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思想述要

中國佛教思想述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佛教
  • 中國佛教
  • 佛教思想史
  • 哲學
  • 宗教
  • 中國哲學
  • 文化
  • 曆史
  • 學術
  • 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以中國佛教思想為主題。從原始、部派、大乘這三個主要印度佛教思想發展階段談起(第一章),依次分述佛教思想傳入中國後在兩晉時期被吸納(第二、三章)、在南北朝時期成長(第四、五章)、在隋唐時期隆盛(第五至十一章)之演進情況,基本上是以發展時段為論述骨乾。並且把說明焦點放在它們共同關注的一些議題(例如空、流轉還滅、判教、佛性等),亦兼顧到立說宗派和設論課題這兩方麵的視角。

本書特色

1.重視印度佛教思想的認識,用可觀篇幅述說各主要階段和宗統教學。

2.揭示中國佛教思想綱格與印度大乘宗統相通地方,並為教相、風格的歧異提供解釋。

3.探求中國佛教思想課題在印度佛教經論上的淵源,顯示其整體發展的特殊意義和貢獻。

作者簡介

廖明活

廣東省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哲學博士,主修佛學。現任香港大學中文係教授。

著作甚豐,有:《嘉祥吉藏學說》、《淨影慧遠思想述要》、《懷感的淨土思想》等,及中、英文論文多種。

《漢傳佛教的哲學維度:從早期部派到禪宗的演變》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漢傳佛教自傳入中國至唐宋時期,在思想結構與哲學內涵上所經曆的深刻演變與本土化融閤曆程。全書以時間為軸,輔以關鍵概念的辨析,係統梳理瞭印度佛教核心教義在漢土落地生根、與中國傳統思想(如儒傢、道傢)發生碰撞與調和,最終形成具有鮮明“漢風”特徵的佛教思想體係的全過程。本書不側重於對某一特定宗派曆史的敘述,而是聚焦於思想範疇的轉移、概念的翻譯與詮釋,以及由此引發的哲學思辨的深化。 第一部分:早期譯介與概念的奠基(魏晉南北朝) 第一章:譯場與義學的勃興 本章考察佛教思想自東漢靈帝時期首次有明確記載以來,如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通過大規模的佛典翻譯活動,為中國知識分子所接受。重點分析瞭以鳩摩羅什為代錶的譯師集團,在確立核心術語(如“般若”、“空”、“如來藏”)時的理論選擇與局限性。強調“格義”現象——即早期中國僧侶與學者試圖用玄學範疇(如“有”、“無”、“體”、“用”)來理解佛法,這既是傳播的加速器,也是早期中國佛教哲學走嚮本土化的關鍵一步。我們詳細探討瞭《大智度論》和《中論》在這一階段對中國中觀思想形態的構建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 第二章:般若學思潮與“空”的詮釋 聚焦“般若”經典群(《大般若經》、《金剛經》、《壇經》等)在中國哲學語境中的接受過程。闡釋瞭早期中國佛教對“空性”的理解如何超越瞭小乘的“無我”觀,走嚮瞭對諸法實相的探究。本章深入分析瞭“俗諦”與“真諦”這對範疇在魏晉玄學背景下的辯證關係,以及這種辯證思維如何塑造瞭早期中國哲學傢對“緣起性空”的理解深度。探討瞭空觀思想對當時士大夫階層在人生觀和政治觀上的影響。 第二章:性論與如來藏思想的本土化 本章將重點分析“性”的概念在佛學中的復雜性與多義性。首先,剖析瞭“性”在早期與“本性”、“佛性”、“自性”等概念的糾纏,以及它如何成為解釋眾生皆有佛性的核心工具。其次,深入研究瞭“如來藏”思想在中國的傳播與轉化。對比瞭印度原典中的“如來藏”概念與中國如來藏思想(如曇無讖、寶性論)的差異,特彆是它如何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本體”和“元氣”的理解相融閤,為後來的大乘宗派,尤其是唯識學傳入前的中國哲學提供瞭重要的本體論基礎。 第二部分:範疇的精細化與宗派的形成(隋唐) 第三章:唯識學的挑戰與印度哲學體係的完整引入 本章探討瞭玄奘及其弟子(如窺基)帶來的瑜伽行派(唯識學)對中國佛教哲學體係的重大衝擊與補充。唯識學以其嚴密的心理分析和對“相”的辨析,首次係統性地嚮中國展示瞭一個完整的、基於心識活動的宇宙生成論和認識論模型。重點分析瞭“三界唯識”、“萬法唯識”的論點如何挑戰瞭早期般若學中相對簡化的“空”的論述。討論瞭“阿賴耶識”這一核心概念在華被如何理解和接受,以及它與中國傳統“心性論”的接軌點與衝突處。 第四章:法相與法性之辨:天颱宗的融貫嘗試 本章聚焦於天颱宗智顗大師在整閤不同教義體係方麵的哲學成就。重點分析天颱宗如何通過“圓融三諦”——即把“空”、“假”、“中”三諦視為同一實在的三個麵嚮——來解決早期中國思想界在“有”與“無”之間的二元對立睏境。詳細闡釋瞭“一念三韆”的圓融思想,它不僅是對中觀哲學的深化,更是一種高度凝練的本體論建構,試圖囊括早期所有重要學說的閤理性。 第五章:因緣論的深化與緣起性的再闡釋 本章將目光投嚮瞭中國佛教對“緣起”概念的獨特發展。探討瞭基於法相學分析的“四緣說”、“五因說”等如何被用來精細化地解釋現象的生滅。進一步分析瞭“緣起”如何被應用於解釋世間萬物的必然性與偶然性,以及它與中國“理”的概念之間産生的微妙聯係。 第三部分:終極的超越與本土的迴歸(唐宋) 第六章:禪宗對義理學範式的超越 本章研究瞭禪宗的興起,並非是對早期教理的否定,而是對教理過度“概念化”傾嚮的一種哲學反撥。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彆傳”代錶瞭漢傳佛教在認識論上的重大轉嚮:從對經典文本的理性思辨,轉嚮瞭對直接體悟“自性”的強調。深入分析瞭禪宗“明心見性”的內涵,它如何將印度佛教的“般若覺悟”轉化為一種針對個體主體性的、可即時證入的內在經驗。探討瞭禪宗對“心”的本體論地位的最終確立。 第七章:淨土思潮中的信仰哲學 在哲學範疇的爭論之外,本章考察瞭淨土法門作為一種實踐哲學在中國社會中的廣泛影響。分析瞭“他力”概念的哲學意義,它如何與中國傳統中對“天命”或“外力”的依賴觀念形成共鳴。探討瞭對“信願行”的強調,如何構成瞭一種與禪宗的“自力”路徑相對立的、但同樣深刻的生命實踐哲學。 結論:漢傳佛教思想的內在張力與貢獻 全書總結瞭漢傳佛教思想在哲學層麵的核心貢獻:一是成功地將印度佛教的思辨哲學融入中國文化的脈絡,特彆是對“心性論”的豐富;二是發展齣瞭一套復雜的、高度圓融的本體論和認識論體係(如天颱的圓融三諦),以解決中國傳統思想中“有”與“無”的根本矛盾;三是通過禪宗的實踐轉嚮,重新強調瞭內在覺悟的主體性和即時性。本書旨在展示這一思想體係的動態演變,而非靜止的教義集閤。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實在太驚豔瞭!原本以為會是本枯燥的理論書,沒想到讀起來卻像是在聽一位飽學之士娓娓道來,充滿瞭人文關懷。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沒有直接給齣結論,而是引導讀者一步步去思考。例如,在探討中國佛教的本土化問題時,他沒有簡單地說「佛教被中國化瞭」,而是深入分析瞭每一個階段、每一個宗派是如何在中國的土壤上,與原有的文化基因發生碰撞、調和,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思想體係。我特別欣賞作者對幾個關鍵人物——像是鳩摩羅什、玄奘、慧能等的處理方式,他不僅展現瞭他們的學術貢獻,更挖掘瞭他們在時代背景下的思想掙紮與抉擇,讓這些歷史人物鮮活瞭起來。書中的一些觀點,例如對「中觀」在中國的轉化,以及「禪宗」的興起如何與中國的士人精神相契閤,都讓我產生瞭深刻的共鳴。這本書讓我對中國佛教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的名相,而是觸及到瞭其精神內核。

评分

哇,這本《中國佛教思想述要》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對中國佛教的發展脈絡感到好奇,但市麵上很多書要麼太學術化,要麼就隻講一些皮毛。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棒,它不像其他書那樣羅列教義,而是巧妙地將佛教思想的演變與中國歷史、文化、社會背景緊密結閤。從佛教如何從印度傳入,如何在中國落地生根,如何被中國的士人階層接受,再到它如何融入哲學、藝術、文學,甚至民間信仰,作者都做瞭詳盡而生動的描繪。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佛教如何與儒、道兩傢思想相互激化、融閤的篇章,這完全顛覆瞭我以往對佛教隻是獨立發展的認知。書中引用瞭很多經典文獻,但並非枯燥的學術考據,而是將之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讓我彷彿穿越時空,親歷瞭佛教思想在中國大地上生長、蛻變的過程。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佛教的書,更是一本理解中國文化精神的鑰匙。

评分

我原本以為這本書會充斥著艱澀的佛學術語,讀起來會很費勁,但事實恰恰相反,它是一本充滿智慧且極具啟發性的作品。作者的功力在於,他能夠將中國佛教思想的發展脈絡,勾勒得既有宏觀的全貌,又有微觀的細節,而且每一處都緊扣著中國的歷史文化土壤。我對於書中探討佛教思想如何迴應中國傳統價值觀,以及佛教如何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提供一種超越現實的精神齣口,都感到非常著迷。例如,在論述佛教對倫理道德的影響時,作者並不是簡單地搬弄經文,而是分析瞭佛教的慈悲、平等、無我等觀念,是如何與儒傢的仁、孝、忠等觀念發生碰撞與融閤,並最終豐富瞭中國的倫理思想。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佛教在中國歷史上的獨特地位,它不僅僅是一種宗教信仰,更是一種影響深遠的思想體係,塑造瞭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评分

對於中國佛教的任何一點點興趣,都會被這本書深深吸引。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完全不像傳統的學術著作那樣令人望而卻步。他能夠將一些非常深奧的哲學概念,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語言闡釋清楚,而且還穿插瞭很多生動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傳記。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佛教如何影響中國文學藝術的部分,它讓我瞭解到,原來許多我們熟悉的詩詞、畫作,都蘊含著深厚的佛教思想。例如,山水畫中那種空靈、寂靜的意境,與佛教的「空」和「無」的概念有著怎樣的關聯,這本書都做瞭非常細緻的解讀。我還對書中討論的佛教如何在中國的民間社會中傳播,如何與地方習俗結閤,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民間佛教,感到非常有趣。它讓我知道,佛教並非隻屬於僧侶和學者,而是深入到中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评分

說實話,我之前對中國佛教的理解相當有限,覺得它就是一套宗教儀式,或是某種哲學流派。但這本《中國佛教思想述要》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種非常獨特的視角,將佛教思想的發展梳理得清晰透徹,而且充滿瞭洞見。我最欣賞的是,他沒有把佛教思想看作是靜止的,而是動態的、發展的,並且是與整個中國社會思潮、政治變遷、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的。他巧妙地將早期佛教的般若思想,如何與魏晉玄學融閤,再到隋唐時期禪宗、淨土宗的蓬勃發展,以及宋明理學對佛教的挑戰與吸收,都做瞭非常精彩的闡述。我常常在想,中國的士人是如何在複雜的社會壓力下,從佛教中尋找精神慰藉,又是如何將佛教的智慧融入到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中?這本書給瞭我很多啟發。它讓我看到,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不僅僅是宗教史,更是思想史、文化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