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散文名家:
周芬伶、黄宝莲、陈玉慧、廖鸿基、夏曼.蓝波安、刘克襄、方梓、刘还月、庄裕安、瓦历斯.诺干、简媜、张小虹、张曼娟、蔡珠儿、林燿德、杨照、钟文音、王家祥、钟怡雯、陈大为、利格拉乐.阿※、吴明益等二十二位
二十世纪已经过去,有一些书写已然变成经典,再更晚些,其中的大部分,将成为金典……
名诗人、台湾文学研究学者向阳,以其浸淫已久的专业知识,参酌二十六位国内各大学之台湾文学研究学者的专家意见,精选自一九二○年代台湾新文学运动发轫以来,截至二十世纪终了期间,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全面而多样地展示台湾各阶段、各年代重要作家的书写成绩。
这套散文卷的编选,以拓宽既有或被认为应有的类型为目标,凸显那些过去被忽视的、被略去的以及被认为不算散文的散文作家与作品,来重新建构一个全新的散文领地,通过文本再现台湾散文书写本来已有的真实内涵;我们在理解台湾的散文幅地广袤之外,也可以体会从日治到战后台湾各个阶段社会的集体想像和心灵图像。
编者简介
向阳
本名林淇瀁,一九五五年生。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邀访作家,政治大学新闻系博士。曾任《自立晚报》副刊主编、《自立报系》总编辑、总主笔、副社长。现任中兴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副教授、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祕书长。曾获吴浊流新诗奖、国家文艺奖、美国爱荷华大学荣誉作家、玉山文学奖文学贡献奖等奖项。着有学术论着《书写与拼图:台湾文学传播现象研究》,诗集《向阳诗选》、《向阳台语诗选》,散文集《安住乱世》、《日与月相推》、《为自己点盏小灯》、《我们其实不需要住所》等多种。
我一直认为,阅读是一种与作者跨越时空的对话。《二十世纪台湾文学金典(散文卷.第三部)》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对话机会。我仿佛能透过文字,与那些作者们面对面地交流,倾听他们的人生故事,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尤其欣赏其中一些关于成长经历的描写,那些少年时代的迷茫、青春期的叛逆、初恋的青涩,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读的时候,常常会联想到自己年轻时的模样,那些曾经让我辗转反侧的烦恼,如今看来,却是如此的珍贵。这套书,不仅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我们集体记忆的宝藏。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多年来一直关注台湾文学的读者来说,《二十世纪台湾文学金典(散文卷.第三部)》的出现,绝对是文学界的一大盛事。它不仅是对过往优秀散文作品的梳理和呈现,更是对我们这一代人精神成长的有力见证。我发现,这里面很多作者,都是我曾经的偶像,他们的文字陪伴我度过了无数个或宁静或激昂的时刻。第三部里,我尤其被那些探讨时代变迁和社会议题的文章所吸引,它们以散文特有的细腻笔触,折射出宏大的历史进程,引发我们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
评分这套《二十世纪台湾文学金典》的出版,对我这样在台湾土生土长、与这片土地上的文字一同成长的人来说,简直就像是一场及时雨。散文卷,尤其是这第三部,真真切切地勾勒出了我成长年代里,那些细碎却又深刻的情感轨迹。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客厅的旧书架上总是摆着几本泛黄的散文集,母亲常在午后阳光洒满的窗边轻声朗读。那时的文字,好像带着一种更纯粹的力量,不似今日信息爆炸时代下的碎片化思考。翻开这第三部,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曾经熟悉的街景,听到那些久违的乡音,甚至能闻到空气中若有似无的青草和泥土的味道。那些作者,他们笔下的台湾,不是新闻报道里冰冷的数据,也不是政治口号式的激情,而是扎根在生活肌理中的点滴温情和淡淡忧伤。
评分收到《二十世纪台湾文学金典(散文卷.第三部)》,我第一时间就迫不及待地翻阅了。我一直对台湾的散文情有独钟,因为它总能以一种温和而深刻的方式,触及人心。第三部的内容,没有让我失望。它囊括了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散文佳作,每一篇都像一颗璀璨的珍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我尤其喜欢那些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的文章,作者们用灵动的笔触,描绘出台湾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景致和人情。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闻到山间清冽的空气,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海风。
评分说实话,收到《二十世纪台湾文学金典(散文卷.第三部)》的时候,我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金典”两个字的分量太重了,生怕它只是名不副实,徒有虚名。然而,当我逐字逐句地读下去,那些顾虑便烟消云散了。第三部里选录的文章,真的如同醇厚的陈酿,越品越有味道。它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集合,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片土地上,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人们的心灵图景。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描写家庭关系的篇章,那些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那种既亲密无间又常常难以启齿的爱与隔阂。读着读着,我常常会想起自己的家人,想起那些曾经争执过的、拥抱过的瞬间,眼眶不禁湿润。
评分我一直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二十世纪台湾文学金典(散文卷.第三部)》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让我们回望了二十世纪台湾散文的辉煌成就,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动人的情感,对我们当下和未来产生了启示。我尤其欣赏那些对人性进行深入探索的文章,它们揭示了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复杂与矛盾,让我们更加理解人本身。读完这本书,我不仅收获了文学上的愉悦,更在思想上得到了升华。
评分读《二十世纪台湾文学金典(散文卷.第三部)》,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所呈现的台湾,是如此真实,如此有温度。它不是那种被过度美化或者刻意丑化的台湾,而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有喜怒哀乐,有鸡毛蒜皮,也有大是大非。作者们用最真挚的情感,记录了他们在那个时代的生活,他们的困惑、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希望。其中有一篇文章,描写了城市化进程中,老社区的变迁,那种对过往时光的追忆,对新兴事物冲击下的失落感,让我感同身受。我自己的家乡,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曾经熟悉的角落,如今已经面目全非,但文字里的那份情感,却依然鲜活。
评分我一直觉得,散文是台湾文学中最贴近人心的部分,它不像小说那样有宏大的叙事,也不像诗歌那样追求极致的意象,但它有着一种朴实无华的力量,能够直接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二十世纪台湾文学金典(散文卷.第三部)》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我惊叹于作者们捕捉生活细节的功力,他们能从平凡的日常中提炼出不平凡的意义。比如,有几篇描写乡愁的文章,那种身处异乡,却无时无刻不被故乡的景象、声音、气味所牵绊的感觉,被写得淋漓尽致。我作为一个在台湾长大的人,虽然没有经历过像上一代那样的大迁徙,但这种对“根”的眷恋,对土地的依恋,依然能深深地引起我的共鸣。
评分要我说,《二十世纪台湾文学金典(散文卷.第三部)》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份“人味”。这里的“人味”,不是那种刻意的煽情,也不是虚假的矫饰,而是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真诚、善良和偶尔的无奈。我注意到,很多文章都在描写小人物的生活,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酸甜苦辣,都被作者们以一种充满敬意的方式呈现出来。这让我觉得,这套书所选录的,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文学,它根植于生活,关怀着每一个普通人的命运。
评分我不得不说,《二十世纪台湾文学金典(散文卷.第三部)》是一本让人读了会“上瘾”的书。一旦翻开,就很难停下来。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和深刻的感悟。我特别喜欢里面一些描写情感的篇章,有爱情的甜蜜与苦涩,有亲情的温暖与羁绊,有友情的坚守与失去。作者们用最真挚的文字,剖析人心的复杂与细腻,让我时常在阅读的过程中,陷入深深的沉思。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