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五年的台湾会是个什么模样?
我们为什么要在乎、预想十年后的台湾?本书作者提出「十年远见」思维,为的是让更多「十年后台湾」的讨论与想像成为可能,而多元想像才能创造多元未来。用「未来历史」来检验现实,对现实提出警告,要求现实该为未来做准备,不该懵懵懂懂、迷迷煳煳地等待未来降临。让台湾有机会提早为十年后的境遇做准备,看看十年时间,如果提早走不同路做不同准备,台湾可以躲掉哪些危险?台湾人能多创造出哪些幸福来?
本书第一章从历史举例说明「十年远见」的真实意义,第二章到第六章则分别针对两岸关系、民主政治、社会文化、经济产业和国家体制,不同面向进行思考。〈序章〉和〈终章〉则是想像两种二○一五年台湾图像。一是假设我们什么准备都不做,那么十年后会面对什么样的大局?另一种则是假设,如果我们真能找出对的方法,做好准备,那么,十年后台湾虽然不会变成天堂,却有机会蜕化成为充满美丽、平和、繁荣的健康社会。
书中强调台湾最大的危机不在于中共武力犯台,而在于快速地从全球化世界体系中被边缘化。为挡住将台湾封闭起来的趋势,努力将台湾拉在世界网络之内,不要向边缘孤立情境流离出去,应当保存台湾好不容易拥有的多元异质性,拒绝一元同质的压迫性力量。这是《十年后的台湾》贯串全书的主要三大用心。
作者简介
杨照
本名李明骏,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曾任《明日报》总主笔、远流出版公司编辑部制作总监、台北之音《台北话题》主持人、政治大学中文系、静宜大学中文系兼任讲师等职,现为《新新闻》周刊总编辑、东森ETFM联播网《1200领先开讲》主持人。
杨照借书写释放对社会的关怀,以不灭的热情思索人生与文学,犀利的风格在文坛中生代里独树一帜。曾获得联合报小说奖、赖和文学奖、吴浊流文学奖、吴三连文学奖等,并荣选为1996年年度出版风云人物。
着有长篇小说《吹萨克斯风的革命者》、《大爱》、《暗巷迷夜》(1994年「开卷」十大好书),中短篇小说集《星星的末裔》、《黯魂》、《独白》、《红颜》、《往事追忆录》,散文《为了诗》、《新世纪散文家:杨照精选集》、《悲欢球场》、《场边杨照》、《Cafe Monday》、《迷路的诗》、《军旅札记》,文学文化评论集《我的二十一世纪》、《知识份子的炫丽黄昏》、《流离观点》、《梦与灰烬》、《文学的原像》、《文学、社会与历史想像》、《在阅读的密林中》、《问题年代》等。
自序
序章 二○一五年一月一日
第一章 「十年远见」的思维
第一节 健忘症与过多的新闻
第二节 从时间纵深中寻找「长期合理性」
第三节 不太长又不太短的「十年」
第四节 过去十年(一九九五~ 二○○四)的具体教训
第五节 十年远见是一定要的啦!
第二章 战与和的选择
第一节 惊人的中国因素
第二节 李扁路线赌中国终将崩溃
第三节 美国「单边主义」下的美中关系
第四节 国际「自由贸易协定」潮流带来的新威胁
第五节 敌对中国却得罪美国
第六节 简单而实在的「和平相处」三大原则
第三章 民主的挑战
第一节 民主曾经是台湾最需要的救命丸
第二节 不同定义的「民主」在撕裂台湾
第三节 「版块性选民」破坏了民主的合理性
第四节 人民当家却用情绪做决定
第五节 恶质的独断绑架了台湾的民主
第六节 立刻调整选举时程
第七节 订定严格的「立法委员行为法」
第八节 庸俗假民主之名大行其道
第九节 重温民主运动中的美好梦想
第四章 唤醒迷惘的社会
第一节 不再知道「教育」为何物的迷惘
第二节 不再知道「追寻答案」为何物的迷惘
第三节 不再知道「标准」为何物的迷惘
第四节 不知真实「本土」为何物的迷惘
第五节 不知「老化危机」为何物的迷惘
第六节 面对暴戾之气束手无策的迷惘
第七节 分不清表演与事实的迷惘
第八节 再难都要做的社会再造工程
第五章 从集中到多元分散的台湾经济
第一节 美国汽车工业兴衰教训
第二节 高科技代工掩盖了台湾经济策略的缺失
第三节 「亚太营运中心」留下来的深刻教训
第四节 「重回亚洲」并「越过美国」的经济策略
第五节 「国际化」、「公平话」以及「分散化」三大当务之急
第六章 用十年重组「正常」国家
第一节 「政府大民间小」的不正常状态
第二节 政府权力顽抗不退
第三节 政府必须积极、确实瘦身
第四节 十年内让政府正常化的三大步骤
第五节 将国家财政从失控悬崖边拉回来
第六节 以多元「差异」解决城乡「差距」
终章 二○一五年一月一日(另一种版本)
我曾受过多年的学院历史训练,然而现在从事的却是新闻工作。历史与新闻,这两者之间当然会有冲突。虽然有人喜欢将历史与新闻拉在一起,说「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一类的话,不过我切身体验、心知肚明,今天的新闻不会真的变成明天的历史,充其量只会是「明天的掌故」。「掌故」和历史还是有距离。掌故片段、琐碎,虽然充满了惊讶传奇的趣味,能够跨越时光仍然保持其趣味娱乐性,然而掌故就不是历史,只能是历史的边缘残余。因为历史摆脱不了判断,摆脱不了「重要性」中心论旨。众多纷纭的人类过往历程,我们不可能留存全部、记录全部,更不可能叙述全部。只能选择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
改变时代、改变人类经验最大的力量在哪里,历史就选择记录什么、描述什么。有一段时期,人们相信伟大英雄创造风潮、引领变化,于是那个时期的历史就集中彰显伟人的事蹟。换一个时期,人们相信政治斗争、战火冲突才是决定众人命运的主轴,历史就转而大书特书不同君王们打过的重大战役,是输是赢、是成是败。
法国「年鑑学派」之所以成立,因为有一群史家相信:社会习俗、仪式、组织,经济生产与分配的模式,乃至于自然环境加诸于人与文化的种种限制,这些才是决定人类存在意义真正的因素。于是在他们写的历史书里,没有了英雄、没有了轰轰烈烈的事件,取而代之的是长时间缓慢变化的「结构」。
「微型历史」、「底层历史」的兴起,则是因为另外一群史家们相信: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最重要的个性与特色,不会由英雄伟人、君王将军来代表,这些人都是「特例」。老是放大看这些「特例」,我们就和历史的「正常」脱节了。真实的、重要的人类经验存在「正常」里。他们主张:我们应该去挖掘一般「平凡」人物的生活,从底层人民而非上层统治阶级的角度,重新整理历史。
不同观点主导下,会写出很不一样的历史。然而贯串这些不同,毕竟还是有历史学家无论如何不能放弃的使命││找出重要的主题,书写诠释曾经发生过的重要人类经验与意识。新闻工作也在判断,也要不停判断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值得成为新闻什么不值得报导。然而新闻评断认为重要的、值得今天当下社会留心了解的,除了极少数例外,大概都通不过时间的考验,等时间累积到成为历史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新闻都失去了「重要性」,顶多只剩下一点「娱乐性」了,也就是,顶多只能成为掌故流传下来。时间,是的,不同时间单位,势必让我们对于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产生不同的判断。
《十年后的台湾》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奇妙的沉浸感。作者仿佛带我走进了那个未来的台湾,让我亲身去感受那里的气息,去聆听那里的声音。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城市景观和生活方式的描写。书里勾勒出的城市,既有充满未来感的科技建筑,也有被保留下来的历史街区,新旧交融,形成一种独特的城市魅力。作者对城市交通、公共空间的设计,都进行了细致的想象,让人觉得那个未来的城市,既高效便捷,又充满人情味。比如,书中描述的无人驾驶公共交通系统,以及智能化的社区服务,都让人眼前一亮。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并没有忽略城市中的“慢”生活。他描绘了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依然存在的绿色空间,以及人们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喘息之地。书中对社区互助、邻里关系的重视,也让我觉得,即使科技再发达,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依然是不可或缺的。这种对未来城市生活方式的细致描绘,让我对那个十年后的台湾充满了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政策、经济的讨论,更是在描绘一种有温度的未来生活,一种人与城市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评分《十年后的台湾》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但又不乏挑战的未来。 我特别喜欢作者关于教育模式变革的章节。书中描绘的教育场景,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开放、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正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书中描述的学生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探索、合作、创造,这让我看到了未来人才培养的可能性。我很欣赏作者对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的思考,它不是取代教师,而是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更重要的是,书中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传授,更是关于品格的塑造,关于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种全方位的教育,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成熟、更加有担当的未来一代。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未来教育充满了信心,也让我思考,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是否还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以迎接那个更美好的明天。
评分我最近读了《十年后的台湾》,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让我对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 作者在书中对于台湾在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探讨,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他没有把文化当成陈旧的古董,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活的生命体,在不断地发展与演变。书中描绘的许多场景,都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如何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焕发新生,比如,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或是地方戏曲在年轻一代的演绎下,重新焕发活力,吸引了新的观众群体。这让我感到,我们的文化,是可以走向世界的,并且在国际舞台上闪耀的。同时,作者也关注到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比如,如何在吸引年轻人的同时,保持其原有的精髓?如何在高科技的冲击下,让传统技艺得以传承?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未来的台湾,更是在呼唤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以及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它让我明白,文化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需要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才能在新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评分我一直在思考,十年后的台湾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现在的努力,会开出怎样的花朵?读到《十年后的台湾》,我简直像是看到了自己脑海中那些模糊的影像被具象化,那种感觉,很奇妙,也很沉重。 书里描述的那个十年后的台湾,不是一个全然光明的乌托邦,也不是一个漆黑一片的末日景象。它更像是我们现在生活的延伸,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困境,那些我们期盼的改变,都在那里以更清晰、更集中的方式呈现。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科技发展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生活方式的描绘,从智能家居的普及到更深度的虚拟现实体验,这些细微之处,让我觉得离那个未来并不遥远。但同时,书中对社会结构性问题,例如贫富差距的拉大、年轻人就业的挑战,也做了相当深入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令人不安的现实,反而试图剖析其根源,并提出了或许我们尚未正视的解决之道。这让我反思,我们现在所做的每一个决定,每一个选择,都在悄悄地为那个“十年后”铺设道路。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预测未来的书,不如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当下的一些缩影,也激发了我们去思考,我们究竟想要一个怎样的未来,以及我们为此又愿意付出什么。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让你在之后的日子里,时不时地回想起其中的某个画面,某个观点,并从中获得新的启发。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十年后的台湾》并没有太高的期待,以为又是一本泛泛而谈的社会评论。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吸引住了。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那些最真实、最触动人心的故事。 书里描绘的那个十年后的台湾,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者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采访了形形色色的人,从科技新贵的办公室,到街角小巷的杂货店,再到乡村的田埂上。他记录了那些在科技浪潮下,依然坚持传统价值的人们,也描绘了那些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努力寻找自己位置的年轻人。我特别被书中一位老奶奶的故事所打动,她即使在高度自动化的时代,依然坚持亲手制作糕点,并从中找到了与孙子沟通的独特方式。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连接,让我感到在这个越来越冷的时代,还有希望存在。书中的一些观点,甚至有些颠覆我的认知,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一些我一直以来习以为常的事情。比如,作者对“成功”的定义,以及对“幸福”的理解,都非常有深度,并且引人深思。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描绘一个未来的台湾,更是在探讨人性的本质,以及在变迁的时代中,我们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力量。它让我感受到,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人性的温暖与连接,永远是最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