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台湾历史人物(一)

快读台湾历史人物(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历史
  • 历史人物
  • 台湾文化
  • 历史读物
  • 少儿读物
  • 文化教育
  • 人物传记
  • 快速阅读
  • 台湾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历史人物的故事,不同于一般以政治事件为主的历史那么生硬与遥远,它多了一分人性,也更贴近读者。因此,继《快读台湾史》之后,玉山社再度邀请李筱峰教授,精选六十位在台湾历史上具有特殊表现的人物,编成《快读台湾历史人物》(共二册),希望借由浅显易懂的文字、丰富的图像资料,呈现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提供给读者另一个看待台湾历史的角度。

第一册收录的人物:

  • 反抗不义的领袖:郭怀一/林爽文/戴潮春/莫那鲁道/吴汤兴
  • 自强有为的将相:郑成功/陈永华/王得禄/曹谨/林朝栋
  • 披荆斩棘的拓荒者:郁永河/施世榜/张达京/朱山/吴沙/姜秀銮
  • 大爱无私的奉献者:马偕/巴克礼/兰大卫/八田与一/施干/蔡阿信/谢纬
  • 文化传承的园丁:郑用钖/黄骧云/林占梅/伊能嘉矩/高长/李春生/林茂生/杜聪明/赖和/吴浊流/钟理和/池田敏雄

作者简介

李筱峰

  一九五二年生,台湾台南麻豆人,曾任《八十年代》、《亚洲人》杂志主编、报社记者、主笔。目前专任私立世新大学教授,兼任国立台北师范学院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董事。主要着作有《台湾战后初期的民意代表》、《台湾民主运动四十年》、《进出历史》、《台湾革命僧林秋梧》、《二二八消失的台湾菁英》、《台湾历史阅览》(以上由自立晚报出版部出版)、《进出历史》(稻乡出版社出版)、《台湾,我的选择!》、《统独十四辩》、《林茂生、陈炘和他们的年代》、《台湾史100件大事》(上)(下)、《台湾怎么论》、《快读台湾史》(以上由玉山社出版),以及其他政论文集数十册。

庄天赐

  一九七三年八月十四日生,台湾屏东人,辅仁大学历史系、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班毕业,现就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班,并任世新大学兼任讲师。

台湾近代人物群像:风云际会中的时代侧影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初至中叶,活跃于台湾及周边地区的关键人物,他们以各自的职业、立场与抱负,共同塑造了台湾近代史的复杂面貌。通过对这些个体生命历程的深入剖析,读者得以窥见时代洪流下,个人命运与社会变迁的紧密交织。 第一部分:殖民体制下的精英与知识分子 本部分旨在考察在日本殖民统治(1895-1945年)时期,台湾社会内部涌现出的各类知识阶层和地方精英。他们的经历反映了在异族统治下,台湾人如何寻求自我定位与文化认同。 一、 从传统到现代的知识转型: 林献堂的文化觉醒与政治参与: 详细记述林献堂如何从传统士绅转变为积极投身台湾文化运动和政治请愿的代表人物。探讨其在“台湾文化协会”及后来的“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以及他对“同化政策”下台湾主体性建构的思考与实践。重点分析其晚年在日本本土和战后台湾政坛的复杂心态。 连雅堂与台湾史学的奠基: 深入探讨连横(连雅堂)在日治前期,以史学家和文学家的身份,致力于“台湾通史”的撰写过程。分析其在史学观点上的折衷与坚持,即如何在为殖民政权服务的背景下,构建出一部具有民族意识萌芽的台湾史论述。研究其对汉文化在台湾延续性的不懈努力。 新文化运动的先锋群像: 关注如蔡培火、蒋渭水等知识分子,如何利用报刊、教育等新媒体,传播启蒙思想,推动白话文运动,并组建如“台湾民众党”等政治团体。描述他们如何试图在殖民高压下,激活民众的现代公民意识,尽管这些努力最终遭受了严酷镇压。 二、 经济与实业的开拓者: 辜显荣的商业帝国构建: 分析辜显荣在日治初期,如何通过与殖民政府的密切合作,在盐铁专卖等领域积累巨额财富,并逐步建立起横跨金融、运输的商业体系。探讨这种“依附性发展”模式对台湾经济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他如何在新旧体制交替中实现家族地位的巩固。 地方望族的变迁: 考察如林本源家族(板桥林家)等传统大家族,在面对新的土地制度和经济模式时所作出的应对。他们如何从传统地主向现代化企业主的过渡,以及在政治上对殖民当局的顺从与暗中保留影响力的微妙平衡。 第二部分:战后政治光谱的重塑与冲突 这一部分聚焦于1945年台湾光复后,政治格局的剧烈动荡,以及一批从大陆迁台的人物和本土力量的重新洗牌。 三、 国民政府接收初期的行政与治理: 陈仪的接收与治理失误: 详述陈仪在战后初期担任台湾省行政长官时期的主要施政方针。分析其接收过程中的腐败现象、经济政策失当,以及与本土士绅阶层产生的深刻矛盾,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二二八事件的爆发。 二二八事件的关键人物及其命运: 梳理在事件发生过程中,本土知识分子和市民代表如詹世平、宋斐如等,如何试图通过“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与当局进行沟通协商。着重分析谈判破裂的内在机制,以及事件对台湾社会政治生态的长期性创伤。 四、 迁台精英的制度构建与意识形态灌输: 魏道明与政治体制的初步建立: 探讨魏道明担任省主席期间,试图在“戡乱时期”背景下,对台湾地方行政进行整顿和改革的努力,以及他所代表的“温和派”官员与强硬派之间的张力。 政治学说与教育体系的重塑: 介绍一批在战后初期负责教育、宣传和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人。他们如何引入新的政治叙事,重构台湾的历史观和国民身份认同,推动“反共复国”的教育方针。分析此过程中,本土文化教育资源遭受的挤压与替代。 五、 台湾本土力量的挣扎与延续: 战后政治的早期参与者: 研究如林献堂(在光复后仍参与政治)、李万居、王添灯等人在战后初期,如何利用有限的参政空间,试图推动地方自治和民主化进程。分析他们与新迁台政权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他们最终在白色恐怖阴影下面临的困境。 本土知识分子的地下抵抗: 侧重探讨在严密监控下,一些文化界人士如何通过文学创作、民间社团等隐晦方式,表达对现状的不满和对台湾本土文化的坚持,为后续的政治运动埋下伏笔。 本书通过对这些立体人物的细致描摹,旨在展现台湾近代史并非由单一力量推动的线性发展,而是多方势力、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知识分子、实业家与政治人物相互角力、妥协与抗争的复杂舞台。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塑造今日台湾社会结构与精神气质的诸多源头,正是根植于这些人物的抉择与局限之中。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历史读物,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讲述了台湾历史上那些响当当的人物。我个人对历史一直有些“敬而远之”,总觉得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生动有趣,充满了画面感,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个老故事,而且这个故事的主角个个都是传奇。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时代人物的梳理,从早期先民的筚路蓝缕,到近代精英的崛起,再到更具现代精神的先行者,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代表性的人物,而作者都能准确地抓住他们的核心特质,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呈现出来。读到关于某位商界巨头的篇章时,我简直被他那种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精神所折服,那种在困境中寻找机遇的能力,即便放到今天来看,也是难能可贵。而另一位艺术家的人物故事,则让我看到了在那个时代,艺术是如何成为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的力量。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展示了人物的成就,更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作为“人”的一面,他们的家庭、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困惑,这些都让历史人物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快读”这个词还有些疑虑,担心内容会过于 superficial,但实际阅读体验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作者显然是经过了深厚的史料梳理,才能用如此精炼的笔触,勾勒出台湾历史上众多重要人物的形象。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它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每一章节都是一个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片段,共同构成了台湾历史的宏伟画卷。作者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他能够抓住人物一生中最关键的几个节点,然后围绕这些节点展开细致的描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某位革命志士的章节,作者不仅仅描述了他的政治活动,更深入地探讨了他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在那个特殊年代,他为何会做出那样艰难的选择。这种挖掘深度,让我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书中穿插了一些生动的小故事和趣闻轶事,这些细节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读起来丝毫不会觉得乏味。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很低,即使是对台湾历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很快进入状态,并且能够从中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它是一种高效的、引人入胜的了解历史人物的方式。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体或者人物传记的模式,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串联起了台湾不同时期的历史。这种“以人带史”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人物复杂性的展现,作者并不回避人物的缺点和争议,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将其呈现在读者面前。这让我看到了历史人物并非完美无缺的神祇,而是和我们一样,会犯错、会挣扎、会有情感的凡人。例如,书中对某位政治人物的评价,既肯定了他的贡献,也指出了他的一些局限性,这种辩证的眼光,让我对历史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刻。再比如,书中对某位原住民领袖的描写,让我看到了在殖民时期,原住民群体所经历的苦难和抗争,以及他们顽强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共同书写的,每一个人物的故事,都是我们理解台湾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间巨大的历史画廊,而画廊里的每一幅画,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肖像。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能够用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人物的时代背景、性格特征以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领域人物的涵盖,从政治家、军事家,到科学家、艺术家,再到社会活动家,几乎涵盖了台湾历史上各个领域的重要人物。这让我有机会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台湾历史的发展脉络。例如,书中关于某位科学家的描述,让我看到了知识的力量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关键作用;而关于某位社会改革家的介绍,则让我看到了个体如何在时代变革中,为公平和正义而奔走呼号。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讲述了“谁是谁”,更重要的是,它试图去解释“为什么是他们”,以及“他们是如何成为他们的”。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认知,而是能够触及到他们内心的驱动力,以及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对其产生的深刻影响。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惊叹于台湾历史的丰富性,尤其是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翻开第一页,我立刻被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吸引住了。作者不是那种干巴巴的讲授历史,而是像一位资深导游,带着你穿梭于历史的长廊,细致地描绘着那些塑造了台湾命运的关键人物。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那些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鲜活个体。例如,书中对某位早期开拓者的描写,不仅仅是他的功绩,更深入地挖掘了他内心的挣扎与坚持,那种面对未知环境的勇气和偶尔流露出的孤独感,都让我感同身受。再比如,书中对某位士大夫的描述,不仅仅是他的政治抱负,更是他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自己的清流与风骨,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也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对人物生活场景的还原,从服饰到饮食,再到当时的社会风貌,都力求真实,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亲眼目睹了历史的变迁。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心潮起伏,为他们的智慧而赞叹,为他们的无奈而叹息。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次情感的共鸣,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台湾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及他们所创造的辉煌与沧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