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23
中医学是我国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长期应用中不断积累、总结而形成,具有独特风格,融合自然、人文科学于一体之医学科学体系。中医学理论是系统的生命科学理论,其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医学模式形成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学术特色和优势。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脏象、气血精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养生与防治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本书的编写,在充分吸收前六版统编、规划教材编写经验,在中国中医基础理论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力求体现中医学理论的学术优势和特色,同时符合本学科领域的现代科技发展趋势,以适应本世纪高等中医教育和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需要。在教材的内容上,其核心部分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立足于反映中医学术发展的成熟内容,又增加了体质、脏腑病机等新内容,以保持中医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延伸部分即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着重从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上予以适当地介绍(用小字排印),使读者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在教材的形式上,也努力吸收国内外教材形式研究的新成果,各章除正文外,设【内容提要】、【关键术语】、【小结】、【复习思考题】、【文献摘录】和【主要参考文献】等,以利于读者学习和参考。为了培养读者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我们努力把中医学独特的研究方法特别是思维方法,渗透到本书内容之中。
作者简介
李德新,祖籍辽宁营口,1935年出生于中医世家,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并在辽宁大学哲学系哲学研究班研修。现任辽宁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世界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理论学会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中医中药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医药专家组成员等职。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辽宁省优秀专家。
从事中医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近40年,精通中医理论,临床经验丰富,以中医理论和中医内科为专攻。长于内科系统疾病,特别是肝胆脾胃疾病、心身疾病和疑难杂症的辨证论治。
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脾胃学说、气血学说、衰老学说和情志学说及其应用研究,中医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中医药防治亚健康的研究,五脏整体观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主持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部省级科研项目9项,获国家教育部等部省级科技进步奖8项,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为国内外培养了博士研究生28名,硕士研究生31名。
主要论着:迄今,共主编和编写了大型学术专着和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27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有代表性的为:
《实用中医基础学》(辽宁科技出版社,1985)
《中医基础理论》(湖南科技出版社,1985)
《气血论》(辽宁科技出版社,1990)
《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伤寒论古今研究》(辽宁科技出版社,1993)
《中医基础理论》(全国普通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药专业21世纪课程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成人教育教材,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
《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导论
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
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四、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五、 中医学现代化
六、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七、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八、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章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第一节 气一元论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第四节 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二章 脏象
第一节 五脏
第二节 六腑
第三节 奇恆之腑
第四节 形体官窍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三章 气、血、精、津液
第一节 气
第二节 血
第三节 精
第四节 津液
第五节 气血精津液关系
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六节 经络学说的应用
五章 体质
第一节 体质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六章 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第二节 内伤病因
第三节 病理产物
第四节 其他病因
七章 病机
第一节 发病机理
第二节 基本病机
第三节 内生五邪病机
第四节 脏腑病机
第五节 疾病的传变
第六节 疾病的转归
八章 养生与防治
第一节 养生
第二节 预防
第三节 治则
中医基础理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医基础理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