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最大的「公」害是什么?答案不应该是单身女郎吧!
一个拥有爽朗笑声、人缘好、不做作,而且堪称美女,33又3/4岁的摄影师,却对感情严重缺乏自信,与自己初识的医生发生了一夜情后,週末的傍晚起她守在电话机旁,等候对方的来电。
「他会不会打电话来?我要不要在他回电前打电话给他?他会猜到我爱上他了吗?」
即使进入二十一世纪,男人依旧是女人最大的烦恼,电话铃声也依旧是让女人痴痴等待的刑具。作者用女性细腻而又诙谐的文笔,描写週末夜单身女郎等候电话的心情转折,让本书成为全欧洲,甚至是全世界年轻女性最喜爱的私房小说。
本书原名�Mondscheintarif�(意为「月光电话减价费率」,德国男女多利用夜间电话减费时间通电话。)1999年德文版出版后,立刻在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掀起抢购热潮,不仅热卖百万册以上,还成为当年度德国畅销书排行第一名,而且立刻改拍成电影,接着又出了(二)、(三)两本续集。本书至今全球已有匈牙利、波兰、韩语等13种译本,是世界各国女性珍藏的私房小说。联合报驻欧特派员陈玉慧曾在今年8月「诚品好读」专文介绍,联合报读书人版也即将介绍本书。
作者简介
艾可‧冯古蒂ILDIKO VON KURTHY
1968年出生于德国阿亨市。父母亲均为匈牙利移民。曾任德国着名女性杂志「比姬特」﹙Brigitte﹚记者,现任「星星」﹙Stern﹚杂志娱乐版的专任记者。
「33又3/4的爱情」是她的处女作,全欧洲销售已超过百万本,已有匈牙利文、波兰文及韩文等13种译本。本故事还改编搬上银幕,并且又出版了(二)(三)两本续集。
《33又3/4的爱情》,这个书名,瞬间勾起了我大学时期对数字和数学的恐惧,但也同时勾起了我对爱情的无限遐想。我会不会在书里看到一些,用数学公式来衡量爱情的篇章?还是说,作者用这个独特的数字,来象征一种“刚刚好”的爱情,既不是轰轰烈烈,也不是平平淡淡,而是恰到好处的,带有一点点遗憾,却又无比珍贵的?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发生在台北街头的故事,可能是在某个雨天的咖啡馆,或者是在一个喧嚣的夜市,两个不期而遇的人,因为一个偶然的瞬间,开启了一段看似平凡却充满波折的感情。也许,他们一个是在金融界打拼的精明强干,另一个则是拥有艺术梦想的自由灵魂,两个世界的人,因为一次意外的牵线,开始了他们的“33又3/4”的爱情冒险。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这种身份、性格的差异,他们会因为彼此的不同而产生多少误会,又会因为这些误会而如何去更深刻地理解对方。我希望在书中,能看到更多关于角色内心挣扎的描写,那些在爱情中的犹豫、不确定、甚至是自我怀疑,这些都是让角色更立体、更具人情味的部分。
评分《33又3/4的爱情》,这个书名,给我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就像是你一直以为自己知道答案,却在最后一刻发现,离那个“完美”的答案,只差那么一点点。我猜这本书,大概率不是那种小情小爱的少女心炸裂的故事,更可能是描绘了几个,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却还在感情路上摸索的人的故事。他们可能经历过婚姻的失败,或者是在长久的单身中,对爱情变得有些麻木,又或者是在一段关系中,感觉自己永远都在付出,却收不到对等的回应。这个“33又3/4”的数字,我觉得它象征着一种,对完美爱情的渴望,但又深知现实的残缺。也许,书中会有个别的人物,他们已经拥有了看似不错的生活,事业有成,朋友众多,却唯独在感情上,始终无法找到那个契合的灵魂伴侣,总觉得差了那么一点点,无法达到“34”那种圆满的状态。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作者如何去探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追求爱情时所面临的困境,比如,社会的压力、经济的考量,以及个人情感上的不安全感。
评分《33又3/4的爱情》,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像是藏着一个秘密,或者是一个小小的遗憾的预感。它不是那种直接告诉你“我爱你”或者“我不爱你”的直白,而是一种,在曖昧和试探之间,小心翼翼地经营的感情。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讲述,几个生活在台湾某个小镇,或者是一座繁华都市里,有着各自故事的人物。他们可能正处于,爱情的某个“不上不下”的阶段,或许是正在暗恋某个人,却不敢开口;或许是刚刚结束一段感情,还在疗伤;又或许是,在一段平淡的婚姻中,突然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这个“33又3/4”的数字,我觉得它很像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但又知道,现实世界总有不完美。我希望在这本书里,能看到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捕捉,比如,一个眼神的交流,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或者是一次偶然的相遇,是如何点燃一段爱情的火花,或者,又是如何让一段感情,走向“33又3/4”的状态。
评分看到《33又3/4的爱情》这个书名,我第一秒就好奇了,到底什么叫“33又3/4的爱情”?是在说一个未满34岁的爱情故事吗?还是说爱情的某种不完整、不完美,但又充满着某种期待的状态?我猜想,这本书可能讲述的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童话般的爱情,而是更贴近我们生活的,有点跌跌撞撞、有点不确定,但又因为这些不确定而显得格外真实和动人的情感轨迹。说不定,书里的主角们,可能正处于人生某个尴尬的年纪,比如三十出头,还没到所谓的“安定”的标准,但又告别了青涩,开始对感情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们可能经历过一些失败的恋情,对爱情有了些许的疲惫,却又在不经意间,遇上了那个让一切变得不一样的“对的人”,或者,也许他们还在寻找的路上,在一次次的尝试和失望中,逐渐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细腻地描绘这种“不圆满”的爱情,它可能充满着试探、误解、甚至是争吵,但同时,也蕴含着理解、包容和不离不弃的勇气。这种爱情,或许才是我们大多数人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也是最能引起共鸣的。
评分“33又3/4的爱情”,这个名字,让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种,有点无奈,又有点浪漫的画面。想象一下,一个女孩,可能刚过完33岁生日,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既不想承认自己已经过了那个可以随心所欲爱恨的年纪,又觉得“34”这个数字,听起来太成熟,太稳定,仿佛人生就此定格。她可能还在经历着各种各样的相亲,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些让你觉得“还可以”,但总觉得缺点什么;有些让你觉得“完全不行”,但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或许,书中会有一个场景,她在一个朋友的婚礼上,看着新娘幸福的样子,一方面替朋友高兴,另一方面,内心涌起一股淡淡的失落感。她会问自己,我什么时候才能遇到那个属于我的“33又3/4”的爱情呢?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看到作者对这种“等待”和“错过”的深刻描绘,那种在不确定中坚持,在失望中重拾希望的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