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学习媒介素养的入门基础书籍,适合大学层级媒介素养或媒介与社会等相关课程使用。本书共分六大单元十七章节,探讨媒介素养的意义与历史、媒介与现实之间、媒介内容之识读、媒介与文化、媒介与社会、媒介的近用与监督等相关议题。作者皆为传播领域学有专精之学者,针对个人专长撰写不同章节,并大量採取本土的实例。为一贴近读者生活经验,兼具深度与广度之当代媒介素养之合辑。
作者简介
毛荣富
现职:慈济大学传播学系专任助理教授
学历: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博士
李明轩
现职:慈济大学传播学系助理教授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法学博士
何日生
现职:慈济基金会发言人与慈济大学传播学系兼任讲师
学历:美国南加大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
林福岳
现职:国立东华大学民族语言与传播学系助理教授
学历: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博士
周典芳
现职:慈济大学传播学系专任助理教授
兼任慈大实习广播电台台长
学历:日本国立大坂大学传播社会学博士
徐祥明
现职:慈济大 学公共卫生学系副教授与健康传播中心主任
学历:美国杜兰大学公共卫生学博士
陈世敏
学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
经历:政大新闻学系副教授、教授,慈济大学传播学系教授。已退休。
曾任:中华传播学会第一任会长。
陈国明
现职: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传播学系教授
学历:美国Kent State University传播学博士
彭之修
现职:慈济大学传播学系专任助理教授
学历:美国乔治亚大学教育科技学博士
第一篇 媒介素养导论
第一章 媒介素养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世界各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况
第二篇 媒介与现实之间
第三章 媒介与真实建构
第四章 传播效果之探讨
第三篇 媒体内容之识读
第五章 媒介的产制过程
第六章 媒介的种类与呈现方式
第七章 媒介中刻板印象之建构
第四篇 媒介与文化
第八章 媒介与消费社会
第九章 媒介与性别
第十章 网际网路与人际传播
第五篇 媒介与社会
第十一章 媒介与民意调查
第十二章 媒介与政治
第十三章 媒介与经济
第十四章 媒介与社会公益
第十五章 媒介与健康
第六篇 媒介的近用与监督
第十六章 媒介的近用与其可能性之探讨
第十七章 媒介的监督与改造
老实说,第一次翻开《媒介素养概论》,我以为会是很枯燥的学术理论,但出乎意料的是,内容写得相当有意思,而且很多例子都很有启发性。书里面谈到“网络霸凌与数位公民责任”的部分,真的说到我心坎里。现在网络那么发达,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面临很多网络上的冲突和不当言论。这本书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在网络世界里,我们每一个人的言行都可能产生影响,我们要如何对自己负责,如何去应对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如何去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数位公民,这些都讲得非常具体,也很有指导意义。 另外,书中对于“符号学在媒介传播中的应用”的讲解,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只知道广告和新闻里面有很多图片和文字,但从来没想过这些“符号”背后其实都有其意义,而且这些意义是可以被操纵的。书里通过分析各种媒介中的视觉元素、色彩、排版等等,让我明白原来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设计,都在传递着某种信息,甚至是在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判断。读了之后,我再看电影海报、杂志封面,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好像看到更多隐藏的线索。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灵活,虽然是“概论”,但读起来一点都不死板。我尤其喜欢关于“后真相时代与虚假信息辨别”的内容。现在假新闻、谣言满天飞,很容易让人感到焦虑和困惑。《媒介素养概论》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方法,教我们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辨别真伪,如何去溯源,如何去交叉比对。比如,当看到一个耸人听闻的消息时,它提醒我们要去看原始出处,去查证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而不是轻易相信和转发。这对于保护我们自己,也避免成为假信息传播的帮凶,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媒介素养概论》这本书还触及了“媒介科技发展对社会伦理的影响”这个前沿话题。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到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这些新兴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媒介传播的形态。书中就这些新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困境,例如信息真实性的挑战、个人隐私的侵犯等,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这让我意识到,媒介素养的学习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更新和深化,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保持警觉和思考。
评分我最近对“社群媒体的运作机制与影响力”这部分内容特别感兴趣,而《媒介素养概论》这本书正好深入地探讨了这一点。我们现在几乎人手一机,每天都在刷脸书、IG、PTT、Dcard,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平台是如何推荐内容给我们?为什么我们会看到那些我们感兴趣的帖子?书里解释了算法的逻辑,以及这些算法如何影响我们的信息茧房,让我们只接触到自己认同的观点,从而加剧了社会的对立。这个部分真的让我很有警醒作用。 此外,书中对于“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媒介呈现”的讨论,也很有意义。台湾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但有时候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未必能完全反映我们社会的真实面貌。这本书让我思考,媒体在呈现不同族群、不同观点时,是否足够公平和包容?它是否会强化刻板印象,或者制造新的偏见?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更关注那些可能被边缘化的声音,也更愿意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表达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问对问题”。以前我可能就是看看新闻,听听别人怎么说,觉得“嗯,就是这样”。但《媒介素养概论》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思考的另一扇门。它不仅仅是罗列信息,而是教你一套分析框架,让你能够主动去审视接收到的信息。例如,书中探讨的“媒介所有权与议程设置”这一章节,就让我茅塞顿开。我开始会去想,报道这个新闻的媒体,它的老板是谁?它背后有没有什么利益关系?它这样选择报道,是不是想引导大家关注某些事情,而忽略另一些事情?这种主动的、批判性的思考方式,真的非常有益。 我还觉得,这本书对于理解“广告与消费文化”的部分,也是非常到位。我们每天都被各种广告包围,但我们真的有去思考过广告为什么会这样呈现吗?它是在满足我们的真实需求,还是在创造一种新的欲望?书中通过对广告策略、视觉语言、说服技巧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广告背后隐藏的心理学和营销学原理。读完之后,再看电视上的广告,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收,而是会开始观察它的手法,思考它想达到什么目的。这种“看穿”的感觉,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评分第一次接触《媒介素养概论》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平常接触的各种信息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新闻、广告、网络信息之类的东西很有辨别能力,但读完这本书才发现,原来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传播方式背后,隐藏着那么多的学问和操作。书里面提到很多不同媒介的特性,像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甚至到现在我们天天看的社群媒体,它们各自传递信息的方式、观众的接受习惯,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和议题设置,都讲得非常深入。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信息建构”的分析。过去我常常觉得新闻报道就是事实的呈现,但书里让我理解到,每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选择、呈现方式,其实都经过了记者的筛选、编辑的加工,甚至背后可能还有更复杂的权力结构在影响。比如,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媒体可能会用完全不同的角度去报道,强调的重点也不一样,这就会引导读者的认知。书里举了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像是关于特定社会议题的报道,或者某个政治人物的形象塑造,都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如何被这些信息影响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