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瑟夫今年七岁,由彭斯神父收容,住在黄别墅里。他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在每个星期天早上的「拍卖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家。面对生命的难题,他希望可以成为别人,这样就可以不用承受那么多的痛苦。
在黄别墅里,彭斯神父引领乔瑟夫,让他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爱,让乔瑟夫重新以乐观与勇敢的态度,面对生存下去所会遭遇到的种种难题。乔瑟夫和彭斯神父两人之间的友谊发展,也唤起我们对人性(与自己文化)的省思。
流畅的笔调,耐人寻味的对话,一群生动活泼的人物,一如往常,史密特又带给我们一个不忍释手,一个让你眼眶湿润却仍满怀幸福、想一口气读完的故事。
作者简介
艾力克-埃马纽埃尔 史密特(Eric-Emmanuel Schmitt)
法国知名小说家和剧作家。
1960年出生于法国里昂,曾就读于音乐戏剧学院,拥有法国高等师范学院哲学博士学位。特别倾心于哲学家狄德罗。16岁参加学校戏剧社的演出,发现自己的写作天分。
1993年的作品访客(Le visiteur)获得莫里哀三大奖项,奠定剧作家的地位。2001年所有剧作荣获法兰西学院戏剧奖。
他同时也是一位小说家,1994年以《利己教派》(La secte des egoistes)一书荣获最佳小说奖。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已传至全球30多个国家。
史密特擅长以孩子的思绪毫不幼稚地述说他们的苦恼和纯真,不管是《最后十二天的生命之旅》中的奥斯卡、《陪我走到世界尽头》的摩摩,或是《被收藏的孩子》里的乔瑟夫,他笔下的孩子扮演着探索的角色,提出的问题比回答的多,而且都不安于承袭旧规,这种刻意以社会叛逆者为主角的写作方式,事实上只为了表达一个意图,只想强调一个信念:不管在何处,任何人都该为自己负责。
关于本书,作者说:「整个故事是当代的,只是以过去的手法描述,我想要呈现出『尊重他人』这个想法的现代迫切性。」全书笔调风趣,敏感细腻,充满怀旧风情,实在不容错过。
译者简介
林雅芬
台湾嘉义市人,法国法兰西康德大学语言学硕士,现为实践大学高雄校区观光系法文讲师、嘉南药理科技大学餐旅系法文讲师、国立屏东女子高级中学法文教师、文藻外语学院推广教育中心法文教师。热爱法文翻译与教学工作。职业生涯最大的愿望:桃李满天下、译作满书架。译有《陪我走到世界尽头》《最后12天的生命之旅》《一颗种籽的祕密生活》《活活烧死》《名侦探罗苹》等书。
1. 週日的拍卖会
2. 成为贵族,一切都不一样了
3. 没有头发的彭斯神父
4. 欢迎来到黄别墅
5. 我的新生活
6. 神父的祕密
7. 一切都得靠自己
8. 勇敢的「见鬼了」
9. 挪亚之子
10. 我开始进行一个收藏
究竟他的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林雅芬
看着那些萤幕上的俊男美女,个个顶着某某产品「代言人」的光环,想想没没无名的我,是否也可以大言不惭地给自己一个封号:「艾力克│埃马纽埃尔?史密特」的中文代言人,借此沾沾这法国当代哲学大师的光呢?
不过,坦白说,当他的代言人,可一点也不容易啊,因为翻译他的作品过程中,我常常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他的文字简洁,应是最好处理的了,但是他究竟想要传达什么讯息呢?是我一直觉得雾茫茫的。
翻译《最后12天的生命之旅》时,我正历经失去至亲长者的痛,一度痛到以为自己熬不过去,但「奥斯卡」与「玫瑰奶奶」的对话,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死亡」的看法,学习十岁的奥斯卡勇敢地面对这个任何人都躲不开、避不过的课题。翻译《陪我走到世界尽头》时,我已逐渐走出阴影,正欣喜迎接新生命的到来,那时的我,一心想当个称职的母亲,但是,该如何做,才能算是个称职的妈妈呢?「摩摩」眼中理想的父亲该是生命中最值得信赖依靠的人啊。奥斯卡得知病情时,最生气的一件事是发现他的父母亲竟只会选择逃避,这样的父母,在他眼中,是一对十足的懦夫啊。我自问:怎样的父母亲才能让小孩觉得是可以依靠的呢?怎样才能拉近父母与小孩之间因年龄差距所产生的思想隔阂呢?我的疑问在这两本书中找到了答案:「玫瑰奶奶」和「伊博罕先生」这两个角色跃入我的脑中,告诉我,「倾听」永远是最好的桥樑。
于是,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翻译艾力克—埃马纽埃尔?史密特的作品时,总是百感交集、万味杂陈,我终于了解,为什么一读再读他的作品,却总弄不清他的故事中心意旨,原来他的葫芦里卖的是万灵药,是一帖可治心灵百病的良方啊。 人的一生将会面临到的问题成千上百,有大有小,史密特却能凭借着平实的小故事,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找到自己所要的答案,找到因应人生各个阶段的良方。正如处于青涩年华的孩子们,能在他的作品中,发掘出「爱情」的道理,步入晚年的长者,亦能从他的作品中,了解到善用经验与耐心,自能对晚辈产生循循善诱的力量,将走向边缘的孩子带回正途。我终于发现这位哲学大师用心良苦之处。
如今,史密特另一新作品《被收藏的孩子》,将跟中文读者见面了。故事主角是位名为「乔瑟夫」的男孩。史密特曾说过:「童年是个会对事物感到惊奇的年纪,对事物感到惊奇,正是身为哲学家的首要特质。孩子们是让我们跳脱成见窠臼的指标,让我们把这些成见成功地连根拔除。」这个孩子这次将带领我们见识「爱」与「仇恨」、「正义」与「邪恶」力量的对峙,让我们跳脱宗教、种族、政治等有形的隔阂,努力克服当下的难题,把持住自己的原则与方向,做「对」的事,为自己、为社会争取最大的宁静和平。
史密特深知探讨这样严肃且多方位的课题,最怕陷入说教的窠臼,想要让读者手不释卷,得想想法子。我们这位奖座满屋的资深剧作家可非浪得虚名啊,他选择改写真人真事的事蹟:一位那慕尔籍神父极力拯救纳粹时代受到迫害的犹太孩子的故事,他铺陈出紧凑、幽默、诙谐的情节,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笑中带泪,彷彿化身「乔瑟夫」,身历其境地尝尽酸甜苦辣各滋味。在欢笑流泪的阅读过程中,我找到了面对这个时代各种疑难杂症的良方,相信喜爱史密特作品的您,也将会在本书中寻得自己的人生方针。
《被收藏的孩子》在语言风格上独树一帜,既有诗意的浪漫,又不失现实的犀利。作者的文字如同精灵,跳跃在纸页之间,时而细腻婉转,时而铿锵有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意象的运用,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词语和句子,能够在我脑海中构建出丰富的联想,为故事增添了更深厚的内涵。这种充满个性的语言风格,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篇故事,更是一场文字的盛宴,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我喜欢这种能够用语言唤起读者想象力,并与之产生共鸣的写作方式。
评分我特别喜欢《被收藏的孩子》中那些充满哲理的对话。每一次角色之间的交流,都不仅仅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更是在探讨关于生命、关于人性、关于选择的深刻命题。这些对话常常让我陷入沉思,反思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角色的视角,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我常常会因为某一句台词而反复阅读,然后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因为它们蕴含着某种智慧,能够启发我的思维,甚至影响我的生活。这些对话就像是黑暗中的灯塔,指引着我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它们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智慧结晶,能够引发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思考。
评分在合上《被收藏的孩子》的最后一页时,我感到一种怅然若失,却又充满了满足。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和情感的共鸣。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的一些重要价值,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愿意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渴望在阅读中获得深度思考和情感共鸣的读者,我相信,它同样会触动你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给你们带来一份珍贵的体验。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书,每一次重读,或许都能从中发现新的意义和感悟。
评分《被收藏的孩子》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出色,张弛有度,引人入胜。有时候,故事的推进会显得有些缓慢,但这种缓慢并非拖沓,而是为角色的成长和情感的积累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在关键时刻,叙事又会突然加速,情节跌宕起伏,让人猝不及防,心弦紧绷。我享受这种在平静与波澜之间的切换,它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和不可预测性。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吊足读者的胃口,总是在恰当的时机抛出新的线索,或者设置新的障碍,让我欲罢不能,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对节奏的精准控制,充分展现了作者在讲故事方面的成熟技巧,让读者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投入感,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与角色一同经历着命运的起伏。
评分《被收藏的孩子》中的环境描写极具画面感,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的眼前徐徐展开。无论是清晨微露的晨光,还是傍晚染红的天际,亦或是阴雨连绵的街景,作者都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将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环境描写不仅仅是为了烘托气氛,更是成为了故事本身的一部分,它们影响着角色的情绪,塑造着他们的性格,甚至预示着故事的走向。我仿佛能够闻到空气中的湿润,听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感受到阳光洒在皮肤上的温度。这种沉浸式的环境描写,让我在阅读时能够完全地投入其中,仿佛置身于故事发生的那个场景,与角色一同感受着周遭的一切。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久违的温暖与治愈。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角色之间深厚的情感羁绊,那种相互扶持、不离不弃的力量,让我倍感欣慰。即使面临着种种困难与挑战,他们也从未放弃希望,而是用爱与勇气去战胜一切。这种温暖并非廉价的慰藉,而是源于真实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它能够穿透心灵的迷雾,驱散内心的阴霾,给我带来力量和希望。我从他们的故事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在逆境中依然能够闪耀的美好。这种治愈感,不仅仅是对我个人而言,我相信,任何一位读者,在经历了这个故事之后,都能从中汲取到一份温暖的力量。
评分《被收藏的孩子》的故事情节设计得非常巧妙,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反转和惊喜。每一次我以为已经猜到了故事的结局,作者总能适时地打破我的预设,给我带来新的震撼。这种精巧的结构,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悬念,让我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紧张感和期待感。我喜欢这种充满智慧的布局,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情节堆砌,而是将每一个细节都巧妙地串联起来,最终汇聚成一个令人惊叹的整体。这种精巧的设计,也让我更加敬佩作者的才华,他能够将如此复杂的故事线索梳理得井井有条,最终呈现出如此引人入胜的篇章。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收藏”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我过去的认知里,“收藏”或许仅仅是物质的占有,但《被收藏的孩子》却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情感意义。它探讨了被珍视、被守护的意义,以及个体在被“收藏”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成长与蜕变。这种“收藏”可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占有,而是一种深切的关怀与责任,一种将珍贵之物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的意愿。这种理解,让我对身边的人和事有了新的感悟,我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收藏”的,以及我们在“收藏”他人时,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了我,深邃的背景色调,与中央那个有些模糊但充满故事感的人物剪影,瞬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总是在书店里漫无目的地游走,然后被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设计所吸引,而《被收藏的孩子》无疑就是这样一本。拿到书的那一刻,我便有一种预感,这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读物,它可能蕴藏着某种特别的情感,某种我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忽略了的、但又至关重要的东西。我喜欢那种能够在文字之外,通过封面就传递出丰富信息的故事,它让我在翻开书页之前,就已经在脑海中构建了一个初步的世界观,一个充满悬念和期待的开端。封面的色彩运用也恰到好处,既不过于张扬,又带着一丝神秘的吸引力,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去体验那些被忽视或被遗忘的生命,去理解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与成长。
评分在阅读《被收藏的孩子》的过程中,我惊叹于作者对于人物心理描绘的细腻与深刻。每一个角色的情感波动,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仿佛作者拥有一种能够穿透灵魂的洞察力。我常常会因为一个角色的某个念头而驻足,反复咀嚼,试图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去感受他们内心的挣扎与彷徨。作者似乎能够准确地捕捉到人类情感中最微妙的部分,并将之转化为生动而真实的文字。这种细腻的描绘,让我与书中的人物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能够感同身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能够理解他们的痛苦与坚持。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阅读体验,让我不仅仅是在“读”一个故事,更像是在“经历”一段人生,在与一群鲜活的生命进行灵魂的对话。作者的笔触没有丝毫的夸张或做作,而是回归到最纯粹的人性本身,展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