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余清芳事件被残酷镇压后,武装抗日已转为非武装抗日的模式,然而,在日本人治理台湾超过三十年后的1930年,却发生更壮烈的雾社事件,沧桑的血泪史背后,是非人道的屠杀镇压。
雾社事件,呈显的是非常复杂历史诠释的不同面向,「抗日」或「抗暴」的主轴外,其实还牵涉到「理蕃」或「和蕃」的政策、族群间的关系、部落设群间的关系,以及两性关系等因素。
作者研究的面向,则更为宽广,努力让部落庶民可以真实发声外,更带入族群政治、后殖民论述以及妇女的观点,呈现出历史的深刻面。
第1章 绪论
1. 研究机缘
2. 研究动机
3. 研究目的
4. 文献回顾
5. 研究方法
6. 研究计画
7. 内容简介
第2章 巴兰部落为核心的历史现场
1. 部落的族群名称与识别方式
2. 部落的族群政治与族群关系
3. 红头觑觎部落的过程与动机
4. 日本警察统治下的部落社会
第3章 巴兰记忆再现历史诠释问题
1. 殖民情境下历史再现的观点
2. 历史文本中之文化诠释问题
3. 历史再现中部落菁英的立场
4. 历史再现中妇女记忆的主题
5. 历史再现台湾论风暴的话题
第4章 挖掘记忆砌造历史和解之路
1. 外力介入下部落和解的元素
2. 从忌讳日走向和解祭的舞台
3. 赛德克部落内部整合的意象
参考书目
1. 第二手资料:期刊与论文、专书论着、纪念文、纪念刊、报纸、剪报
附录1 田野访谈的记录表
附录2 赛德克部落合一的标记
序
姑目.荅芭丝 (Kumu Tapas) 是玉山神学院原住民神学与宣教研究推广中心的研究员和年轻老师,先后在玉山神学院、台南神学院接受人文与神学的基本训练,后来又在东南亚神学研究院(SEAGST) 台湾分院属下的台湾神学院研读神学硕士 (M.Th.) 课程,可以说足迹踏遍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属下的各主要神学院,并深受亚洲神学、本土神学,以及当代历史神学方法论的启蒙和洗礼。在撰写神学硕士论文的期间,她也曾以数年的时间回到南投赛德克族群的教会服务,并实际投入口述访谈以及收集地方文史资料的工作,用母语纪录族人的心声,精神着实令人感佩。
姑目性格坚定执着,率真直言,为学勤奋认真,一旦投入研究工作则奋战不懈,加上对自身族群语言文化的认同与坚持,在各部落间往来奔走,磨练出优异的田野调查能力,也曾在探讨原住民议题的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研究成果。在这几年当中,身为她的论文指导教授,我深深体会到她所付出的心血和代价。从钻研方法理论、收集资料、进行访谈,到撰写论文,一路走来,她的心路历程确实艰辛无比。在和她一起讨论、修订论文的过程中,我自己也获益良多。如今,看到她又厚又重的论文将分为两册出版,让学界与社会大众都能分享她的研究成果,内心实在有说不出的喜悦。
雾社事件是台湾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更是台湾原住民族在日本殖民政权统治下因反抗暴政而被以非人道的方式镇压、屠杀的一页悲惨的沧桑血泪史。事实上,在1930年,当日本殖民政府治理台湾已经超过三十年之久,而台湾汉人社会的反抗运动早已在1915年的余清芳事件(或称「西来庵事件」)被残酷镇压后由「武装抗日」转为「非武装抗日」模式时,在一个日本总督府宣称「理蕃政策」已经具有极大成效的原住民模范社区里,却发生了这样大规模的反抗事件,是令统治者难以理解或自圆其说的事。从这个角度来看,雾社事件的历史诠释具有高度的意义和研究旨趣。
过去,对雾社事件的历史诠释大都集中在「抗日」或「抗暴」的主轴上,然而,若从历史研究所重视的「细微差异」(nuance)的观点来看,这其中还牵涉到殖民者与被殖民者间的微妙关系(所谓的「理蕃」或「和蕃」政策)、族群间的关系、部落社群间的关系,以及两性关系等因素。姑目的研究除了努力让部落庶民可以自己真实发声以外,更带入族群政治、后殖民论述,以及妇女的观点,不但让雾社事件的历史原貌能够还原,更让在所谓「原住民族」的大框架下的不同族群、不同部落社群、两性互动,甚至「和蕃」关系处境中的多元观点得以完整呈现,最后再从历史、族群等层面做信仰和神学反省,是相当难能可贵的研究成品。
但愿本书的出版,能引发更多对台湾历史经验、台湾原住民族、台湾族群关系,以及历史研究方法和神学反省的兴趣,让台湾历史研究的议题、素材、方法、视野、观点、面向都能更趋宽广、丰富、多元。
玉山神学客座副教授
郑仰恩
花莲鲤鱼潭畔
2004年3月10日
我对原住民文化和历史的兴趣源于一次偶然的接触,那之后我便一发不可收拾地想要了解更多。雾社事件的故事,即便是在民间传说中,也充满了悲壮的色彩。如今,我得知《部落记忆:雾社事件的口述历史(Ⅱ)》即将出版,我的内心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我一直认为,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那些不被主流叙事所关注的角落里,而口述历史恰恰是一种最直接、最真诚的方式,能够让我们走近那些被历史的洪流掩埋的普通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回到那个时代,让我仿佛置身于雾社的山林之间,倾听那些长者们娓娓道来的故事。我渴望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在面对外来者侵略时,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这本书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文化的传承,是民族情感的凝聚。我期待它能够填补我在认知上的空白,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有更深切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作为一名对台湾历史研究充满热情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关注着关于雾社事件的各种文献和论述。然而,单纯的史料解读往往缺乏温度,难以让人身临其境。当我知道《部落记忆:雾社事件的口述历史(Ⅱ)》即将出版时,我的内心是无比激动和期待的。口述历史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隔阂,将那些尘封的记忆重新鲜活起来,让那些曾经被沉默的声音得以发声。我设想,在这本书中,我将能够听到祖辈们在悲壮抗争前的生活场景,感受到他们面对不公时的愤怒与无奈,以及在绝境中的勇气与挣扎。或许,我还能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妇女在事件中的角色,孩子们在恐惧与混乱中的经历,甚至是关于战后赔偿、身份认同等至今仍未完全消解的争议。这本书的存在,对于还原一个更真实、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雾社事件,无疑具有非凡的意义。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让那些被遗忘的脸孔重新走进我的视野,让那些被淹没的声音再次在我耳边回响。
评分我是一名历史系的学生,正在进行关于殖民时期原住民抵抗运动的研究。雾社事件无疑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但我常常觉得现有的史料存在一些局限性,尤其是对于事件的内在动机和情感动力的解读。因此,《部落记忆:雾社事件的口述历史(Ⅱ)》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更丰富、更细致的口述资料,帮助我理解事件发生当时,原住民部落内部的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殖民压力下做出艰难抉择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从中挖掘出关于个人情感、家庭关系、部落情谊等方面的细节,这些往往是宏大历史叙事中容易被忽略的部分。通过亲历者的讲述,我希望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们的视角,体会他们的痛苦,感受他们的反抗,从而构建一个更全面、更人性化的历史图景。这本书将是我论文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也必将极大地拓展我对雾社事件乃至整个原住民历史的认知深度。
评分作为一名对社会议题和社会公正议题十分关注的读者,雾社事件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一个关于权力、压迫与反抗的深刻案例。当我看到《部落记忆:雾社事件的口述历史(Ⅱ)》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吸引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历史事件,必须去倾听那些受影响最深的人们的声音。口述历史,正是这样一种让被边缘化群体重新获得话语权的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事件背后的社会根源,揭示殖民者是如何通过各种手段剥削和压迫原住民的,以及这种压迫是如何最终点燃了反抗的怒火。我更关注的是,事件发生后,原住民社群所经历的创伤,以及他们如何在后殖民时期继续为争取尊严和权利而奋斗。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弥合历史创伤,促进族群和解的思考?我期待它能以一种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让我们反思历史,并从中汲取力量,去面对当下社会中仍然存在的各种不公。
评分这本《部落记忆:雾社事件的口述历史(Ⅱ)》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淡雅的色调和粗粝的质感,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被岁月打磨过的故事。我一直对台湾原住民的历史和文化深感兴趣,尤其是雾社事件,这个悲壮而复杂的历史事件,总是让我思考民族的尊严、抗争的意义以及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难以弥合的创伤。听闻这本书是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呈现,我满怀期待地希望能够通过亲历者的视角,更真切地感受那段动荡的年代,理解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命运。我尤其好奇,在这第二部作品中,作者将如何深入挖掘那些在第一部中可能未能完全展现的细节?是会有更多关于事件发生前部落生活的描绘,还是对事件发展过程中不同人物的心路历程进行更细致的刻画?抑或是对事件发生后,幸存者及其后代所承受的漫长而痛苦的“后遗症”进行更深切的探究?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更能触动人心,让我们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思考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光辉与黯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