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普及的中医药工具书,共分〈日常用语〉,〈医史用语〉,〈中医知识〉,〈中药知识〉,〈方剂、治疗〉,〈针灸、推拿〉,〈气功、养生〉七大范畴。
书末有三个附录,分别罗列出以数字命名的中药及方剂、历代重要医家的字号及别称,以及历代重要医籍的简称及其别称。
本书是研习中医药人士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亦是对中医药有兴趣的读者之入门专书。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我一直对中医药的符号化、概念化体系抱有浓厚的兴趣。《中医药一二三:名数及集称手册》这本书,在我看来,恰恰是对这一体系的一次非常成功且富有创意的解读。作者在“名数”的梳理上,不仅注重其字面意义,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象数理论。例如,对“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阐释,书中将其不仅仅作为诊断的工具,更是上升到了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理解层面。作者通过对历代医家在这些名数上的演变和发展进行梳理,勾勒出了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历史脉络。而“集称”部分的解读,更是将那些看似固定的方剂名称,置于其历史背景、药物组成、临床应用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展现了中医的动态性和实践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非专业读者也能窥见中医药理论的精妙之处,同时也为专业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的起点。
评分这本《中医药一二三:名数及集称手册》在我近期阅读的众多书籍中,无疑是一股清流。它不像那些过于学术化、充满古文晦涩难懂的医学典籍,也不同于市面上泛滥的“养生秘籍”,而是以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将中医药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辨证论治”这一核心思想时所下的功夫。书中并没有直接抛出“辨证论治”四个字,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比如一个常见的感冒症状,如何根据不同的体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发病原因,在中医看来会演变成截然不同的“证型”,从而指导不同的治疗方法。这种“同病异治”的思维方式,让我对中医的灵活性和个体化治疗有了全新的认知。书中对“阴阳”、“寒热”、“虚实”等基本概念的阐述,也并非照本宣科,而是融入了大量的生活场景,让我能够轻松理解这些看似玄妙的理论是如何应用于日常的健康调理的。阅读这本书,就像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用最朴实的语言,教你如何观察身体、如何理解疾病,从而获得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医理论一直充满好奇但又不知从何入门的读者,我最近偶然翻阅了这本《中医药一二三:名数及集称手册》。说实话,最初被这个名字吸引,以为会是某种枯燥的术语大全,但没想到,它竟然开启了我理解中医的全新视角。书中所提及的“名数”,比如“十二经络”、“五脏六腑”、“六淫邪气”等等,这些看似零散的词汇,在作者的梳理下,居然构建起了一个严谨而富有逻辑的中医理论框架。作者并没有直接罗列定义,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类比,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可感。例如,在讲解“五行”时,书中并非生硬地给出“木、火、土、金、水”的顺序,而是将其与春夏秋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肝心脾肺肾等脏腑一一对应,让我瞬间明白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动关系。更让我惊喜的是,“集称”部分,那些看似陌生的方剂名称,如“桂枝汤”、“麻黄汤”,在经过对症、功效的细致解读后,我才明白它们并非随随便便命名,而是蕴含着药物配伍的精妙之处。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我拨开了中医的迷雾,让我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有了初步而深刻的认识。
评分最近刚收到这本《中医药一二三:名数及集称手册》,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作为一名对中医养生略有了解的爱好者,我常常被那些古老的中医名词搞得云里雾里。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及时雨!它没有使用那些佶屈聱牙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中医药的“名数”和“集称”系统地呈现出来。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药食同源”的解读,书中列举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比如生姜、大枣、枸杞等,并详细介绍了它们在中医药理论中的“性味归经”和功效,让我顿时觉得,原来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着“药”!书中的“集称”部分,对于一些经典方剂的介绍,也做到了深入浅出,不仅仅是列出药物名称,还解释了为何这样配伍,以及它主要针对的是什么样的身体状况。读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能听闻中医却不知其所以然的“小白”,而是真正开始理解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对中医的“辨证施治”感到有点模糊,总觉得它不如西医那样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中医药一二三:名数及集称手册》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帮我打开了这扇门。作者在“名数”的讲解中,特别强调了“证”的概念,并将其与具体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一一对应,让我逐渐明白,中医的“诊断”并非简单的疾病名称,而是一种对人体整体状况的动态把握。书中对“体质”的分类和解读,也让我印象深刻,原来不同体质的人,对同样的疾病会有不同的反应,也需要不同的调理方法。在“集称”方面,书中对一些常用方剂的归类和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是如何体现在药物的配伍和应用上的。比如,同样是治疗咳嗽,不同的“证型”就会用到完全不同的方剂。这本书没有给我灌输任何“秘方”,而是教会了我如何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如何看待疾病和健康,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