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从事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我来讲,可谓事出偶然。说它偶然,一方面是因我的学术预备生涯中,几乎未曾修过任何冠有「教育社会学」名称的科目或学分,不尽具备专业的入门资格;另方面是因当初在我打算走上学术研究这条路时,原来的兴趣几乎完全摆在教育行政方面,并且承蒙黄昆辉教授不弃,在他的指导下完成了硕士学位。照理说,接下来的我便该就着已经打下的基础,继续深入钻研,由博士而副教授而教授,终致成为「教育行政」领域的专家学者。可是我「转行」了,而且转行的原因,还是我在蒐集硕士论文的相关文献时,不经意读到几篇讨论科层体制与工作疏离的文章,让我对这些概念背后的社会学源流深感着迷。于是,从博士班的入学考试开始,到取得学位为止,我的研究计画主要都是环绕着权力、地位及疏离的社会学概念打转的(感谢林清江教授与陈奎教授的指导)。就这样的,我成了教育社会学的一员,晃眼间,不觉已是二十多个年头。
如今回想起来,这二十来年的教育社会学之路,又可分为两个阶段。起头的那十年间,在林、陈两位指导教授以及当年国内整个教育学术潮流的影响下,我比较是从科学实证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即使研究的主题带有不少「冲突」的味道,但是研究的处理大抵是以结构功能论做为参照的基础。及至民国八十年前后,由于另一个偶然的机缘,得以参与几项有关原住民教育的专案调查(感谢颜秉玙教授提供的机会以及谭光鼎博士、黄鸿文博士、李信小姐的协助),我的研究路线开始发生明显的转变。那两三年间,每次面对满桌用来考验假设的数据,总觉得缺了些什么,以致很难将田野中亲身接触原住民的经验,与之作一周延的连结;好像汉人研究者想要知道的,跟原住民受访者想要表达的,往往不是那么相同的一回事。为了克服此一差距,我经过一番摸索,终于在多元文化主义的相关论述里找到了灵感,从而提醒自己:与其老是为着一些原定理论框架无法支撑、看似无关紧要却又不容忽视的资料而伤神,何不干脆弄懂这些资料或声音为何答非所问的原因与涵义,还它本来面目。就这样的,我一脚踏进「批判的教育社会学」之门,试着学习站在社会上、文化上比较弱势的一方,通过他们的眼光,来观察结构力量与行动主体间的互动、紧张或辩证关系。匆匆的,第二个十年又从指边熘过。
本书收录了我在过去十年,特别是最近几年间有关批判的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心得。其中,有学理的阐述,有经验的研究,也有实践的检讨。很显然的,这些研究心得的汇集成册(感谢黄光雄教授对于书名的建议以及学富文化事业公司于雪祥先生的慨允出版),并不代表我有任何总结这个领域的企图。尤其是批判的教育社会学目前仍在持续发展的过程当中,随时可能会有新的成分加入,任何有关此一领域的论着,通常只能就其历来关切的重大议题,根据作者本身的研究兴趣与成果,提供一些系统化的例证而已,阙漏之处,在所难免,本书亦不例外。所以,我只是希望借着本书的整理,沉淀一下思绪,做番自我检查的工夫,然后带着自己尚未穷尽的课题,重新出发。相信横在眼前的这个新的世纪,还有很多的工作有待努力。其勉之!
张建成 谨识
《批判的教育社会学研究》这个标题,一瞬间就勾起了我对教育背后更深层议题的兴趣。在台湾,我们从小到大都在经历着一个看似“公平”的教育系统,但有时候,我总会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个系统之下,其实隐藏着许多复杂的人际关系、资源分配不均,甚至是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阶层问题。 这本书的“批判”字眼,让我觉得它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会深入到教育的肌理之中,去探究那些被主流话语所忽略的声音和视角。我期待它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看似普惠的教育体制下,依然存在着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为什么有些孩子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有些孩子却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落后? 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定义“批判”。是不是意味着它会挑战一些传统的教育理念,比如“唯分数论”或者“成功学”的教育模式?或者,它会去审视教育在社会权力结构中扮演的角色,揭示教育是如何被用来维持或颠覆现有的社会秩序的?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 我设想,这本书的内容可能会包含对教育政策的深入解读,以及对教育实践的案例分析。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思路,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和应对教育中的挑战。尤其是在台湾这个社会快速变迁的时代,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复杂,一本能够提供深刻见解的书籍,将显得尤为珍贵。 总的来说,《批判的教育社会学研究》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把解锁教育深层奥秘的钥匙。它不仅是对教育理论的探讨,更是对教育本质的追寻,以及对更公平、更优质教育未来的期盼。
评分读到《批判的教育社会学研究》这个书名,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些在台湾社会讨论度很高的话题。比如,大家都很关心的补习文化,到底对孩子是助力还是阻碍?还有,我们常说的“国际竞争力”,是不是导致教育过度功利化的根源?我一直觉得,台湾的教育体系,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去反思的“副作用”。 这本书的“批判”二字,给我一种它会揭示教育背后不那么光鲜亮丽的一面的感觉。我期待它能够深入剖析,为什么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孩子们会承受巨大的压力?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不是被升学率和排名给模糊了?有没有可能,我们所追求的“成功”,其实只是一个被社会建构出来的狭隘定义? 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审视教育。比如,它会不会分析阶级固化对教育机会的影响?或者,它会不会探讨,教育在维护现有社会秩序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些问题,对于生活在台湾的我们来说,是非常现实且紧迫的。 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可能会包含大量的理论探讨,但希望能结合台湾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如果能看到作者如何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工具,去解读台湾教育的某些现象,那将是一次非常精彩的思想碰撞。 总而言之,《批判的教育社会学研究》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够照出教育体系中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可能存在问题的部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对教育抱持审慎态度,并积极寻求进步的动力。
评分哇,看到《批判的教育社会学研究》这个书名,我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说实话,我一直觉得台湾的教育,虽然看起来很努力,但总好像少了点什么。特别是当我在社会上打滚了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很多看似公平的教育机制背后,其实藏着一些微妙的,甚至是不那么公平的规则。 这本书的“批判”二字,对我来说简直是打了一剂强心针。我希望它能帮我拨开迷雾,看清楚教育体系里那些被粉饰过的地方。比如,是不是真的所有孩子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那些被认为“资质不好”的孩子,他们的声音有没有被听到?他们是不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推向了边缘? 我特别好奇作者会从哪个角度切入。是透过分析教材内容,揭露其中可能存在的意识形态偏见?还是通过对教育政策的解读,指出它们在实践中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甚至是深入到课堂现场,观察师生互动中潜藏的权力关系?无论从哪个角度,我都觉得这会是一次极具挑战但也绝对值得的阅读体验。 这本书的“研究”二字,也暗示着它会是基于扎实的理论和充分的证据。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清晰的理论工具,让我们能更好地分析身边的教育现象。毕竟,光有批判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方法、有理论来支撑我们的思考。 总的来说,《批判的教育社会学研究》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扇通往更深刻教育理解的大门。它不仅仅是关于教育的书,更是关于社会、关于公平,关于我们如何塑造下一代,以及如何让社会变得更美好的深刻探讨。
评分《批判的教育社会学研究》这个标题,乍一听就很有深度,但也让人有点望而却步,感觉会是学术性很强的理论著作。不过,作为在台湾成长、经历过台湾教育体系洗礼的一员,我对教育的看法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总觉得里面藏着很多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思考的东西。 尤其是“批判”二字,对我来说,它代表着一种不盲从、不随波逐流的精神。我一直觉得,教育的本质不应该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应该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权威,并且有能力去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所以,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方法论,教我们如何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审视教育的各个层面,那将是非常宝贵的。 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教育公平的问题。在台湾,我们常说“有教无类”,但现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家庭背景、社会经济地位、甚至是在哪个地区成长,这些因素真的不会对一个孩子的教育机会和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吗?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地探讨这些议题,并且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能挖掘出其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原因。 我设想这本书的内容,可能会对传统的教育理论进行一些挑战,比如关于“精英教育”的合理性,或者关于“能力导向”的教育模式是否真的能够实现所谓的“阶层流动”。如果它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打破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那这本书的价值就真的不可估量了。 总的来说,《批判的教育社会学研究》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个对教育体系的“体检报告”,而且是以一种非常尖锐、非常透彻的方式进行的。它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希望通过深刻的剖析,让我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教育的本质,并找到改进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批判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光是听到就让人立刻燃起了探究的欲望。我一直对教育如何塑造社会,以及社会结构如何影响教育机会抱持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批判”这个词,它预示着这本书绝非只是陈述事实,而是会深入剖析教育体系中隐藏的权力关系、不平等现象,以及那些被主流话语所忽视的声音。 台湾的教育环境,尤其是在升学主义的压力下,总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现象。例如,家庭背景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不同区域的教育资源分配差异,以及教育内容是否真正符合社会多元化的需求。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套严谨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这些问题的根源,并引导我们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案。 这本书的作者,想必在教育社会学领域有着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我好奇他们是如何运用批判性的视角来审视教育的,是通过历史的梳理,还是通过对当下教育实践的细致观察?有没有结合台湾本土的案例进行分析,这样更能引起共鸣,也更能提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洞见。 总而言之,对于任何一个关心教育未来、关注社会公平的读者来说,《批判的教育社会学研究》这本书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让我能以更宏观、更批判的视角来理解和参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