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巴利文经典?
巴利语原来是古代印度社会中流行的一种大众语言,相传佛陀就是用这种语言对大众说法传教。佛教一开始并无以文字书写的经典,到大约西元前一世纪,当时斯里兰卡的统治者召集了僧众在大寺勘定佛教三藏,用斯里兰卡通行的语文音译巴利语书写,这是最早的巴利语经典。公元5世纪,摩揭陀国三藏法师觉音来到斯里兰卡,重新用僧伽罗文字整理编写巴利文三藏,这就是现在流行的巴利语佛典的原型。
◎为什么要读这本佛陀的传记?
1) 取材自最悠久的典籍:作者于巴利经典中整理分散在律藏和经藏的资料,拂去历史的迷雾,确实还原 佛陀的一生。
2) 内文不同于一般华丽的传记,更显朴实、传神:在巴利三藏的典籍里,确实含括了佛陀的完整形象,对照后来词藻华丽的书所勾勒的佛陀,其文词之简鍊与传神犹如一支利剑、一盏烛光。
3) 完整报导佛陀的一生:此书概括佛陀觉悟后的第二十年,以及在世的最后一年所有重要的事件。这本书中并不企图去做任何的诠释,而是将这些题材连结在一起,以此方式帮助读者自己的了解。
4) 广播剧式的内文呈现手法:以引言、叙述者、诠释者、阿难、优婆离长老、唱颂者的角色相互叙述交叉,活灵活现地呈现佛陀的一生。
作者简介
髻智比丘 (Bhikkhu Nanamoli)
俗名欧斯博.莫尔(Osbert Moore),于一九○五年六月廿五日在英格兰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服役期间读到一本用义大利文写的佛书,引起了他对佛法的兴趣。
一九四八年,穆森伴跟着朋友前往钖兰;一九四九年在位于都纳度瓦 (Donanduwa)的隐居岛(此寺院座落于一个礁湖中的岛上)出家作沙弥;一九五○年于位于可伦坡的金刚摩罗寺 (Vajirarama) 受比丘戒。受了戒后随即回到隐居岛,在岛上度过了十一年的出家生涯。
髻智比丘绝少离开隐居岛。当他在一九六○年三月八日,随同寺里的长老步行外出时,突然因心脏衰竭而过世。过世时还不满五十五岁。
髻智比丘将不少巴利原典译成通畅的英文,有些还是上座部佛教中最艰深的作品。不论从量上或质上来说都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他的翻译显示出学术追求上细心及严谨的最高标准,同时也显示出作者受过哲学训练的敏锐与细腻。他在佛学领域里所完成的作品对于佛学研究有深远的贡献。
**评价五** 作为一名对佛教历史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佛陀生平的书籍。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介绍时,我立刻被“从巴利藏经看佛陀的一生”这个定位所吸引。我深知巴利藏经是佛教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它所记载的内容,往往能更真实地反映佛陀的教导和生活。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更真实的佛陀世界,了解他如何从一位太子,经历人生的种种磨难,最终觉悟成佛,并为众生开启解脱之道。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描述佛陀在各个时期,例如降生、出家、成道、初转法轮、以及后期的弘法生涯中的重要事件和思想。我尤其想了解,在巴利藏经的记载中,佛陀是如何与弟子们互动,是如何解答他们的疑惑,又是如何以身作则地引导他们修行的。这本书的价值,我想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佛陀更稳固、更深刻的认知,从而更容易地理解和实践佛陀的教法。
评分**评价三** 一直对佛陀的教法很感兴趣,但常常觉得,要真正理解佛陀的思想,首先需要了解佛陀本人。我一直认为,佛陀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最深刻的教法。这本书,以“亲近释迦牟尼佛”为切入点,从巴利藏经这个最接近佛陀原貌的文本出发,去描绘佛陀的一生,这个角度让我觉得非常可靠和有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超越那些被后世不断增添的神话色彩,去看到一个更真实、更具人格魅力的佛陀。我想象着,书中会详细介绍佛陀如何发菩提心,如何在生死轮回中精进修行,如何在面对挑战时展现出非凡的毅力,以及他如何在觉悟后,不辞辛劳地将解脱的法门传授给众生。特别是关于佛陀晚年的一些教诲,例如他如何安排僧团的未来,如何开示弟子们要依教奉行,这些都充满了他对众生深切的关怀。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引导我们学习佛陀精神、实践佛陀教法的绝佳指引。
评分**评价四** 我一直对佛教的历史和佛陀本人充满敬意,但总觉得对佛陀的了解停留在一些比较表面的层次。最近听朋友推荐了这本书,说是从巴利藏经来解读佛陀的一生,这让我非常期待。我尤其好奇的是,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佛陀在成道之前的那些经历?例如,他作为一个王子,是如何看待王国的繁华,又是如何萌生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的?还有,他出家后,在苦行僧时期,是如何克服身体和精神上的巨大考验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些细节,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佛陀为了寻求真理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而且,“亲近释迦牟尼佛”这个书名本身就很有吸引力,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拉近我和佛陀之间的距离,不再只是一个遥远的圣人形象,而是一位充满智慧、慈悲和勇气的生命导师。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佛陀在面对各种困境时,是如何运用他的智慧和定力来化解的,以及他如何在弘法过程中,展现出无比的耐心和毅力。
评分**评价二** 最近刚读完一本关于佛陀生平的书,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特别,让我耳目一新。它没有采用一般传记的叙事方式,而是巧妙地将巴利藏经中的相关经文作为主要的叙事材料,然后由作者进行深入的解读和串联。这种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觉像是直接在与佛陀对话,每一个故事,每一次开示,都充满了原始的力量和智慧。尤其是书中对佛陀早期度化众生的一些场景的描绘,比如他如何耐心开导那些固执的婆罗门,如何以慈悲心感化那些被社会排斥的人们,都让我深深动容。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的那个章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描述过程,而是通过对经文的解读,让我们体会到佛陀内心深处的挣扎、抉择,以及最终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这种深入的挖掘,让我对佛陀的伟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也很流畅,虽然是基于经典,但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画面感,仿佛置身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印度。我还会推荐给我的朋友们,特别是那些对佛教历史和佛陀思想感兴趣的人。
评分**评价一** 我一直以来对佛教的起源和佛陀的生平充满了好奇,但市面上很多介绍佛陀生平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流于通俗,总感觉少了一点什么。直到最近看到这本书的介绍,它强调“从巴利藏经看佛陀的一生”,这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巴利藏经作为早期佛教的重要经典,其记载的史实性和准确性自然是毋庸置疑的,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像一位虔诚的追随者一样,一步步走进佛陀真实的生活轨迹。我想象着,通过作者细致的梳理和解读,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佛陀出生、成长、修行、成道、说法、涅槃的每一个重要时刻,不仅仅是了解事件的发生,更能体会佛陀当时的心境,他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如何以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慈悲,一步步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理。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让我对佛陀产生更深的“亲近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人物,而是活生生的、充满智慧与力量的导师。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对于佛陀童年时期的描绘会是怎样的?他如何开始对生命产生疑问?而他出家后,在苦修过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突破?这些细节,往往是打动人心的关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