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修谈禅师马祖道一:空无之镜

奥修谈禅师马祖道一:空无之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OSHO
图书标签:
  • 奥修
  • 禅宗
  • 马祖道一
  • 佛教
  • 哲学
  • 灵性
  • 顿悟
  • 中国禅宗
  • 空性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放松,就让身体和头脑在那里,
但记住你只是个观照者。
你既不是身体也不是头脑,
你只是一面明镜,
只是映现着圆月的湖,
这是你最终的实相,你的本性。

  六祖慧能的高徒南岳初次见到马祖,一眼就认出马祖足以继承他的法脉。
  他见到马祖在寮房里打坐,「大德为何静心打坐?」马祖答:「为了成佛。」于是南岳就地拾起一片瓦,当着马祖的面磨了起来。马祖问:「你干嘛磨瓦?」
  「我想磨瓦成镜。」马祖发笑了,「磨瓦怎能成镜?」
  「磨瓦既然无法成镜,那么打坐又怎能成佛?」马祖问:「那该怎么做?」
  「就好像牛车一样,如果牛车不动,你会打车还是打牛?」马祖默而不语。
  「学打坐静心,」南岳回答,「你学的是坐佛还是坐禅?如果是坐佛,那么佛并无固定的状态,如果是坐禅,那么禅也不在于坐或卧。法永不停驻于万事万物,所以你不可有任何取舍。想打坐成佛就是在杀佛,如果执着于打坐之相,那就误解了其中的要旨。」

  马祖道一是慧能之后最重要的禅宗人物,有名的磨瓦成镜故事,让人警觉修行要用对方法。此书是禅师系列的第一本,奥修以其独特的锐利与机智,带领读者体会禅的「直指人心」与「在」。

作者简介

奥修(Osho)
  奥修是二十世纪最具知名度、也最具争议性的一位灵性大师。一九三一年出生于印度,从小就坚持要亲身去经验真理,是一个叛逆而独立的灵魂,饱览群书、辩才无碍,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印度沙加大学哲学系,并在杰波普大学担任了九年的哲学系教授。之后奥修周游印度各地,公开挑战一切既有的宗教、社会和政治传统,当时在印度拥有毁誉参半的名声。但今日则被印度的<週日午报>(Sunday Mid-Day)与甘地、尼赫鲁、佛陀等并列为改变印度命运的十位人物之一。
  一九七四年在印度孟买东南方的普那(Poona)创建了「普那国际静心中心」,吸引了大批的西方年轻人及世界各国的求道者前来体验静心与转化。他不属于任何传统或教派,他从东西方哲学精华中,提炼出对现代人灵性追求具有意义的讯息,并发展出独特的静心方法,能协助现代人加速内在的蜕变。一九九○年奥修离开了他的身体,但种种的教诲与启示以文字的力量更广为流传,他对门徒及求道者的演讲已被录制成六百多种书,翻译成三十多国文字。在台湾,阅读奥修的文字协助了许多追求灵性及心灵成长的人士打开了一扇意识之窗,每年前往普那国际静心中心短期进修、体验治疗课程的人不断增加。
  奥修国际资讯中心网址:www.osho.com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想图书的详细简介,书名为《无常之河:古代哲学对现代焦虑的映照》。 --- 无常之河:古代哲学对现代焦虑的映照 作者: [此处留白,或虚构一位哲学史学家] 字数: 约 1500 字 内容提要 《无常之河:古代哲学对现代焦虑的映照》并非一本探讨特定宗教人物生平或特定东方禅宗思想的著作,而是一次横跨数千年文明,深入挖掘古代智慧如何精确诊断并可能缓解当代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境的宏大哲学探险。本书的主线聚焦于“无常”与“存在”这两个核心议题,通过审视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古印度的奥义书传统(区别于禅宗的直接论述),以及早期道家(如《庄子》)的思想脉络,揭示了一种跨越文化和时代的共性焦虑——即人类对稳定、永恒意义的执着与世界本质的流变性之间的永恒冲突。 本书结构清晰,分为四个主要部分,逐步深入到核心论点: 第一部分:现代的幻影与古代的诊断 本部分首先描绘了现代社会在科技高速发展、信息爆炸和个体原子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特定形态的焦虑:对效率的强迫性追求、身份的碎片化危机,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深刻恐惧。作者并未将此视为现代独有的病症,而是将其追溯至人类心智的基本结构。 随后,我们进入古代世界的初步考察。重点研究对象是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转”思想。他那句著名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被置于现代语境下进行解构。这里的“河流”不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水流,而是信息流、市场波动和个体身份认同的不断更新。本书论证,赫拉克利特的断言是对现代人试图抓住“不变”的徒劳努力的古老预警。我们审视了古希腊悲剧美学中对命运(Moira)的接受,对比了现代人对“可控性”的迷恋,探讨了这种文化转向如何加剧了挫败感。 第二部分:存在的锚点与虚无的边缘 第二部分将视野投向东方,但刻意避开了直接的禅宗实践,转而关注奥义书(Upanishads)中关于“梵”(Brahman)与“我”(Atman)的形而上学探讨。重点在于对“同一性”的追寻,以及这种追寻本身可能带来的局限性。我们分析了在追求终极实在(Ultimate Reality)的过程中,古代哲人如何构建宏大的本体论体系来抵御虚无主义的侵蚀。 在对比分析中,本书引入了庄子的“齐物论”。庄子对“是非”界限的消融,被视为对现代社会中过度依赖二元对立思维(如进步/落后、成功/失败)的深刻批判。我们详细探讨了“逍遥游”并非逃避现实,而是一种对意义建构的去中心化处理。关键在于,古代哲人如何通过界定一个超越性的、不被日常琐事污染的“真我”或“自然之道”,来安抚内心对失控的恐惧。本书着重分析了这种古代的“超越性”如何与现代心理学中寻求“心流体验”或“内在平静”的努力形成有趣的对话与张力。 第三部分:时间的错位与伦理的重塑 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时间观念的差异。古代社会的时间观往往是循环的或受制于自然节律(季节、农耕),而现代焦虑很大程度上源于线性、累积性的时间观——对“浪费时间”的恐惧和对“未来收益”的过度投资。 本书引用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Eudaimonia)的论述,将其置于功利主义主导的现代社会进行对比。亚里士多德强调的“德性实现”是基于个体在城邦生活中的持续实践,这与现代社会中追求瞬间满足感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分析了古代伦理学如何通过强调“习惯”和“实践社群”来培养一种内在的稳定感,以此抵抗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这种稳定的培养过程,与现代人通过技术手段寻求即时反馈来稳定情绪的做法,构成了深刻的对照。 第四部分:回归当下:流变中的安顿 最终部分不再是纯粹的哲学史梳理,而是对古代智慧的实践性提炼,目标是为现代读者提供一种审视自身处境的全新视角。本书强调,古代哲学并非提供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工具箱”,用于解构现代焦虑的根源。 我们探讨了如何将赫拉克利特的“流动性”内化,不再试图“抓住河流”,而是学习“与水共舞”——认识到身份、工作和人际关系的暂时性,并从中释放出不必要的执念。通过对古代关于“接纳”(Amor Fati,尽管这个词更晚出现,但其精神根植于悲剧传统)的论述,本书主张,真正的安顿并非消除无常,而是培养一种在不确定性中保持内在清晰度的能力。 总结而言,《无常之河》引导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发现人类面对变化时的基本反应模式从未改变。它提供的是一次智力上的回归,旨在帮助读者理解:我们所感受到的现代焦虑,其根基,早已被两千多年前的哲人所洞察和铭记。本书是对那些寻求深度、而非快速解答的读者的诚挚邀请。 --- 关键词: 存在主义、赫拉克利特、奥义书、庄子、无常、现代焦虑、时间观、古代伦理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致读者
前 言 映现
第一章 明镜
第二章 播种
第三章 梅子熟了
第四章 野鸭飞过
第五章 行如牛、眼似虎
第六章 猎人回头
第七章 返本归源
第八章 这个当下
第九章 没有涟漪
第十章 佛心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尤其是“空无之镜”这四个字,让我一下子就联想到了许多关于禅宗的意境。我一直对奥修的讲法非常着迷,他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可以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人的生活紧密结合。而马祖道一,更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敬仰的禅师之一,他的教诲在禅宗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当我知道有这样一本将奥修的解读与马祖道一的禅法结合的书时,我感到非常兴奋。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空无”的真正含义,以及它如何能够成为一面“镜子”,帮助我们看清自己内心的真实状态。是不是说,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有”和“无”的二元对立时,我们的内心就能够达到一种纯粹的、不受干扰的状态,从而能够如实地反映世界,而不带任何个人偏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让我能够从更高的维度去理解生命和存在。

评分

我最近对“无为”和“顺其自然”的生活哲学特别感兴趣,总觉得现代社会给予我们太多的压力和焦虑,让我们渐渐迷失了方向。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我立刻就联想到了这方面的智慧。《奥修谈禅师马祖道一:空无之镜》这个标题,虽然听起来有点神秘,但“空无”和“镜子”这两个词汇,却给我一种非常纯净、清澈的感觉。我猜想,马祖道一作为一位伟大的禅师,一定有着超凡脱俗的智慧,而奥修的解读,则会帮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更好地理解并实践这些智慧。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告诉我,如何才能达到那种“空无”的境界,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平静如镜的心。是不是说,当我们的内心不再被各种欲望和杂念所占据,就能像镜子一样,清晰地映照出事物的真相,不再被表象所迷惑?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学习如何放下那些不必要的包袱,活得更轻松、更自在。

评分

我一直对东方哲学,尤其是禅宗的智慧充满好奇,但很多时候,那些经典文本往往晦涩难懂,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解读。而奥修,他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现代人心理的深刻理解,总能将那些深奥的哲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立刻就被吸引住了。马祖道一,作为中国禅宗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言行至今仍被奉为圭臬。而奥修对他的解读,我毫不怀疑会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领悟。我尤其期待书中对“空无”的阐释,这是否意味着一种虚无,还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实在?“镜子”的比喻又该如何理解?是映照外物,还是映照自心?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位禅师的哲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我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如同透过一面澄澈的空无之镜,看见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模样,放下不必要的执念,找回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立刻开始阅读,而是先静静地端详了封面。封面上那简洁的笔触,仿佛勾勒出了禅宗特有的意境。书名《奥修谈禅师马祖道一:空无之镜》,让我对这本书的内涵充满了好奇。奥修的解读,我一直都很喜欢,他总能将复杂的哲学问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常常带有对当下社会的深刻洞察。马祖道一,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禅师,他的公案和语录,一直以来都是禅宗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我特别想知道,奥修将如何解读马祖道一的禅法,以及“空无之镜”这个比喻究竟意味着什么。是说,我们的内心应该像一面镜子一样,坦然面对一切,不执着,不分别,不留下痕迹?还是说,通过达到“空无”的境界,我们才能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如同镜子一般清晰明了?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智慧之门,让我对禅宗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深邃的蓝色背景,几笔写意的禅意山水,以及“奥修谈禅师马祖道一:空无之镜”这几个字,都散发着一种神秘而引人遐思的气息。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书店的角落里发现它的,当时就被它独特的命名所吸引。马祖道一,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的智慧和深不可测的力量。奥修,这个名字更是无需多言,他是一位思想的巨人,一位精神的探索者,他的解读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迪。而“空无之镜”,这个意象更是绝妙,它暗示着一种超越表象的洞察力,一种直达事物本质的透彻。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感受那股扑面而来的禅意,试图在字里行间找到与我内心深处的共鸣,期待一场关于存在、关于觉醒的深度对话。这本书仿佛是一扇门,通往一个我一直渴望触及的精神世界,一个没有羁绊,只有纯粹觉知的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