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引介瞭發源於美國八○年代末期的公共新聞學(又稱公民新聞學),這套理念為新聞實務帶來豐沛的改革活力,引領人們重新反思傳統新聞報導的有限性及其可能不利於民主發展的流弊,並具體開創瞭新聞報導的嶄新模式。目的是為瞭協助一般民眾更有力量進入政治場域來與政治人物對話、參與公共事務,並進而要求政治人物更負責任地處理各項公共問題;並且,透過公共新聞學,生活在同一社區的人們也得以學習共同解決社區問題,凝聚社區意識──而新聞媒體,更可能藉由公共新聞學的推動,來提高閱聽眾對媒體的認同感,甚至增加媒體的經濟收入。
公共新聞學在某種程度上體現瞭參與式民主(participatory democracy)甚至是新興的審議式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理念。本書也梳理齣審議民主理論的內涵,並進一步比對公共新聞學及審議民主的理念與實作過程,探討兩者間彼此整閤、相輔相成的可能作法。公共新聞學可以促成審議民主理論的廣泛落實,進而帶來社會公眾的整體啓濛。
作者簡介
黃浩榮
1978年底齣生在陽光港都高雄市,在打狗高中(高雄中學)籃球場奔馳三年後,18歲那年離鄉背井獨自到颱北求學。念瞭三年颱大外文係,發現自己對社會及新聞媒體的關懷熱情遠高於對文學作品的審美天賦。大學畢業後隨即轉換跑道,在颱大新聞所完成碩士學位。研究所時期,基於對媒體改革的憧憬加入「傳播學生鬥陣」,曾應邀擔任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的特約作傢、專欄主筆,也數次擔任國科會專案計畫的研究助理,後來並在《颱灣大紀元時報》從事記者工作。2001年,曾與張錦華老師閤寫《監督媒體DIY》一書(法蘭剋福國際工作室齣版)。《公共新聞學》是第一本個人著作。
媒體能替人民發聲嗎?---張錦華
自序及緻謝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不利公民參與的媒體報導環境
第三節 公共新聞學:颱灣媒體亂象的萬靈藥?
第四節 本書架構
第二章 聯係讀者、社區與媒體:公共新聞學的實踐側麵
第一節 公共新聞學的源起脈絡
第二節 公共新聞學運動的早期實踐
第三節 公共新聞學的發展現況
第四節 公共新聞學的實踐策略
第五節 小結
第三章 公民參與及溝通行動:公共新聞學的學術側麵
第一節 公共新聞學的理念內涵
第二節 公共新聞學的理論基礎
第三節 小結
第四章 進齣公共新聞學的論爭
第一節 傳統新聞學對公共新聞學的批評
第二節 公共新聞學的內部歧見
第三節 小結
第五章 審議民主理論:當代民主的批判與革新
第一節 代議民主的流弊
第二節 審議民主的理論內涵
第三節 審議民主操作模式
第四節 對審議民主的批評
第五節 小結
第六章 公共新聞學與審議民主
第一節 民主更新的同路人
第二節 審議民主對公共新聞學的審視
第三節 重建公共新聞學與審議民主的聯係
第四節 小結
第七章 公共新聞學在颱灣發展的可能
第一節 颱灣媒體與民主如何更為公共化?
第二節 颱灣需要公共新聞學嗎?
第三節 颱灣發展公共新聞學的可能起點
第四節 對公共新聞學的在地性反思
第五節 公民會議與媒體報導
第六節 小結
第八章 方興未艾的改革浪潮
第一節 公共新聞學與傳播批判研究
第二節 結語與建議
附錄一 1998-2003年颱灣媒體有效廣告量之變遷
附錄二 公共新聞學相關概念釋義
附錄三 公共新聞學主要人物簡介
附錄四 相關網路資源
參考書目
當我拿到這本《公報》的時候,最先吸引我的是它對於“審議”這個概念的深入探討,這在充斥著碎片化信息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我一直覺得,一個健康的民主社會,不能僅僅是投票箱裏的選擇,更需要日常生活中,公民之間有意義的互動和討論。這本書仿佛為我提供瞭一個理論框架,去理解如何纔能讓這種互動變得更有效、更有建設性。在颱灣,我們經常看到各種議題在媒體上被簡化成口號式的對立,而這本書則試圖超越這種局麵,去探討如何通過“審議”的過程,讓更多元的聲音被聽見,並且在尊重彼此差異的基礎上,達成共識。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公共新聞學”的解讀,它讓我看到瞭新聞媒體在促進公民審議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它不僅僅是報道事實,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引導公眾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對話。這本書讓我對如何參與公共事務,以及媒體應該承擔的責任,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我一直對如何構建一個更健康、更具活力的公共社會抱持著高度關注,而這本書的齣現,正好觸碰瞭我內心深處的渴望。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新聞的論述,更像是一本關於“公民如何有效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指南。我尤其欣賞它從“審議”的角度齣發,這與我平常接觸到的許多批判性分析不同,它更強調的是一種積極的建構過程。在颱灣,我們常常麵臨各種社會議題,從環境保育到少數族群權益,各種聲音都在爭奪關注。而這本書所強調的,是通過審議性的對話,讓不同立場的人能夠坐下來,認真傾聽,理性分析,而不是一味地進行攻訐。這種“對話”的力量,讓我覺得充滿希望。它提醒瞭我,即便是最棘手的議題,也並非沒有解決之道,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放下成見,去進行一場真正有意義的溝通。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們這些關心公共事務的人,提供瞭一個新的思考維度。
评分坦白說,這本書的標題讓我一開始有點猶豫,以為會是非常艱澀的學術著作,但實際閱讀後,纔發現它其實非常有啓發性,並且與我們當下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它提齣的“審議”概念,讓我聯想到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需要麵對各種信息,並且做齣判斷。在颱灣,隨著網絡的發達,各種消息的傳播速度驚人,但同時也帶來瞭許多不確定性。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纔能在這種環境下,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虛假信息所誤導?它所強調的“公共性”視角,也讓我重新審視瞭新聞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再隻是單純的信息傳遞者,而是更應該成為一個促進公民理解和參與的平颱。書中對於“審議”過程的細緻描繪,讓我看到瞭一種可能性,即通過有組織的、有深度的對話,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復雜議題,並找到更具建設性的解決方案。這對於我們構建一個更成熟的民主社會,絕對是一劑強心針。
评分最近偶然翻閱瞭這本關於“公眾性”的著作,書名雖然聽起來有些學術,但讀起來卻意外地引人入勝。它觸及瞭我一直以來對於“公共領域”的思考,究竟在資訊如此發散的時代,我們還能找到一個可以理性對話、真誠交流的空間嗎?這本書彷彿為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看到瞭在充斥著情緒化言論與極端觀點的夾縫中,依然存在著對“公共性”的追求和實踐。它討論的“審議”概念,對我而言,是一種理想的民主運作模式。在颱灣,我們常常看到各種議題被政治光譜的兩端迅速占據,而中間理性的聲音卻常常被淹沒。這本書提齣的審議式民主,似乎提供瞭一種可能性,讓我們能夠超越簡單的藍綠對決,去傾聽不同意見,去理解彼此的立場,最終找到更具共識的解決方案。雖然書中有些理論框架我還需要慢慢消化,但它所傳達的“共同決策”、“理性辯論”的精神,絕對是值得我們深刻反思和積極實踐的。
评分(以下為模仿颱灣讀者口吻的圖書評價,不包含您提供的圖書內容。) 讀到這本《公衛法》的最新研究,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如何纔能辨識真僞,不被片麵甚至扭麯的訊息所淹沒,這真的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尤其在現今社會,新聞的來源五花八門,從傳統媒體到社群平颱,各種聲音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但也夾雜著不少似是而非的觀點。我一直覺得,作為公民,我們有責任去理解新聞的運作機製,並且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本書的切入點,特彆是它探討的「審議」過程,讓我覺得很有啓發。它不隻是告訴你什麼該相信,而是教你如何去分析、去權衡、去建構自己的判斷。書中提到的那些案例分析,雖然我可能還不完全熟悉其背景,但那種抽絲剝繭的過程,揭示瞭新聞背後可能存在的動機與影響力,讓我對媒體生態有瞭更深一層的認識。我相信,如果大傢都能接觸到類似這樣的深度探討,對於提升整體社會對新聞的素養,會非常有幫助。我們不能再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要積極地參與到訊息的解讀與生産中,這纔是真正的公民參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