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当生命陷落时》、《转逆境为喜悦》在台湾出版后,许多读者都深深被佩玛?丘卓独特的教诲方式所吸引。她并不预设任何既定的佛教思想或方法,而是不断强调人性精神深处的本善,鼓励人们学习面对恐惧、转化忿怒、接纳忧伤;学习安住于当下、锻鍊不逃避的智慧;学习宽恕、友爱、柔软和慈悲,将心中的刀箭转化为智慧花朵。难怪很多读者喜欢买佩玛的书送给关心的朋友,因为这是最好的心灵礼物。
这本《与无常共处》是从佩玛.丘卓的畅销作品中採辑出来的精选集,书中包含108篇简明精要的短文,等于108篇生活的智慧,或者说108篇心灵修炼的教诲。它们是大乘佛法的精髓,「大乘」意味着更大的乘具,能引导我们逐渐脱离自我沉迷的紧缩状态,进入一个与全人类建立深刻情谊的宏大世界。书中从最简单的修行方法入手,帮助我们在生活里实际应用,培养洞识和觉醒之心。
阅读《与无常共处》的108篇短文,可以将它们观想成一颗水晶念珠的108个面向,每个面向都透射出清澈而温暖的光芒,直接照入充满渴求的心灵。对于不曾接触过佩玛.丘卓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将是最佳入门书,可以在轻松阅读间吸收到最精华的片段。而对于喜欢佩玛.丘卓的读者而言,这本精华集更是不可错过,书中一篇篇简短却充满力量和智慧的话语,让人爱不释手,帮助我们时时保持勇气和善意,揭露内在的珍宝--无限量的友爱、慈悲、喜悦和平等心,敞开心胸面对自己、他人及宇宙万物。
本书採32开软精装,方便携带,易于阅读,是送给自己及朋友家人最珍贵的心灵礼物
作者简介
佩玛.丘卓(Pama Chodron)是西藏金刚乘比丘尼。
自从一九七四年持戒以来,她常在欧洲、澳洲及北美主持工作室、讲座、冥思避静。佩玛?丘卓同时也是甘波修道院院长,该修道院是北美第一座藏密修道院;而她也是创巴仁波切指派的住持。
佩玛.丘卓着有《当生命陷落时》、《转逆境为喜悦》(心灵工坊出版)等以及数本有声书。她曾和普利兹奖作家爱丽丝.华克(Alice Walker)就冥想经验出版一个对谈实况录音,并已出版一本七页的单行本。
译者简介
胡因梦
名演员、作家与译者;现从事身心灵的整合研究与治疗。着作有:《死亡与童女之舞》、《古老的未来》、《茵梦湖》等。译作有:《当生命陷落时》、《转逆境为喜悦》、《存在禅──活出禅的身心体悟》、《克里希那穆提传》、《恩宠与勇气》、《一味》、《人类的当务之急》、《超越时空》、《自由、爱、行动》等十余本书。
随手可读的修行书 艾密丽.希尔本.雪儿
本书结集了佩玛.丘卓数本着作中的一百零八篇教诲。它们是大乘佛法的精髓,也是引领我们人生的智慧。「大乘」意味着更大的乘具,这条道路能引导我们逐渐脱离自我沉迷的紧缩状态,进入一个与全人类建立深刻情谊的宏大世界。本书拣选出来的教诲,能让我们一瞻大乘佛法的堂奥,品尝到它所提供的修行方法,以及能够在生活里实际应用的洞识和禅修。
佩玛汲取的教诲源自于一个长远的传承和师承。她的风格相当独特,不过她的教诲没有一则是独创的。她的教法尤其受到她根本上师创巴仁波切的影响。创巴仁波切是第一位用英文传授佛法给西方人的西藏人,他结合了葛举与宁玛这两个藏密传承的法教,并且引介了香巴拉王国的教诲。香巴拉是传说中的一个解脱的社会,它的精神根植于本善、禅定、菩提心、友爱和慈悲的觉醒之心。据说香巴拉王国的第一个国王从佛陀那儿听闻到佛法之后,便身体力行地开始修持,然后将佛法传给了他的子民。创巴仁波切称这个适合在家众修持的传承为「勇士菩萨的圣道」,这条道路强调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觉醒本质(「本善」)。修行就是要发现我们的本善,培养菩提心。如果抱持这个观点,那么修行、各种的活动、甚至最世俗的情况,都能变成觉醒的工具。
因为这些教诲是奠基在宇宙法则及日常的实际情况之上的,所以它们能够一直存留下来──至少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它们绝不是教条。老师总是鼓励学生要亲自去实验它们,体证箇中的真理。基于这个理由,这些教诲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它们可以适用于任何一种语言和任何一种文化。佩玛?丘卓承继了创巴仁波切的香巴拉传统,将这个古老的训练方式和香巴拉的勇士传承,融入到现代文化和精神之中。
在本质上,这些教诲乃是要告诉我们,如果能培养正念和觉察力,我们就能体认到自己与生俱来的资粮,而将其与人分享。这个内在的宝藏便是所谓的菩提心。它像是深埋于我们心中的一颗珍宝──只要条件成熟,它就会显露出来。菩提心通常有两种面向:绝对与相对这两面。绝对菩提心是我们最本然的状态,它是令我们和地球众生产生连结的根本善性。它拥有许多称号:开放之心,终极真理,我们的真实本性,柔软地带,温柔之心,或是「如是」。它结合了慈悲的品质、无条件的开放性以及睿智。它是没有任何概念、意见和自他之分的解脱之心。
虽然绝对菩提心就是我们最本然的状态,我们仍然被它那无条件的开放性所威迫。我们的本心是那么的脆弱和温柔,因此我们必须虚构出一堵墙来保护它。即使是看到这堵墙的存在,都需要下极大的内在功夫,若想除掉它,却必须温柔相待。诚如佩玛所言,我们不需要立刻拆解掉它,或是「拿起大铁鎚来击垮它。」,因为安住于开放的本善是终生要学习的功课。这些教诲提供了我们温柔而精确的方法,帮助我们持续地修行下去。
相对菩提心指的是以勇气和慈悲来探索我们的仁心,尽量安住于其上,并逐渐拓宽它。培养相对菩提心的关键,就在于继续敞开心胸面对痛苦,而不去封闭住它。慢慢地,我们将学会揭露内在无限量的爱、慈悲、喜悦和平等心,并将其拓展到他人身上。把我们的心拓宽到这种程度,是需要勇气和善意的。
有几种修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敞开心胸面对自己和他人。其中最基本的练习就是坐禅,它能使我们熟习自己的空性和无所依恃的本质。另一项重要的修练,是由十一世纪佛教大师阿底崃尊者传授下来的修心七要。修心七要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自他交换(藏密的施受法),亦即将痛苦吸进来,将快乐唿出去,二是熟记修心口诀,并利用这些简单的口诀来倒转自我中心的习性。这些方法教我们把那些看似最严重的障碍──愤怒、嫌恶、恐惧、嫉妒──当成是觉醒的燃料。
在本书中佩玛教导我们坐禅的方法、施受法、修心七要、发四无量心,来觉醒内在的菩提心。借着每日的坐禅练习,我们会越来越熟习自己的开放本质。我们会更有定力,更能安住于其中。下座之后进入日常生活里,我们要开始进行实验,看看自己能不能敞开心胸面对最不愉快的情境。借着施受法和修心口诀,我们才开始品尝到令我们害怕的事是什么滋味,并且开始有能力趋向以前一直在躲避的事物。若想进一步地突破自己的局限,敞开我们的心胸,就必须透过四无量心──友爱心、(梵文称为慈心)悲心、欢喜心和平等心──为其他众生发愿。
此外,我们还可以勤修六度波罗蜜,来超越人类奇特的自保本能,以及逃避觉醒之喜悦的本能。佩玛称六度行动为「六种慈悲的生活方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或智慧。这些修练方法的基础,都是要培养慈心,也就是对自己的一份无条件的友爱,我们要告诉自己,「就从目前的条件开始修起。」
在佛法中,这条道路便是菩萨道。简而言之,所谓的菩萨,指的就是发愿从觉醒的本心採取行动的人。按照香巴拉的的教诲,此即勇士之道。为了结合这两种观念,佩玛比较喜欢採用「勇士菩萨」这个词汇,因为它暗示着一股鲜活而勇往直前的能量,以及甘愿为众生的利益而受苦的心量。这样的行动还涉及到克服自欺,克服自我防卫以及试图让自己安全的所有惯性反应──由概念形成的监狱。温柔而精确地突破自我的障碍,我们将直接体验到内在的菩提心。如果读者已经接受过坐禅的训练,本书的教诲可以当成日常或每週、每月的修行警训。至于那些尚未开始禅修的人,本书可以带给你一些新的讯息──但不是要取代你原先的修行方法。书尾列举出的相关资讯,可以帮助有兴趣的读者找到禅修的指导老师。
刚收到这本「与无常共处:108篇生活的智慧」,就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了。那种淡淡的、带有水墨感的风格,让我想起很多中国传统画作,有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我平时就对东方哲学,尤其是佛学的一些概念比较感兴趣,“无常”恰恰是佛学里非常核心的一个观点。我总觉得,我们之所以会在生活中感到痛苦和焦虑,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对事物抱有太多的“恒常”的期待,而忽略了万物皆在变化的本质。这本书的“108篇”,让我联想到佛家念珠的108颗,这本身就带有一种修行的意味。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将“无常”这个宏大的哲学概念,通过108个小的篇章来解读,并将其转化为生活中的具体智慧?会不会有经典的案例,或者是一些让人豁然开朗的譬喻?我个人是很希望能够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够指导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无常观”的方法,比如在面对失落、变化和不确定性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韧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并学会以一种更超然、更智慧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评分老实说,我一看到「与无常共处:108篇生活的智慧」这个书名,心里就有一点小小的抵触,总觉得“无常”听起来太沉重了,好像要我们去面对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我一直是个比较喜欢秩序和稳定的人,对于那些充满不确定性的事情,总会下意识地想要逃避。但是,我的一个朋友,她最近经历了一些事情,整个人变得很不一样,说话也变得很有智慧。她说她最近在看一本书,跟“无常”有关,让她学到了很多。我好奇地问了书名,就是这本「与无常共处:108篇生活的智慧」。听她描述,书里的内容并不是让你去消极地接受,而是用一种很积极、很开放的态度去理解和拥抱变化。她还说,里面的“108篇”让她感觉很像是老师在讲课,每一篇都是一个小小的点子,听完之后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当时听得心痒痒的,虽然还是有点小小的担心,但更多的是好奇。我想,也许是时候挑战一下自己,去看看“无常”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才能与它“共处”,而不是被它打倒。毕竟,生活中的无常是躲不掉的,如果能找到一种方法与之和平相处,或许会让自己轻松很多。
评分这本书名很有意思,「与无常共处:108篇生活的智慧」,光听名字就觉得是一种深沉的思考,好像能为我们这些在生活海里载浮载沉的人提供一点指引。我最近的生活真的可以说是跌跌撞撞,工作上的压力、家庭里的琐事,加上一些突如其来的变故,常常让我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有点不知所措。我一直觉得,人生就像一场充满未知数的旅程,我们无法预知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也无法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无常”这两个字,就好像精准地抓住了我内心深处的感受。读到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画面:一场说来就来的大雨,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一个已经习惯的存在突然消失…… 这些都是无常的体现。我尤其好奇,书里提到“108篇”,这个数字本身就带有一种特殊的含义,在中国传统文化里,108常常与修行、解脱联系在一起。不知道这108篇文章,会以怎样的方式来探讨“与无常共处”的智慧?是故事性的叙述,还是哲理性的阐述?或者是一种结合?我很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起伏,不再因为突如其来的变化而过度焦虑。也许,学会接受无常,才是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的关键。
评分我是在偶然的机会下在一家独立书店看到的这本书,书名「与无常共处:108篇生活的智慧」瞬间吸引了我。我当下就拿起它翻阅了一下,感觉书的装帧设计就很朴实、很有质感,散发着一种沉静的力量。我一直以来都对一些关于人生哲学、心灵成长的书籍比较感兴趣,总觉得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我们太容易被外界的声音裹挟,而忽略了内心的声音。尤其是“无常”这个主题,对我来说,它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现实,更是一种需要去学习和适应的生活态度。我常常会想,我们之所以会感到痛苦,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执着于“不变”,渴望一切都按照自己的设想发展,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这本书的“108篇”的结构,我猜想应该是像一篇篇的短文,每一篇都包含着一些小的洞见或者启示,这样阅读起来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也更容易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时间来品读。我非常好奇,作者会用怎样的语言和方式来传递“与无常共处”的智慧,是偏向于东方哲学,还是融合了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接纳生活中的变化,从而活得更自在、更洒脱一些。
评分这款「与无常共处:108篇生活的智慧」的书名,让我立刻想到了台湾很多文学作品中那种细腻而深刻的情感表达。我们台湾人,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很容易感受到“无常”的环境里,台风、地震,甚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都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不确定性。但是,我们好像也总能找到一种方式,在风雨飘摇中依然保持乐观和坚韧。所以,当我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立刻就觉得,这本书很可能就是那种能够触及我们内心深处,并且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作品。我特别好奇“108篇”的呈现方式,是不是像是一种生活的小故事,或者是一些生活中的小感悟,每一篇都像是一块拼图,最终构成一幅关于如何与无常和谐相处的完整画面?我一直在思考,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变化,如何才能不被这些变化所吞噬,而是能够从中汲取力量,活出自己的精彩?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智慧,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无常时,能够更加从容、更加有力量,甚至能够从中找到一些生活的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