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斜的 从本地观点看切身经济问题
世界是平的,也是斜的。
全球政经环境的变动,牵引台湾走向转弯处:两岸关系的紧密与紧张、韩国与印度的崛起、产业全球分工体系的洗牌、市场竞争日益剧烈……台湾人的竞争优势还在吗?你,准备好面对改变了吗?
当不确定的未来已是必然,你需要的是一双看懂世界的眼睛,在世界日益抹平、倾斜之时,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机会。
《经理人月刊》总主笔、《数位时代双週》编辑顾问王盈勋,长期观察社会与经济演化现象,为你破解似是而非的俗成观点,与你一起探索根留台湾的安身立命之道。
作者简介
王盈勋
淡江大学资讯传播系助理教授,2006-2007年在日本担任吉田秀雄纪念事业财团客座研究员,同时也是《经理人月刊》及《iThome电脑报》总主笔、《数位时代双週》编辑顾问。
他大学时代嗜读左翼理论书籍,当时觉得管理是不值一哂的学科,最后却在商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原因是对知识和世界的好奇,终究压过对意识型态和政治理念的坚持。目前仍在努力中,希望有一天能找到更自在地进出这两种世界的方式。
他拥有政治大学科技管理博士、英国Brunel大学传播与科技硕士、辅仁大学大众传播系广告组学士学位,曾在台湾南部的小乡镇做过有线电视台节目部经理,也在中国北京从事过新闻工作。目前写作与关注的议题包括社会趋势观察、社会的创新与创造力的剖析,以及产业与消费市场的分析等,着有《白话数位经济》《微软生存之战》等书。
推荐序 青出于蓝的时势观察者 温肇东
推荐序 思考的旁观者 詹伟雄
自序 我们不熟悉的那条路
1. 看清人性,才懂社会
别怪草莓族
王建民与陈致中
台湾,太挤了!
没有创造力不奇怪
大学里的高尔夫练习场
错杀大师的指标
「顾客关系管理」的换句话说
我也该买韩国货了吗?
微软有多坏?
Google变了吗?
网路是摩西,还是梅菲斯特?
灾难与经济成长
不利己的主张
为什么英雄都这么老?
2. 情感消费时代
籍贯伦敦的Kitty猫
《壹週刊》与TVBS
既给钱又做工的消费者
个人化的真相与假象
我也来讲个故事
心灵产业
二手货的行情
品牌无限好,只是……
品牌是出路吗?
瑞士钟表起死回生的启示
3. 职场世代交替
「不用」前进大陆的方法
学历,还是证照有用?
什么工作算是好工作?
科技人才能干科技业?
反对员工分红配股的真正理由
仰望Steve Jobs
信仰的投资报酬率
伟大的业余者
不会再有杜拉克
苹果电脑的中间路线
4. 世界是斜的
台湾是大国,还是小国?
韩国没那么好,台湾没那么糟
日本、台湾、中国的三角习题
我们没有被边缘化
中国化易挡,全球化难防?
李安与中华队
问题在Mobility
明基佔了便宜吗?
没有下线的产业
第一、第三、第二世界
穷人的科技
世界是平的,也是斜的
5. 产业演化记
竞争会过度吗?
跨业整合,谁整谁?
不可学鸿海
危险的养牛逻辑
越来越相似的网路业者
别再赖给家族企业了
同业也需要「管理」
错用商业逻辑的职棒联盟
技术停滞的时候
电视机和录影机为什么不整合?
原子弹、电视频道与量子电脑
软体业的占星术
不见日本人的一九九○年代
石油与IT的消长
推荐序
青出于蓝的时势观察者 温肇东(政治大学科技管理所教授及所长)
大家都在谈「世界是平的」,的确,关心国际局势与台湾发展的人已经看到——现今的人才、技术、工作、资产与资讯,几乎已不受国界阻隔而能自由地流动。以宏观的角度来看,柏林围墙的倒塌、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网际网路的盛行等,确实让这个世界显得比以前平多了。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检视,就会发现人才、技术、工作、资产与资讯并非均衡、均等地流动,而且只要有一点点的倾斜,就会在不同地区造成数量上、品质上、类型上重大的流动差异。
这正是作者王盈勋在本书中提出的一个观点:世界是平的,却也是斜的——人人都想参与这个抹平的世界,享受「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然而并非人人都有同等的机会。甚且,在无可阻挡的全球化趋势之下,弱势团体、被剥削阶级仍将继续存在,而且有可能随时「大风吹」,换人做做看。作者认为,世界的「平」,并非人人都能同享其利,而世界的「斜」,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扶正。
对蕞尔小岛的台湾来说,这无疑是个引人关注的课题。世界的平,已经影响我们,世界的斜,也正在对我们造成冲击和震盪。
我们已经看到,目前台湾有一百万人「输出」到大陆,同时也有外籍劳工、外籍新娘「输入」到台湾,使我们社会与家庭的生活型态发生许多改变;我们已经看到,台湾在美国的专利申请案数量名列前茅,但实质的技术贸易却始终呈现巨幅的逆差;我们也已经看到,台湾的自然资源匮乏,长期以来致力发展加工出口业——进口原物料、能源、设备等物资,出口附加价值有限的产品,并在这个过程中留下水污染、空气污染、重金属污染及地层下陷等问题,使台湾付出了难以估计的环境成本。
「斜」的观念,能对应及补充「平」的观念,提供多元化与差异化的角度。透过作者的诠释,我们除了对产业全球化的发展方向有更深刻的了解,在观察台湾社会与经济现象时,也多了一份觉察力。举几例作者的观察与反思:
◎在批判七年级草莓族的行为时,我们是否了解到,其成长经验与未来的世界本来就是与三、四、五、六年级世代不同?(〈别怪草莓族〉)
◎网际网路的普及似乎释放了言论的自由,但我们是否看到,网路商业化与分众化的现象,有可能反而造成民主与自由的危机?(〈网路是摩西,还是梅菲斯特?〉)
◎在产业外移、工作者前进大陆的潮流中,可曾想过,根留台湾的人有什么样的安身立命之道?(〈「不用」前进大陆的方法〉)
◎台湾人向来不接受自己身为边缘小国的事实,然而有多少人了解,小国是创造经济奇蹟的条件之一?(〈我们没有被边缘化〉)
◎石油越来越贵,IT产品越来越便宜,通货膨胀与紧缩的力量将如何交手,形塑我们未来的世界?(〈石油与IT的消长〉)
作者王盈勋是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班第一届的毕业生,曾在有线电视、《数位时代双週》杂志工作过。他勤于阅读,擅长诠释,对台湾在地的现象,能提供浅显易懂的论述。他的观察力敏锐,文字洗鍊,时有神来之笔。本书蒐集的是他过去一年多在杂志中所撰写的时论短评,多数篇章反映他在学院的训练与实务经验。他畅谈诸多「科技与创新管理」的议题,为读者带来观念激盪、耳目一新之感。
学术知识的建构固然重要,但将复杂的学理与知识快速有效地传播出去也很重要。毕竟,有了「知识社会」,才足以支撑起「知识经济」。写这类的文章,对突破知识框架、建构知识社会,有一定的帮助。这一点,盈勋做到了,我也相信未来他将作出更多的努力与贡献。◎
《世界是斜的—从本地观点看切身经济问题》这个书名,一语道破了我长期以来的困惑。常常觉得,经济学似乎是一门高高在上的学科,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太远。但这本书的定位,从“本地观点”和“切身经济问题”这两个关键词来看,似乎是在试图打破这种隔阂。我很好奇,作者究竟会选择哪些“本地”的议题来切入?是关于我们台湾特有的产业,比如科技业的产业链外移或在地深耕?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碰到的问题,像是薪资停滞、房价高涨,或是年轻世代的就业困境?“世界是斜的”,这个比喻本身就充满画面感,它暗示着经济的运行并非是笔直平坦的,而是存在着各种不平衡、倾斜的面貌。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探讨一些我们习以为常,但却鲜少被深入分析的现象。比如,台湾人对于“小确幸”的追求,是否也反映了一种独特的经济心态?又或者,我们在地的一些传统产业,在面临全球化竞争时,是怎样以一种“斜”的方式找到生存之道?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作者用一种贴近在地生活的视角,去解读那些看似抽象的经济概念,并且能引发我们对自身经济处境的进一步思考。
评分《世界是斜的—从本地观点看切身经济问题》这个书名,光是听就很有画面感,让人联想到生活中那些似乎不那么“直观”的经济现象。我常常觉得,经济学很多时候谈论的都是大格局,像是GDP、通货膨胀之类的,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总觉得离我买菜、缴水电费、或是规划孩子学费这件事有点远。这本书特别强调“本地观点”和“切身经济问题”,这恰好是我一直以来觉得在经济学解读中有所缺失的部分。我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台湾这个“斜的”世界?是不是像我们爬山时,有些路段突然变得很陡峭,需要我们用尽全力才能克服?又或者,是因为我们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甚至是社会文化,造成了我们经济运行的“倾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在地化的经济学视角,去解释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经济现象。例如,台湾人强烈的“家”的观念,对于储蓄和投资行为又会有怎样的影响?或者,我们对于“稳定”的追求,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全球经济中,塑造出我们独特的经济路径?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贴近生活、更具解释力的经济解读框架。
评分听到《世界是斜的—从本地观点看切身经济问题》这个书名,我立刻觉得“这正是我需要的书!”。每次看到经济新闻,总觉得离我太远,像是隔着一层玻璃。我们台湾的生活,有它自己的节奏和逻辑,但很多分析似乎都套用普世的框架,反而忽略了我们独特的在地性。这本书强调“本地观点”,这让我非常期待。我想象作者会不会从我们身边的小事说起?比如,我们家附近那家老字号面店,为什么屹立不摇?又或是,为什么大家好像都特别喜欢买房,即使房价那么高?“切身经济问题”更是点出了核心,就是这些经济现象,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每天的生活。是不是这本书会用一种我们能理解的方式,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钱会这样花,为什么我们存钱会那么辛苦,又或者为什么某些行业会突然兴盛又衰退。我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位邻居,用最实在的语言,跟我们聊聊经济这回事,不只是冰冷的数字和理论,而是能让我们感受到,原来我们所处的这个“斜的”世界,是有原因的,并且也许我们能从中找到一些应对之道,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踏实一些。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世界是斜的—从本地观点看切身经济问题》本身就非常吸引人。我一直觉得,很多经济学理论都是从宏观、国际的视角出发,听起来很厉害,但对于我们小老百姓来说,常常感觉遥不可及,甚至有些脱离现实。这本书似乎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试图拉近经济学与我们生活的距离。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从“本地观点”出发,因为台湾的经济状况、产业结构、甚至是大家的消费习惯,都很有其独特性。例如,我们这个岛屿在半导体产业的强大,以及中小企业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这些都是西方经济学教材里可能不会着重强调的。书中会不会谈到那些我们天天都在经历的日常经济现象?像是房价的起伏、物价的上涨、或是某些行业的兴衰?特别是“切身经济问题”这几个字,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在纸上谈兵,而是真的能帮助我们理解自己钱包里钱的去向,以及为什么会这样。我期待作者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经济概念解释清楚,并且提供一些接地气的分析,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看得懂,甚至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也许能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理财决策,或是对未来的经济走向有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读到《世界是斜的—从本地观点看切身经济问题》这个书名,我的第一个念头是,终于有人要讲我们自己的故事了。你知道吗,每次看新闻,总是听到什么全球供应链、国际贸易战,听得云里雾里,感觉跟自己的生活没太大关系。但说到底,这些大事件最后还是会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油价有没有涨、水果有没有变贵、我的工作是不是还能保住。这本书提到了“切身经济问题”,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最关心的事情。我特别想知道,作者会如何剖析台湾在地经济的“斜度”?是不是就像我们爬坡一样,某些地方特别陡峭,某些地方又相对平缓?比如,我们的小吃摊经济、夜市文化,这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是多么独特的存在,有没有可能在书中找到对这些庶民经济的经济学解读?或者,作者会不会探讨一下,台湾人独特的储蓄习惯、消费观念,是不是也塑造了我们“斜的”经济现实?我真的迫不及待想翻开这本书,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关于台湾经济肌理的脉络,那些隐藏在日常琐碎中的经济学逻辑,甚至是通过作者的视角,能让我对自己的生活,甚至是对整个台湾社会的经济运作,有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