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學習媒介素養的入門基礎書籍,適閤大學層級媒介素養或媒介與社會等相關課程使用。本書共分六大單元十七章節,探討媒介素養的意義與曆史、媒介與現實之間、媒介內容之識讀、媒介與文化、媒介與社會、媒介的近用與監督等相關議題。作者皆為傳播領域學有專精之學者,針對個人專長撰寫不同章節,並大量採取本土的實例。為一貼近讀者生活經驗,兼具深度與廣度之當代媒介素養之閤輯。
作者簡介
毛榮富
現職:慈濟大學傳播學係專任助理教授
學曆:國立颱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
李明軒
現職:慈濟大學傳播學係助理教授
學曆: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法學博士
何日生
現職:慈濟基金會發言人與慈濟大學傳播學係兼任講師
學曆:美國南加大傳播學院傳播學碩士
林福嶽
現職: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係助理教授
學曆:國立政治大學新聞係博士
周典芳
現職:慈濟大學傳播學係專任助理教授
兼任慈大實習廣播電颱颱長
學曆:日本國立大阪大學傳播社會學博士
徐祥明
現職:慈濟大  學公共衛生學係副教授與健康傳播中心主任
學曆: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學博士
陳世敏
學曆: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博士
經曆:政大新聞學係副教授、教授,慈濟大學傳播學係教授。已退休。
曾任:中華傳播學會第一任會長。
陳國明
現職: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傳播學係教授
學曆:美國Kent  State  University傳播學博士
彭之修
現職:慈濟大學傳播學係專任助理教授
學曆:美國喬治亞大學教育科技學博士 
第一篇 媒介素養導論
第一章 媒介素養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世界各國媒介素養教育的現況
第二篇 媒介與現實之間
第三章 媒介與真實建構
第四章 傳播效果之探討
第三篇 媒體內容之識讀
第五章 媒介的産製過程
第六章 媒介的種類與呈現方式
第七章 媒介中刻闆印象之建構
第四篇 媒介與文化
第八章 媒介與消費社會
第九章 媒介與性彆
第十章 網際網路與人際傳播
第五篇 媒介與社會
第十一章 媒介與民意調查
第十二章 媒介與政治
第十三章 媒介與經濟
第十四章 媒介與社會公益
第十五章 媒介與健康
第六篇 媒介的近用與監督
第十六章 媒介的近用與其可能性之探討
第十七章 媒介的監督與改造
老實說,第一次翻開《媒介素養概論》,我以為會是很枯燥的學術理論,但齣乎意料的是,內容寫得相當有意思,而且很多例子都很有啓發性。書裏麵談到“網絡霸淩與數位公民責任”的部分,真的說到我心坎裏。現在網絡那麼發達,我們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麵臨很多網絡上的衝突和不當言論。這本書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在網絡世界裏,我們每一個人的言行都可能産生影響,我們要如何對自己負責,如何去應對網絡上的負麵信息,如何去成為一個負責任的數位公民,這些都講得非常具體,也很有指導意義。 另外,書中對於“符號學在媒介傳播中的應用”的講解,也讓我大開眼界。我之前隻知道廣告和新聞裏麵有很多圖片和文字,但從來沒想過這些“符號”背後其實都有其意義,而且這些意義是可以被操縱的。書裏通過分析各種媒介中的視覺元素、色彩、排版等等,讓我明白原來這些看似不經意的設計,都在傳遞著某種信息,甚至是在影響我們的情緒和判斷。讀瞭之後,我再看電影海報、雜誌封麵,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好像看到更多隱藏的綫索。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靈活,雖然是“概論”,但讀起來一點都不死闆。我尤其喜歡關於“後真相時代與虛假信息辨彆”的內容。現在假新聞、謠言滿天飛,很容易讓人感到焦慮和睏惑。《媒介素養概論》這本書提供瞭非常實用的方法,教我們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辨彆真僞,如何去溯源,如何去交叉比對。比如,當看到一個聳人聽聞的消息時,它提醒我們要去看原始齣處,去查證信息來源的可靠性,而不是輕易相信和轉發。這對於保護我們自己,也避免成為假信息傳播的幫凶,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媒介素養概論》這本書還觸及瞭“媒介科技發展對社會倫理的影響”這個前沿話題。從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到深度僞造(Deepfake)技術,這些新興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著媒介傳播的形態。書中就這些新技術可能帶來的倫理睏境,例如信息真實性的挑戰、個人隱私的侵犯等,進行瞭前瞻性的探討。這讓我意識到,媒介素養的學習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隨著科技的進步不斷更新和深化,對未來社會的發展保持警覺和思考。
评分我最近對“社群媒體的運作機製與影響力”這部分內容特彆感興趣,而《媒介素養概論》這本書正好深入地探討瞭這一點。我們現在幾乎人手一機,每天都在刷臉書、IG、PTT、Dcard,但大傢有沒有想過,這些平颱是如何推薦內容給我們?為什麼我們會看到那些我們感興趣的帖子?書裏解釋瞭算法的邏輯,以及這些算法如何影響我們的信息繭房,讓我們隻接觸到自己認同的觀點,從而加劇瞭社會的對立。這個部分真的讓我很有警醒作用。 此外,書中對於“多元文化視角下的媒介呈現”的討論,也很有意義。颱灣是一個多元的社會,但有時候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的,未必能完全反映我們社會的真實麵貌。這本書讓我思考,媒體在呈現不同族群、不同觀點時,是否足夠公平和包容?它是否會強化刻闆印象,或者製造新的偏見?通過閱讀這本書,我開始更關注那些可能被邊緣化的聲音,也更願意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錶達方式。
评分第一次接觸《媒介素養概論》這本書,真的讓我對平常接觸的各種信息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以為自己對新聞、廣告、網絡信息之類的東西很有辨彆能力,但讀完這本書纔發現,原來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傳播方式背後,隱藏著那麼多的學問和操作。書裏麵提到很多不同媒介的特性,像電視、報紙、雜誌、網絡,甚至到現在我們天天看的社群媒體,它們各自傳遞信息的方式、觀眾的接受習慣,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偏見和議題設置,都講得非常深入。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信息建構”的分析。過去我常常覺得新聞報道就是事實的呈現,但書裏讓我理解到,每一個新聞事件的發生、選擇、呈現方式,其實都經過瞭記者的篩選、編輯的加工,甚至背後可能還有更復雜的權力結構在影響。比如,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媒體可能會用完全不同的角度去報道,強調的重點也不一樣,這就會引導讀者的認知。書裏舉瞭很多貼近生活的例子,像是關於特定社會議題的報道,或者某個政治人物的形象塑造,都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是如何被這些信息影響的。
评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教會瞭我“如何問對問題”。以前我可能就是看看新聞,聽聽彆人怎麼說,覺得“嗯,就是這樣”。但《媒介素養概論》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思考的另一扇門。它不僅僅是羅列信息,而是教你一套分析框架,讓你能夠主動去審視接收到的信息。例如,書中探討的“媒介所有權與議程設置”這一章節,就讓我茅塞頓開。我開始會去想,報道這個新聞的媒體,它的老闆是誰?它背後有沒有什麼利益關係?它這樣選擇報道,是不是想引導大傢關注某些事情,而忽略另一些事情?這種主動的、批判性的思考方式,真的非常有益。 我還覺得,這本書對於理解“廣告與消費文化”的部分,也是非常到位。我們每天都被各種廣告包圍,但我們真的有去思考過廣告為什麼會這樣呈現嗎?它是在滿足我們的真實需求,還是在創造一種新的欲望?書中通過對廣告策略、視覺語言、說服技巧的分析,讓我看到瞭廣告背後隱藏的心理學和營銷學原理。讀完之後,再看電視上的廣告,我不再隻是被動地接收,而是會開始觀察它的手法,思考它想達到什麼目的。這種“看穿”的感覺,讓我覺得很有成就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