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蔚卿教授八十寿庆论文集

廖蔚卿教授八十寿庆论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廖蔚卿
  • 哲学
  • 思想史
  • 中国哲学
  • 学术史
  • 八十寿庆
  • 论文集
  • 文化
  • 教育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古代文论中的意象与审美:从《诗品》到晚唐五代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中“意象”与“审美”观念的演变与发展,重点聚焦于魏晋南北朝至晚唐五代的文论思潮。我们试图摆脱传统论述中将文论孤立看待的窠臼,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与思想史背景之下,考察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如何观察、理解和评价文学艺术的本质。全书以钟嵘的《诗品》为基石,延展至刘勰、萧统等人的理论建构,最终落脚于晚唐五代文人对于“境致”和“风流”的追求,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古典文论线索。 第一章:魏晋风度的余韵——从“言不尽意”到“风骨”的初探 本章首先考察魏晋时期文人对语言局限性的深刻体察。在玄学思潮和个体生命意识觉醒的背景下,如何用有限的语言传达无限的意蕴,成为理论家们探讨的核心议题。我们重点分析了早期“言意之辨”的争论,并将其视为“意象”观念形成的思想前提。 随后,本章转向对“风骨”概念的细致梳理。风骨,作为衡量文学作品高下的重要标准,其内涵远非简单的“气势”与“骨力”。它融合了作者的生命体验、道德操守以及语言的力度。我们通过分析曹植、嵇康等人的作品评论,揭示了风骨如何成为早期意象表现力的度量衡。作品中那些雄健、清峻的意象,正是风骨得以显现的载体。 第二章:钟嵘《诗品》中的意象“品藻”学 钟嵘的《诗品》不仅是一部诗歌流派的分类著作,更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系统地将“意象”作为核心评价维度的典籍。本章将《诗品》置于南朝士族文化中考察其理论基础。 我们详细剖析了《诗品》中“上中下”三品的划分依据。钟嵘评价诗人时,频繁使用如“清逸”、“遒健”、“绮靡”、“质朴”等描述性词汇,这些词汇本质上是对特定意象群组的审美概括。例如,对谢灵运“风神高迈”的赞赏,即是肯定其描绘山水意象时所达到的超脱境界;而对某些诗人“辞藻华靡”的贬抑,则暗示了其意象堆砌而缺乏生命力的弊病。 本章尤其关注“思”、“境”与“语”三者关系在《诗品》中的体现。钟嵘对“古今”的推崇,实际上是对超越时空、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意象体系的青睐。我们认为,《诗品》已初步确立了“意象的纯净性”与“情感的深度”是衡量诗歌价值的关键要素。 第三章:永明体与永明之声:音韵与意象的交织 永明年间,以沈约、王融为代表的文人对声律的精研,为意象的审美表达开辟了新的维度。本章探讨了永明体对文学语言的规范化过程,及其对意象呈现的影响。 声调的平仄谐和,使得原本抽象的情感和具象的景物在被吟诵时,产生了一种独特的“音乐化”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深化了读者对特定意象的感受。例如,平调的舒缓与上入调的急促,决定了某一特定场景的意象组合所能引发的情绪波动。本书认为,永明体并非仅仅是形式主义的追求,而是文人试图通过对声音的精确控制,来“雕琢”和“固定”意象的生命力的努力。 第四章:刘勰《文心雕龙》的意象哲学:体、象、韵的体系建构 刘勰的《文心雕龙》为古代文论提供了最宏大、最系统的理论框架。本章聚焦于《雕龙》中关于“体”、“象”、“情”、“采”等范畴的论述,考察其如何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意象审美体系。 “象”在《文心雕龙》中,是连接“情”与“文”的关键枢纽。刘勰明确指出,文学的功用在于“援物以连类,尚彼以附此”。这意味着优秀的意象必须具备高度的联想性和象征性。我们深入分析了“比兴”在刘勰理论中的地位,强调了“比”之于“显貌”,“兴”之于“感发”的差异,它们共同构成了意象表达的两种基本路径。 此外,本章还将考察“情采”理论。刘勰认为,文采(语言的华美)必须依附于深厚的情感和高远的意象,否则便沦为无根之木。只有当高尚的“体”(风格)与精妙的“采”(语言)完美契合,意象方能承载永恒的审美价值。 第五章:晚唐与五代的“境致”与“风流”:意象的转向与深化 进入晚唐,随着藩镇割据和王朝更迭,文人的审美取向开始从盛唐的恢弘转向对个人内心世界的细致描摹,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感慨。这种变化,直接反映在对意象的选用和处理上。 晚唐诗人对“境界”的追求,标志着意象理论的成熟。境,不再是单纯的景物堆砌,而是情与景、有形与无形的高度融合体。温庭筠的词中,那种迷离、颓废、充斥着香艳与悲凉交织的意象群,构建了一种独特的“闺阁之境”或“暮色之境”。 五代时期的词人,如后蜀的“花间派”,则进一步将意象的审美推向了极致的精致与伤感。他们对“风流”的强调,是对个体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调的极度张扬。本书认为,这种对“境致”与“风流”的偏执,是古代文论在面对时代剧变时,试图通过艺术的极致形式来维护精神独立性的体现。他们通过对细节意象的打磨,营造出超越现实困境的审美庇护所。 结语:古典意象学的未来回响 本书最后总结了魏晋至晚唐五代,中国文论中关于意象与审美认知的关键转折点。从对“风骨”的朴素认知,到《诗品》对“品藻”标准的建立,再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化,最终抵达晚唐五代对“境界”的形而上追求。这一脉络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古典美学如何将客观景物内化为具有深厚文化负载和情感张力的审美符号,为后世的诗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古代文学批评核心价值的全新参照系。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首先联想到的便是那份桃李满天下的荣耀。廖教授作为学术界的泰斗,想必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学子,而这本论文集,无疑是他们向恩师表达敬意和心意的重要载体。我个人非常喜欢阅读名家学者对其导师的评价和回忆,这不仅能了解导师的学术风范,更能窥见学生们在导师指导下的成长轨迹。因此,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感人至深的回忆文章,能够品味到学生们对廖教授发自内心的感激与崇敬。我希望这些文字能够生动地展现廖教授的治学精神,他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如何引领他们走向学术的殿堂。同时,我也希望能借此机会,了解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是如何看待廖教授的学术贡献,以及他对其所处学科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不仅是对一位学者的致敬,更是对学术传承的一种肯定。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学术气息,深邃的蓝色搭配烫金的字体,在书架上显得尤为庄重。拿到手中,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厚实而略带温润,似乎承载着无数智慧的结晶。我虽然不是廖教授的直接学生,但在学术圈子里,他的名字如雷贯耳,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一直是后辈们敬仰和学习的榜样。因此,这本为他八十寿庆而编撰的论文集,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敬意,一份对学术精神的致敬。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窥见学术大家们对寿庆者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能感受到学界对廖教授的崇高评价,也能从中汲取不同领域专家的前沿见解,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这不仅仅是论文的集合,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一次学术的交流盛会,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与其中的思想共鸣。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教育领域发展的读者,我一直对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下一代有着浓厚的兴趣。廖教授在我心目中,一直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和推动者,他的教育理念常常能引发我的深思。因此,当我得知有这本《廖蔚卿教授八十寿庆论文集》即将出版时,我便对此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探讨,能够展现廖教授在教育领域的深远影响,以及他的学生和同行们在继承和发展其教育思想方面所做的努力。我想了解,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廖教授的教育思想是否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他的学生们又是如何将这些思想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的?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的问题。一本好的论文集,不仅能回顾过去的成就,更能指引未来的方向,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个长期在某个特定学术领域耕耘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廖教授在该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的学术思想也深深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我期待在这本论文集中,能够看到众多活跃在该领域的学者们,围绕廖教授的研究方向,贡献出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希望这些论文能够展现出该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能够提出新的理论模型,能够通过严谨的实证研究,为我们提供新的证据和见解。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不同学者们在继承廖教授学术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突破,为该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不仅仅是对廖教授学术成就的一种肯定,更是对该领域学术生命力的展现。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们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能够激发更多的学术思考和研究。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名业余的、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学术论文集往往是一扇通往专业领域的大门。廖教授在我印象中,是一位在某个特定学术领域有着卓越建树的学者,而他的寿庆论文集,往往会汇聚该领域内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最活跃的思想。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中能包含一些深入探讨历史某个时期、某个事件,或者某种文化现象的论文。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提供新视角、新解读,甚至挑战传统观点的研究。我想从这些论文中,获得对某个历史问题的更深刻理解,了解当前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最新研究动态。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的语言能够相对通俗易懂一些,即使是业余读者,也能从中领略到学术的魅力,感受到思想的火花。一本好的学术论文集,应该能够连接专业与大众,引发更广泛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