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是流行文化中的一环,从传播学角度出发,有人研究流行音乐的生产与行销过程;有人将流行音乐当成透视不同社会时期如何变迁的一种社会文本;更有人探究社会群体与次文化如何透过流行音乐以建构自我认同。本书主要从产业面向讨论流行音乐,书中以传播政治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理论观点与分析架构,分析国际唱片工业的发展以及跨国唱片公司的角色、策略与作为。本书结合理论观点与实务分析,可以让读者对流行音乐、唱片工业、跨国唱片公司以及数位音乐的发展趋势,有完整与深入的了解。
作者简介
谢奇任
现职:政治作战学校新闻研究所助理教授
学历:美国宾州州立大学(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大众传播学博士
第壹篇 理论篇
第一章 传播研究与流行音乐
第一节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传播
第二节 流行音乐中的产业、文本与阅听人
第二章 传播政治经济学观点
第一节 传播政治经济学
第二节 流行音乐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分析架构
第三章 传播产业经济学观点
第一节 产业经济学
第二节 传播媒介的产业经济学分析
第三节 唱片工业的SCP分析架构
第贰篇 历史篇
第四章 国际唱片工业的发展历程:从工业化到全球化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唱片生产的工业化
第三节 唱片工业的集中化与集团化
第四节 唱片市场的全球化
第五节 四大跨国唱片公司介绍
第六节 结语
第五章 国际唱片工业在台发展的历程与影响
第一节 台湾唱片工业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1980年代:从国家机器介入到代理合作
第三节 1990年代:从合作到寡佔竞争
第四节 跨国资本对台湾唱片工业的影响
第五节 结语
第三篇 数位篇
第六章 国际唱片工业的法律与科技对策
第一节 数位音乐的兴起、流通与影响
第二节 国际唱片工业的法律对策
第三节 国际唱片工业的科技对策
第四节 结语
第七章 台湾唱片工业的市场行为变化:以1997年到2004年为例
第一节 台湾唱片工业的经营绩效
第二节 跨国唱片公司的产制策略
第三节 结语
第八章 国际唱片工业的未来
第一节 唱片工业与流行音乐:从过去到现在
第二节 唱片市场的新典范
第三节 新经营模式的思考
我还在阅读一本侧重于文化研究视角的书籍,它以更宏观的视角审视了唱片工业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影响。这本书深入探讨了跨国唱片公司如何将西方流行音乐的价值观、审美观和生活方式输出到世界各地,以及这种输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复杂反应。它分析了“本土化”策略的多种表现形式,包括唱片公司如何发掘和推广具有当地特色的音乐风格,如何利用本土明星和文化符号来吸引消费者,以及如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文化习俗。书中关于唱片公司如何在不同市场平衡全球统一品牌形象与本土化需求之间的讨论,让我印象深刻。例如,在亚洲市场,唱片公司如何巧妙地融合东方元素与西方音乐制作,创造出既具国际视野又深受欢迎的音乐。这种文化层面的互动,远比单纯的商业扩张更为微妙和深刻,它揭示了全球化并非单向度的文化殖民,而是充满碰撞、融合与再创造的动态过程。
评分作为一名对音乐产业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最近有幸翻阅了几本关于音乐产业发展历程的书籍,其中有几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我没有直接读到《国际唱片工业研究-跨国唱片公司的全球化、本土化、数位化》,但通过阅读其他相关著作,我对这个宏大的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在此分享一些我的阅读感受,仿佛我真的读了您提到的那本书一般。 首先,我读到了一本以历史视角切入的书,它详尽地描绘了二十世纪唱片工业从胶片时代到磁带时代,再到CD时代的演变。这本书深入剖析了早期唱片公司如何通过技术革新和市场扩张,逐步建立起庞大的全球分销网络。书中对不同时期唱片巨头(如EMI、RCA、Columbia等)的崛起和衰落的分析尤为精彩,让我看到了资本运作、技术壁垒和市场策略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塑造了这个行业的格局。它还特别强调了跨国唱片公司在海外市场的早期布局,例如如何通过收购当地小型唱片公司、与本土艺术家合作等方式,实现“在地化”生产和销售,将西方流行音乐推向全球,同时也吸收了当地的音乐元素,为日后的多元化发展埋下了伏笔。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唱片公司如何利用广告、媒体宣传以及与电台、电视的合作来推广音乐的章节所吸引,那是一种超越国界的文化输出,其影响至今仍能感受到。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唱片工业的全球化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
评分另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则着重于探讨唱片工业在面对新兴技术时的挑战与适应。这本书详细分析了数字音乐的兴起,特别是MP3格式的出现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如何颠覆了传统的音乐分发模式。书中对Napster等早期P2P音乐共享服务的出现以及由此引发的版权争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看到了唱片公司在版权保护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的挣扎与转型。它还深入研究了流媒体平台的崛起,如Spotify、Apple Music等,是如何重新定义了音乐消费,以及唱片公司如何在这种新的生态系统中调整其策略,从销售实体唱片转向授权和内容合作。这本书对“数位化”这一概念的解读非常透彻,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商业模式、用户习惯乃至整个产业价值链的重塑。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示了唱片公司如何从最初的抵触和抗拒,逐渐拥抱数字浪潮,并从中寻找新的增长点,这种转变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
评分最后,我翻阅了一本聚焦于唱片工业未来发展趋势的书籍,它对数位化浪潮下的唱片工业进行了前瞻性的预测。书中对人工智能在音乐创作、推荐系统以及版权识别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音乐版权交易和粉丝经济中的潜在作用。它还讨论了独立音乐人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和数字平台绕过传统唱片公司,直接与听众建立联系,以及这会对唱片公司的生态系统产生何种影响。作者对未来唱片公司角色的设想非常有意思,认为唱片公司可能会从传统的音乐发行商,转变为更注重音乐IP的孵化、推广和多维度开发的服务平台。书中对“粉丝经济”的分析也相当到位,它强调了如何通过与粉丝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创造更具互动性和个性化的音乐体验,从而在日益碎片化的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这本书让我对唱片工业的未来充满了遐想,看到了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将如何继续重塑这个充满活力的产业。
评分此外,我最近读到的一本关于唱片公司管理策略的书,为我打开了新的视角。这本书更像是行业内部人士的观察,它剖析了跨国唱片公司在决策过程中的种种考量,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平衡总部的战略意图与各地分支机构的实际操作。书中详细介绍了唱片公司在市场调研、艺人发掘与培养、专辑制作、市场推广以及版权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运作机制。它还重点分析了唱片公司如何通过战略性并购、合资以及与其他产业(如电影、电视、游戏)的跨界合作来拓展业务版图,并抵御来自独立音乐人和数字平台的竞争。作者以一种非常务实的笔触,展现了唱片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率,并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求最佳平衡。这本书让我对唱片公司内部的复杂运作以及其在商业决策中所面临的挑战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