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伦理与科学》为作者在2004年初所出版的「生命教育二书」第一辑,属于学术论文结集。本书共蒐罗一篇引言及七篇论文,写作时间皆在十年以内,可视为作者于过去十年间,对参与伦理教育、生死教育、宗教教育等三种取向的生命教育之反思与考察。书中所探究的议题包括:生命伦理、基因科技、女性主义、宗教信仰诸方面,将有助于读者了解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有关生命教育的实务应用讨论,可参阅「生命教育二书」第二辑《生命教育-学理与体验》。
作者简介
钮则诚
蒙古裔,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九五三年生于台北市。辅仁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博士,曾任南华管理学院生死学研究所所长、教务长,现任铭传大学教育研究所暨师资培育中心教授。着有《教育学是什么》、《教育哲学-华人应用哲学取向》、《生命教育概论-华人应用哲学取向》、《生命教育-伦理与科学》、《生命教育-学理与体验》、《护理生命教育-关怀取向》、《护理科学哲学》、《医护生死学》、《生死学(增订版)》、《心灵会客室》等书。讲授「教育哲学」、「生命教育」、「生死学」等科目,研究兴趣包括生死教育、生死管理等方面。
着作∕生命教育-伦理与科学
生命教育-学理与体验
护理生命教育-关怀取向
生命教育概论-华人应用哲学取向
教育哲学-华人应用哲学取向
波普
最近生活步調有點快,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好像在瞎忙,不太清楚自己為何而活。剛好在朋友的推薦下,拿到了這本《生命教育:倫理與科學》。我承認一開始對這書名有點敬而遠之,覺得可能內容會比較學術、比較遙遠。但實際讀了之後,才發現完全顛覆我的想像。作者的筆觸非常親切,而且非常有條理,他把一些原本很複雜的倫理和科學概念,解釋得淺顯易懂,完全不會讓人感到壓力。書中探討的議題,其實都跟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像是怎麼看待生老病死,如何與他人建立更健康的關係,以及面對科技進步時,我們應該抱持什麼樣的態度。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同理心」和「利他主義」的討論,作者結合了演化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來解釋這些看似複雜的人類行為,是如何在我們的生理和社會結構中形成的。他沒有把這些行為神化,而是用一種更為科學、更為接地氣的方式來呈現,讓人覺得「原來是這樣」。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重新審視自己與周遭世界的關係。它不是那種教你「應該怎麼做」的書,而是引導你「為什麼要這麼做」,並讓你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讀完之後,感覺心裡踏實了很多,也更有力量去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评分哇,我最近在書店裡隨手翻到一本叫做《生命教育:倫理與科學》的書,雖然書名聽起來好像有點硬,但實際內容真的讓我驚喜連連。書的封面設計很有質感,不是那種譁眾取寵的風格,而是沉靜中有種人文關懷的感覺。我一開始是被它標題裡「倫理」和「科學」的結合點吸引,覺得這是個很現代的切入點,想看看作者是怎麼將這兩個看似遙遠的領域串聯起來。翻開書頁,文字的編排也很舒服,排版清晰,段落分明,讀起來不會有壓力。而且,我特別喜歡作者在引言部分提到的觀點,關於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如何找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以及科學發展帶來的倫理挑戰,這些都是我一直以來在思考的問題。作者用了不少生活化的例子,不像傳統的學術書籍那樣枯燥,而是像在跟讀者聊天,引導你一起去探索。其中有一段關於「同理心」的論述,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它不是簡單地定義同理心,而是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去解釋同理心的產生機制,再延伸到倫理學上同理心的重要性,這種跨領域的結合,讓原本抽象的概念變得非常具體,也讓人更容易理解為什麼在人際互動中,同理心如此不可或缺。總之,這本書在觸碰到我內心深處的同時,也拓展了我對生命本質的認知,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周遭的世界。
评分說實話,我對「生命教育」這個詞一直以來都有些模糊的認知,總覺得它離我有點遠,可能是過去的經驗讓我對這類書籍產生了一些刻板印象。直到我看到《生命教育:倫理與科學》這本書,它的標題就很有意思,把「倫理」和「科學」這兩個元素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拿到書後,我先快速翻了一下目錄,發現裡面探討的議題涵蓋範圍很廣,從生物倫理、醫學倫理,一直到科技倫理,甚至還觸及到環境倫理,感覺非常有前瞻性。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科學」與「倫理」關係時的平衡態度。他並沒有因為科學的進步而盲目樂觀,也沒有因為倫理的複雜而過度悲觀,而是以一種理性、客觀的視角,去分析科學發展所帶來的倫理挑戰,並試圖尋求合理的解決方案。書中的一些案例分析,讓我印象深刻,比如關於人工生殖的倫理爭議,作者引用了許多科學研究的數據,同時也深入探討了社會、文化、宗教等不同層面的觀點,呈現出一個非常立體的畫面。這讓我明白,很多問題並非只有一個標準答案,而是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思考、去權衡。這本書不僅僅是在傳遞知識,更像是在培養一種批判性思維和倫理判斷能力,這對我這個社會新鮮人來說,是非常寶貴的。
评分我本身是個對科學新知有濃厚興趣的人,平時就喜歡關注一些關於生物學、醫學、神經科學的最新發展。當我看到《生命教育:倫理與科學》這本書時,直覺就覺得這絕對是我會喜歡的類型。果然,書的內容沒有讓我失望。作者在這本書中,巧妙地將科學的客觀事實與人文的倫理價值觀進行了深度融合。他運用了大量的科學研究成果,來論證一些關於生命的倫理原則。例如,書中在探討「生命尊嚴」時,就引用了許多關於人類演化、大腦科學、甚至量子物理的最新發現,來解釋為什麼人類生命如此獨特且值得尊重。這種結合方式,讓原本可能比較空泛的倫理討論,變得更加有說服力和科學依據。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敏感話題時的細膩和深入。他並沒有迴避爭議,而是從科學的角度,去分析這些爭議的根源,並嘗試提出一些更為理性、更具前瞻性的思考方向。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智力上的冒險,每一次翻頁都能夠發現新的視角和知識。它不只是一本關於生命教育的書,更像是一本引領讀者走向更深層次思考的指南,讓人們在理解生命的同時,也學會如何更有責任感地去面對科學帶來的種種變革。
评分最近因為工作壓力有點大,晚上睡前總想找點東西來放鬆心情,又不想看那種純粹娛樂的東西,希望能夠有點啟發。朋友推薦了我一本《生命教育:倫理與科學》,說這本書的觀點很獨特。我本來以為會是那種充滿術語、讀起來很吃力的學術著作,但打開後才發現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作者的文筆相當流暢,而且有一種溫暖的敘事感。書中探討的議題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比如生老病死、人際關係、科技對社會的影響等等。我最喜歡的是書中討論的「生命的神聖性」這個部分,作者並沒有迴避科學的客觀性,反而嘗試在客觀的科學發現基礎上,去建構一套關於生命價值的倫理框架。舉例來說,書中談到基因編輯的倫理困境,作者沒有直接給出是非對錯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思考,在追求科技進步的同時,我們應該如何兼顧對生命的尊重和保護。這種引導式的寫作方式,讓我感覺自己好像正在參與一場深刻的對話,而不是單純地被動接受資訊。而且,書中有很多關於生命意義的哲學思考,結合了現代科學的研究成果,讓人讀來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閱讀過程中,我會不斷地停下來,反思自己的生活經驗,感覺自己的心靈得到了淨化和滋養。這本書的出現,真的像一股清流,讓我暫時忘卻了現實的煩惱,沉浸在對生命更深層次的理解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