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于1999年11月吴江市召开,有来自大陆、台湾、香港的三十余位学者出席了这次研讨会。海崃两岸学者一同回顾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变迁与学术发展,并根据各地区不同的发展经验来讨论新世纪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发展前景,探讨今后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末中国学术界的一次盛会。
本书是第六届“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的文集,有15篇是中国大陆地区学者提出的,6篇是台湾地区学者提出的,另外5篇则是香港地区学者提出的,总共共26篇。内容包含全球化与本土化的问题,及其与其他相关科学间的互动问题,对当代种种社会制度的解析,农村与城市的工业化问题以及学科的应用也即在行动中的运作问题等。从不同角反映了与会学者所关心的学术专题和研究心得,我们相信读者在读完这本书后,都会不同程度有所收获。我们盼望这些研讨会和文集能够成为沟通大陆、香港、台湾学术界的一道桥樑。
作者简介
乔健,国立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国家讲座教授。
李沛良,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讲座教授。
马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系主任、教授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别致的,带着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翻开一探究竟。我本来以为会看到一些关于当下中国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比如经济发展对传统家庭结构的影响,或者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群体面临的挑战等等,这些都是我平时比较关注的社会议题。我特别期待能读到一些有深度的案例分析,能够具体展现不同社会阶层在时代浪潮中的真实生活状态,以及他们是如何适应、抵抗或被重塑的。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运用一些新颖的理论视角,比如后现代主义或者批判理论,来解读这些社会现象,而不只是停留在描述层面。毕竟,我们身处的时代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更精妙的分析工具来理解这一切。我曾设想书中会探讨一些关于青年亚文化、网络社会互动模式,甚至是地方性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存续与演变等议题,这些都是我接触到的其他一些社会学著作中很少深入挖掘的部分,因此对这本书抱有相当高的期望。
评分我最近对“公民社会”和“社会资本”等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我本以为这本书会深入探讨这些方面。我曾设想,书中会分析在中国语境下,非营利组织、社区自治、志愿服务等社会力量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公民社会组织如何在法律法规框架内发挥作用,如何动员社会资源,以及如何参与到公共事务治理的案例。此外,我也关注社会资本的构建和运用,比如人际关系、信任网络如何在经济活动、职业发展和社会支持中发挥作用。我曾想象作者会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展现不同社会群体如何利用他们的社会资本来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或者反过来,社会资本的匮乏如何成为他们发展的阻碍。我希望能够读到一些关于如何有效培育和发展健康的公民社会,以及如何提升全社会的信任度和协作水平的深刻见解。
评分我对“文化变迁”和“身份认同”这两个话题一直情有独钟,因此在阅读之前,我曾对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论述抱有极大的期待。我设想作者会探讨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演变,比如某些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我尤其好奇,在快速的社会变革中,人们是如何重新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的,比如个体如何在国家认同、地域认同、阶层认同以及性别认同之间进行调适和选择。我曾设想书中会涉及一些关于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他们如何在其日常生活中融入外来文化元素,从而形成新的文化表达方式的探讨。我也期待看到一些关于地方性知识和全球性观念如何在中国社会中相互作用,并最终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案例分析。
评分老实说,我在翻阅过程中,脑海中一直萦绕着一些关于人类学研究的传统命题,比如如何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如何追踪全球化对地方社群的影响,以及如何记录那些正在消失的传统技艺和生活方式。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人类学视角应用到当代的中国社会研究中的。我曾想象书中会有一个章节,深入探讨某个少数民族村落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化的碰撞,或者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细致勾勒出一个小城镇的社会网络和权力结构。我也期待看到一些关于中国移民在海外的生活和文化适应的民族志研究,这能够提供一个独特的跨文化视角。毕竟,人类学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能够让我们跳出自己的文化框架,去理解世界的多元性。我本以为书中会引用大量的田野笔记、访谈记录,以及对当地社区居民的细致观察,从而构建出鲜活而真实的人物形象,并以此来反映更广泛的社会现实。
评分我一直对社会学中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理论很感兴趣,所以期待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我原本设想,作者可能会分析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固化的可能性,比如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如何影响下一代的社会地位,或者资本的积累如何加剧贫富差距。我希望看到一些关于不同社会阶层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具体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体验和发展前景。同时,我也关注社会流动性的话题,比如农村到城市的迁移、普通家庭子女通过教育实现阶层跃升的可能性,以及这些流动背后存在的制度性障碍。我曾想象书中会包含一些基于大规模数据的统计分析,或者深入访谈不同社会背景的个体,来呈现他们真实的社会流动经历。我尤其期待能够看到一些关于“向上流动”的困境以及“向下沉沦”的风险的细致描绘,这对于理解当下中国社会的活力与挑战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