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于现实与想像、冷漠与狂乱,柯慈以意识流的方式,精准地描述女主角玛格达长期遭父亲冷落,以及对继母的嫉妒所产生的矛盾情结,借由自身的不满、脆弱、孤独、濒临疯狂的心理状态,揭露了南非种族隔离时期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紧张关系。
作者简介:
柯慈(J.M. Coetzee)
1940年出生于南非开普敦;1956年取得开普敦大学文学及数学学位;1965年至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1972年返回南非,担任开普敦大学文学以及语言学教授。
身为南非开普敦大学的大众文学教授,柯慈获得了许多文学奖,包括CAN奖(南非第一文学奖)、英国布克奖,还有爱尔兰时报国际小说奖。
着作包括《昏暗之地》(1974)、《在国家心中》(1977)、《等待野蛮人》(1982)、《麦可K的生命与时代》(1983)、《仇敌》(1986)、《彼得堡的主人》(1994)、《双面少年》(1997)、《屈辱》(1999)等。其中《等待野蛮人》于1982年出版时,被《纽约时报书评》赞誉为「真正的文学鉅作」。
柯慈的四本连续小说,包括赢得普立兹奖的《麦可K的生命与时代》,都为他赢得了高度评价与赞赏,2003年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堪称为南非国宝级作家。
译者简介:
卢相如
辅仁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专业翻译工作者。
译有电影《乐士浮生录》、《洛丽塔》、《天使热爱的生活》以及小说《森林少年》、《鲁宾逊漂流记》、《在国家心中》等书。
哇,拿到《在国家心中》这本书,光书名就让人充满好奇!总觉得它描绘的“国家”不只是地图上的疆域,更是一种情感的凝聚,一种集体记忆的烙印。我一直在想,在台湾这块土地上,我们共同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又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这份属于我们自己的“国家感”。这本书会不会触及到那种从陌生到熟悉,从疏离到亲近的过程?或许会是关于一些从小事、微观生活切入,最终汇聚成宏大叙事的故事。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捕捉台湾人民那种特有的韧性与温柔,如何在平凡的生活细节中,勾勒出国家认同的脉络。也许会有一些关于我们历史的探讨,但更希望它不是冰冷的史实堆砌,而是带着温度的回忆,让每一个台湾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感受到那种“国家”其实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存在于每一次为这片土地付出的努力里。我脑海里已经浮现出好多画面,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惊喜,让我看到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国家”这个概念,也让我们更珍惜这份得来不易的身份。
评分刚开始拿到《在国家心中》这本书,我有点怕它会太沉重,毕竟“国家”这个词总带着一些严肃的意味。但读下去之后,我发现它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看似遥远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书中那种对细节的捕捉,也许是描绘一个老街的巷弄,一个老房子的斑驳墙壁,又或者是一场与家人朋友的聚餐。这些微小的瞬间,却能折射出最深层的情感。我脑子里在想,书中会不会有一个章节,讲述一个台湾人,在海外漂泊多年后,再次回到这片土地,那种复杂而温暖的心情。他对这片土地的思念,他对家人的牵挂,以及那种强烈的归属感,都会在这本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这本书让我觉得,“国家”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每一次的呼吸、每一次的触碰之中。
评分天呐,《在国家心中》这本书真的太不一样了!读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仿佛置身于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它没有用那种说教式的语言,也没有强行灌输任何观念,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我脑海里会不自觉地勾勒出一些画面,比如,会不会有一个年轻人,在台北街头,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对“我是谁?我属于哪里?”这个问题产生深深的困惑,然后通过一次次的经历,一次次与这片土地的互动,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答案。这本书也许会通过一些非常具有台湾特色的元素,比如夜市的喧嚣、山城的宁静、或是海边的风,来展现“国家”的独特魅力。我尤其期待它能够展现出台湾人民的包容与多元,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共同孕育出一种独特的“国家认同”。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设限,它鼓励你去思考,去感受,去发现“国家”在你心中的样子。
评分我最近在读一本让我脑洞大开的书,叫做《在国家心中》。一开始我以为它会讲一些宏大的政治经济议题,结果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它更像是用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细腻的方式,去探究“国家”这个概念在人们心中的具体形象。我常常在想,我们常说的“国家”,到底是什么?是课本上的定义?是国旗、国歌?还是某个历史事件?这本书似乎给了我一个很不同的答案。它让我意识到,原来“国家”也可以是一种味道,一种声音,一种童年熟悉的街景,一种与家人朋友共同分享的记忆。我记得书中可能有一个章节,会描述一位老奶奶,她可能一辈子都在某个小镇上生活,却有着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感情,她的生活点滴,她的喜怒哀乐,都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这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会不会就是“国家”最原始的形态?我特别期待作者能通过这样的人物和故事,来解构我们对“国家”的刻板印象,让我们看到,原来“国家”也可以如此亲切,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
评分《在国家心中》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启发。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充满政治色彩的书,但它却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心中对“国家”的理解。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导我们去探索。我常常在想,我们对于“国家”的感受,会不会随着年龄、经历的变化而改变?这本书可能描绘了不同人生阶段的人们,对于“国家”的不同理解和体验。也许是一个少年,对国家充满着理想和热情;也许是一个中年人,在现实的打磨中,对国家有着更成熟的看法;又或者是一个长者,回顾一生,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国家”的多面性,它既可以是宏大的,也可以是微小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当下的。它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断生长、不断演变的存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