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探讨阅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媒介使用与阅听经验,旨在说明一般人如何经由日常情境的相关条件而建构多样且复杂的媒介经验,包括阅听人的媒介习惯、历史记忆、自我与认同、社群想像、以及常识思考形式。
本书强调日常生活作为阅听人经验建构的主要脉络,进而回归阅听人的真实世界,并同时观察日常媒介经验之型塑过程中所遭遇的限制与机会,试图超越长久以来阅听人研究中关于阅听人主动性与被动性的两难和侷限。书中除了介绍与说明当代重要的日常生活理论,探讨阅听人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并呈现作者进行阅听人日常生活研究的主要发现,特别透过阅听人真实经验的表述而进一步了解日常生活对阅听人的影响,以及认识现代媒介社会中的阅听人如何在各自之生活世界内展现多重及变化的面貌。
作者简介
卢岚兰
现职:文化大学新闻系副教授
学历:政治大学新闻学博士
着作:《现代媒介文化:批判的基础》(2006)
《媒介消费:阅听人与社会》(2005)
《国内八点档国语连续剧与社群意识:一个理论层面的探讨》(1996)
译作:《社会世界的现象学》(1991)
《舒兹论文集》(第一册) (1992)
《社会学导论》(1996)
研究兴趣:传播社会学、阅听人研究、文化研究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谜样的阅读人
第二节 日常生活中的阅读人
第三节 本书的范围:剪影、对话、与沉思
第二章 日常生活的学术意义
第一节 日常生活的社会学
第二节 日常生活研究的特性
第三章 阅听人的真实脉络:日常生活
第一节 阅听人的生活
第二节 阅听人研究与日常生活
第四章 寻求安顿的阅读人
第一节 在媒介世界中模索方向
第二节 阅听习惯的潜能与框限
第五章 阅听人的历史与现实
第一节 走过从前:阅读人早期的媒介经验
第二节 驻足当下:媒介消费的现实情境
第六章 媒介、阅听人、与自我
第一节 自我的回旋与浮现
第二节 阅听人自我的双重指涉
第三节 媒介与认同
第七章 阅听人的社群想像
第一节 想像的诠释社群
第二节 自我、互动、与社群想像
第三节 媒介经验与社群建构
第八章 阅听人的常识与理性
第一节 素朴的媒介批评
第二节 阅听人的认识方法
第九章 结论:日常生活、媒介、与阅听人
第一节 媒介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第二节 阅听人的日常性
《阅听人与日常生活》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认知升级”体验。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什么该看,什么不该看”,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揭示了媒体运作的内在逻辑,以及它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书中关于“叙事”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我以前总以为故事就是故事,但这本书让我看到,故事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传递价值观、建构社会共识的强大工具。无论是大人们看的八点档连续剧,还是年轻人追的KOL直播,背后都有一套精密的叙事策略。它让你理解,为什么某些内容会特别吸引人,为什么某些观点会获得更广泛的传播。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不是让你去批评媒体,而是让你学会“读懂”媒体,让你成为一个更具自主性、更不容易被操纵的“阅听人”。我常常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联想到自己过往的经验,很多事情忽然就有了新的解释。例如,为什么某个社会事件会在短时间内引起如此大的轰动?为什么某些广告总能精准地打动我的心?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消费者,而是主动的意义建构者。
评分读完《阅听人与日常生活》,简直像是在逛一个热闹的夜市,每一样都新奇有趣,又藏着点生活底蕴。它不像那些枯燥的理论书,上来就给你灌一堆名词术语,而是用一种很接地气的方式,带你重新审视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的各种媒体。比方说,我以前看电视新闻,总觉得就是播报事实,看完就过了。这本书却点出了,新闻背后可能藏着多少选择、多少角度,甚至是如何形塑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它让我开始留意,同一个事件,不同媒体的报道有何不同,为什么会这样。而且,作者还举了很多贴近台湾生活的例子,像是对某个政治人物的报道,或是对某个社会议题的讨论,都让我有“哇,原来是这样!”的感觉。它不是要教你成为媒体的批评家,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清醒的“阅听人”,在海量的信息洪流中,不至于迷失方向,懂得去辨别、去思考。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刻板印象”的讨论,以前觉得那离自己很远,读了之后才发现,我们每天看的广告、戏剧,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某些刻板印象,无论是关于性别、职业,还是地区。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媒体世界的新视角,让我觉得看电视、听广播、滑手机,都变得更有意思了。
评分这本《阅听人与日常生活》,给我一种像是走进了自家客厅,却发现墙上挂的画、桌上的摆设,每一件都有它不为人知的故事。它不是那种会给你一套“速成法”让你马上变成媒体达人,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笔触,带你一点点地解构我们日常接触的各种媒体信息。书里谈到“议程设置”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觉得社会上讨论最热烈的事情,刚好就是媒体报道最多的。原来,媒体不仅仅是反映现实,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关注什么,什么才是“重要”的议题。这让我开始更留意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方式,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标题,一个不经意的配图,都可能影响我们对事情的看法。而且,这本书很有台湾本土的气息,很多例子都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经验,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陌生或遥远。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讲解,而是像一位老朋友,拉着你一起聊聊,然后让你在聊天中,不知不觉地有了新的认知。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种“意识的觉醒”,让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思考、去判断。
评分这本书《阅听人与日常生活》让我深刻体会到,原来我们每天的生活,根本就是由无数个“阅听”的瞬间拼凑而成。从早上一睁眼看到手机上的新闻推送,到通勤时耳机里播放的Podcast,再到晚上睡觉前刷一刷社交媒体,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收、解读、甚至是我们自己也在创造信息。书里探讨的“意义协商”这个概念,真的很有意思,它不是说媒体单方面地把信息灌输给我们,而是我们和媒体之间,以及我们和他人之间,不断地在争夺、在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我常想起过去,觉得长辈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比较单纯,就是报纸、电视、广播,内容也相对单一。但现在呢?网络上信息爆炸,什么都有,而且往往是碎片化的、情绪化的。这本书提醒了我,我们在接收这些信息的时候,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在积极地参与一个“意义生产”的过程。它让我开始反思,我自己的“阅听”行为,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我又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被这个世界所塑造?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而是提出问题,引导你去思考,去探索。就像在一个迷宫里,它给你指出了几条可能的路径,让你自己去发现出口。
评分《阅听人与日常生活》这本书,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反而像是在跟一位很有智慧的朋友聊天。它没有直接告诉你媒体的好坏,而是让你透过各种贴近生活的例子,去理解媒体是如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涵化理论”的探讨,让我意识到,我们从小到大接触的电视节目、电影,其实都在不知不觉中,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关于世界的“真实”模样。书里的一些分析,让我猛然惊觉,原来我的一些想法、一些行为模式,可能都受到了媒体的长期影响,就像潜移默化一样。它不是一本教你怎么辨别假新闻的书,而是让你更深刻地理解,信息是如何被生产、被传播,以及我们作为“阅听人”,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它鼓励你去观察,去提问,去思考,而不是盲目地接受。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媒体背后更广阔的世界,让我对自己如何看待和解读信息,有了更深的认识。它让我觉得,成为一个清醒的“阅听人”,其实比我想象的要重要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