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跟佛法有什么关系!?其实经济学跟很多事物都大有关系!一般人也许会觉得「经济学」听起来很有距离感,却不知上到国家政策、下至生活食衣住行,都与经济学息息相关。作者以散文形式,借历史鑑往知来,以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观微知着,从专业经济学者的角度解读社会百态。不同于一般文人感性的阐述现状、感时伤怀,作者秉持社会科学研究者的精神,期对每一个现象归纳出原理原则,在撩拨情怀之外,更进一步去思索和处理表象之下的问题。从两岸三地的结构差异、社会家庭的伦常关系、甚至佛学佛法,读者会惊喜的发现,原来经济学可以这么有趣!
作者简介
熊秉元,台大经济系毕业,美国布朗大学经济学博士,台大经济系暨研究所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经济及金融系高级研究员、客座教授,曾任法务部司法官训练所讲座。
是经济学者也是散文家,作品被国内知名文化评论家南方朔赞誉为「熊氏散文」。出版过多本经济散文:《经济学者的14堂法学课》、《熊秉元漫步经济》、《寻找心中那把尺》、《灯塔的故事》、《大家都站着》等,其中有两篇散文被选为高职国文课本课文。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奇妙的体验。当我看到“佛法式微处”这个书名时,我以为会是一本关于佛教对经济影响的学术研究,但实际内容却远超我的预期。作者以一种非常沉静而又极具穿透力的笔触,探讨了经济学的起源,以及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那些关于“善”、“恶”、“取”、“舍”的朴素智慧是如何悄然孕育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经济活动。这本书并没有直接去讲GDP、通货膨胀这些大家熟悉的经济名词,而是从更根本的人性层面,去挖掘经济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和价值观。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贪婪”和“慈悲”在经济活动中作用的对比分析,这种思考方式非常有深度,也让我对很多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在批判,而是在引导我们去反思。整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哲学的深邃,又不失文学的美感,读起来不累,反而会让人沉浸其中。对于那些对经济学感到困惑,或者想从更深层次理解世界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佛法”两个字还有点儿保留,毕竟经济学嘛,听起来就比较理性,跟宗教哲学好像有点距离。但读进去之后,我发现作者的切入点非常巧妙。他没有去宣扬任何宗教教义,而是从佛法中蕴含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关于“苦”、“集”、“灭”、“道”这些根本性的理解,来解析经济活动的动因和本质。比如说,我们为什么会产生经济活动?很多时候不就是为了满足无穷无尽的欲望,进而消除“苦”吗?但佛法却告诉我们,这些欲望本身就是“苦”的根源。作者将这个深刻的哲学洞见,非常有条理地应用到分析市场行为、资源分配、甚至贫富差距等经济议题上。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无我”的思想,作者将其引申到对“所有权”和“竞争”的思考,让我们去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经济逻辑。这种从根本上解构和重塑认知的方式,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做”经济,而是在让你“理解”经济是怎么回事,以及它与我们个人、与社会整体的关系。整本书的逻辑严谨,论证扎实,即使是对经济学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在其中找到共鸣和启发。
评分我通常不太看这类结合了哲学和经济学的书,因为总觉得会过于晦涩或者过于空泛。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而且善于用生活化的例子来阐述抽象的理念。他把佛法中的“缘起性空”讲得通俗易懂,然后巧妙地运用到解释现代经济中的“相互依存性”和“不确定性”。我发现,原来我们现在常说的“供应链”或者“全球化”的概念,在几千年前的古老智慧里,早就有非常深刻的表述。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没有让我们觉得经济学是一门冷冰冰的学科,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人类福祉的关切。作者通过对经济活动背后的人性弱点和道德困境的探讨,引发读者对“什么是真正的好生活”的思考。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生了一些 subtle 的变化,不再那么容易被表面的经济指标所迷惑,而是开始关注更深层次的社会影响和个人价值。这种将哲学高度的智慧,与切实可触的经济现象相结合的写法,真的非常难得,让我收获良多。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书。从书名开始,就充满了诗意和哲思,暗示了这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试图从一个更加宏大的视角去理解经济学。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经济学原理,而是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佛法式微处”——来切入。我理解为,作者是在探寻经济学最本源的思考,以及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那些容易被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智慧火花。书中的论述,虽然涉及佛法概念,但绝不枯燥,反而通过作者的解读,变得鲜活而富有启发性。他将“因果”、“无常”、“慈悲”等概念,与经济活动的逻辑巧妙地联系起来,让我们看到,经济学并非只关乎利益和效率,更关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做出更有意义的选择。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欲望”这一经济活动核心驱动力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他没有简单地否定欲望,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欲望的本质,以及如何与欲望和谐相处。这本书让我对经济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只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考生命、思考社会的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实在太吸引人了,一开始只是因为好奇,但翻开后,就被作者的文笔和思想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不是一本硬邦邦的理论教材,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将我们带回到那个充满智慧的古印度,去探索经济的起源,去理解那些早已被遗忘的哲学思考。作者并没有直接去套用我们现在熟悉的经济学模型,而是从更宏观、更根本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人性、欲望、以及如何看待“拥有”与“付出”这些最基础的议题。在读到关于“无常”和“缘起”的部分时,我尤其有感触。这些佛教的智慧,放在经济活动的语境下,竟然如此贴切!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消费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反思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又在失去什么。这种由表及里、由物及心的洞察力,是市面上很多经济学书籍所缺乏的。尤其当作者将这些古老的智慧与当下的经济现象联系起来时,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真的是无与伦比。它 not only 拓宽了我对经济学的认知边界,更重要的是,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生活意义的追寻。读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