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意识乃由台湾定位与台湾主体交织而成台湾的认同感。台湾定位,以空间言,是在世界空间里的坐标;以时间言,是人民主权的形成。台湾主体指居住在台湾这个所的人,对台湾有归属感,认为台湾的永恆存在是自己的责任,进而与场所中的人互相交感,形成命运共同体,组成生命一体「国民」。台湾定位清晰,主体意识才能确立,自我认同感才能具体。近代国家是以个人为主体而组成,非以族群为核心而成立。
作者简介
李永炽,民国28年生,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现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着作包括《福泽谕吉社会思想之研究》、《日本的近代化与知识份子》、《日本近代思想论集》、《莽苍集》、《历史的跫音》等。译作有《尼采》、《愚神礼赞》、《韦伯的比较社会学》、《山之音》、《我是猫》、《韦伯传》、《暗夜行路》、《日本精神史》等。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台湾历史认识的全新视角。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台湾的历史已经相当了解了,从荷西时期到郑氏王朝,再到清领、日治,最后国民政府迁台,我以为这些就是全部。但《台湾主体性的建构》却深入挖掘了那些常常被忽略的民间力量和文化思潮在塑造“台湾意识”过程中的作用。作者不仅仅是从政治和经济层面分析,更重要的是,他关注了文学、艺术、甚至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是如何一点点累积,最终凝聚成一种共同的身份认同。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庶民史学”的探讨所吸引,那些来自基层、被主流叙事所忽视的声音,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命力。比如,他细致地分析了某些早期台湾小说中对土地、气候、风俗人情的描绘,如何无形中强化了地域的独特性,以及这些描述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的认同感。读这本书,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些年代,感受着不同族群、不同背景的人们,如何在同一片土地上,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台湾”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台湾”这个概念有了更深沉、更立体的理解。
评分坦白说,我起初对“台湾主体性”这个概念,并没有太深刻的理解。我总觉得它似乎是一个比较政治化的概念,与我日常的生活有些距离。然而,《台湾主体性的建构》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贴近人心的方式,阐释了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作者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台湾人民在面对外部挑战时,如何逐渐形成并巩固自我认同的历程,让我对“主体性”有了更为具象的体会。他并没有直接给出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史实和案例,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和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地方记忆”的探讨,那些被日常生活所承载的集体记忆,如何成为凝聚人心、塑造认同的重要力量。例如,书中对某些节庆习俗、地方神祇信仰在强化社群意识方面的作用的分析,让我深有感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为了构建“台湾”身份不可或缺的基石。这本书让我明白,主体性的建构,其实就蕴藏在每一个台湾人的生活之中。
评分阅读《台湾主体性的建构》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漫长而引人入胜的“发现之旅”。我过去对台湾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教科书上的只言片语,或者是一些较为宏观的历史事件的概述。然而,这本书却带我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去探寻那些构成“台湾”这个独特概念的细枝末节。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灵活,他时而像一位严谨的历史学家,一丝不苟地考证史料;时而又像一位富有诗意的叙事者,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历史场景。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认同政治”的演变过程的梳理所吸引。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台湾主体性”的形成归因于某个单一因素,而是强调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书中对不同政治思潮如何在台湾社会中传播、演变,并最终影响人们认同的分析,让我对台湾近现代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任何一种身份认同的形成,都不是偶然,而是无数历史事件、无数个体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我以为会是一篇枯燥的学术论文,充斥着晦涩的理论和密密麻麻的脚注。然而,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且富有情感的笔触,将“台湾主体性”的建构过程描绘得如同史诗般壮丽。他并没有止步于宏观的历史事件,而是巧妙地穿梭于历史的细微之处,捕捉那些可能被历史洪流所淹没的个体生命经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台湾社会运动的详细梳理,展现了人民如何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历史的积极创造者。他尤其着重描写了那些不为人知的知识分子、社会活动家,甚至是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是如何在各自的领域里,以不同的方式为“台湾”的独特性发声。比如,书中对早期知识分子如何引进西方思潮,又如何将其本土化,并融入到对台湾社会改造的思考中的论述,非常精彩。这种从“内部”出发,强调自主性的视角,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历史叙事的刻板印象。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建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复杂、且充满张力的过程,其中包含了无数人的奋斗与呐喊。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和研究取径,与我之前阅读过的许多关于台湾历史的书籍截然不同。作者似乎有意避开了那种宏大叙事下的“宏伟”视角,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微观、更具生活气息的层面。我尤其欣赏他对“文化在地化”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他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台湾在吸收外来文化时所呈现出的不同策略和结果,生动地展现了台湾社会在文化认同上的探索与挣扎。书中关于“翻译文学”在塑造本土意识形态中的作用,以及“乡土文学”如何成为一种抵抗外来文化强势影响的有力武器的论述,都让我茅塞顿开。我过去对这些文学现象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审美层面,而这本书则揭示了其背后更深层的社会文化意义。它让我明白了,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碰撞、融合与再创造中,逐渐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主体。阅读此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文化上的洗礼,对“本土”的定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