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哲学比喻成一座宏伟的屋子,那么,一部伟大的作品就好像一间精心设计的房间。
我们不必像学者一样,在房里的一角细细摸索数十年,但千万别放弃到屋子各处参观浏览的机会,特别是那些别具风格、佈置精巧的房间。因为这些看似无关痛痒的小天地,对人类的命运有着超乎想像的影响。
这本书,要带你到16个与众不同的房间参观导览。柏拉图如何在《理想国》里构筑他的乌托邦?马基维利为什么要写下《君王论》?马克思在《资本论》里究竟说了什么?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给人类带来什么炸药般的「超人」震撼?
不必担心这所大屋难以进入,因为哲学家的大门将为每个好奇的人开启。
作者简介
罗伯.齐默
哲学博士,1953年生,在校时主修哲学和英国语言及文学,曾在大学和成人教育学校中任教。现居柏林,为自由新闻工作者,并与马丁.莫根施特恩合着《卡尔?波普》。
译者简介
杜子倩
台北市人,辅仁大学德文系学士,德国Aachen大学英文及德文硕士,荷兰Oss成人大学荷文班结业,现居荷兰,专事德、荷文翻译。译有德文书《为什么羊从树上掉下来?──快速记忆完全攻略》、《宝贝你在想什么》(与黄秀如合译)。
大门令人联想到庄严的建筑物入口。两千五百年来,哲学之屋已具有极大的规模,许多人将踏入这所房屋视为畏途,难以一览全貌的众多走道,就算只想熟悉这所房屋的零星部分似乎也不是件简单的事。一部伟大的哲学作品好比一个精心设计的房子。一些平常住在里面的人,亦即哲学学者们,经常仅在这所房屋的一个壁龛上就耗费数十年精力。他们因此坚称,我们必须持久反覆地研究才能认识一部哲学经典作品,并对这类着作能够轻易被理解不以为然。
然而,我们应该获准先行参观这间房子,在几个特别有趣的房间内大致看过,并对它们的位置、建筑及装潢有个概略印象,之后每个人可以自行决定他想回到哪一个地方消磨时间。
在此呈现的十六篇文章正是要带领读者前往这间房子参观,目的不是埋首钻研分析,也不是要获取学位或证书,而是在轻松的气氛下做初次的认识。这些向来枯燥、无法接近的书籍可以展现其迷人的一面:它们都拥有非常独特的故事,并摆脱学术尘埃,以有趣斩新的面貌出现。
这个望之俨然的大门,是通往哲学之屋最自然且最舒适的入口。到现在一直怯于跨越门槛的人将明白,哲学家的大门是为每个好奇、有兴趣又有点闲暇的人开启的。他只需走几步就会发觉,这所屋子的房间并非只为少数人而设者,而是为所有想探讨哲学思想的人佈置的,这些思想乍看之下或许很不寻常,但在仔细审视后却相当值得深思,其中有些可能还和我们自己的想法相去不远。
可能学者专家会说,还有许多伟大的着作在此处缺席。实际上,此书的确仅选出哲学经典的一小部分,不要求全部齐备,无论是哪些作品被选出,都会引起争议的。被选出的不一定是在大学课程里最受重视的作品,而是影响力远超出哲学范围的着作,并希望在新读者初次翻阅时即可激发他们的兴趣。哲学家的大门不仅是一个通往宏伟建筑的入口,同时也是一个通往开放、活泼的屋子的入口。
这本《打开哲学家的大门:走进经典的16把钥匙》,读起来就像是遇到了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他并不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导你走向那些沉睡在古籍中的思想宝藏。书中的每一把“钥匙”都像是一扇精心雕琢的门,当你轻轻推开,便能窥见一个崭新的世界。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哲学流派时,那种抽丝剥茧的讲解方式。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概念,而是通过对不同哲学家思想的细致剖析,展示了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自己的哲学体系,又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与前人对话、与后人争鸣的。有时候,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柏拉图在学院里与学生们讨论正义,或是康德在柯尼斯堡的窗边沉思普遍法则。书中对于一些哲学概念的阐释,也常常引人深思,它不会让你觉得晦涩难懂,而是用一种贴近生活、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你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被卷入到思想的漩涡之中。比如,当谈到“自由意志”这个古老的问题时,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武断的结论,而是通过梳理不同哲学家对这个概念的不同理解,让我有机会去审视自己对自由的认知,去思考在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背后,究竟有多少是自由的,又有多少是必然。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让哲学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学问,而是把它变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探索之旅,让你渴望成为这场旅程中更深入的参与者。
评分阅读《打开哲学家的大门:走进经典的16把钥匙》,就像是进行了一场充满惊喜的智力探险。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写作风格,成功地将那些厚重的哲学经典,转化为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思想旅程”。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并没有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是巧妙地运用“钥匙”的比喻,为读者开启了通往不同哲学派别和思想家的“门”。每一把钥匙,都对应着一个核心的哲学问题,或是代表着一种独到的思考方式。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并非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引导式的提问、类比的说明,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哲学概念的“溯源”,它会追溯到一个思想的萌芽,展示其如何逐渐发展壮大,又如何在不同的思想家之间传承、碰撞,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种“追根溯源”的方式,让我对哲学的发展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每一个伟大的思想,都是建立在无数前人的智慧之上。书中对一些哲学家的个人经历与思想的结合,也让我印象深刻。它让我们看到,伟大的思想往往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所经历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使得哲学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了真实的情感和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打开哲学家的大门:走进经典的16把钥匙》,我还有些忐忑,以为会是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述。然而,这本书却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以一种极其生动活泼的方式,将那些原本可能让人望而却步的哲学巨著,变得触手可及。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个人化,仿佛是在与一位老友分享他对于哲学的心得体会,充满了真诚与热情。他擅长在讲述理论的同时,穿插一些有趣的典故、历史背景,甚至是一些哲学家本人的趣闻轶事,这让阅读过程变得轻松愉快,也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读下去的兴趣。举个例子,当介绍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时,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他个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对生活充满无奈的感悟,这让他的思想不再仅仅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了温度,有了情感的共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核心哲学问题的探讨,它们往往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反复出现、却又难以解决的根本性问题,而作者则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引导读者去独立思考,去形成自己的判断。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内心深处对世界、对人生种种困惑的追问。它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我提问,鼓励我质疑,鼓励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思想的迷宫中找到了几条清晰的小径,虽然还未完全走出,但已经看到了前行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一本《打开哲学家的大门:走进经典的16把钥匙》,我拿到手里,感觉它就像是一张通往未知世界的藏宝图。作者的叙述方式,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带领我们一步步走进那些曾经以为遥不可及的哲学思想。我最欣赏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选择最容易理解的哲学流派作为开端,而是从一些看似复杂但又极其重要的思想入手,然后层层递进,直到你豁然开朗。它会用一些非常生动的例子,来解释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在讲解“存在主义”时,书中可能引用了某个艺术家或作家的经历,来阐释“自由”与“责任”的沉重感。这种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哲学阅读的门槛,让我觉得,原来哲学并非是少数精英的专利,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尝试理解和思考的。书中对于不同哲学家的“对话”的描绘,也让我觉得非常有趣。它展示了思想是如何在交流和碰撞中不断前进的,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辩论赛,总有新的观点出现,总有旧的观点被挑战。这本书没有给我灌输任何固定的哲学理念,而是让我看到了哲学思想的多元性和发展性,让我明白,即使是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哲学家也会有截然不同的理解,而这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
评分《打开哲学家的大门:走进经典的16把钥匙》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在广袤的哲学星空中找到了一幅精美的星图,它指引着我,让我不再迷失方向。我一直对哲学充满好奇,但往往因为其晦涩难懂的语言和复杂的理论而望而却步。而这本书,则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清晰的逻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哲学殿堂的大门。它没有试图用艰深的术语来“吓退”读者,而是用一种平易近人的语言,将那些看似深奥的思想,巧妙地融入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之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哲学家的思想发展脉络的梳理,它不是简单地将他们的观点罗列出来,而是展现了他们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突破,又是如何在时代背景下,回应着当时社会面临的挑战。这种脉络性的介绍,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哲学思想是如何演变的,又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自我革新和丰富。书中对于一些关键哲学概念的阐释,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们往往是理解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石,而作者却能将其解释得如此透彻,让我能在短时间内抓住要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一点是,它让我看到了哲学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它不是阳春白雪,而是切切实实地关乎着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理解人生,如何做出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