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以「台湾学者」半世纪以来的「戏曲研究论述成果」为主要的资料蒐集对象,书中针对一千五百多笔从一九四五年到二○○一年,作者所能见闻的专书专着、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与学位论文,详述要旨简评精义,以管窥这五十年来台湾学者戏曲研究成果的课题面向、年代趋势与论述心得。
全书分为文上下编,上编为「中国戏曲剧论」以「剧论主题」为研究主轴,依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序的先后,编排源流史论、剧坛史貌、戏曲文学、文体特质、剧场艺术与戏曲理论等研究课题的论述成果,以检视历代剧坛的发展样貌与艺术特质;下编为「台湾戏曲剧论」以台湾流传的「戏曲剧种」为单元主题,以「方言语系」与「抵台时序」为基准,区分为京剧与崑剧等非闽粤语系的「大陆剧种」类型;而后就闽粤语系中属「南管声腔体系」的梨园戏与高甲戏,可归属于「乱弹声腔体系」的乱弹戏与四平戏,以及客家戏与歌仔戏等置放于「本土剧种」的类型中,再加上布袋戏、傀儡戏与皮影戏等「偶戏」剧种类型,以观照台湾当代戏曲的生态演变与艺术趋势。
此乃是目前首部对当代台湾戏曲研究成果,进行整体蒐集与整理述论的专书,可作为工具书查索之用,裨益于学界与研究者掌握了解近五十年来台湾戏曲的研究成绩与课题开展。
翻开《台湾戏曲研究成果述论(1945-2001)》,仿佛走进了一个时间胶囊,里面珍藏着关于台湾戏曲半个世纪的记忆与思考。作为一个对台湾地方戏曲特别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介绍这些剧种发展历程的书籍。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愿望,而且远超我的预期。作者不仅仅罗列了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对这些成果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评价。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歌仔戏在不同时期,如何从民间走向剧场,如何吸收外来元素并进行本土化创新的论述。读到这些内容,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舞台上挥洒汗水的艺人们,以及那些为戏曲传承付出的学者们。书中对布袋戏的分析也同样精彩,它不仅讲述了布袋戏的艺术特色,更将其置于社会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例如布袋戏在不同媒体下的传播方式演变,以及它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接受度。这些都让我对布袋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还涉及了其他一些不那么为人熟知的戏曲剧种,这对于拓宽我的视野非常有帮助。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学术遗产,它不仅梳理了台湾戏曲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它梳理了台湾戏曲自身的历史脉络,为我们理解这门古老艺术的生命力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戏曲爱好者角度来说,《台湾戏曲研究成果述论(1945-2001)》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座宝藏,让我得以窥探台湾戏曲那近半个世纪的波澜壮阔。我一直对歌仔戏情有独钟,但总觉得对它的历史根源、早期发展以及后来如何一步步走向现代剧场,了解得不够透彻。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认知空白。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了几部重要的剧目或者几个杰出的表演艺术家,而是更宏观地,通过梳理历年的研究文献,勾勒出了台湾戏曲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本土化”与“现代化”的讨论所吸引。在战后那段特殊时期,戏曲如何在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寻求生存与发展,如何在外来文化冲击下保持自身的独特性,这些都是我从未深入思考过的问题。书中的研究成果述论,让我看到了学者们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些现象的,比如从社会学、美学、民俗学等层面,都给出了独到的见解。读到关于布袋戏在不同年代的演变,从早期庙口酬神到后来电视媒体的普及,再到如今的艺术化发展,每一步都充满了故事。这本书让我对台湾戏曲的认识,从“看热闹”升级到了“看门道”,更加理解了这门艺术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厚重感。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我期待已久的一份厚礼!一直以来,我对台湾戏曲的历史脉络和发展演变都抱有浓厚的兴趣,但零散的资料和碎片化的信息总是让我感到意犹未尽。直到我翻开《台湾戏曲研究成果述论(1945-2001)》,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如同在浩瀚的学术海洋中找到了指引方向的灯塔。作者以极其严谨的态度,将1945年至2001年间,关于台湾戏曲的各项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并非简单地罗列文献,而是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与评述,点明了不同研究者之间的学术对话,揭示了研究的侧重点和可能存在的争议。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看到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从战后初期的复苏,到戒严时期的转型,再到解严后的多元发展,每一个阶段的戏曲变迁都得到了细致的描摹。作者不仅关注了传统戏曲在台湾的传承与创新,还深入探讨了歌仔戏、布袋戏等本土剧种的崛起与繁荣,以及它们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反映社会变迁。书中对不同研究视角和理论方法的运用也颇具启发性,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的多样性和可能性。这份研究成果的价值,远不止于学术界,对于任何一位热爱台湾戏曲的观众、从业者,乃至对台湾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它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又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领我一步步深入了解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从一个历史学者的视角来看,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研究框架。作者对1945年至2001年这段时间内的台湾戏曲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梳理,这本身就是一项艰巨而有意义的工作。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研究流派和学术观点进行了细致的辨析,能够看出作者在文献爬梳上的扎实功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献综述,更重要的是对这些研究成果的“述论”,也就是对这些研究的价值、局限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对于我这样需要了解台湾戏曲研究前沿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极大地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我可以通过这本书快速掌握过去几十年来,在台湾戏曲领域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哪些学者提出了哪些有影响力的观点,以及这些研究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书中对不同戏曲剧种,如歌仔戏、布袋戏、京剧在台湾的发展,以及它们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论述,都显得尤为精彩。它不仅展示了戏曲本身的艺术演变,更揭示了戏曲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如何反映和塑造着台湾的社会面貌。这本书对于理解20世纪台湾的文化转型,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正在进行一个关于台湾战后文化政策与艺术发展关系的课题研究,而戏曲作为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自然是绕不开的环节。这本书提供的1945-2001年间的研究成果述论,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不同时期戏曲政策的变化及其对戏曲发展的影响的论述。例如,在戒严时期,戏曲的审查制度如何影响了剧本创作和演出内容,以及在解严后,这种限制解除后,戏曲艺术又呈现出怎样的多元化面貌。作者在梳理这些研究成果时,并没有回避敏感的政治因素,反而将其作为理解戏曲发展的重要维度。此外,书中对不同剧种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接受度和传播方式的分析,也为我理解戏曲的社会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我注意到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学术文献,并且对这些文献进行了细致的评述,这让我能够快速了解该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并找到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文献综述,更是一份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研究报告,它为我这样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和研究思路。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对我而言,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台湾戏曲研究新世界的大门。作者以一种极其详尽和系统的方式,对1945年至2001年这段时间内,台湾戏曲的各项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的述论。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研究学者的观点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分析,这让我能够清晰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可能存在的学术争议。书中对歌仔戏、布袋戏等台湾本土剧种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演变的梳理,尤其是其与社会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发现书中不仅关注了戏曲的艺术形式和表演技法,更深入探讨了戏曲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接受度和传播方式,这为我理解戏曲的社会功能提供了宝贵的视角。这本书为我这样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学术基础,也为我指明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它不仅是一份详尽的文献述评,更是一份对台湾戏曲研究史的深刻反思和梳理。
评分作为一名对台湾文化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地了解台湾戏曲发展脉络的著作。《台湾戏曲研究成果述论(1945-2001)》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作者以一种极其专业的视角,对1945年至2001年间,台湾戏曲的各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梳理与评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研究视角和理论方法的运用,例如从社会学、民俗学、美学等多个维度对戏曲进行解读。书中对歌仔戏、布袋戏等本土剧种的演变历程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展现了它们如何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适应社会环境,寻求创新与发展。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戏曲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分析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展示了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更揭示了戏曲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如何反映和塑造着台湾社会的变迁。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台湾近半个世纪的文化发展,让我对台湾戏曲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从一个热爱台湾表演艺术的普通读者角度来说,《台湾戏曲研究成果述论(1945-2001)》这本书,简直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台湾戏曲丰富世界的窗户。我一直对歌仔戏和布袋戏充满好奇,但总觉得对它们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了解得不够深入。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系统地梳理了1945年至2001年间,关于台湾戏曲的各种学术研究成果。我读到书中关于歌仔戏如何从草根走向舞台,如何吸收大陆戏曲元素并融合本土文化,发展出独特魅力的过程,觉得非常 fascinating。书中对布袋戏的论述也同样引人入胜,它不仅介绍了布袋戏的表演形式,还探讨了布袋戏如何与社会变迁相互影响,例如在电视媒体兴起后,布袋戏的传播方式和观众群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研究者观点的梳理和评价,这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台湾戏曲的发展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台湾戏曲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不断创新与发展。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充满温度的文化档案。
评分《台湾戏曲研究成果述论(1945-2001)》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学术层面。作为一个对台湾历史文化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全面展现台湾戏曲发展历程的书籍,而这本书恰好做到了。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台湾戏曲在近半个世纪里的故事。我被书中关于歌仔戏如何从地方戏曲走向全岛,甚至走向国际舞台的历程所吸引。书中对布袋戏的论述也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介绍了布袋戏的艺术魅力,更展现了布袋戏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例如在电视时代的辉煌,以及在数字时代的转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台湾戏曲的韧性与活力,以及它如何成为承载台湾人民情感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充满人情味的文化读物,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文化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长期关注台湾表演艺术研究的学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的学术盛宴。作者对1945年至2001年间台湾戏曲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梳理和深刻述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研究地图。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研究流派和学术观点的辨析,这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把握该领域的学术前沿,并识别出其中存在的争议和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书中对歌仔戏、布袋戏等主流剧种的演变历程,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分析,都显得尤为精辟。作者不仅关注了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更将其置于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例如对戏曲与国家政策、媒体传播、社会变迁等方面的关联性论述,都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对我而言,这本书大大缩短了我进行文献回顾和确立研究方向的时间,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和研究思路。它是一份对台湾戏曲研究史的宝贵总结,更是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有力启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