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作品浩繁、丰富、深刻,精选鲁迅作品给香港年轻人阅读,黄继持(1938-2002)是难以替代的好编者。本书编得非常仔细认真,<导言>和说明文字都既简洁扼要又文采斐然。 黄继持生于香港,祖籍广东中山。香港大学文学士、硕士。自1965年秋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2000年夏退休,文艺评论结集有《文学的传统与现代》、《寄生草》、《追迹香港文学》(合着)。另编纂《鲁迅卷》等书多种。
「新高中会考必读(文学)」系列是为了配合香港教育统筹局新高中教育改革、针对香港中学生学习和应用现代汉语而编选的。 在新高中学制下,对「中国文学」的改革,是将比以往更加注重文学创作,「让学生享受创作的愉悦,抒发个人的思想感情」。面对中国语文和中文创作的考试,如何提高中文水平和写作能力?本丛书主编刘绍铭教授指出:「多读中国现当代经典文学名着,从中吸取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中文表达能力,是最实际也最可行的办法。」 此外,多读、细读文学经典,对提高年青人文化和文学修养,对自我人格的塑造,其实也是大有益处的。
《阿Q正传》就更不用说了,这简直是台湾人理解“国民性”的一个重要窗口。阿Q的“精神胜利法”,放到现在,依然能在我们身边找到影子。有时候,看到一些人,遇到挫折就自我安慰,把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甚至还要沾沾自喜,我脑子里就会闪过阿Q的脸。鲁迅先生写阿Q,不是在嘲笑他,而是在解剖,解剖一个民族,在历史的泥沼中,是如何一步步丧失了反抗的能力,变得麻木不仁。 我记得小时候,听长辈讲故事,他们有时候会用一种很沉重的语气谈论“悲剧”,而阿Q,就是一个怎么也“乐呵”不起来的悲剧。他渴望尊严,渴望被认可,但他的每一次努力,都显得那么可笑,那么徒劳。他的“革命”,不是为了什么崇高的理想,而是为了“不当儿子”的念头,这种想法,在那个时代,是多么的无奈?我总觉得,鲁迅先生的笔,是带着血的,他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头剜出来的。
评分《祝福》这篇文章,我读的时候,简直是肝肠寸断。祥林嫂的遭遇,太让人心痛了。从一个年轻的媳妇,到一个饱经风霜的寡妇,再到最后,一个被人们遗忘的,在风雪中死去的可怜人。她的每一次讲述,每一次关于“阿毛”的呼唤,都像是在撕开自己伤口,又一次次地被周围的人忽视,被嘲笑,甚至被厌恶。 我看着她一次又一次地讲,看着她的眼睛里,从最初的希望,到后来的绝望,最后变成一种空洞。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她个人的不幸,更是那个时代,女性命运的写照。她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被传统束缚,被流言蜚语折磨,最终,只能走向毁灭。我常常在想,如果当时,有人能真正地听她说话,能给她一点温暖,会不会就有不同的结局?
评分啊,拿到这本《鲁迅作品选》的时候,心情是挺复杂的。鲁迅这个名字,在台湾,怎么说呢,总带着点历史的厚重感,好像是教科书里的老朋友,又好像是隔着一层玻璃,看得见,但总觉得有点距离。这次终于有机会好好翻翻,才发现,原来那些课本上的文字,放到书页里,是这么的鲜活,这么的…锐利。 就拿《孔乙己》来说吧,我从小就听过这个故事,也知道他是一个悲剧人物,但读进去了,才体会到那种“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大约是站着用,所以叫站着喝酒”的描写,是多么的辛酸。那个“站着”背后,是多少人看不见的自尊,又是多少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持?孔乙己的“半文半白”,我以前只觉得是他的迂腐,现在才懂,那可能是一种身份认同的最后挣扎,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旧制度下,进退维谷的缩影。他潦倒,但依然讲究“体面”,即使连“茴香豆”都换成了“沾了汤的”,也还是不肯放下那点可怜的架子。这种细节,真是让人心头一紧。
评分《故乡》这篇文章,我其实一直以为是写乡愁的,但读进去了,才发现,它里面蕴含着更深的东西。闰土的变化,从那个活泼可爱的少年,变成了一个麻木、粗糙的成年人,这种变化,让我感到一种锥心的痛。 我看着“我”回到故乡,看到的却是物是人非,甚至连童年的玩伴,也变得如此陌生。闰土的“你大而我小了”,这简单的一句话,里面包含着多少年的隔阂,多少年的生活压力,多少年的无奈?鲁迅先生写故乡,不仅仅是在写一个地理空间,他更是在写一个社会,一个在变迁中,人们如何被生活所磨砺,所改变。
评分《朝花夕拾》给我的感觉,和《呐喊》和《彷徨》又不一样。它更像是鲁迅先生在回忆自己的过去,回忆那些已经逝去的日子。但即使是回忆,字里行间也充满了深刻的思考。 我读《藤野先生》的时候,就觉得,在那个年代,能遇到一个真心教学的老师,是多么的难得。藤野先生的认真,他的严谨,他的不计较,都让我感到一种温暖。而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敬意,也让我看到了他身上,那种渴望学习,渴望进步的一面。
评分《彷徨》这个集子里的作品,我其实是抱着一种“去了解”的心态去读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总是给人一种沉重感,但这种沉重,是真实的,是值得我们去面对的。比如《示众》,短短的一篇文章,却把那种麻木不仁的看客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我看着那些围观的人,他们对行刑者的麻木,对死者的冷漠,简直让人毛骨悚然。他们不是施暴者,但他们的旁观,他们的“看”,却是对暴力的一种默许。鲁迅先生写这些,就像是在照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身上,可能存在的“看客”的影子。那种“事不关己”的态度,那种“看热闹”的心态,有时候,比直接的伤害,更让人感到绝望。
评分《故事新编》这个部分,我最喜欢的是《铸剑》。它里面充满了神话色彩,但又不乏深刻的寓意。越女和韩重的复仇,那种执着,那种隐忍,那种最后的爆发,简直让人热血沸腾。 我读的时候,就想象着,在那个遥远的时代,有这样一段关于正义和复仇的故事。越女的勇敢,韩重的牺牲,都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但鲁迅先生写《铸剑》,不仅仅是为了讲一个故事,他更是借这个故事,去探讨一些更根本的问题,比如,什么是真正的力量?真正的强大,又在哪里?
评分总的来说,拿到这本《鲁迅作品选》,就像是拿到了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那个时代,通往中国近代史,通往人性深处的大门。鲁迅先生的文字,不华丽,不煽情,但却带着一种力量,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 我常常觉得,读鲁迅,就好像是在跟一个智者对话。他用最朴实的语言,揭示了最深刻的道理。他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复杂,社会的黑暗,但他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在绝望中,依然存在着一丝希望。这种希望,也许就在于,我们能够像他一样,保持清醒的头脑,勇敢地去面对现实。
评分《药》这篇,更是让我感到一种彻骨的寒意。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这个情节,现在想来,简直比恐怖片还要可怕。但更可怕的是,这种迷信,这种愚昧,在那个时代,是多么的普遍。而且,不仅仅是华老栓,那些围观的人,那些觉得“这样好”的旁观者,他们也都是“病人”。 我一直觉得,鲁迅先生写《药》,不仅仅是批判愚昧,他更是在拷问人性。为什么人们会选择相信那些荒谬的东西?是因为恐惧,是因为绝望,还是因为,长久以来,他们就被这样教育着?我看着秋瑾的头被砍下,而华老栓却用那“新鲜”的血来蒸馒头,这种强烈的对比,简直让人窒息。那个圆圈,那个“革命”的标记,在愚昧的人群眼中,竟然成了治病的“药引”,这是一种多么深刻的讽刺?
评分《呐喊》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呼唤。我读《狂人日记》的时候,就觉得,鲁迅先生是在用一种近乎疯狂的语言,去揭示社会最黑暗的一面。那个“狂人”,在他看来,周围所有人都充满了“吃人”的欲望,而他自己,却在拼命地抵抗。 我常常觉得,那个“狂人”,其实是最清醒的。他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听到了别人听不到的声音。他的“疯狂”,是因为他无法忍受那个“吃人”的世界。我读的时候,心里就觉得,好像自己也被卷入了这个“狂人”的世界,跟着他一起,去审视,去思考,去愤怒。这种代入感,是很难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