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第六冊,交代悟空如何在雲棧洞收伏八戒,意指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以及木吒在流沙河收伏沙和尚,沙和尚改名「悟淨」,自此第七識嚮內門轉。
此刻四位主角─三藏、悟空、悟能、悟淨,閤整成一個人完整的身心作用,接依般若而行轉化俱生我執、法執之習氣業力,行一般人難行之事,浩浩蕩蕩的步上成佛之路。
同時本冊中更收錄普明禪師之「十牛圖」,詳細解說佛傢之定慧圓明知十個階段中作功夫之關鍵,字字牟尼,委實令人贊嘆不已。
這次有幸接觸到《西遊記與唯識六》的「結法船,登慧岸」這本書,身為一個長年對佛法和《西遊記》都充滿好奇的颱灣讀者,實在是很難得的體驗。我一直覺得《西遊記》不隻是一本神魔小說,其中蘊藏著深厚的哲理,而唯識學更是解讀這些哲理的絕佳工具。這本書巧妙地將兩者結閤,讓我感覺像是找到瞭一把能夠深入挖掘寶藏的金鑰匙。 以往閱讀《西遊記》時,我常常會被孫悟空的七十二變、豬八戒的貪吃和沙僧的忠厚所吸引,但總覺得故事的背後還有更深層的意涵。這次讀到「結法船,登慧岸」,纔真正開始理解,原來這些角色的性格、他們遇到的種種磨難,都與唯識學中的「種子」、「習氣」、「見分」、「相分」等概念息息相關。作者以一種非常生動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將原本可能有些枯燥的唯識學理論,融入到《西遊記》的故事情節中,讓人讀來絲毫不覺得生澀,反而豁然開朗。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六根」、「六塵」、「六識」的闡釋。它不再是冰冷的學術名詞,而是活生生地呈現在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路上。我常常會邊讀邊聯想,唐僧如何剋服「眼識」對美色的誘惑,孫悟空如何降伏「耳識」聽到的誘惑之聲,甚至連妖怪的幻象,也被解析成「意識」的產物。這種代入感非常強烈,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日常生活中所經歷的種種「識」。 「結法船,登慧岸」這個標題本身就很有詩意,也呼應瞭書中的內容。修行就像是搭乘法船,渡過生死大海,最終到達覺悟的彼岸。而《西遊記》中的九九八十一難,就是考驗修行者內心的道心是否堅定,是否能運用唯識的智慧來轉化煩惱。書中也探討瞭「我執」的堅固,以及如何透過觀照和實踐,逐步消融我執,最終達到無我。這對於正在學佛、尋求解脫之道的我來說,是極大的啟發和鼓勵。 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對《西遊記》的經典詮釋,更是對唯識學的一次生動而深刻的教學。它讓我明白,佛法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透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來實踐和體悟。我強烈推薦所有對《西遊記》感興趣,或者對佛法有疑問的讀者,一定不要錯過這本「結法船,登慧岸」。它絕對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穫和啟發,讓你對人生的看法有全新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認為,經典的文學作品之所以能流傳韆古,必定蘊含著超越時代的智慧。而《西遊記》無疑是其中的翹楚。這次閱讀《佛法修證係列(24)《西遊記與唯識六》結法船,登慧岸》,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這部偉大的小說,也對唯識學有瞭更為具體的認識。 本書最令我驚喜的是,它沒有枯燥地羅列理論,而是巧妙地將唯識學的精髓,如同串珠般地融入到《西遊記》的故事情節之中。我一直以來都覺得孫悟空的「火眼金睛」似乎有著某種超乎尋常的洞察力,而書中便將其比擬為唯識學中的「見分」,用來辨識虛妄的「相分」。這種解釋,讓我恍然大悟,原來那些神話般的場景,竟是如此貼近我們對心識運作的理解。 書中對「識」的探討尤其深入。它闡述瞭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如何與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接觸,進而產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我以前總覺得「意識」是很難捉摸的東西,但書中透過師徒四人一路上的遭遇,生動地展現瞭意識如何受到外界影響,又如何產生種種分別和執著。例如,他們在遇到美麗的妖怪時,如何被「色塵」所迷惑,這不正說明瞭「意識」的易受「見分」影響嗎? 「結法船,登慧岸」這個標題,恰恰點齣瞭這趟西行取經的真正意義。它不隻是地理上的旅程,更是一趟心靈的淨化之旅。每一次的劫難,都是一次對內心執著的考驗。書中對於「我執」如何造成煩惱,以及如何透過「無我」的智慧來化解,都有精闢的論述。我深深體會到,修行就是要不斷地觀照自己的心念,辨識齣那些虛妄的「相分」,不被它們所轉,纔能最終「登慧岸」。 總體來說,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認識《西遊記》和唯識學的窗戶。它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深奧的佛法理論變得生動易懂。我認為,對於許多像我一樣,對傳統佛學感到有些距離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入門途徑。它讓我更加明白,原來我們所經歷的世間一切,都與我們的心識運作息息相關。
评分我一直對《西遊記》情有獨鍾,每次重讀都能發現新的樂趣。這次有幸接觸到《佛法修證係列(24)《西遊記與唯識六》結法船,登慧岸》這本書,更是讓我對這部經典有瞭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身為一個颱灣的讀者,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對《西遊記》的獨特詮釋,更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認識佛法,特別是唯識學的絕佳視角。 最讓我眼睛一亮的是,作者能夠將唯識學中原本比較學術、抽象的概念,通過《西遊記》中的故事情節,變得生動且貼近生活。例如,書中對於「轉識成智」的闡述,我一直覺得這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但總是覺得遙不可及。然而,本書透過對孫悟空如何運用智慧,一次次化解危機的分析,讓我看到瞭「轉識成智」的可能性。那種將「識」的誤用,轉變為「智」的運用,讓我對修行有瞭更為具體的方嚮。 書中對於「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這「三性」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我以前總是在想,我們所看到的世界,究竟是真的,還是虛幻的?本書透過對《西遊記》中各種幻象和考驗的解讀,讓我明白瞭「依他起性」是萬法存在的基礎,而「遍計所執性」則是我們因為無明而產生的錯誤認知,最終透過修行,纔能達到「圓成實性」。這讓我對事物的本質有瞭更深的思考。 「結法船,登慧岸」這個標題,非常貼切地概括瞭本書的核心主旨。取經之路,就是一場心靈的修行,是將雜亂的煩惱,如同塵埃般一層層地拂去,最終顯露清淨的本性。書中對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分析,讓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我們所認為的「我」,其實是由這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所組成,而這些也都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這有助於我們破除對「我」的執著。 總體而言,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是一本關於《西遊記》的導讀,更是一本關於自我覺察和心靈成長的指南。它讓我明白,佛法並非隻存在於寺廟和經書中,而是可以透過我們身邊的各種事物來學習和實踐。我誠摯地嚮每一位讀者推薦這本書,它絕對會讓你對《西遊記》和佛法有全新的認識,並為你的心靈帶來一場洗禮。
评分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颱灣人,對《西遊記》的感情,就像是對一部從小看到大的經典老電影一樣,充滿瞭親切感。然而,這次讀到《佛法修證係列(24)《西遊記與唯識六》結法船,登慧岸》,卻讓我對這部小說有瞭完全不一樣的體悟。我原本以為自己已經很瞭解《西遊記》瞭,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一個我從未曾注意過的層麵。 最讓我驚豔的是,作者能夠將佛教唯識學中複雜的理論,巧妙地融入到《西遊記》的故事情節中,而且毫不生硬。例如,書中對於「七識」和「八識」的解釋,透過孫悟空的「火眼金睛」來比喻「見分」,又用妖怪們變幻無窮的「色相」來對應「相分」,讓我瞬間理解瞭這些抽象概念的實際應用。我一直覺得孫悟空的法力無邊,原來其中也蘊含著對心識運作的深刻洞察。 書中對於「種子」和「習氣」的闡述也讓我印象深刻。它解釋瞭為何我們會對某些事物產生強烈的執著,為何總是重複犯錯,這都是因為過去的「種子」在「阿賴耶識」中不斷熏習,形成瞭難以擺脫的「習氣」。而《西遊記》中的眾多妖魔鬼怪,不也正是眾生內心貪嗔癡等習氣的化現嗎?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生活中許多習慣性的行為和想法,原來它們都源自於內心的「種子」。 「結法船,登慧岸」這個書名,就如同一艘能夠承載我們渡過煩惱之海,最終抵達覺悟彼岸的法舟。我認為,《西遊記》中的取經之路,就是一條充滿瞭心靈試煉的道路。唐僧師徒所經歷的種種睏境,不僅僅是外部的阻礙,更是對他們內心「我執」和「法執」的挑戰。書中透過對這些情節的唯識學解讀,讓我明白瞭如何運用智慧來破除我執,真正做到「無我」。 這本書讓我明白,佛法並非深不可測的理論,而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透過《西遊記》這樣生動的故事,我更能體會到唯識學在解讀人生睏境和追求心靈解脫上的實用性。我真心推薦給所有對《西遊記》有興趣,或是對佛法有疑問的讀者,這本書一定會帶給你耳目一新的感受。
评分這次能讀到《佛法修證係列(24)《西遊記與唯識六》結法船,登慧岸》這本書,對我這個長期關注《西遊記》和佛法修行的颱灣讀者來說,簡直是一次難得的機緣。我一直覺得《西遊記》裡的角色和情節,都隱藏著極深的佛法奧秘,但礙於自己對佛學理論的理解有限,總是無法深入體會。這本書的齣現,正好填補瞭我知識上的空白。 最讓我讚嘆的是,作者以一種非常獨特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將唯識學的「六識」理論,巧妙地融入到《西遊記》的故事情節中。我過去閱讀《西遊記》時,總覺得孫悟空的「火眼金睛」是一種神奇的法力,而書中卻解釋說,這是因為他能夠「見分」清晰,能夠辨識齣「相分」的虛實。這種解釋,讓我豁然開朗,原來那些我們以為是神話的描寫,其實都對應著我們心識運作的真實狀況。 書中對於「根」、「塵」、「識」的闡述,讓我對「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以及「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有瞭更為具體的認識。我以往總是覺得「意根」和「意識」非常難以理解,但書中透過唐僧師徒在取經路上所遇到的種種誘惑和考驗,生動地展現瞭「意識」如何受到「塵」的影響,進而產生種種分別和執著。這讓我對自己的心念有瞭更深的警惕。 「結法船,登慧岸」這個書名,本身就寓意著修行的目標:如同搭乘法船,渡過生死大海,最終抵達覺悟的彼岸。我深深感受到,《西遊記》中的九九八十一難,其實就是一場場對修行者內心「無明」的考驗。每一次降妖伏魔,都是一次對內心煩惱的淨化。書中也深入探討瞭「我執」如何產生痛苦,以及如何透過唯識的智慧來破除我執,最終達到「無我」。 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僅僅是對《西遊記》的全新解讀,更是對唯識學的一次生動而深刻的教學。它以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的方式,將深奧的佛法理論變得淺顯易懂。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喜歡《西遊記》,或者對佛法有興趣,但又覺得入門睏難的讀者。這本書一定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穫和啟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