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化与教育:文化研究学派与批判教学论的取向

当代文化与教育:文化研究学派与批判教学论的取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化研究
  • 批判教学论
  • 当代文化
  • 教育学
  • 文化与教育
  • 批判理论
  • 教学论
  • 社会文化
  • 教育改革
  • 文化批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化相关议题的研讨,向来就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在文化研究与教育研究的接合上,自廿世纪八O年代以来,经由一些批判教学论学者的努力,已有相当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将教育研究的触角广伸至流行文化与媒体文化。就国内而言,将文化研究与教育研究进行接合则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本书即是作者近年来在文化研究与媒体研究领域耕耘之成果。

作者简介

杨洲松

  现职: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教育学程中心助理教授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
  经历:中国文化大学教育学系助理教授、国中教师
  研究领域:教育哲学、当代教育思潮、教育社会学
  着作:《后现代知识论与教育》(师大书苑)、《E世代教师的科技媒体素养》(高等教育出版社)。

当代文化与教育:文化研究学派与批判教学论的取向 导言:历史的交汇与理论的重塑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文化研究学派(Cultural Studies)与批判教学论(Critical Pedagogy)这两大思想源流如何相互渗透、彼此影响,共同塑造了当代教育图景的反思性基础。我们并非要梳理它们各自的独立发展脉络,而是聚焦于它们在面对全球化、新自由主义冲击以及身份政治复杂化背景下,如何形成一股有力的理论合力,对传统教育范式提出根本性的质疑与重构。 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的实践,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建构与主体性塑造的场所。文化研究学派,源于伯明翰学派的土壤,将文化视为一个充满张力的、日常生活的政治场域,拒绝将文化视为精英阶层的专属品或意识形态的单一投射。它教导我们去“阅读”那些被主流叙事所遮蔽的意义生产过程,尤其关注亚文化、大众媒介与日常生活中的权力运作。 与此同时,批判教学论,植根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与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学,则将教育视为一种解放或压迫的行动。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提出的“对话式教学”与“意识化”(Conscientização)理念,挑战了将学生视为“容器”的银行式教育模式。它坚持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是政治性的,旨在揭示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并赋权于被边缘化的群体。 本书的独特视角在于,我们超越了将两者视为简单叠加的层面,转而探究它们在方法论、伦理学和政治目标上的深层共鸣与张力。文化研究提供的细致入微的文化分析工具,为批判教学论揭示当代社会隐蔽的意识形态运作提供了精确的显微镜;而批判教学论的实践导向和伦理诉求,则为文化研究的理论探讨注入了迫切的社会变革动力。 --- 第一部分:文化研究的锐利之眼:解码日常权力 本部分将集中剖析文化研究学派的核心概念如何被迁移到教育场域,特别是其对“文化霸权”(Hegemony)和“再生产”(Reproduction)的批判性审视。 一、文化霸权的渗透与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 我们首先要考察葛兰西(Gramsci)的霸权概念如何被用来分析学校体制。学校不再仅仅是国家机器的延伸,更是一个复杂的文化战场,通过课程设置、教学语言、教师的权威结构以及对“合格知识”的界定,微妙地巩固着特定的社会阶层与性别秩序。我们将分析主流教科书如何建构“真实历史”,以及这种建构如何系统性地排除或扭曲了少数族裔、工人阶级和女性的经验叙事。 二、符号、意义与解码:学习的文化实践 文化研究强调意义的生产与流通是一个动态过程。我们将运用霍尔(Stuart Hall)的编码/解码模型,审视学生如何“抵抗性地”解读课堂上传达的信息。教育中的“符号互动”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学生利用其自身的“文化资本”(布迪厄语境下的延伸理解)进行意义协商的过程。批判性地理解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如何从技术技能转变为对权力结构解读的政治工具,是本章的重点。 三、身份政治与教育的“交织性”(Intersectionality) 文化研究对身份的解构,尤其是在后结构主义和酷儿理论的影响下,极大地丰富了批判教学论对“主体性”的理解。我们探讨身份(种族、性别、阶级、性取向)如何在学校的“正常化”机制中被规训。批判的视角要求教育必须面对“交织性”——即这些压迫维度如何相互交织地影响个体的学习经验和被排斥的程度。学校对“标准公民”的构建,本质上是对差异的规训。 --- 第二部分:批判教学论的实践转向:解放的课堂政治 第二部分聚焦于批判教学论如何将理论分析转化为教育行动,强调教育在促进社会正义和民主参与中的能动性。 一、从“银行式教育”到“问题中心式教育” 弗莱雷对传统教育的结构性批判是理解解放教育的基石。本书将详细分析“问题中心式教育”(Problem-Posing Education)的实践逻辑:即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源于学习者自身的“生成性主题”(Generative Themes),这些主题是他们生活中最迫切的社会、经济或政治困境。这种方法论要求教师放弃全知全能的姿态,转变为“提问者”与“共同探究者”。 二、对话、民主与师生角色的颠覆 批判教学论的伦理核心在于“对话”(Dialogue)。对话并非简单的交流,而是一种共享经验、相互学习、并共同构建知识的政治行为。我们将讨论如何在课堂空间内构建真正的“民主空间”,挑战教师的单向权威,鼓励学生对课程内容、评估标准乃至学校政策进行批判性反思和干预。这要求教师进行深刻的“自我批判”,认识到自身在知识等级中的位置。 三、行动研究与社会变革的链接 批判教学论的最终目标是“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循环,指向现实世界的变革。本书将探讨“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在教育中的应用,即教师和学生共同识别社区中的不公现象,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并设计出旨在改善现实的干预措施。教育不再是为进入现有社会做准备,而是为重塑更公正的社会进行赋权。 --- 第三部分:理论的张力与新的教学论前景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探讨文化研究与批判教学论的会遇点,以及它们在面对当代挑战时所产生的关键张力。 一、文化敏感性与政治行动的平衡 文化研究的细致入微常常导致对“文化差异”的过度关注,可能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潭,即对所有意义生产都采取去中心化的解读,从而削弱了采取集体政治行动的基础。批判教学论则需要一个明确的“解放”目标,这可能带来新的规范性风险。我们必须探究,如何在尊重多元文化实践的同时,有效地识别并批判那些系统性地压迫边缘群体的结构性权力。 二、知识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与教育的持续重塑 进入二十一世纪,新自由主义的逻辑以“问责制”、“技能导向”和“绩效衡量”的名义,再次深刻地侵蚀了教育的公共性和批判性维度。我们将分析文化研究如何帮助我们解读这些教育政策背后的全球资本逻辑,而批判教学论则必须发展出针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新型抵抗策略,强调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公共福祉,而非仅仅作为经济增长的工具。 三、数字时代:新的文化景观与批判性参与 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算法推荐构成了新的文化场域,这为意义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同时也加剧了信息茧房和虚假信息(Disinformation)的传播。本书将思考:如何将文化研究对数字符号的解读能力与批判教学论的“解放性实践”相结合,培养出既能解码数字文化,又能积极参与数字民主的新一代公民。 --- 结论:面向未来教育的批判性承诺 本书最终认为,当代教育的有效性和伦理性,正日益依赖于能否成功地整合文化研究的深度诊断能力与批判教学论的实践勇气。这种整合并非易事,它要求教育工作者持续地处于一种自我审视、持续学习的“悬浮”状态中。它承诺的教育,是一个充满争议、不断被协商、以促进更具正义性和人性的社会关系为最终指向的公共事业。本书期望能为所有致力于教育变革的学者、教师和实践者,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以识别当下的约束,并勇敢地构想替代性的未来。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雅俗之间: 文化的品味问题
第三章 文化研究学派与教育
第四章 流行文化的教育意义
第五章 媒体再现中的青少年文化认同问题与批判教学论
第六章 媒体文化与媒体素养教育
第七章 数位游戏文化、道德恐慌及其教育省思
第八章 E时代中教师宜有的数位素养
第九章 全球文化对台湾高等教育的冲击与挑战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希望它能為我在教育實踐中遇到的「為何孩子們越來越難管?」、「為何他們對學習失去熱情?」這些疑問,提供更深層次的解釋。畢竟,我們這一代的教育經驗,和現在的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差異太大了。他們接觸到的資訊爆炸,價值觀也更加多元甚至顯得破碎。傳統的權威式教學,或是單純知識的傳授,顯然已經無法打動他們。文化研究學派對於「文化」的定義,我認為是很廣泛的,不單單是高雅藝術,更包含了生活中的各種符號、媒體、消費文化等。台灣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各種文化交織與碰撞的場域,從原住民文化、閩南、客家文化,到近年的新住民文化、動漫次文化、網路社群文化等等。而教育,是如何將這些多元的文化納入,抑或是刻意忽略,進而影響了學生的認同感與世界觀?批判教學論則提供了一個反思的工具,讓我們去檢視教育體系中是否存在不平等的結構,以及如何透過教學來促進學生的主體性與解放。我希望書中能有更貼近台灣在地脈絡的討論,而不是空泛的理論堆疊,能讓我們這些身處第一線的老師,真正有所啟發,並且在課堂上有所應用。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当代文化与教育:文化研究学派与批判教学论的取向》光是看就讓人覺得很有份量,也很契合我最近對教育現場的一些觀察與困惑。在台灣,我們常感受到社會快速變遷,傳統的教育模式似乎越來越難以應對新世代學生的多元文化背景與價值觀。例如,課本裡教的知識,有時候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會遇到價值觀的衝突,或是與現實脫節。這時候,我們就很需要一個理論框架,來幫助我們理解這些現象,並且找到解決之道。文化研究學派探討文化現象背後的力量,像是權力、認同、階級等,這與教育息息相關,因為教育本身就是一個文化的場域。而批判教學論更直接地指出教育如何可能被用來解放思想,培養具有批判能力的公民。我尤其好奇,書中會如何具體地結合這兩大學派,來分析台灣當代教育的困境,例如,在課綱的編寫、教材的選擇、乃至於老師的教學方法上,是否都隱藏著某種文化力量的展現,又該如何透過批判的視角來反思與革新。期待書中能提供具體的案例分析,而不是僅止於學術理論的陳述。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教育議題的家長,看到這本書的標題《當代文化與教育:文化研究學派與批判教學論的取向》,我認為這觸及到了台灣教育的核心問題。我們常說要與國際接軌,但我們的教育內容,真的有跟上時代的腳步嗎?尤其是在全球化與數位化的浪頭下,學生的生活經驗早已超越了單一的國家與文化界線。文化研究學派對於「文化」的多重面向分析,我認為非常關鍵。例如,在台灣,我們如何看待外來文化?我們又是如何塑造自身的文化認同?而教育在其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是被動地接受,還是主動地建構?批判教學論則提供了一個更為積極的視角,它鼓勵我們去反思教育體系中的權力結構,以及如何打破那些限制學生發展的藩籬。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能讓我與孩子討論的素材,例如,在閱讀新聞、觀看電影時,如何引導孩子去分析其中隱藏的訊息,培養他們不輕易被操縱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我也想了解,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又該如何運用這些理論,來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這個複雜的世界。

评分

坦白說,當初吸引我點開這本書的,是被「文化研究學派」和「批判教學論」這兩個名詞所吸引。在台灣,近年來我們常常聽到「素養教育」、「跨領域學習」等新名詞,但很多時候,我們仍然覺得好像只是在名稱上做文章,骨子裡還是舊的那一套。我常常思考,學校裡教的東西,跟學生在外面接觸到的、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東西,之間存在著多大的落差?比如說,臉書、IG、YouTube上面充斥著各種訊息,學生們如何解讀這些資訊?這些資訊背後又代表著什麼樣的文化價值觀?文化研究學派正是在探討這些問題。而批判教學論,則像是為我們指明了一條出路:如何讓教育不只是單純的知識傳遞,而是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質疑權威、並且有能力參與社會改造的能力。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提出一些具體的教學策略,讓老師們能夠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去分析流行文化、新聞事件,甚至是校園裡的一些權力關係,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尤其是在少子化的趨勢下,如何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關注,並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獨特能力,這更是我們需要深入探討的。

评分

我一直覺得,台灣的教育,有時候過於強調分數和升學,而忽略了更深層次的價值培養。特別是現在的學生,他們每天接觸到的資訊來源太廣泛了,光是學校教的,已經不足以應付他們對世界的想像。這本書的標題,讓我看到了一個可能的方向:如何將「文化」帶入教育,並且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它。文化研究學派,大概就是教我們如何去「看見」看不見的東西吧?比如說,為何某個明星如此受歡迎?為何某種流行語會迅速傳播?這些背後是不是有什麼更深層次的社會、文化原因?而批判教學論,則像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套「怎麼做」的指南。如果我們發現教育中存在不公平,或者我們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到被壓抑,那麼我們該如何去改變?我希望書中能有一些具體的案例,讓我們看到,在台灣的實際教育場域中,是如何運用這些學派來進行改革的。例如,有沒有學校的老師,成功地透過文化研究的視角,讓學生重新認識自己的在地文化?或者,有沒有透過批判教學的實踐,讓弱勢的學生找回學習的自信?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帶來一些實質性的啟發,而不是讓我在閱讀後,依然感到迷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