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刊载国内教育哲学、教育史学、教育社会学界十五位同仁的最新研究心得。全书根据各篇论文之旨趣,将之归为传统与传承、知识与观点、改革与发展等三大类。在传统与传承方面,主要讨论的是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所)一贯推崇的人格教育学、文化教育学与教育爱。在知识与观点方面,主要呈现的是一些理论暨方法论议题的新见解。在改革与发展方面,主要处理的是国内教育兴革事项的检讨与建议。综观全书,各章文风尽管有异,惟其基于「文化、人格与教育」发展之关怀而敬谨从事的态度,则是相当一致的。
【策画编辑简介】
黄昆辉
学历: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教育学博士
现职:总统府资政
杨深坑
学历:希腊雅典大学哲学博士
现职:国立中正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黄政杰
学历: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哲学博士
现职:国立台南师范学院院长
陈伯璋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博士
现职:淡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第壹篇 传统与传承
第一章 读馥茗师的《人格教育学》一书—恭贺馥茗师八秩嵩寿 俞懿娴
第二章 夫子盖少贬焉?—子贡及公孙丑的质疑 但昭伟
第三章 从希腊三哲的师生情论文化理想与教育动力 杨深坑
第四章 爱、知觉与教学—教育爱在教学上的展现 林建福
第贰篇 知识与观点
第五章 柏拉图「飨宴篇」之诠释学意义与教育内涵 崔光宙
第六章 教育史研究方法上的四个概念性问题 周愚文
第七章 教育社会学的新视角—动态的文化观 张建成
第八章 人权教育的道德形上基础 林逢祺
第九章 数位游戏文化、道德恐慌及其教育省思 杨洲松
第十章 教师专业知识的困难与对策 黄嘉莉
第参篇 改革与发展
第十一章 贾馥茗先生的教育哲学及其对台湾教育改革的启示 李奉儒
第十二章 大学学术社群与教育改革—知识与权力的论述 陈伯璋
第十三章 围墙里的世界—学校文化与革新的讨论 谭光鼎
第十四章 职前教师的转化学习—以教育纪录片的摄制为例 陈雪丽
第十五章 这波教改在国民教育阶段已达成了什么? 吴家莹
《文化、人格与教育》这个书名,听起来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认真对待的书。我个人一直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原因充满好奇,而文化、人格、教育这三个概念,恰恰是我认为最能解释这个问题的关键要素。不知道这本书会从哪个角度切入,是会先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去解析不同文化现象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进而塑造出多样化的人格特质?还是会更侧重于心理学,去探讨人格形成的内在机制,以及教育在其中扮演的引导和干预作用?我尤其关心,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文化的影响力是否在减弱,还是以新的形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而教育,又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化,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宏观的视野,让我看到这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和相互作用,并从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见解,以便我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我所处的时代,并对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塑造了我们”这个问题,于是就注意到了这本《文化、人格与教育》。书名听起来就很有深度,让我觉得它不是那种速食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我猜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文化对我们内在性格形成的影响,比如我们从小接触到的语言、习俗、道德观念,甚至是家庭的教养方式,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它会不会再把教育这个环节拉进来,看看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教育又是如何扮演一个“雕塑师”的角色?是放大文化的影响,还是有能力去修正、引导,甚至是超越某些文化的局限?我个人很在意教育在塑造人格方面的力量,总觉得一个好的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成为一个独立、有同情心、有责任感的人。这本书的书名恰好点出了这三个关键点,让我觉得它很可能触及到我一直以来都很关心的一些议题。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形成特定的性格特质,以及教育在其中到底起到了怎样决定性的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直击我内心最深处的困惑。《文化、人格与教育》——这三个词放在一起,仿佛就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里面充满了关于我们为何如此,以及如何才能变得更好的答案。我一直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但同时,我们又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格。而教育,在我看来,更是承载着将这两种力量引导至最佳状态的重任。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阐释文化对人格的塑造,是必然的,还是可以被改变的?比如,在台湾这样一个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西方思潮以及自身独特经历的社会里,我们的文化特质是如何体现在我们的人格上的?然后,教育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是强化了这些特质,还是在试图塑造新的特质?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理论框架,帮助我理解这些复杂的关系。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思考方向,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并对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有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那种典雅的风格,加上书名《文化、人格与教育》,立刻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人生意义和教育本质的探寻。虽然我还没能仔细拜读,但光是这两个核心概念的结合,就让我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品格塑造,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他所处的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而教育,更是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催化剂。不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这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梳理清楚的?我猜想,作者可能会从人类学的角度,剖析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价值观、行为模式上的差异,进而探讨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到个体人格的发展。而教育,又如何在既定的文化框架下,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出符合社会期待的公民。这本书或许会带我跳出以往对教育的固有认知,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灵魂的塑造。我特别好奇,作者会不会引用一些具体的文化实例,或是教育案例来佐证他的观点?毕竟,抽象的理论总不如生动的例子来得有说服力。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对如何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当我看到《文化、人格与教育》这本书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课本里严肃的教学,课间嬉闹的孩子们,以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们。我总觉得,这三个要素——文化、人格、教育——就像三条相互缠绕的线,共同织就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图景。不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描绘这些线条的轨迹?是会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不同文明的演变如何塑造了不同民族的集体人格?还是会聚焦于微观,比如一个家庭的文化氛围,如何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以及学校的教育模式,又如何在这两者之间起到桥梁或催化剂的作用?我特别好奇,作者会不会提出一些关于“理想人格”的论述,以及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培养这种人格?是应该强调与文化的融合,还是鼓励个体超越文化的束缚?我感觉这本书很有可能会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让我对“我是谁”、“我为什么是这样”、“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哲学性的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三个看似独立却又息息相关的概念,融会贯通,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