已经出现症状的情况下,也有可以着力的点,来减轻未来的负担。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赋能”的感觉,让读者知道,即使面对精神障碍这样复杂的议题,我们也不是束手无策的,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那个能够提供实质帮助的人。
评分《帮他走过精神障碍----该做什么,如何做?》这个书名,给我一种非常踏实、可靠的感觉,就像是手握着一本使用说明书,可以在最需要的时候提供清晰的指引。我一直觉得,精神疾病的康复,不仅仅是患者个人的事情,更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而对于家庭成员来说,了解并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非常注重“流程”的阐述,比如,当怀疑家人有精神障碍的迹象时,第一步该怎么做?是应该立刻寻求专业帮助,还是先进行一些家庭内部的沟通?又或者,当确诊之后,家属在陪伴过程中,需要避免哪些常见的误区?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危机处理”的策略,因为精神障碍有时会伴随着突发性的状况,而了解如何冷静、有效地应对,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探讨“康复”这个概念,不仅仅是症状的缓解,更包括患者如何重新找回生活意义、重建自信,以及社会如何接纳和支持他们。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一些关于精神疾病的刻板印象和污名化,让更多人能够以更开放、更理解的态度去面对。我想,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做到这些,那它将不仅仅是一本指南,更可能是一扇窗,让人们看到希望,看到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