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魔法
一個又是可怕巨人又是禁忌森林的世界,居然能一集又一集地雄據暢銷書排行榜,羅琳筆下的魔法宇宙確實虜獲了全球無數讀者的心,讓千千萬萬個麻瓜如痴如醉。像「德思禮」和「魁地奇」這些新名詞,不僅全球風行、口耳相傳,更有如催眠咒一般,不斷激起人們無限的想像空間。
這套哈利波特系列風行全球之餘,也開始引起文學家與學術界注意。第一個以哈利波特為專題的學術會議「光輪二○○三」,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奧蘭多舉行。這場「哈利波特座談會」包含眾多文學、文化與哲學相關主題,諸如正義、道德發展、女性角色和英雄主義等等。二○○四年夏天,加拿大又舉辦了另一場類似的學術會議,而「光輪二○○五」座談會也準備在二○○五年秋天舉辦。
然而,並不是人人都喜歡哈利波特。例如,文學評論家卜倫便直言不諱地批評哈利小說根本是「一系列沒完沒了的陳腔濫調」,任誰讀了都不會有什麼好處。他還說:「這套書既不是《柳林風聲》1,也不是《愛麗絲鏡中奇遇》2……只是在灑狗血罷了。」他堅信這套小說不會像吉卜林、瑟伯或卡羅的小說一樣,讓孩童領略到文學之美;一旦時過境遷,短暫的流行也將煙消雲散。
羅琳不是莎士比亞,她也沒說自己是。正如馬克?吐溫曾如此評價自己的作品:「酒比水少,雖然看起來較有價值,但是每個人都要喝水。」英國哲學家羅素曾說:由於人類普遍的愚蠢,一種觀點是否虛妄,自然以其普及程度而定。關於這一點,羅素顯然言過其實。一種事物流行與否,與它是真是假或有無價值完全無關,哈利波特走紅便是現成的好例子。天時地利或有影響,行銷策略亦功不可沒,但重要的是,哈利小說觸動了人們的心弦──那種魔法的神秘氛圍,讓讀者深陷其中難以自拔。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也一直努力用影像營造出那種魔法氣氛,《阿茲卡班的逃犯》已在二○○四年夏天搬上銀幕,後面還有四集要拍3。到目前為止,前五集小說已經譯成六十一種語言發行全球,銷售量也創下超過億本的佳績!前兩集哈利電影則擠入有史以來最賣座電影排行榜前二十五名。
不管是麻瓜還是非麻瓜出身的哲學家,喜愛哈利的程度遠超過一般人想像。哈利波特第一集在美國出版時,副標題「哲學家的魔法石」(Philosopher’s Stone,也可以說是「點金石」)被改成「神秘的魔法石」(Sorcerer’s Stone),主要理由就在於:一般人看到「哲學」兩字容易卻步。一般說來,哲學給人一種深奧難懂的印象,似乎只有學術象牙塔內的人得以窺其堂奧。這實在是一種誤解。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說:「哲學起源於驚奇。」這種對周遭一切充滿好奇的赤子之心,可說是孩童的專利,他們天生便充滿這種哲學式好奇心。人類剛學會說話,神秘的世界立刻激發我們無限的想像力。我是誰?我是怎麼來的?上帝是誰創造的?冰箱裡的燈在關門之後還會亮著嗎?孩童是天生的哲學家,一連串「為什麼」對大人而言簡直是疲勞轟炸。這一點雖不難理解,但是大人們應該小心,不要因而扼殺了孩童渴望理解世界的熱情。
近年來,沒有任何通俗文學作品能像哈利波特一樣,如此扣人心弦地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兒時回憶;同樣地,也沒有任何書籍能像Open Court出版社4 廣受好評的「大眾文化與哲學」系列叢書那樣,把哲學普及到社會各個角落,讓哲學不再是人們心中那頭抽象怪獸。本書秉持著兩者的精神,邀請讀者重溫孩提時代曾有的那份驚奇感──哲學的源頭活水。
孩童那種永無止境的好奇心並沒有錯,不論哪個年齡層的人,對這一點都越來越有共識;再說,不管哲學問題大小,發問本身不僅是人類的一大特色,還能替生活帶來不少樂趣。哲學邀請我們重燃心靈深處的驚奇火種,回到想像力無遠弗屆的童年時光。但是,有一點不同:想要解答那些古老又深刻的問題,水晶球與劫盜地圖可能派不上用場,唯有依賴縝密的推理和思想實驗才能盡情享受這趟哲思之旅。如同哈利小說讓人憶起童年的點點滴滴,我們希望這本書也能激起讀者那份童稚的好奇與熱情,悠游自在地徜徉在魔法的哲學國度中。
羅琳的小說當然不是哲學式小說,卻能從哲學角度帶給讀者無窮的啟發。這套小說除了故事生動有趣、情節高潮迭起之外,更能在想像力、情感與理智的層面上與讀者緊密互動,可以讓讀者沿途欣賞書中各式各樣的哲學景致。
曾經涉獵過哲學的讀者,聽到佛地魔說「世上並沒有善與惡,有的只是權力,還有那些軟弱得無法認清這一點的庸碌之輩」時,腦海中難道不會浮現尼采的影子嗎?或者想像一下,如果霍格華茲由亞里斯多德掌管,他和鄧不利多會有多像?不然想想哈利的隱形斗篷,不正是柏拉圖「蓋吉氏的戒指」5 的翻版嗎?本書會把重點放在一些最有趣的問題上,剩下的就當做家庭作業留給讀者自行思考。有家庭作業才有霍格華茲的味道,不是嗎?
本書包含了各式各樣的哲學觀點,勞苦功高的功臣不僅個個都是魔法功力深厚的哲學家,更是哈利波特最忠實的粉絲。他們完成的一系列文章不僅平易近人,更包含一種文化上的關懷與哲學上的深刻洞見。讀者或許不同意書中許多觀點,但只要你願意思考,就等於跨出哲學的第一步。有時候,為了激發讀者思考,我們提出的問題會比答案還多。當然,必要時也會教你一些咒語和使用方式,讓你自己施展魔法。
本書仿照霍格華茲,將內容分屬四個不同的學院。哈利、榮恩與妙麗所在的葛來分多,相信大家早已耳熟能詳。由於本書先從一些主要人物的討論開始,好比哈利三人組,還有海格與德思禮等等,因此將第一個單元稱為「葛來分多」。
我們的院長湯姆.莫理斯──傑出的公眾哲學家──以「勇氣」做為開學的第一門課,帶我們探索這項葛來分多引以為傲、也是哈利在故事中不斷展現的美德;讀者定能從中感受到無限的鼓舞,並找到一帖成功的良方。湯姆迷哈利迷到甚至要自己寫一本哈利專書!請密切注意《哈利波特與生命意義》這本新書何時問世,它絕對是你進階閱讀不可錯過的寶典。對於想通過「超級疲勞轟炸巫術測驗」的人,這可是必讀書目。
副院長黛安娜.謝討論了卑鄙膽小的德思禮夫婦──哈利十一歲以前的「家人」──而且特別把重點放在他們對魔法那種冥頑不靈的自欺態度上。霍格華茲前學生代表哈洛德.索斯路德則引用了亞里斯多德對友誼的洞見,用三組人馬來比較好友誼與壞友誼,分別是:佛地魔及其僕人、馬份和他的死黨克拉與高爾,還有海格與哈利。最後,米米.葛萊德史坦(違反校規的次數比哈利與榮恩加進來還多)討論了巫師世界各式各樣的女性,包括妙麗、恩不里居、麗塔.史譏,還有麥教授等等。我們可以從這篇文章中發現,傳統女性主義者引以為傲且極度嚮往的兩性平等,正體現在羅琳虛構的魔法世界中,而且這種平等完全不需要魔法哦!
赫夫帕夫打魁地奇雖然不怎麼樣,但是它以正直聞名,這一點對學院自有加分效果。本書第二單元討論的主題為道德,用「赫夫帕夫」來統稱還蠻適合的,因為這個學院的人不僅正直,誠實、忠心與勤勉更為人津津樂道。最高評議長傑瑞.沃爾斯以哈利為例,討論道德、犧牲的力量,以及生命意義等主題,同時穿插沙特、康德與詹姆斯等人的哲學觀點(傑瑞也喜歡偷偷跟在學校行政人員後面,再突然衝過去攫住他們的鼻子尖聲怪叫:「抓到你的鼻頭啦」)。前魁地奇共同隊長班傑明.利普斯孔與克里斯多夫.史都華德,詳細比較了哈利世界的魔法道德觀與真實世界的科技道德觀。著名的赫夫帕夫搜捕手蕭恩.克萊因帶領讀者探索怪異、奇妙卻會帶來麻煩的意若思鏡,他引用一些哲學大師如笛卡兒與諾齊克等人的觀點,將意若思鏡的道德與知識論內涵娓娓道來。最後,史蒂芬.派特森以康德哲學為引路,從妙麗的「家庭小精靈福利促進協會」出發,討論哈利小說中的歧視問題。
史萊哲林學院讓霍格華茲的走廊與羅琳的小說籠罩在一片陰暗邪惡的氣氛中,因此,整個第三單元便以「史萊哲林」為名,專門討論惡,以及它的本質、起源與破壞作用。熱心的男學生主席史蒂芬.派特森又接了第二項任務,負責說明史萊哲林學院為什麼一開始會編入霍格華茲。他援引亞里斯多德的觀點,仔細說明要如何慎思、明辨、篤行,才能讓野心成為一種美德。大衛.蒂佛與凱瑟琳?蒂佛(仍在學習如何萃取名聲與熬煮榮耀)探討了惡的本質與成因。珍妮佛.韋德請來了奧古斯丁、波修斯與尼采從旁助陣,用她的生花妙筆解釋惡的破壞效果,一副要把讀者內心的佛地魔揪出來的架勢;不過,她倒是打趣地否認自己沒有這種企圖。魔藥學老師大衛.巴格特提到哈利故事是道德與心靈的毒藥,尤其對孩童傷害最大,因為這套故事不僅模糊了善惡之間的界線,更提倡一種道德上的利己主義與相對主義。他只是引述別人的意見,就被哈利的麻瓜粉絲罵到臭頭。這個主題雖然重要,但是牽涉到的哲學問題與觀點太多太廣,很難一言以蔽之,只能談談重點,否則這本書就會變得和《鳳凰會的密令》一樣厚了。
本書最後一個單元探討形上學。做為哲學的一門分支,形上學雖然沒那麼容易理解,但是提出的問題一定會讓讀者很感興趣。形上學發問的是:真實是什麼?本單元也將這部分歸入「雷文克勞」,因為這個學院的人心思敏捷、機智風趣且博學多聞,而這些正是跨入形上學領域的必備特質。羅琳曾說自己如果收到霍格華茲的入學通知,分類帽大概會把她分到雷文克勞學院,這點倒蠻符合我們對羅琳的印象。霍格華茲傑出校友葛瑞?馬修斯(著有多本哲學及兒童相關著作)提出許多哈利書中的形上學問題,邀請讀者一起來思考,例如時間、空間與同一性真正的本質為何.麥可.蕭伯斯坦(經常收到學生給他的「挪威肥料」試用品)更詳細探討了時間與空間的問題,並且針對時光旅行、呼嚕粉與現影術的可能性,提出相當具啟發性的觀點。級長傑森.艾伯爾帶我們進行一場有關哈利書中人格同一性問題的探索之旅:不管是哈利還是誰,如何才能在時間流逝的過程中宣稱自己還是同一個自己?在形上學單元的最後一章,葛列格里巴沙姆(現在改騎鷹馬上班,因為飛天掃帚已經過時了)以自由、命定與預知(崔老妮與哈利世界中一些其他先知的強項)的問題,帶領讀者進入思想的最高潮,也為本書劃下完美的休止符。
如果你是哈利迷兼哲學迷,我們希望本書調出來的心靈美酒比例能恰到好處;若是單純的哈利迷,希望本書能讓你將閱讀小說的興趣觸角延伸到哲學世界;至於哲學迷,也希望你能充分體驗哲學的魅力,看看本書如何巧妙地將哲學分析應用在流行文化上。我們甚至希望那些至今仍對哈利小說或哲學興趣缺缺的人,能因本書而發現兩者各自的趣味與價值所在。
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曾說:「唯有在暮色蒼然降臨時,智慧女神之鷹才展翅起飛。」不過,讀者比較幸運,因為貓頭鷹信差剛把信送到你們手上,本書便是麻瓜的霍格華茲入學通知單。一方面,可以在這裡學習哲學的魔法、感受哲學帶來的無窮魅力;另一方面又能重溫兒時回憶,找回珍貴的赤子之心。除非你想收到一封咆哮信,否則趕緊上路,到餐廳裡準備參加開學宴會。其他學生都已到場,教授們也都各坐定位,等著聽分類帽唱歌了。
1 譯注:《柳林風聲》(Wind in the Willows)是英國童話作家格拉姆(Kenneth Grahame)的經典作品。
2 譯注:《愛麗絲鏡中奇遇》(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是英國作家卡羅(Lewis Carroll)於一八七一年出版的兒童文學作品,也是《愛麗絲夢遊仙境》的續作。
3 譯注:這是本書英文版發行時的情況,《火盃的考驗》已於二○○五年上映。
4 譯注:本書英文版的出版社。
5 譯注:蓋吉氏(Gyges)是個牧羊人,幫利底亞國王牧羊。有一天,他撿到一枚戒指,帶著這枚戒指去參加每個月的例行會議。他無意中將戒指盤座向內轉,結果變成了隱形人,而其他同伴談論他時,就好像他不在場;等到他將戒指盤座向外轉時,便又立刻現身。發現這件事後,他就不斷實驗這枚戒指的魔力,最後利用這枚戒指引誘皇后、謀殺國王,最後更奪取了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