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在英文的金融世界享有盛名,近年挟其亚洲版以香港为基地的优势,前进中国,零距离报导,为关心中国财经实况的读者提供诸多重要且及时的讯息。本书选编自《华尔街日报》有关的中国报导,提供读者深入中国财经现场的管道。本书分四个部分:报导产业面新发展,聚焦数个最火热话题的「热点中国」篇;报导贫富差距、人口移动、生活消费等社会面向的「现象中国」篇;报导股市、房地产等投资标的和工具的「投资中国」篇;报导财经大势,间接佐证投资行情的「数据中国」篇。《华尔街日报》带你前进中国财经现场,《投资中国》为你钱进中国之路掌灯。
编者的话
如何从《华尔街日报》涵盖了讯息、特写、评论的众多文章,针对「中国」这个大题目,搜罗出有重要意义的报导?我们的原则是:一、设定的议题必须见到持续性发展,或深具发展潜力。二、选辑的报导文章必须夹带分析能量,或有前瞻角度。在篇章安排方面,我们理出:报导股市、房地产等投资标的和工具的「投资中国」篇;报导财经大势,间接佐证投资行情的「数据中国」篇;报导产业面新发展,聚焦于数个最火热话题的「热点中国」篇;以及报导贫富差距、人口移动、生活消费等社会面向,足与投资、经济发展各篇章相互对话的「现象中国」篇等四个单元,作为基本架构。各单元下的文章不一定按见报先后排序,编者已重新安排过,但文末仍註记原发表时间。
报纸文章因属即时书写,不为出书而发表,选材上势必有所不足。为此,编者在部分报导附上编按,说明其背景或相关发展。两岸三地译名之不同也以编按处理。至于第四个单元「数据中国」篇所附统计图表,系编者另行取材自制,读者谅察。此外,为尊重道琼社的版权,全书不更动各篇原译自英文的标题文字,但在标题下加上前言,在内文适当位置则加入数个简短的摘言,方便读者阅读,而所有前言和摘言皆录自原有内文。编者盼望,借重道琼社旗下《华尔街日报》这一双「外人」的、专业的眼睛,读者能更精准地掌握中国财经现场,掌握投资中国的种种必要资讯。
单元1 热点中国
单元2 现象中国
中国打工妹:奏响生活新节奏 ─ 115
空中旅行走近中国普通百姓 ─ 126
白手起家的中国小企业主 ─ 131
中国MBA课程吸引众多国内精英 ─ 138
中国经济发展考验传统家庭关系 ─ 144
三崃大坝雄起 鬼城魂飞魄散 ─ 153
调查显示中国贫富差距正急剧拉大 ─ 159
美式橄榄球逐步俘获中国球迷 ─ 162
单元3 投资中国
投资中国股市机遇风险并存 ─ 169
外国投资者对B股重燃信心 ─ 177
机构投资者对中国股市持谨慎态度 ─ 182
第三次国有股减持或值得期待 ─ 187
关注日本股市中的中国关联股 ─ 193
中国政府警告房价过高蕴含巨大风险 ─ 197
海外投行试水中国地产市场 ─ 201
地产市场变幻莫测价值投资或逢其时 ─ 205
单元4 数据中国
贸易盈余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 211
浮动汇率制未必能减少中国贸易顺差 ─ 215
中国2004年外汇储备大幅攀升 ─ 220
中国2004年外商直接
投资金额达606亿美元 ─ 224
中国2004年经济增长9.5% ─ 226
中国将大幅放缓国内投资增长 ─ 229
中国的消费量已远远超过美国 ─ 234
中国经济超越美国或只是时间问题 ─ 237
中国经济数据与指标 ─ 243
贺序
我们很高兴能把选自《华尔街日报》的精辟财经分析文章汇编成这套丛书呈现给大家。在全球拥有700名记者和编辑队伍的《华尔街日报》每时每刻都在致力于,为我们的读者对这个日益复杂的商业金融世界保持清晰的认识,同时为他们提供取得生意、事业和个人生活的成功所必需的知识和经验。
作为《华尔街日报》的出版人,我为能向台湾的读者提供同样高质量的信息和分析而备感欣慰。
《华尔街日报》是世界商业和财经媒体中的佼佼者,印刷和电子版付费订户总计超过260万。世界各地的商界领袖、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多借助《华尔街日报》来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
您们当中的许多人或已经是《华尔街日报》的订户,或定期浏览《华尔街日报》的中文网站(http://chinese.wsj.com),因而对于我们这份旗舰出版物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对于经营这家杰出财经刊物的公司─道琼斯,您们可能就知之不多了。
对于许多中国人而言,道琼斯的名字是和道琼斯指数这个全球最着名的美国股票市场指标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其实,发佈股票指数只是道琼斯公司众多业务中的一项。确切地说,道琼斯公司是一家集商业新闻出版与财经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媒体集团,除了各种版本的《华尔街日报》外,旗下还拥有亚洲着名的财经政治类刊物《远东经济评论》,更有24小时不间断向交易员、投资者和市场专业人士提供全球财经市场即时讯息的道琼斯通讯社。此外,道琼斯公司还和通用电气公司旗下的NBC共同经营全球最权威的财经电视频道CNBC财经频道,并和路透社共同拥有和经营功能强大的商业新闻信息Factiva。
自从1882年创立以来,道琼斯公司及其出版物一直被视为准确、公正和独立的代名词。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的报刊才年复一年地被评为最具可信度的出版物。
全球化竞争创造出了在全球各市场寻求增长的无限良机。然而这样的全球大趋势同时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随时掌握准确的信息和深具见地的新闻分析。我们道琼斯和《华尔街日报》将一如既往地为您提供取得成功所必备的深刻洞察力。我们为能把这套丛书呈献给大家而感到自豪。
《华尔街日报》出版人 贺开宇(Karen Elliott House)
饶序
伴随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世界各地华人商界领袖﹑企业家﹑成功管理人士以及投资者对于准确﹑客观和深具洞察力的中文信息的需求空前增加。一直在全球财经资讯服务领域佔据领先地位的道琼斯公司及时洞悉了这种需求﹐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中文资讯服务﹐从而使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广大华语人群得以分享道琼斯的财经分析﹑时事要闻﹑市场分析﹑业界动态﹑高端人物访谈及管理经验等卓越资讯内容。
道琼斯为华人商界提供新闻和新闻分析服务已有十多年的历史。知讯者生存﹐任何成功皆离不开准确广泛的资讯。如今大中华地区各领域专业人士时刻都在从我们提供的各种财经资讯服务中受益。银行和金融界可以订阅道琼斯通讯社全球金融市场的实时新闻服务以及道琼斯通讯社推出的中文新闻服务。中国大陆的投资者则可以使用道琼斯中国指数来进行国内市场的分析研究﹐其中包括1996年推出的道琼斯中国指数系列﹐以及我们最近与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推出的中国综合基准指数「道琼斯第一财经中国600指数」和蓝筹股指数「道琼斯第一财经中国600行业领先指数」。
如今﹐全球华语商界人士均可以登录我们推出的《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阅读《华尔街日报》当日重点文章的中文版本。中国大陆的专业人士还可以看到我们的电视新闻业务CNBC财经频道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合作推出的商业财经专栏节目﹐也可以读到由投资有道出版公司在中国大陆出版发行的个人理财中文月刊杂志《投资有道》中的道琼斯专版﹐所有的专业人士还可以从我们与路透集团合作推出的网上商业新闻搜索和研究工具Factiva.com中获取商业信息。
另外﹐道琼斯公司及其旗舰媒体《华尔街日报》对大中华地区的关注由来已久。除了将《亚洲华尔街日报》的总部建立在香港之外﹐《华尔街日报》﹑《亚洲华尔街日报》和道琼斯通讯社还先后在北京﹑上海和台湾成立了新闻分社﹐如今拥有众多记者和新闻工作人员。道琼斯公司在亚洲还出版有《远东经济评论》杂志﹐其中提供了来自全球知名专业人士撰写的﹑关于大中华地区的独立深层分析和评论。
此番我们与香港经世集团强强联手﹐共同推出《道琼斯系列丛书》﹐结合道琼斯旗下《华尔街日报》﹑《亚洲华尔街日报》﹑《华尔街日报欧洲版》﹑《巴伦周刊》﹑及《财智月刊》的精彩内容和大中华地区读者的具体需求﹐以股市分析﹑投资指南﹑高端人物访谈﹑企业管理战略﹑经济趋势分析及个人职场策略等广泛层面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如今更进一步透过财讯出版社的重新选辑,在台湾推出道琼斯中国系列丛书。希望这些精辟而丰富的内容能够帮助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企业和个人获取更大的成功。
道琼斯中国首席代表 饶勐志(Matt Roberts)
范序
经世文化有限公司非荣幸,可以参与策划道琼斯之《华尔街日报》创刊115年以来首次在中国出版的丛书计划,更值得笔者鼓舞的是,经世文化可以伙拍台湾财讯出版社合作,令这套筹备多年的出版计划登陆台湾。
这次的出版计划,本来就是要以《华尔街日报》最专业的内容作为「大中华地区读者需要」与「环球的信息及观点」两者之间的沟通平台,而且我们希望它可以发展成为具有良性互动的沟通平台。
值得强调的是,今次出版计划,从选题到稿件的选辑都是针对大中华读者的口味及需要,直接由《华尔街日报》的文章翻译过来,而非单单翻译已出版的英文丛书,因为我们要真正做到「引入国际视野、结合本地需要」,所以在大陆地区每本书都是由《投资有道》编委会全新编排而成的,而在台湾地区则由专业的财讯出版社的编辑负责。
中国从来没有如现在这样引起争议过,中国过去十年的发展已改写了不少经济发展理论,其高速的增长,其政策的弹性,如此等等都值得经济学一书再书;尤其是这个过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中间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致命难题,就如一艘不断抢险滩的急行大船,下一步会如何,早已超出当下经济理论所覆盖的预测范围;同时,随着经济规模愈来愈大,中国这艘大船如何前进,又将会影响全世界,成为一个国际争议的话题。
对此,海内外有各种褒贬不一的评论,对不少台湾及香港的读者来说,中国何去何从,不仅像是一个难解的谜,在两岸三地经贸关系愈形紧密的当下,更攸关许多人的切身利益。《华尔街日报》创刊115年来所建立的权威视野,加上其採编队伍打造出来的信息覆盖面,足以提供我们了解中国,掌握中国脉动的一个全新的角度。
本书内容包含近期的中国热点话题,从纺织品争出口议到人民币升值问题,乃至主要财经趋势,股、房市投资焦点,以及丰富多彩的人文社会现象追踪报导,足以让大中华区读者轻松认识中国今日的变化与未来的趋向。
最后,要多谢在本书筹备半年的过程中,一直大力支持的道琼斯中国首席代表饶勐志(Matt Roberts)、编辑杨季及业务发展总监张延,更难得的是《华尔街日报》出版人贺开宇(Karen Elliott House)在百忙中仍抽出时间为本书作序;同时,也要感谢财讯出版社同仁的努力,合作过程中也令人觉得愉快及得益良多。
经世媒体执行董事、《投资有道》出版人 范祖德
编者的话
如何从《华尔街日报》涵盖了讯息、特写、评论的众多文章,针对「中国」这个大题目搜罗出有重要意义的报导,对编者毋宁是重大挑战。我们遵循以下原则:一、设定的议题必须见到持续性发展,或深具发展潜力。二、选辑的报导文章必须夹带分析能量,或是前瞻角度。但是三、篇章安排宁松勿紧,以包容报纸文章即时书写、寿命短浅的特性。
于是我们理出:报导股市、房地产等投资标的和工具的「投资中国」篇;报导财经大势,间接佐证投资行情的「数据中国」篇;报导产业面最新发展,聚焦于数个最火热话题的「热点中国」篇;以及报导贫富差距、人口移动、生活消费等社会面向,足与投资、经济发展各篇章相互对话的「现象中国」篇等四个单元,作为基本架构。另考量新闻热度及阅读上的方便,我们把后两个单元调整到前面。而各单元下的文章不一定按见报先后排序,编者已重新安排过,但文末仍註记原发表时间。
报纸文章因属即时书写,不为出书而发表,选材上势必有所不足。为此,编者在部分报导附上编按,说明其背景或相关发展。两岸三地译名之不同也以编按处理。至于第四个单元「数据中国」篇所附统计图表,系编者另行取材自制,读者谅察。
此外,为尊重道琼斯的版权,在编辑上我们採取低度作为,不更动各篇文章原译自英文的标题文字,但在标题下方加上前言以为辅助,在内文适当位置则加入数个简短的摘言(置于页边,字体稍大)代替小标题,而所有前言和摘言皆录自原有内文。
以上所有各等级的「加工」,当然都是帮助读者阅读《华尔街日报》。编者乐于做这样的加工,因为编者确信,借重道琼斯旗下《华尔街日报》这一双「外人」的、专业的眼睛,读者将更能精准地掌握中国财经现场,掌握投资中国的种种必要资讯──这正是本书出版的初衷。
财讯出版社编辑部
哇,看到《投资中国》这本新书的介绍,我真的心癢癢!身為一個在台灣住了幾十年,對兩岸經貿往來有著既期待又有點擔憂的在地人,這本書的書名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好奇。畢竟,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速度和市場規模,一直是我們討論熱點。我一直很好奇,在現今這個複雜的國際局勢下,台灣的投資者到底該如何去理解和應對中國大陸市場的各種變化?書裡會不會深入探討,在貿易摩擦、地緣政治風險不斷升溫的背景下,哪些產業是相對穩健,或是具有長期潛力的?又或者,它會分析一些過去我們認為的「熱門」行業,現在的真實情況到底是什麼樣子?像是科技業,過去我們總覺得有很多合作機會,但現在的技術限制、人才流動,還有官方政策的影響,是不是已經讓這個想像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我特別期待書中能有一些實際案例的分析,不只是告訴我們「哪些能投」,更重要的是「為什麼能投」或「為什麼不能投」,以及當我們真的要去佈局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實際操作上的眉角,例如資金匯兌、法律規範、甚至是什麼樣的風險控管策略。如果書裡能提供一些給台灣中小企業,甚至是個人投資者的實用建議,那就太棒了。我希望它不只是一本冷冰冰的數據報告,更能貼近我們台灣人的實際考量,畢竟,我們在地的聲音和擔憂,往往和一般的國際投資者不太一樣。
评分這本《投資中國》的內容,讓我想起前幾年我去上海出差時,看到當地那種日新月異的變化,簡直讓人目不暇給。當時我就在想,這麼大的市場,這麼快的發展速度,對於我們台灣的產業來說,究竟是個機會,還是個挑戰?書名很直接,但我想更深入了解的是,它會不會觸及到一些我們比較關心的議題,比如,在中國大陸持續推進的「一帶一路」倡議下,台灣的企業能從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或者,在中美貿易戰的陰影籠罩下,中國大陸的產業結構會有怎樣的調整,進而影響到我們原本的供應鏈呢?我個人對「消費升級」這塊領域一直很感興趣,不知道書裡會不會分析,中國大陸的消費市場在經歷了疫情的衝擊之後,現在的趨勢是什麼?哪些類型的產品或服務,最能打動當地的消費者?另外,對於台灣年輕一代的創業者來說,如果他們有志於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書裡會不會有一些比較接地氣的建議,例如如何克服語言隔閡、文化差異,以及如何建立人脈網絡?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給大型企業看的,更能給那些有衝勁、想闖一闖的年輕人一些啟發和指引。畢竟,了解一個地方的市場,光看官方數據是不夠的,更需要了解當地的「人」,以及他們真實的需求和消費習慣。
评分這本《投資中國》的書名,讓我想起過去幾年,台灣企業在大陸投資的熱潮,那時候好像只要是跟大陸有關的,都充滿了機會。但現在不一樣了,我們看到的,是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更為客觀、更為深入的視角,來分析中國大陸經濟的現況和未來走向。書裡會不會探討,在中國大陸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後,過去那種高成長、高利潤的模式,是否已經難以複製?它會不會分析,像是房地產市場的風險、地方政府債務的問題,以及全球經濟下行對中國大陸經濟可能帶來的衝擊?我特別關心的是,中國大陸的產業政策,例如「國進民退」的現象,對民營企業,特別是外資和台資企業的影響有多大?又或者,在中國大陸大力發展「科技自主」的過程中,對於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台灣企業的合作空間還剩下多少?我期待書中能夠有一些對於中國大陸內部經濟結構性問題的剖析,以及對於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畢竟,對於我們在台灣的人來說,了解中國大陸的真實面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评分坦白說,我對《投資中國》這本書抱持著非常謹慎但又充滿好奇的態度。畢竟,近年來兩岸關係的起伏,讓許多台灣民眾對於「投資中國」這件事,心裡總是多了幾分猶豫。我特別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剖析,在現今中國大陸的法規環境下,對於外國投資者,尤其是台灣投資者,有哪些潛在的風險點?例如,知識產權保護、資金進出管制、甚至是勞工法規的變動,這些都是我們在實際操作中會非常擔心的問題。書裡會不會提供一些案例,說明過去有哪些台灣企業,在中國大陸的投資過程中,因為忽略了某些環節而遭受損失?反之,又有哪些企業,能夠成功地規避風險,並且獲得不錯的報酬?我個人比較關注的是,中國大陸的「雙碳目標」和「共同富裕」等政策,對傳統產業和新兴產業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像是新能源、環保科技,或是醫療保健這些領域,會不會是未來比較有潛力的投資方向?如果書裡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進行「趨吉避凶」的實質性建議,那就太有價值了。我期待它能給我們一些更清醒的判斷,而不是盲目的樂觀或悲觀。
评分收到《投資中國》這本書的資訊,讓我眼睛一亮。畢竟,作為一個在台灣生活了這麼久的人,我們對於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總是抱持著一種既親近又疏離的複雜情感。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中國大陸消費市場的細緻觀察,尤其是在後疫情時代,當地居民的消費習慣和偏好,是否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例如,他們對於品牌、品質、以及價格的權衡,是不是有了新的考量?書裡會不會探討,在數位化和社交媒體高度發達的中國大陸,品牌行銷的策略,與我們在台灣熟悉的模式有何不同?我個人對「銀髮經濟」和「母嬰市場」這兩個領域比較感興趣,不知道書中會不會有相關的分析,例如這些市場的規模、成長潛力,以及台灣企業可以如何切入?此外,我也想知道,在中國大陸不斷強調「內循環」的背景下,對於台灣產品和服務的進口,會不會產生一些新的限制或機會?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更貼近台灣讀者生活經驗的案例,並且能夠激發我們對於如何在中國大陸市場尋找新機遇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