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各马科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亦译作《宜高迈伦理学》),中心议题在于「幸福」,将之视为人生最终目的与至善,探讨了道德行为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道德关系的各种规定,论述了德性的形成及其类型以及道德行为的准则和人生理想等。
在亚氏以前,希腊哲学家们对伦理道德问题都广泛讨论过,可是亚氏却是第一个道德哲学家,因为他把人生伦理道德的原则原理建立成一种专门学问,可以说他是伦理学的创始者,本书也成为亚氏的主要伦理学着作,西方伦理学史上第一部伦理学专着。
全书共十卷。亚氏在一开始时,证明人生有一种最好的目的,人必须认识这个目的,这就要借重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研究了;以后亚里斯多德也指出研究伦理学最适宜的方法及什么人适宜研究这门学问。先是把一般人的意见考察之后,指出人的幸福建立在完全合乎理智,完全合乎道德,长久而完善的生活上。这是第一卷所讨论的。在第二、三、四、五等卷,亚氏讨论伦理道德与相反道德恶习的性质,并在第六卷也讨论了理智的德性;在第七卷讨论过贞操与纵慾。在八、九两卷论友爱。第十卷论快乐,并论幸福,而幸福才是德性的真正目标。
作者简介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 BC)希腊哲学泰斗亚里斯多德,终身从事学问,拜柏拉图为师,在柏氏门下攻读了二十年,可谓青出于蓝,不但集希腊哲学之大成,而且推陈出新,创立了逻辑学,形上学,自然哲学,以及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奠定了西方哲学之基础,日后西洋文化的成就,泰半是受了亚里斯多德哲学的影响。
在亚里斯多德以前,希腊哲学家们对伦理道德问题都广泛讨论过,而亚氏却是第一个道德哲学家,因为他把人生伦理道德的原则原理建立成一种专门学问,可说他是伦理学的创始者,「尼各马科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也成为亚氏的主要伦理学着作,西方伦理学史上第一部伦理学专着。
作者简介
高思谦(1906-1983)陕西鄠县人。方济会会士、陕西凤翔教区副主教。
罗马圣安道大学哲学教师(今称博士)、法国里耳公教大学社会政治学博士。
历任辅仁大学哲学系教授、文学院教务主任、哲学系主任、教务长及哲学研究所主任、文学院院长等。着、译作有中、法、英、西、葡、拉丁文及世界语着作十余种。
我最近读到一本哲学书,虽然书名我不太熟悉,但内容确实引人入胜。它探讨了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才能实现它。作者深入剖析了“幸福”(eudaimonia)的概念,并将其与德性(arete)紧密联系起来。对我而言,最震撼的是他对“德性”的理解。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也不是一味压抑欲望的苦行,而是一种通过反复实践和习惯养成的能力。比如,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去面对危险。慷慨也不是挥霍无度,而是知道如何施与,以及施与的对象和程度。这种对德性的精细划分和论证,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行为,是不是真的符合“德性”的标准。书中还强调了理性在指导我们行动中的重要性,以及实践智慧(phronesis)如何帮助我们在复杂的情境中做出正确的判断。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框架,虽然实践起来依然充满挑战,但至少我知道了方向,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它更像是一本人生指南,引导我们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追求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
评分我最近接触到一本哲学经典,它以一种极其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力,探讨了人类行为的根本动机以及如何才能过上一种真正幸福的生活。作者将“幸福”定义为一种“活动”,一种符合“德性”的、理性而完善的生命活动。这颠覆了我以往对幸福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物质满足或感官享受,而是指向一种更高层次的生命状态。书中对“德性”的分析尤为精彩,它将德性看作是一种“中道”,即避免极端,追求适度。例如,勇气就是勇敢和鲁莽之间的中道,慷慨则是挥霍和吝啬之间的中道。这种“中道”的思想,不仅适用于个人品德的培养,也为解决社会矛盾提供了启示。我尤其对作者关于“实践智慧”的论述印象深刻,他认为实践智慧是伦理德性的关键,它能够帮助我们在具体情境中做出最恰当的判断和选择。这让我意识到,单纯的知识和理论是不足以指导我们做出正确的行动的,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的判断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如何过上好日子”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提供了一种超越表面现象的思考方式,让我能够更深入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仿佛一位睿智的长者在娓娓道来。它不像某些哲学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一种非常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层层深入地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作者花了大量篇幅来讨论“善”的概念,以及我们追求的“最高善”究竟是什么。他认为,最高善并非是短暂的快乐,而是生命整体的圆满和实现,一种持续的、积极的生活状态。我特别喜欢他对“德性”的分类和论述,它将德性细分为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并详细阐述了它们各自的含义和培养方法。例如,在讨论“正义”时,作者不仅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正义,还探讨了如何在社会交往中体现正义。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德性并非抽象的道德准则,而是需要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不断磨练和践行的能力。书中对“友谊”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将友谊分为功利性、快乐性和德性性友谊,并强调了德性性友谊的稳定和持久。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际关系,思考如何建立更深层次、更具价值的友谊。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人生目的和实现幸福的全新视角,它鼓励我去关注内在的成长,去追求一种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评分我最近读到一本非常引人深思的哲学著作,它对我理解“人生意义”这个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并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生活”,而是通过对“目的”和“功能”的深入探讨,间接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终极价值。作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而实现其功能就是其“善”。以此类推,人类的“善”也必然与其独特的功能——理性——紧密相关。我尤其欣赏他对“德性”的阐释,他将德性看作是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理性功能的品质。这些德性并非是抽象的道德指令,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技能。例如,诚实、勇敢、节制等,都是能够让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更加有效地运用理性的品质。书中对“幸福”的定义也相当独特,它不是一种被动的状态,而是一种积极的“活动”,一种符合德性的、持续的生命实现。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思考我所追求的“幸福”是否真正符合我作为人的独特功能。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分析人生问题的全新框架,它鼓励我不仅要看到事物的表面,更要深入探究其内在的目的和价值,从而去追求一种真正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实用性”。虽然我不太熟悉书名,但它所探讨的内容却与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者深入剖析了“何为善”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行动”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他并没有给出空洞的理论,而是通过对人类行为的细致观察和逻辑推理,一步步引导读者去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对我而言,最触动的是他对“德性”的理解。他认为德性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养成的习惯。这让我意识到,道德不是一种天生的品质,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去塑造和提升的。书中对不同德性的具体阐述,比如节制、慷慨、公正等等,都让我对如何培养这些品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例如,对于“公正”,作者不仅探讨了它的原则,还分析了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应用。此外,他对“快乐”和“痛苦”的看法也发人深省,他认为真正的快乐并非来自于短暂的感官享受,而是源于一种符合德性的、有意义的生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做一个好人”有了更具体、更可操作的理解,它为我指明了一条通往内心平静和人生圆满的道路,尽管这条路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