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香光,别号思白、思翁,是明代后期着名的艺术大家,能书、能画,富于收藏,精于鉴赏,提出的「南北宗论」,将文人画家比作南宗,院体视?北宗,此崇南贬北之说,影响了明代晚期、清代,甚至到近代的美术界。
董其昌的艺术生涯中,首先接触的是书法,他曾于十七岁时参加松江府学会试,以董其昌的文才原本可名列第一,但主考官嫌其字写得太差,遂将第一改?第二。这件事情大大的刺激了董其昌,自此努力钻研书法,艺术家自己也写下这段回忆与习书的进程,「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世南,以?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明、祝允明置之眼角。」董其昌在长期的书写力行中,曾说过「学书不临古,入必堕恶道」,也因此,在博採众长之后,展现了融会各家书风,书体自成一格,笔画上圆劲秀逸,章法上,皆疏朗匀称。
一生为官四十余年的董其昌,中后期为躲避党祸,几次隐居,此举亦促使他的艺术走向成熟期。他善画山水,远师董源、巨然、米芾、倪云林等南方山水画家,不欣赏以载进、吴伟、蓝瑛为首,表现出笔绝遒劲、水走山飞风格的浙派。主张艺术家应该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即是要学习古人,尔后回到大自然中体会实践,提倡绘出「士气」,反对「作家气」(匠气),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是提出「南北宗论」,也就是按绘画的风格和画家的身分,将唐以后的山水画分?南北二宗,以平淡文雅、率意风格的文人画家比作南宗,青绿勾填画法的画院或贵族画家视?北宗,他则自诩?南宗,也因此,董其昌的山水,是寻董源、倪云林、元四家画风脉络,他一生多摹作,作品呈现安闲温和、清润明秀之风。着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画眼》等。
艺术家出版社推出「中国名画家全集」第十本《董其昌》,本书着者陈辞使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详论董其昌的生平与艺术风格演变,同时摘录各家评论、论艺摘选、画家年表,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带你深窥艺林百世宗师的种种面貌。
我一直对明代的书画艺术情有独钟,而董其昌无疑是其中一位绕不开的巨匠。这本《中国名画家全集(10)董其昌》的出刊,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份厚礼。书中对董其昌作品的收录,既有其代表性的山水画,也有一些相对少见的应酬之作,这使得我对董其昌的艺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他画中的那种“文人气息”。他的山水画,不追求浓墨重彩的华丽,而是以水墨的浓淡干湿,营造出一种清雅、淡远的意境。这种意境,恰恰是中国传统文人所追求的那种“宁静致远”的理想。书中对董其昌艺术风格的分析,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他的画是如何受到书法影响的。他将书法中的笔墨趣味,以及书法的结构章法,巧妙地融入到绘画之中,使得他的山水画既有书法的骨力,又有绘画的韵味。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艺术鉴赏的读物,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载体。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董其昌的了解,更多地停留在“他是清初四王之师”、“他的画很值钱”这样的层面。但这次深入阅读《中国名画家全集(10)董其昌》,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书中收录的作品之丰富,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那些我从未见过的董其昌画作,每一幅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故事。我一直以为董其昌的山水画风格是单一的,但通过这本书,我发现他的画风其实是多样化的,既有文人墨戏的率意洒脱,也有工整严谨的法度森严。特别是一幅描绘秋江泛舟的设色山水,色彩清雅,笔墨细腻,人物刻画生动,让我感受到了秋日江南特有的萧瑟与宁静,充满了诗意的氛围。书中对董其昌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他艺术风格的演变过程。他早期的作品,可能还带着一些对前人的模仿痕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他的笔墨逐渐变得更加成熟老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董其昌的轶事和传说,这些都让他的形象更加鲜活,也让我更加容易理解他画作中所蕴含的情感。这本书的编排非常有条理,图文并茂,让我能够轻松地沉浸在董其昌的艺术世界里。
评分翻开这本《中国名画家全集(10)董其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装帧的考究,纸质的触感温润,印刷的色彩饱满而富有层次,这无疑是对董其昌这位大师作品的一种尊重。我一直对董其昌的山水画情有独钟,总觉得他的笔墨间流淌着一股文人的清逸与洒脱,一种超然物外的胸怀。这次能够如此近距离地欣赏他的画作,仿佛穿越了时空,与这位明代大家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那些远山如黛,近水含烟的景致,在董其昌的笔下,总是显得那么宁静致远,充满了诗情画意。他对于皴法的运用,尤其“董其昌皴”的独特风格,在那本集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特别喜欢其中几幅描绘江南水乡的作品,那错落有致的房屋,蜿蜒的河流,还有点缀其间的几株垂柳,无不透着一股江南特有的温婉与灵动。观赏这些画作,我仿佛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闻到淡淡的墨香,甚至感受到那份宁静中蕴含的勃勃生机。书中对于董其昌的艺术生平也有详尽的介绍,这让我更能理解他画作背后的故事和心境。这位集书画家、理论家、鉴赏家于一身的巨匠,其艺术造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探索与实践。他对于前代绘画的继承与创新,对于“以书入画”的独到见解,都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中国画发展。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部关于董其昌艺术世界的百科全书,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对我来说,阅读《中国名画家全集(10)董其昌》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对中国传统审美情趣的深度体验。董其昌的山水画,其意境的营造,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画中的山水,不仅仅是客观景物的再现,更是他主观情感与理想的寄托。我尤其被他画中的“气韵生动”所打动。那些山石的脉络,树木的枝干,都充满了生命力,仿佛能够呼吸一般。书中对董其昌“以书入画”的论述,让我更加理解了中国画的独特之处。他将书法中的笔法、墨法,巧妙地运用到绘画中,使得他的山水画既有书法雄浑的笔力,又有绘画的灵动之美。我常常会一边欣赏他的画作,一边回味他的书法作品,从中找到两者的共通之处。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欣赏董其昌艺术的窗口,让我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这位明代巨匠的艺术魅力。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百科全书。
评分我一直觉得,好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心性的流露。董其昌的山水画,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极致的心性展现。他画中的山峦,总是显得那么沉静、内敛,仿佛饱含着无尽的智慧与禅意。我常常会在忙碌一天之后,翻开这本书,静静地欣赏其中的几幅画作,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与洗涤。《中国名画家全集(10)董其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得以沉浸在这种艺术的“静”之中。书中对董其昌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那份淡泊与超然。他并非在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是在他的笔墨间,追求一种精神的升华。我特别欣赏他画中的云水,那些飘渺的云烟,仿佛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人画”的真谛,它不仅仅是一种绘画的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每次翻阅这本书,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就好像和一位智者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最近有幸拜读了《中国名画家全集(10)董其昌》这本书,确实受益匪浅。我一直以来都对董其昌的艺术风格颇为欣赏,尤其喜欢他那种“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创作理念。书中收录的这些画作,恰恰完美地体现了这一点。他笔下的山水,看似随意,实则处处合乎法度;他画中的树石,看似简单,实则充满了生命力。我常常会对着书中的画作,仔细揣摩他每一笔的起承转合,感受他笔墨间的韵律。书中对董其昌的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的结合,解读得非常透彻。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更是一位重要的艺术理论家。他的“南北宗论”,对后世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董其昌的艺术思想,也让我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评分我本身是从事设计工作,所以对于线条、色彩、构图有着特别的敏感。这本书《中国名画家全集(10)董其昌》可以说是一本绝佳的“教材”!董其昌的山水画,其构图的巧妙和笔墨的运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尤其喜欢他画中的留白,那种“计白当黑”的处理手法,不仅让画面有了呼吸的空间,更增添了无限的意境。他画的山石,无论是披麻皴、荷叶皴,还是他独创的“折带皴”,都处理得极其生动,仿佛触手可及。我常常对着书中的画作,一边欣赏,一边尝试着去理解他落笔的力度、速度和角度。这种学习方式,比任何理论知识都来得直接和有效。书中对于董其昌的色彩运用也有很多独到的分析,他并非一味地追求浓墨重彩,而是善于运用浅绛、淡彩,营造出一种清新淡雅的意境。这对于我理解色彩在设计中的运用,尤其是如何营造氛围感,提供了很多启发。这本书不愧是《中国名画家全集》系列中的精品,它让我从一个设计师的角度,重新认识了董其昌的艺术成就,也为我的设计工作带来了新的灵感。
评分这本书《中国名画家全集(10)董其昌》带给我的,是一种震撼,一种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敬畏之情。董其昌的艺术成就,早已超越了时代的限制,至今仍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书中收录的这些画作,每一幅都凝聚着他毕生的心血与智慧。我尤其惊叹于他对“意境”的把握。他画中的山水,虽然笔墨看似简练,但却能营造出无穷的意境,引人遐想。他常常在画面中留白,但这种留白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充满了想象的空间,让观者可以自由地去填充自己的感受。书中对董其昌艺术思想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他对于中国画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他提出的“南北宗论”,虽然有其局限性,但无疑对后世的中国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董其昌,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更是一位伟大的艺术理论家和思想家。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艺术家的作品,除了欣赏他的笔墨技巧,更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这本《中国名画家全集(10)董其昌》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董其昌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董其昌生平、交游、思想等方面的深入挖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立体、丰满的艺术形象。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董其昌在鉴赏和理论方面的论述所吸引。他提出的“南北宗论”,虽然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其对中国画史的深远影响却是不可磨灭的。他对于“胸有成竹”的理解,对于“神似”的追求,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深刻的艺术思想家的洞察力。在欣赏他的山水画时,我不再只是被表面的景色所吸引,而是开始思考他为何如此落笔,为何选择这样的构图,这些都与他的理论思想息息相关。书中收录了一些他临摹前代名家的作品,这让我得以一窥他学习的过程,以及他如何在学习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新。从他的临摹中,我能看到他对于黄公望、倪瓒等大家笔墨精神的深刻领悟,更能感受到他最终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艰辛与不易。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董其昌这位艺术巨匠,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更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艺术评论家和理论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