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电影《王子复仇记》吗?忧郁的哈姆雷特王子穿着黑色的衣服,拿着宝剑,假装疯癫,天天想着要为父王报仇;或许你听过罗密欧与茱丽叶的殉情故事?一对少年男女一见钟情,却因为家族的敌对与命运的捉弄,阴错阳差的死去。你说不定还知道罗马的安东尼将军与埃及艳后的爱情悲剧,这些故事都来自一位文学天才──莎士比亚。他不但是杰出的演员、伟大的剧作家,更是一位诗人!
莎士比亚传世的剧本有三十六出,还出版了一本十四行诗诗集。本书除了以有限的史料为莎士比亚写真之外,更以四分之一的篇幅介绍他的剧本及诗。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某些剧本的台词时,尽量做到配合原文的行数押韵,让读者可以体会这些诗与台词的音乐性。希望这本书能为读者,打开一扇认识莎士比亚戏剧与诗作的门,进入莎士比亚美妙的作品世界,享受如诗如画的莎士比亚传奇。
作者简介
张纯瑛
从小喜欢看书、作梦,然后把梦写在纸上。大学念的是台湾大学外文系,天天与小说和诗歌作伴。到美国后虽然改读电脑,一直做程式设计的工作,但是工作、家事外的时间,仍然花在看书、作梦和写梦上。文学让她的梦更美,更充沛。
她在写梦上的成绩得到六项文学奖的肯定。散文集《情悟,天地宽》,得到民国九十年华文着述奖散文类第一名。极短篇小说与旅行文学也得过五项奖。她还把印度诗人泰戈尔美丽的英诗《漂鸟集》译成中文。2003年出版了她的第一本童书《吹奏魔笛的天使──音乐神童莫札特》。2006出版了散文集《天涯何处无芳菲》。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莎士比亚的传记或作品分析,更是一次关于“戏剧”本身意义的探索。作者在论述《麦克白》时,并没有简单地讲述一个野心勃勃的将军如何走向毁灭,而是将戏剧的创作过程、舞台表演的实际效果,以及观众的接受心理都考虑了进去。书中对于舞台道具、服装、甚至是演员的表演技巧都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当年伦敦的剧院之中,亲眼目睹了《麦克白》的首演。作者还探讨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以及罪恶感是如何在人心中滋生蔓延的,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让我对麦克白夫妇的悲剧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这部《吟诗的剧神:莎士比亚》真是让我惊叹不已,我原本以为我对莎士比亚的了解已经足够深入,看过他不少戏剧,也读过一些关于他生平的传记,但这本书却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全新的视角。作者在梳理莎士比亚作品时,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情节介绍或人物分析,而是将戏剧本身置于更广阔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哈姆雷特》中“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解读,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王子内心的挣扎,而是被放置在了那个宗教改革风起云涌、人们对来世和救赎产生普遍困惑的时代。作者详细描述了当时教会的权威摇摇欲坠,新教思想的传入,以及个体在信仰危机中的迷茫,这种解读让哈姆雷特的痛苦变得更加真实,也更加具有普遍性,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每个面临选择的灵魂。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一点是,作者并没有将莎士比亚塑造成一个遥不可及的天才,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摸索、成长、创作。书中对莎士比亚年轻时期的经历,尤其是他在伦敦的早期活动,进行了细致的推测和描绘。它不是那种空洞的“据说”,而是基于对当时剧场运作、行会制度、甚至是伦敦的地理风貌的深入研究。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年轻的莎士比亚,如何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对戏剧的执着,在嘈杂的剧院后台穿梭,如何与演员、剧作家、甚至是观众进行思想的碰撞。这种接地气的描绘,让这位伟大的剧作家变得更加人性化,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他作品中那些充满生命力的角色是如何诞生的。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中的“大人物”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作者在《奥赛罗》的章节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爱情背叛和嫉妒的讨论上,而是将故事置于当时意大利与土耳其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背景下。书中详细介绍了威尼斯共和国的军事战略、士兵的生活状况,以及那个时代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这种将文学作品与宏大的历史事件相结合的写法,让我看到了奥赛罗这个悲剧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挣扎。作者还对伊阿古的“邪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探讨了人性中隐藏的恶意是如何被社会环境所激发和放大的。
评分读完《吟诗的剧神:莎士比亚》,我才真正理解了“经久不衰”这个词的含义。它不仅仅是对莎士比亚作品的解读,更是对人类普遍情感和永恒主题的深刻洞察。书中在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青少年纯粹的爱情故事上,而是将其置于家族恩怨、社会隔阂以及个人命运的宏大叙事中。作者深入探讨了那个时代社会结构对个体自由的束缚,以及爱情如何在重重压力下迸发出摧枯拉朽的力量。书中还引入了一些关于爱情的哲学观念,对比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爱情的理解,这种跨文化的视角,让我看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超越时空的意义,也引发了我对自己生活中爱情的深刻反思。
评分我一直认为,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能够穿越时空,触及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这本书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在解读《驯悍妇》时,作者并没有避讳其中可能存在的性别歧视争议,而是将其置于16世纪社会结构下,探讨了当时女性的地位、婚姻的社会功能,以及个体在社会规范中的挣扎。书中对于凯瑟琳的转变,也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既有对其行为的批判,也有对其内心深处渴望被理解和被爱的描绘。这种 nuanced(微妙的)的解读,让我看到了这部作品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多重意义,也引发了我对于现代社会性别关系的思考。
评分我得承认,我对莎士比亚的作品一直有一种敬畏感,觉得它们高高在上,难以企及。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拉近了我与这位伟大剧作家之间的距离。作者在处理《仲夏夜之梦》时,并没有回避其魔幻和童话色彩,而是巧妙地将其与当时的民间信仰、精灵传说以及社会中人们对现实的逃避心理联系起来。书中对于精灵世界的描绘,充满了想象力,却又有着严谨的文化溯源。我仿佛也跟着作者一起,在夜晚的森林里,看到了那些调皮的精灵,听到了它们奇妙的歌声,也理解了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人们如此热衷于这些虚幻而美好的故事。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并不高,以为又是一本陈词滥调的莎士比亚研究。然而,它给我的惊喜是持续不断的。作者在论述莎士比亚戏剧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时,运用了大量生动而具体的史料。比如,在分析《李尔王》时,书中不仅提到了当时贵族阶层权力斗争的复杂性,还深入挖掘了普通民众在这些权力更迭中的生活状态,通过对一些民间传说、谚语的考证,勾勒出了一个更加立体、有温度的16世纪英国。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愚者”角色的探讨所吸引,他们并非简单的滑稽角色,而是承载着社会批判和真理揭示的复杂功能。作者通过对不同戏剧中“愚者”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他们与观众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以及他们如何巧妙地挑战权威,用看似疯癫的言语说出最深刻的道理。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展现了莎士比亚作品的“动态性”。也就是说,这些戏剧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文字,更是能够被不断地解读、演绎和重塑的艺术。作者在《暴风雨》的章节中,探讨了普洛斯彼罗这个角色,他既是创造者,又是被自己创造的世界所困的人。书中对魔法的描写,以及它所象征的权力与控制,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探讨。更重要的是,作者还考察了这部剧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舞台呈现,以及观众对它的不同反应。这种对作品生命力的关注,让我感受到了莎士比亚的魅力如何跨越数百年,依然能够与当下的观众产生共鸣。
评分《吟诗的剧神:莎士比亚》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颠覆了我之前对莎士比亚作品的许多固有认知。在分析《皆大欢喜》时,书中并未将它简单视为一个轻松的爱情喜剧,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中关于流放、身份认同以及社会秩序的复杂主题。作者通过对书中不同角色的分析,展现了他们在面对困境时的不同选择,以及他们如何在自然状态和文明社会之间进行权衡。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森林作为“避难所”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一个逃避现实的场所,更是一个让角色们重新审视自我、找回真我的空间。这种对作品深层含义的挖掘,让我对这部看似简单的喜剧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