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终战一甲子(1945-2005),日本宣布投降的时间是八月十五日。日本NHK每天有特别节目再处理这问题,台湾则有自由时报的报导,带领观众深入了解终战60的历史与轨迹。本书特别为终战六十,台湾战后历史作个翻转诠释,从佔领与流亡的国际角度看台湾地位的起步,同时也为历史作个交代。
回顾历史,会发现目前政论节目所争论的「台湾是否为主权独立的国家」,我们在历史的脉胳中可以寻求到真象与解答。
本书对这些长年困扰台湾人的疑惑,有一新耳目的完整模型与解释。
民主台湾的政治疑惑
* 台湾到底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世界各国就只爱打压台湾?
* 麦克阿瑟的命令中,特别指名道姓到「蒋介石」,为什么?提不提又有何不同?
* 什么是「佔领」,什么又是「流亡」?佔领与流亡和台湾有什么关系?
* 〔中华民国〕是被 PRC 消灭的,还是「ROC 国民」消灭的?
* 台湾为什么用中国的宪法?台湾人有权利修改中国人的宪法吗?
* 台湾直选总统民主化后,为何主权地位一样毫无起色?
* 是正名 → 制宪?或制宪 → 正名?两者有何差别?
* 主权是什么?是国际法的议题,还是宪法学的议题?
* 主权可不可以放弃?主权被放弃之后就打散给所有住民吗?
* 所以,公投之后台湾就可以拥有主权吗?
* 警备总部其实是佔领军政府? …
本书以对话方式,逐条剖析被蒙蔽的史实入手,辅以实例引入战争法理作证,进而解释台湾主权问题中「佔领与流亡」的双身结构。最后,再借由深入探讨「佔领与流亡」的模型,反向辩证与展望东亚这一甲子来的战略与政局。
作者所建构的「从军事佔领到主权重建」模型,则呈现世界各国军事佔领后到主权重建的完整历程。
希望本书能让读者在了解台湾主权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史实、拥有正确的座标,而不会迷失方向人云亦云。
作者简介
云程,资深政论家,目前任职出版界。东吴大学政治系、淡江大学欧洲研究所毕。经历钢桥与吊索日商专案工程师、李登辉学校讲师、中央日报、自由时报政论撰文。着作〈论监察史--瑞典的经验与传布〉、〈佔领与流亡--台湾主权地位之两面性〉、〈钢桥概要〉、〈拱桥〉、〈钢斜张桥〉、〈桥樑吊索讲义〉。
《佔領與流亡—台灣主權地位之兩面性》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它更是在探讨一种身份的困境和未来的可能。通过对“佔領”与“流亡”的交织叙述,作者似乎在暗示,台湾的主权地位并非一个静态的、已经确定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仍在演变的过程。我开始思考,在经历了“佔領”的现实和“流亡”的记忆之后,台湾的未来将走向何方?这种“兩面性”的经历,是否会成为台湾走向某种独特道路的基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台湾在当前复杂地缘政治格局下的处境,以及它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这本书的意义,可能不仅仅在于回顾过去,更在于启发我们思考现在和未来。作者对于这种“两面性”背后所蕴含的未来走向的探讨,是我最为期待的部分之一。
评分我非常欣赏作者在《佔領與流亡—台灣主權地位之兩面性》中对细节的刻画。他/她并没有止步于宏观的历史叙述,而是深入到一些具体的历史片段和人物故事中。比如,书中对某个具体时刻的谈判过程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那种谈判桌上的剑拔弩张和暗流涌动;又比如,对某个流亡者在异乡漂泊多年后,依然怀揣着对故土的思念的细节描绘,更是让人动容。这些细节,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虽然渺小,却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串联起了整个故事的脉络。我开始意识到,正是这些微小的个体命运和具体的事件,共同汇聚成了“佔領”与“流亡”的洪流,并最终塑造了台湾今天的主权地位。作者的这种“工匠精神”,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部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的作品,它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也理解了人物的悲欢离合。
评分《佔領與流亡—台灣主權地位之兩面性》的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的文字,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将那些沉重的历史事件描绘得格外细腻;时而又如惊涛拍岸,铿锵有力,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历史真相的追问和对权力运作的批判。这种风格的转换,非常自然,却又极具冲击力。在描绘“流亡”的场景时,文字中充满了诗意的忧伤和对逝去时光的眷恋;而在分析“佔領”的策略和影响时,语言则显得更加冷静、理性,甚至带有一丝冷峻。这种语言上的张力,让我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佔領”与“流亡”之间那种深刻的矛盾和内在的联系。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被优美的文字所打动,又在深刻的分析中获得启发。这种语言上的驾驭能力,是作者能够成功地驾驭如此复杂题材的关键所在。
评分当我翻开《佔領與流亡—台灣主權地位之兩面性》的第一页,我立刻被作者的笔触所吸引。他/她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如同循循善诱的导游,引领我进入一个复杂而迷人的历史迷宫。故事的开端,仿佛是带着淡淡的哀愁,描绘了那段不得不离开故土的“流亡”岁月。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过去的追忆,以及对失去家园的切肤之痛。我仿佛能听到那些低语,那些无法忘怀的乡音,那些散落在风中的记忆碎片。这种情感的铺陈,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历史的距离,让我不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被深深地卷入其中,一同感受那份沉甸甸的沧桑。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抉择,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被推着走,却依然试图抓住一丝希望的个体。正是这些细腻而真实的情感描绘,让“流亡”这一概念不再是抽象的历史名词,而是具体到每一个鲜活生命的故事。我开始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的“主权地位”又将如何被重新定义?这种“流亡”的经历,是否为后来的一切埋下了伏笔?
评分《佔領與流亡—台灣主權地位之兩面性》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极大的惊喜。作者并没有按照传统的线性时间轴来叙述,而是巧妙地将“佔領”与“流亡”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叙事线索交织在一起。有时,他/她会从“流亡”者的视角出发,展现出那种失落与无奈;转瞬之间,又会跳到“佔領”者的立场,分析其背后的战略考量和政治意图。这种穿插叙事,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层次感和复杂性。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多棱镜之中,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历史事件,从而获得更加全面和立体的认识。这种处理方式,也恰恰呼应了书名中“兩面性”的精髓,它不是让你选择哪一面,而是让你同时看到两面,并理解它们是如何共存的。我越发觉得,台湾的主权地位问题,本身就充满了这种动态的、矛盾的张力,而这本书正是通过这种结构,将这种张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评分阅读《佔領與流亡—台灣主權地位之兩面性》的过程,仿佛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将“佔領”与“流亡”这两个沉甸甸的概念,不仅仅作为历史事件呈现,更是将其内化为一种集体记忆和集体情感。我感受到了那种历史的重量,那种被时间洗礼后的复杂情感。我开始反思,在“佔領”的现实和“流亡”的记忆之间,台湾是如何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主”。这种“自主”并非简单地来自于法律上的定义,而是来自于历史的积淀,来自于人民的选择,来自于文化的传承。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解读台湾的主权地位,更是在解读台湾的灵魂。我期待作者能够用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揭示出这种“自主”的形成过程,以及它在“兩面性”的张力中如何得以维系和发展。
评分我不得不说,《佔領與流亡—台灣主權地位之兩面性》这本书的标题,就已经充满了故事感。它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事件的陈述,更是一种对命运的叩问,对身份的追寻。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那些在历史的巨浪中被裹挟的个体,他们或被迫离开家园,成为“流亡者”;或身处权力中心,成为“佔領者”的一部分。这两种身份的叠加,以及由此产生的“兩面性”,无疑构成了台湾复杂而独特的国家认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种“兩面性”是如何塑造了台湾的政治、文化和民族认同,以及这种认同如何在国际舞台上不断被演绎和挑战。作者是否能够捕捉到这种身份认同的细微变化,以及在历史变迁中,这种认同是如何被不断地重新定义和协商的,这让我非常好奇。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另一个期待,是它能够提供一些全新的史料或观点。作者在《佔領與流亡—台灣主權地位之兩面性》中,似乎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研究成果,而是努力地挖掘更深层次的历史细节,甚至可能揭示出一些鲜为人知的真相。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可能存在争议的史料,又是如何平衡不同立场的声音的。例如,关于“佔領”的合法性问题,以及“流亡”者的身份认同危机,这些都是极具挑战性的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来一种更加多元化的视角,能够让我们跳出固有的框架,去重新审视台湾的主权地位问题。作者对于史料的严谨考证,以及对于不同观点的包容态度,将是这本书能否真正引发深刻思考的关键。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能够挑战我既有认知的、具有启发性的论述。
评分然而,当故事的另一面——“佔領”——逐渐展现在我眼前时,一股强烈的现实感扑面而来。作者笔下的“佔領”,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军事行动或政治交接,而是带着深刻的历史印记和复杂的利益纠葛。我感受到一种力量的碰撞,一种不同文明、不同意识形态的交锋。文字中充满了对权力运作、国际格局以及地缘政治的深刻洞察。我开始想象那些在幕后运筹帷幄的政治家,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士兵,以及那些在这场“佔領”中命运被改变的普通民众。作者似乎没有回避那些争议性的议题,而是以一种更加客观、审慎的态度去呈现。这让我对“主权地位”的理解,从单一的法律概念,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现实层面。我开始思考,在“佔領”的阴影下,台湾如何努力地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这种“佔領”的经历,又如何影响了台湾的未来走向?这种双重叙事,让我对“兩面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它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塑造。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佔領與流亡—台灣主權地位之兩面性》一开始就深深吸引了我。它精准地捕捉到了台湾历史进程中两个极其关键且充满张力的面向,一个是被赋予的“佔領”,另一个是被迫的“流亡”。这两者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相互缠绕,共同塑造了台湾独特的、至今仍未完全明朗的主权地位。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这“兩面性”之间找到逻辑的联系,以及如何描绘出这种复杂性背后的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在我看来,任何对台湾历史和政治有兴趣的人,都会被这个标题所引发的思考所吸引。它预示着一场深入的、可能还会触及敏感神经的探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台湾在国际体系中的定位,以及这种定位是如何被历史的洪流所塑造的。同时,“兩面性”也暗示着一种内在的矛盾和张力,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作者如何化解这种矛盾,或者至少揭示出其根源所在。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是一种宣言,宣告了它将要触及的核心议题,足以激起读者想要一探究竟的强烈欲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