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从数量的角度,呈现晚明(c.1550 - 1644)中国的海外贸易。丝银贸易几为当时中国海外贸易的同义词,所以本书亦用了两章的篇幅,分别讨论海外贸易对晚明江南丝绸产业发展的影响,以及明末「中国十七世纪白银/货币危机」这两个主题。
晚明史是引人入胜、饶有兴味的领域,至今仍有不少有待解析的历史之谜,晚明的海外贸易便是其中之一。1514-1662年间,中国政府和人民卷入和受到「现代世界体系」发展最初阶段的影响。这些牵涉和影响是经由连接全球各大洲的海上航线所导致,经由这些航线,商品、作物、疾病、概念进行了交换。
海权时代「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海上交通,就能掌握海上贸易,就能获得世界财富,因而能控制整个世界。」美国学者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的《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的东方》立论使人震聋发聩,他指出:「(1500-1800年)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当时名符其实地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中国凭借着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美洲白银或者通过欧洲、西亚、印度、东南亚转入中国,或者用从阿卡普尔科出发的马尼拉大帆船直接运往中国。」弗兰克的这番论断,引来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强烈反响,作者李隆生博士此书可以说是对此的一个回应,提供一个对这一段历史的新解读方式。
作者的经济学背景,使他的研究具备历史学者所不具备的独特视角和处理方式,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他依据西文资料以及研究成果,对晚明海外贸易所达到的水平,作出一个清晰的数量分析。文中大量统计数字与图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是一项计量史学的实证分析。
本书主要以文献探讨方式进行,作者蒐集中外学者的着作、论文和历史文献,资料十分丰富。对于历史资料散佚不全的贸易数据,则以其经济学的知识与方法,进行大胆的推估,历史学者或谓推估不等于历史研究的真实,但对亟欲了解晚明海外贸易全貌的人,则提供了具体方便完整的参考数据,其用心尝试值得肯定。
作者简介
李隆生,1965年出生于台北市,现职静宜大学国际企业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這本《晚明海外貿易數量研究—兼論江南絲綢產業與白銀流入》光是書名就散發出一種學術的深度與歷史的魅力,讓我這個身在台灣,對明清歷史特別是其經濟面向充滿好奇的讀者,感到非常興奮。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時代,就不能只看表面的政治風雲,更要深入探究其經濟的骨幹。而「海外貿易數量研究」,正是我認為最能觸及時代經濟核心的切入點。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運用嚴謹的學術方法,去量化和分析晚明時期那活躍的海外貿易。我想知道,他們是如何取得那些寶貴的數據?是透過分析當時的進出口紀錄、航海日誌、還是利用海量的商業書信?而且,「江南絲綢產業」和「白銀流入」這兩個概念的結合,更是畫龍點睛。江南絲綢在當時的國際市場上可是響噹噹的招牌,它的外銷規模有多大?對當地經濟和社會又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而與此同時,大量湧入的白銀,又如何滲透到中國的經濟體系中,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商業模式?這本書的價值,我想就在於它能夠將這些看似零散的歷史片段,整合成一個清晰、具體、甚至可以被量化的圖表,讓我們得以更為深刻地理解晚明時期中國在全球貿易網絡中的地位,以及其內部經濟結構的演變。
评分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足以讓我這個對晚明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眼睛為之一亮。特別是「海外貿易數量研究」這一塊,讓我覺得非常有價值。許多關於明朝的討論,往往停留在政治、軍事、文化層面,對於當時經濟的實際運作,尤其是貿易的「量」究竟有多少,往往比較模糊。作者能夠著手進行這種量化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且意義重大的事情。我期待書中能夠看到具體的數據,例如每年前往哪些港口、運載多少數量的絲綢、香料、瓷器等商品,以及從海外又引進了多少白銀、銅錢等。更讓我好奇的是,「兼論江南絲綢產業與白銀流入」的部分,這兩個看似獨立的議題,在作者筆下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江南絲綢作為當時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出口商品,其產量、品質、以及對外銷的依賴程度,一定對當時的經濟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隨之而來的白銀,更是改變了明朝的貨幣體系,成為了許多交易的主要媒介。我非常希望作者能詳細闡述,這兩者之間是如何產生緊密的聯繫,甚至形成一種共生或相互影響的關係,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更為立體的晚明經濟圖景。
评分說實話,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腦海裡第一個閃過的念頭就是:「這絕對是一本能解惑的好書!」作為一個對台灣近代的經濟發展史有些許了解的讀者,我一直覺得,如果沒有對中國大陸(特別是當時的經濟重鎮)的宏觀經濟有深入的認識,就很難真正理解台灣的歷史脈絡。而晚明時期,正是中國經濟開始與世界產生更為複雜互動的關鍵時期。《晚明海外貿易數量研究—兼論江南絲綢產業與白銀流入》這個題目,正是我尋找的那種能夠填補我知識空白的著作。我尤其對「數量研究」這幾個字感到興奮,這代表著作者並非空泛地談論,而是試圖用更精確的數據來呈現歷史。我渴望知道,作者如何去定義和衡量「海外貿易」的「數量」?是從進出口的總額,還是從特定商品的比例?而「江南絲綢產業」與「白銀流入」的「兼論」,更是讓我覺得,這本書將會深入探討當時中國經濟的兩個核心驅動力。江南絲綢的生產與銷售,無疑是帶動中國參與國際貿易的重要引擎,而隨之而來的白銀,更是直接影響了當時的貨幣體系和經濟結構。我很想知道,作者如何描繪出這兩者之間複雜的因果關係,以及它們如何共同塑造了晚明的經濟格局,甚至對後來的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發展產生長遠的影響。
评分哇!光看书名就覺得這是一本重量級的學術著作,而且主題是我一直很有興趣的晚明時期。身為一個對歷史、特別是商業史有點研究的台灣讀者,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和量化當時海外貿易的數字。晚明那個時代,中國與世界的連結越發緊密,海上絲綢之路扮演的角色絕對是重中之重。我特別想知道,作者在「數量研究」這塊下了多少工夫?是透過哪些史料,像是海關紀錄(如果有的話)、商業往來的文書、或是其他間接證據,來推估貿易的規模?而且,書名中特別點出「江南絲綢產業」和「白銀流入」,這兩個關鍵點也是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的部分。江南的絲綢在當時享譽國際,其生產和外銷的規模,對當時的經濟有何影響?而當時席捲而來的白銀,又是如何改變了中國的貨幣體系和社會結構?這本書的出現,感覺就像是為我打開了一扇更為具體的歷史窗口,讓我得以一窺那個時代經濟脈動的真實面貌。我對裡頭的數據分析、圖表呈現,以及作者如何將這些冷冰冰的數字轉化為生動的歷史敘事,充滿了期待。
评分這本書光聽書名,就讓我想起大學時期為了寫報告而翻閱過的無數資料,那時候對於晚明經濟史的理解,總覺得缺了點什麼,像是拼圖少了一塊關鍵的碎片。現在看到這本《晚明海外貿易數量研究》,彷彿那塊碎片終於找到了!「數量研究」這四個字,讓我對作者的嚴謹度給予高度肯定,畢竟在那個沒有現代統計工具的時代,要進行這種研究,其難度可想而知。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克服資料殘缺、年代久遠等問題,去建構出可靠的貿易數量模型。特別是「海外貿易」的範圍,是涵蓋了哪些國家和地區?是僅僅集中在東南亞,還是也包含更遠的歐洲和美洲?而「江南絲綢產業」與「白銀流入」的「兼論」,又說明了這兩個面向的關聯性有多深。絲綢的出口是否是帶動白銀流入的主要原因?還是白銀的流入又反過來刺激了絲綢的生產?書中對於這些因果關係的探討,我認為會是全書最引人入勝的部分。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許多具體的案例和細緻的分析,讓讀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這兩個經濟現象在晚明時期是如何相互交織,影響著當時中國乃至世界的發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