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戏曲研究成果述论(1945-2001)

台湾戏曲研究成果述论(1945-200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戏曲
  • 戏曲研究
  • 台湾文化
  • 文化研究
  • 戏曲史
  • 台湾史
  • 学术著作
  • 1945-2001
  • 中华文化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以「台湾学者」半世纪以来的「戏曲研究论述成果」为主要的资料蒐集对象,书中针对一千五百多笔从一九四五年到二○○一年,作者所能见闻的专书专着、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与学位论文,详述要旨简评精义,以管窥这五十年来台湾学者戏曲研究成果的课题面向、年代趋势与论述心得。

  全书分为文上下编,上编为「中国戏曲剧论」以「剧论主题」为研究主轴,依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序的先后,编排源流史论、剧坛史貌、戏曲文学、文体特质、剧场艺术与戏曲理论等研究课题的论述成果,以检视历代剧坛的发展样貌与艺术特质;下编为「台湾戏曲剧论」以台湾流传的「戏曲剧种」为单元主题,以「方言语系」与「抵台时序」为基准,区分为京剧与崑剧等非闽粤语系的「大陆剧种」类型;而后就闽粤语系中属「南管声腔体系」的梨园戏与高甲戏,可归属于「乱弹声腔体系」的乱弹戏与四平戏,以及客家戏与歌仔戏等置放于「本土剧种」的类型中,再加上布袋戏、傀儡戏与皮影戏等「偶戏」剧种类型,以观照台湾当代戏曲的生态演变与艺术趋势。

  此乃是目前首部对当代台湾戏曲研究成果,进行整体蒐集与整理述论的专书,可作为工具书查索之用,裨益于学界与研究者掌握了解近五十年来台湾戏曲的研究成绩与课题开展。

《闽南戏曲文化史纲》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梳理和系统阐述台湾地区自明清时期至今,闽南语系戏曲(主要包括歌仔戏、布袋戏、皮影戏等)的起源、发展脉络、艺术特征及其社会文化功能。全书以时间为序,辅以地域文化分析,力求构建一个完整、深入的闽南戏曲文化史框架。本书不仅关注剧种的舞台呈现,更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语境、族群记忆、宗教信仰与民间生活,展现闽南戏曲作为台湾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特面貌。 第一章 绪论:闽南戏曲的地理与文化溯源 本章首先界定“闽南戏曲”的研究范畴,明确主要研究对象包括歌仔戏(梨园戏系统)、布袋戏(金光戏、杖头木偶戏等)及其他地方性戏曲形式。随后,探讨这些戏曲艺术如何随闽南移民传入台湾,并分析其在台湾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如何孕育出不同于原乡的演变轨迹。重点讨论清代中后期至日治时期初期,戏班的组织形态、演出场所(庙口、戏台)的变迁,以及早期艺人如何适应新的受众群体。 第二章 歌仔戏的诞生与早期探索(1900-1945) 歌仔戏被视为台湾本土戏曲的代表,本章集中探讨其前身——以梨园戏、采茶戏等为基础的“粗糙歌仔戏”阶段。详细考察早期歌仔戏在农村和城镇的演出生态,分析其在语言(早期多使用混合闽南语腔调)、音乐(受南管、北管影响)和剧目(多取材自中国传统戏曲及民间故事)上的初创特征。本章尤其关注日治时期,日本殖民政策对台湾传统戏曲的限制与影响,以及歌仔戏如何在这种压力下完成自身的初步“定型化”。 第三章 战后重塑与黄金年代的辉煌(1945-1970年代初) 二战后,台湾社会经历剧烈变动,歌仔戏迎来了第一次复兴与转型。本章详述战后初期,剧团如何利用新媒体(如电台广播)扩大影响力,以及舞台表演形式的改良。重点剖析“新剧”的出现,即在传统曲调基础上吸收京剧、话剧元素,形成更具戏剧张力的表演风格。布袋戏方面,本章将分析电光影音技术的引入对传统布袋戏的革命性影响,详述“金光戏”的崛起及其叙事策略的现代化倾向。这一时期,戏曲成为民间集体娱乐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第四章 剧本文学的深化与题材的拓展 本章聚焦于闽南戏曲的文学性构建。对歌仔戏而言,考察剧作者如何从单纯的民间口述传统转向有系统、有逻辑的剧本创作,从历史演义到神怪武侠,题材的广度与深度。分析剧本中展现的儒释道思想、民间道德观以及对乡土情感的描绘。对于布袋戏,探讨其独特的“说书人”叙事模式如何有效处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之间的关系,以及口白艺术(如“插科打诨”的运用)在推动情节和塑造人物方面的关键作用。 第五章 音乐体系的多元发展与创新 戏曲的音乐是其灵魂。本章细致梳理闽南戏曲音乐的源流,包括南管、北管、台湾本地小调等对歌仔戏曲调板式的贡献。对比研究不同流派(如“正调”“大调”)的音乐差异。在布袋戏方面,重点分析其配乐如何从纯粹的锣鼓点发展到融合西洋乐器、受流行音乐影响的交响化趋势,以及如何利用音乐气氛烘托武打场面和情感高潮。 第六章 舞台视觉与表演技艺的精进 本章侧重于舞台呈现的物质文化和身体实践。详细描述歌仔戏的化装、服装、舞台布景(如“楼台布景”的出现)的演变过程。深入探讨演员的“做功”——身段、水袖、步法等技术,分析其在不同剧目中的应用规范。在布袋戏部分,重点分析木偶(无论杖头或悬丝)的制作工艺的精细化,以及操偶师如何通过手部精微动作赋予木偶生命力,特别是武打场面(如“飞天遁地”)的视觉奇观的实现。 第七章 媒介转型与边缘化的挑战(1970年代末至今) 自1970年代后期起,电视媒体的普及对传统戏曲造成巨大冲击。本章分析电视歌仔戏的兴起及其对舞台演出的反哺与竞争。探讨传统戏班在商业压力下面临的生存困境,如演员老龄化、年轻观众流失等问题。然而,本章也展示了“保存与复兴”的努力:传统戏曲如何进入体制化保护(如剧团的法人化、进入专业艺术学院),以及新的创作者如何尝试“现代剧场”的理念与传统形式进行结合的探索。 第八章 闽南戏曲的文化意涵与族群认同 结论性章节,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回顾闽南戏曲在台湾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探讨戏曲如何成为台湾人民集体记忆的载体,如何反映庶民阶层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以及对现实社会问题的隐喻。分析其在特定历史时期,作为“本土文化”抵抗外来文化压力时的精神功能。最后,展望未来,讨论传统戏曲在当代文化景观中如何找到新的定位与传播空间。 本书特点 本书资料丰富,涵盖大量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历史文献和早期演出记录,力求还原闽南戏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真实面貌。研究视角兼顾艺术本体、社会历史与媒介传播,为深入理解台湾传统表演艺术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台湾戏曲研究成果述论(1945-2001)》,仿佛走进了一个时间胶囊,里面珍藏着关于台湾戏曲半个世纪的记忆与思考。作为一个对台湾地方戏曲特别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介绍这些剧种发展历程的书籍。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愿望,而且远超我的预期。作者不仅仅罗列了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对这些成果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评价。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歌仔戏在不同时期,如何从民间走向剧场,如何吸收外来元素并进行本土化创新的论述。读到这些内容,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舞台上挥洒汗水的艺人们,以及那些为戏曲传承付出的学者们。书中对布袋戏的分析也同样精彩,它不仅讲述了布袋戏的艺术特色,更将其置于社会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例如布袋戏在不同媒体下的传播方式演变,以及它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接受度。这些都让我对布袋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还涉及了其他一些不那么为人熟知的戏曲剧种,这对于拓宽我的视野非常有帮助。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学术遗产,它不仅梳理了台湾戏曲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它梳理了台湾戏曲自身的历史脉络,为我们理解这门古老艺术的生命力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戏曲爱好者角度来说,《台湾戏曲研究成果述论(1945-2001)》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座宝藏,让我得以窥探台湾戏曲那近半个世纪的波澜壮阔。我一直对歌仔戏情有独钟,但总觉得对它的历史根源、早期发展以及后来如何一步步走向现代剧场,了解得不够透彻。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认知空白。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了几部重要的剧目或者几个杰出的表演艺术家,而是更宏观地,通过梳理历年的研究文献,勾勒出了台湾戏曲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本土化”与“现代化”的讨论所吸引。在战后那段特殊时期,戏曲如何在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寻求生存与发展,如何在外来文化冲击下保持自身的独特性,这些都是我从未深入思考过的问题。书中的研究成果述论,让我看到了学者们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些现象的,比如从社会学、美学、民俗学等层面,都给出了独到的见解。读到关于布袋戏在不同年代的演变,从早期庙口酬神到后来电视媒体的普及,再到如今的艺术化发展,每一步都充满了故事。这本书让我对台湾戏曲的认识,从“看热闹”升级到了“看门道”,更加理解了这门艺术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厚重感。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我期待已久的一份厚礼!一直以来,我对台湾戏曲的历史脉络和发展演变都抱有浓厚的兴趣,但零散的资料和碎片化的信息总是让我感到意犹未尽。直到我翻开《台湾戏曲研究成果述论(1945-2001)》,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如同在浩瀚的学术海洋中找到了指引方向的灯塔。作者以极其严谨的态度,将1945年至2001年间,关于台湾戏曲的各项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并非简单地罗列文献,而是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与评述,点明了不同研究者之间的学术对话,揭示了研究的侧重点和可能存在的争议。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看到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从战后初期的复苏,到戒严时期的转型,再到解严后的多元发展,每一个阶段的戏曲变迁都得到了细致的描摹。作者不仅关注了传统戏曲在台湾的传承与创新,还深入探讨了歌仔戏、布袋戏等本土剧种的崛起与繁荣,以及它们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反映社会变迁。书中对不同研究视角和理论方法的运用也颇具启发性,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的多样性和可能性。这份研究成果的价值,远不止于学术界,对于任何一位热爱台湾戏曲的观众、从业者,乃至对台湾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它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又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领我一步步深入了解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从一个历史学者的视角来看,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研究框架。作者对1945年至2001年这段时间内的台湾戏曲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梳理,这本身就是一项艰巨而有意义的工作。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研究流派和学术观点进行了细致的辨析,能够看出作者在文献爬梳上的扎实功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献综述,更重要的是对这些研究成果的“述论”,也就是对这些研究的价值、局限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对于我这样需要了解台湾戏曲研究前沿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极大地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我可以通过这本书快速掌握过去几十年来,在台湾戏曲领域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哪些学者提出了哪些有影响力的观点,以及这些研究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书中对不同戏曲剧种,如歌仔戏、布袋戏、京剧在台湾的发展,以及它们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论述,都显得尤为精彩。它不仅展示了戏曲本身的艺术演变,更揭示了戏曲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如何反映和塑造着台湾的社会面貌。这本书对于理解20世纪台湾的文化转型,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正在进行一个关于台湾战后文化政策与艺术发展关系的课题研究,而戏曲作为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自然是绕不开的环节。这本书提供的1945-2001年间的研究成果述论,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不同时期戏曲政策的变化及其对戏曲发展的影响的论述。例如,在戒严时期,戏曲的审查制度如何影响了剧本创作和演出内容,以及在解严后,这种限制解除后,戏曲艺术又呈现出怎样的多元化面貌。作者在梳理这些研究成果时,并没有回避敏感的政治因素,反而将其作为理解戏曲发展的重要维度。此外,书中对不同剧种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接受度和传播方式的分析,也为我理解戏曲的社会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我注意到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学术文献,并且对这些文献进行了细致的评述,这让我能够快速了解该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并找到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文献综述,更是一份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研究报告,它为我这样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和研究思路。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对我而言,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台湾戏曲研究新世界的大门。作者以一种极其详尽和系统的方式,对1945年至2001年这段时间内,台湾戏曲的各项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的述论。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研究学者的观点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分析,这让我能够清晰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可能存在的学术争议。书中对歌仔戏、布袋戏等台湾本土剧种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演变的梳理,尤其是其与社会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发现书中不仅关注了戏曲的艺术形式和表演技法,更深入探讨了戏曲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接受度和传播方式,这为我理解戏曲的社会功能提供了宝贵的视角。这本书为我这样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学术基础,也为我指明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它不仅是一份详尽的文献述评,更是一份对台湾戏曲研究史的深刻反思和梳理。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台湾文化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地了解台湾戏曲发展脉络的著作。《台湾戏曲研究成果述论(1945-2001)》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作者以一种极其专业的视角,对1945年至2001年间,台湾戏曲的各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梳理与评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研究视角和理论方法的运用,例如从社会学、民俗学、美学等多个维度对戏曲进行解读。书中对歌仔戏、布袋戏等本土剧种的演变历程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展现了它们如何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适应社会环境,寻求创新与发展。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戏曲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分析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展示了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更揭示了戏曲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如何反映和塑造着台湾社会的变迁。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台湾近半个世纪的文化发展,让我对台湾戏曲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从一个热爱台湾表演艺术的普通读者角度来说,《台湾戏曲研究成果述论(1945-2001)》这本书,简直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台湾戏曲丰富世界的窗户。我一直对歌仔戏和布袋戏充满好奇,但总觉得对它们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了解得不够深入。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系统地梳理了1945年至2001年间,关于台湾戏曲的各种学术研究成果。我读到书中关于歌仔戏如何从草根走向舞台,如何吸收大陆戏曲元素并融合本土文化,发展出独特魅力的过程,觉得非常 fascinating。书中对布袋戏的论述也同样引人入胜,它不仅介绍了布袋戏的表演形式,还探讨了布袋戏如何与社会变迁相互影响,例如在电视媒体兴起后,布袋戏的传播方式和观众群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研究者观点的梳理和评价,这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台湾戏曲的发展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台湾戏曲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不断创新与发展。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充满温度的文化档案。

评分

《台湾戏曲研究成果述论(1945-2001)》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学术层面。作为一个对台湾历史文化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全面展现台湾戏曲发展历程的书籍,而这本书恰好做到了。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台湾戏曲在近半个世纪里的故事。我被书中关于歌仔戏如何从地方戏曲走向全岛,甚至走向国际舞台的历程所吸引。书中对布袋戏的论述也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介绍了布袋戏的艺术魅力,更展现了布袋戏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例如在电视时代的辉煌,以及在数字时代的转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台湾戏曲的韧性与活力,以及它如何成为承载台湾人民情感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充满人情味的文化读物,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文化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长期关注台湾表演艺术研究的学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的学术盛宴。作者对1945年至2001年间台湾戏曲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梳理和深刻述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研究地图。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研究流派和学术观点的辨析,这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把握该领域的学术前沿,并识别出其中存在的争议和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书中对歌仔戏、布袋戏等主流剧种的演变历程,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分析,都显得尤为精辟。作者不仅关注了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更将其置于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例如对戏曲与国家政策、媒体传播、社会变迁等方面的关联性论述,都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对我而言,这本书大大缩短了我进行文献回顾和确立研究方向的时间,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和研究思路。它是一份对台湾戏曲研究史的宝贵总结,更是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有力启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