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颜色之中,蓝色和绿色有最多的心情故事。悲哀的红色和郁抑的黄色积重难返。在悠长的历史上,蓝色这个老字号是无所不在的:冰里,水里,火里,也一定在花里,空中,洞里,包着果实,渗出土泥。虽然绿色是大地的活力,是大海的一份子,火光也泛着铜绿色,但绿色的空气、绿色的天空就很罕见了。灰色和棕色分佈甚广,却都不是明快的颜色,而黑色不活泼,粉红色不肃穆,橘色不驯良。因此,蓝色最能代表内心世界。不管是滑、轻、尖、高、亮、薄、快、涩、新、凉、低、深、甜、厚、暗、软、慢、熘、重、老、暖:蓝色无入而不自得,无一不是深刻的情感印记。
甜美与晦涩 高志仁撰
盖斯学哲学,爱文学,写小说,《华盛顿邮报》曾指其为「文章风格昭着的美国第一写手」;而我学文学,爱哲学,写翻译,老婆常指控我「老是说些奇奇怪怪的话」。她如果看了这本我译得龇牙裂嘴的书,才知道什么叫「不知所云」。
这部绝对称得上晦涩的作品,其实不论在中西写作传统上,都有悠远的历史:「咏物」为其主题,「笔记体」或「格言体」为其形式。盖斯咏赞蓝色,戴上有色的眼镜看世界,于是所有人也都「沐浴于蓝色,吞吐蓝色。」这蓝色很有点飘忽的逸趣,在盖斯笔下随处都是「文明就在遮遮掩掩的性冲动之间向前迈进」、「我们像捕鱼一样撒下一大片网收纳各种观念」、「形式就是万里晴空下撑开的一把雨伞」、「使用语言像对待情人」、「字成肉身没什么了不起,肉身成字才是真功夫」、「像格列佛来到巨人国一样放大贪慾的对象,膨胀我们的慾念,为每一把潜伏的慾火筑坛设祭」等隽永妙语。
这蓝色属于「过去」、「思想」、「超脱」、「自我的内幕」,也属于「性爱」,而这些也都是这篇文字的内容与特质。作者挑明性爱主题是我们读书与写作的根本原由。他很爱说笑,回忆少年时看到的一篇有关义大利轻舟的滑稽文章,其中有时下颇为热门的3P性暗示,每次我看了都大笑不止。他也提起一张扮演「性启蒙」角色的廉价女孩裸体照:「虽然我替那女孩难过,甚至和她同感羞辱,我还是瞪眼瞧着——为自己的急切感到汗颜——她茫然无助的模样和她的躯体一样刺激——我盯着看——我舔了她,把相纸舔得像猫咪的碟子一样干干净净,」而「到最后,有一天我再看时,她已经不见了,」和青涩少年一样不见了。是作者诗意的成长告白。
翻译到后来,晦涩转为甜美,彷彿柳岸花明的旅程。如同作者强调「语言文字本身的力量」,且盛赞「语言所创造的天地可爱、广大、奇妙、丰富、充满魅力,就像天地间的神祇美言妙语打破虚空的静默,」翻译在此和顽皮慧黠的原文角力之余,也获得了相当的自由与奔放。译者固不乏受教于作者之处,然而若无译者文章本事,作者所思所想在中文读者心目中如何成立?套句作者自己说的「没有语言,思想就不成立。」没有译文,原文只是喧哗。
众声喧哗?还不如一(译)声清唱吧!
作者简介
威廉‧盖斯 (William Gass)
1924年生,美国华盛顿大学哲学系教授,并于1966年开始发表第一部小说Omensetter’s Luck及In the Heart of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先后得到了国家书评人奖。1995年完成代表作The Tunnel 。盖斯教授被公认为美国当代杰出作家,1990年荣任国际作家中心主持人。
读到《蓝.色:癫狂的艺术》这个书名,我脑子里瞬间闪过很多画面。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在艺术史上有争议、却又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们。他们可能在创作时,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顾外界的喧嚣和评价,只为心中那股创作的冲动而燃烧。这股冲动,或许就像书名里的“癫狂”,带着一种超越常理的力量,驱使他们去探索那些别人不敢触及的领域,用色彩、线条、形式去表达内心最原始、最真实的感受。我甚至能想象到,这些作品可能充满了强烈的个人风格,甚至有些怪诞,但正是这种独特性,让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剖析这些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他们背后的故事,以及是什么样的“蓝”色,让他们走向了这样一条看似疯狂却又充满魅力的道路。这本书会不会揭示艺术与疯狂之间那条模糊而又迷人的界线?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重新认识那些被时代误解,却最终被艺术史铭记的灵魂。
评分《蓝.色:癫狂的艺术》这个名字,实在是太有冲击力了!它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艺术世界另一面的好奇。我总是觉得,真正的艺术,不应该只是迎合大众审美的作品,而更应该是一种情感的爆发,一种思想的呐喊。而“癫狂”这个词,恰恰捕捉到了这种极致的状态。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那些在艺术史上,不被主流理解,甚至被视为“疯子”的艺术家们。他们或许在创作时,经历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与挣扎,但正是这种痛苦,才淬炼出了他们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而“蓝.色”,这个本身就充满象征意义的颜色,又为这一切增添了一层迷幻的色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去感受那种纯粹的、不受任何束缚的创作激情,去理解那些在艺术道路上,勇于挑战极限,甚至将生命献给艺术的灵魂。
评分啊,最近迷上了一本叫做《蓝.色:癫狂的艺术》的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光是这个书名就足够让人浮想联翩了。总觉得“蓝”这个颜色本身就带着一种莫名的情绪,有时是宁静深邃,有时又是忧郁迷离,而“癫狂的艺术”更是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无数个可能的画面:或许是梵高的星空下,颜料在画布上肆意奔涌,释放出压抑已久的激情;又或许是某个时代,艺术家们在社会边缘游走,用非凡的创作打破常规,挑战世俗的束缚。我猜想,这本书里一定会有许多令人惊叹的作品,它们或许不被大众理解,却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描绘那些在艺术道路上踽踽独行,甚至不惜牺牲一切的灵魂。这本书会不会带领我走进一个充满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世界,让我重新审视艺术的定义?我更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自己也能被这种“癫狂”所感染,激发出内心潜藏的对美的渴望和对未知的好奇。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蓝.色:癫狂的艺术》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目光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这个书名,就好像一幅浓墨重彩的画作,瞬间在我脑海中勾勒出无尽的想象空间。我想,这绝对不是一本普普通通的艺术鉴赏读物,它一定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和故事。我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些艺术家,他们是如何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释放出最本能、最原始的创作欲望,不计后果,不顾一切,只为让内心的“癫狂”得以表达。“蓝.色”这个词,又给我一种深邃而又忧郁的感觉,或许这些艺术家们,都在用他们的方式,描绘着自己内心深处的“蓝色”情绪,并将这份情感,毫无保留地倾注于艺术创作之中。这本书会不会是一次对人类创造力巅峰的探索?我会不会在翻开它的那一刻,就坠入一个充满激情、甚至有些危险的艺术境界?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评分《蓝.色:癫狂的艺术》这个名字,总让我联想到一股原始的、不受拘束的力量。我总觉得,真正的艺术,往往诞生于某种极端的情绪之中,而“癫狂”这个词,恰恰概括了这种极致。我猜想,这本书不会是那种循规蹈矩的艺术史介绍,而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探索,去挖掘那些隐藏在艺术品背后,艺术家们内心的狂潮。或许,它会讲述那些在创作过程中,几近失控,但最终却化为惊世之作的故事。我脑海里已经浮现出各种色彩斑斓的画面,那些大胆的笔触,不寻常的构图,仿佛都在诉说着创作者不为人知的挣扎与呐喊。而“蓝.色”,这个本身就承载着丰富情感的颜色,又为这一切增添了一层神秘而诱人的光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去感受那种纯粹的、不加掩饰的艺术表达,去理解那些在追求艺术极致的道路上,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代价的灵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