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做梦的人是幸福的;
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
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倒是梦。
走进咸亨酒店,〈孔乙己〉下五去四的拨指计算他的科举功名。不过〈一件小事〉,车夫高尚的品格竟使知识分子自愧不如。一心追求婚恋自由,却只能在现实经济压迫下〈伤逝〉陨命的恋人。众神歆享了牲醴与香烟,却不能带给祥林嫂无限的〈祝福〉……
在阅读文本的同时,何妨以〈拿来主义〉的思维,辩证二十世纪初中西文化的撞击;翻开〈狂人日记〉,静音聆听鲁迅振臂疾唿的字字吶喊。
作品特色
鲁迅是新文学运动后第一位白话小说作家,他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史上首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则是享誉最高的作品。他的小说取材于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主要针对传统文化积习与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而发,批判意识强烈,剖析人性深刻而动人,辛辣的笔触时带幽默,沉痛的控诉中却流露出深深的哀悯与同情。除了小说外,鲁迅还兼擅随笔杂文及散文诗。着有小说集《吶喊》、《徬徨》与散文诗集《野草》等多种,今人将其作品编为《鲁迅全集》。
代表作
〈阿Q正传〉、〈狂人日记〉、〈孔乙己〉、〈拿来主义〉等
名句
我的取材,多採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诗〉)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吶喊》自序〉)
重要事蹟
作者简介
范铭如,一九六四年生,台湾嘉义人。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文艺创作组学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亚文学研究所博士,曾任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女性文学研究室主持人、台北大学中文系主任、现任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专长为现当代小说、女性文学、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着有《众?寻她--台湾女性小说纵论》、《像一盒巧克力--当代文学文化评论》。编有《大头崁仔的布袋戏》、《挑拨新趋势》、《岛屿妏声》、《中华现代文学大系──评论卷》。
对于我而言,鲁迅先生的作品,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的不足和局限。他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深刻的问题,引导我们去思考,去反省。尤其是在台湾,我们经历过不同的政治和文化冲击,如何定位自己,如何理解历史,如何面对未来,这些都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课题。而鲁迅先生的文字,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审视自身,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总而言之,鲁迅先生的作品,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仅属于中国,也属于所有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命运的人。在我看来,他所倡导的那种独立思考、批判精神,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无论是在哪个时代,哪个地方,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他的文字,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的启示。
评分对我来说,鲁迅先生的价值,不在于他提供了多少历史事实,而在于他所传递的精神。那是一种不畏强权、敢于直面淋漓鲜血的勇气,是一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是一种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在台湾,我们虽然享有相对自由的言论空间,但如何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不被各种信息所裹挟,不被情绪所左右,这依然是一个挑战。而鲁迅先生的文字,恰好能帮助我们抵御这种侵蚀。
评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我对鲁迅先生的理解也越发深刻。尤其是在台湾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缘和历史背景下,阅读鲁迅,仿佛也多了一层审视的视角。我时常会想,如果鲁迅先生生活在今天的台湾,他会如何观察我们这个社会?那些他笔下的“看客”心态,那些麻木不仁的国民性,在台湾的街头巷尾,是否也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着?我常常在电视新闻里看到一些为了琐碎小事而大动干戈的场面,或是网络上充斥着情绪化的宣泄和人身攻击,这些,总让我联想到鲁迅先生对国人劣根性的批判。
评分有时,我会独自一人坐在阳台,望着台北的夜景,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鲁迅集。他那些关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叹,在如此现代化的都市里,似乎显得有些遥远,又似乎无处不在。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被忽视的声音,那些在快速发展中被卷入洪流,却又无力挣扎的小人物,他们身上,是否也承载着鲁迅先生所描绘的,那份沉重的悲哀?我常常为那些在时代浪潮中被牺牲的个体感到惋惜,也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些挣扎求存的灵魂而动容。
评分鲁迅先生的文章,初读时可能觉得晦涩难懂,甚至有些沉重压抑,但细细品味,却能从中体味到一种深沉的爱,一种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他用他毕生的心血,去敲打那些沉睡的灵魂,去唤醒那些麻木的群体。他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是一个和我们一样,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却又从未放弃希望的同行者。我在读他的杂文时,常常能感受到他那种洞察世事的犀利,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这种力量,是穿透时空的,是永恒的。
评分我时常会和朋友们讨论鲁迅先生的作品,大家往往会有不同的解读,但共同点是,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有人会说,鲁迅先生太悲观了,但他又何尝不是因为对中国怀有太深的爱,所以才如此痛心疾首?有人会说,他的文字太尖锐了,但这种尖锐,不正是因为他看到太多丑陋和不公,无法沉默吗?我们喜欢在他的文字里寻找力量,寻找清醒,寻找不被时代洪流所裹挟的独立思考。
评分我常常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就像一股清流,在被各种喧嚣和浮躁所充斥的时代里,给予我们一种冷静和深刻。他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年代,也总有人在为良知和正义而呐喊。这种呐喊,可能微弱,但却从未熄灭。在台湾,我们同样需要这样的声音,需要有人敢于指出问题,敢于挑战现状,敢于为那些弱势群体发声。
评分鲁迅先生的作品,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书架上的一本书,更像是一座精神灯塔,尤其是在我成长过程中,常常感到迷惘和不知所措的时候,他的文字总能像一把尖锐的手术刀,剖开那些我难以言说的困惑,直抵人心的最深处。我第一次接触鲁迅,大概是在高中时期,那时候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还很片面,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更是懵懂无知。然而,当我翻开《呐喊》中的《狂人日记》,那种被压抑、被窥视、被“吃人”的恐惧感,却如同电流般穿透了我,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它不仅仅是叙述,更是控诉,是对时代病态的深刻揭露。
评分很多时候,我会在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时,联想到台湾社会的某些现象。比如,他笔下对官僚主义的嘲讽,对知识分子的软弱的批评,这些,似乎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具有普遍性。我们也会看到一些人,他们满足于现状,随波逐流,对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不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看客”吗?这种心态,如果蔓延开来,对一个社会的进步无疑是巨大的阻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