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庆祝清华大学在台建校50週年,也为了纪念建校当时的第一任校长──与胡适、蔡元培等教育思想家齐名的梅贻琦博士──清大出版社规划出版梅贻琦文集(全书一套五册,含日记、文集、书信集及追思录),预计2008年全套出毕。
此书为梅校长在1956年至1957年间所写的私人日记,记载了这位被叶公超形容为个性「慢、稳、刚」的一代学者,当年筹建清华研究所孜孜讫讫、筚路蓝缕、亲身实践其名言「大学,非有大楼者,有大师也」的艰辛过程。透过梅校长的文字,读者亦可重建在二十世纪中叶特殊历史氛围下的台湾高等教育景况,对了解当时知识菁英的文化生活方式亦具有一定价值。
历史留影
手稿真迹
陈文村校长序
沈君山校长序
翁宝山教授序
梅祖麟教授推荐
编辑体例
1956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57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编辑后记
最近拜读了《梅贻琦文集1:日记一九五六 ~ 一九五七》,我深深被梅贻琦先生那种“淡泊宁静,内蕴乾坤”的精神所折服。这本日记,记录了他1956至1957年间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思考。对于我这样一个台湾的读者来说,这两年的时间,正值两岸关系微妙、社会思潮涌动的时期,梅先生的记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历史视角。他没有像许多历史人物那样,将自己的日记变成个人功业的展示,而是以一种非常平和、理性的笔触,记录下他对教育、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我尤其欣赏他在日记中流露出的对教育理念的坚守。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梅先生始终不忘初心,他坚持以人为本,以学术为基石,以培养真正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家国情怀的人才为己任。他的日记里,可能不会有惊心动魄的事件,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怀,对人才培养的殷切期望,却足以打动人心。例如,他可能会在记录一次与学生代表的谈话后,对如何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进行一番思考;或者在处理一项行政事务时,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公平性的关注。这些细节,勾勒出一个严谨、深邃、富有远见的教育家形象。梅先生的日记,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历史文献,更是一份精神的启示。它让我明白,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如何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如何用一种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教育的未来。这本日记,就像一位智者在低语,它教会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倾听内心的声音,在平凡的日常中,寻找不平凡的意义。
评分我最近翻阅《梅贻琦文集1:日记一九五六 ~ 一九五七》,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腹有诗书气自华”,更确切地说,是“胸怀家国志,笔下见乾坤”。梅先生的日记,不像许多历史人物的传记那样,充斥着官方的宣传口号,或者经过后人精心雕琢的叙事。它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记录下1956到1957两年间,他作为一位教育界泰斗,如何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思索、决策、行动。这不仅仅是一部个人的日记,更是那个时代的一个侧影,一抹时代的剪影。作为在台湾的读者,我尤其关注梅先生对教育理念的坚持,以及他对人才培养的深切期望。在日记中,我看到了他对师道尊严的珍视,对学术自由的捍卫,以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怀。他不会空谈理论,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件,比如与同事的交流、对学生活动的关注、对学系发展的规划,来体现他的教育思想。我仿佛能看到他坐在书桌前,灯光下,细细斟酌每一个字句,记录下他对教育未来的期许。1956、1957年,在中国大陆,教育体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在台湾,梅先生也肩负着重塑高等教育的重任。他的日记,无疑是那个时期台湾教育界的一份珍贵记录,反映了当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如何以一种沉静而坚韧的方式,应对这些挑战。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记录的许多内容,并非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日常的琐事,比如一次会议的讨论,一次与学生的谈话,一次对某个政策的看法。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记录,却折射出他深邃的智慧和宽广的胸襟。他对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忧思,对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都通过这些点滴文字,跃然纸上。读他的日记,就如同与一位长者对话,听他娓娓道来,在平静中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不屈的精神。对于我们这些后辈来说,这本日记,无疑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它教会我们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清醒,如何在喧嚣中坚守原则,如何在平凡中创造不凡。
评分翻阅《梅贻琦文集1:日记一九五六 ~ 一九五七》,我感受最深的,是梅贻琦先生那种“慎独”的精神,以及他对教育事业近乎虔诚的执着。这两年的日记,细致入微地记录了他的日常思考、工作安排,以及他对时局的观察。他不像许多公众人物那样,在文字中刻意塑造自己的形象,而是以一种近乎真诚的坦白,展现了一个教育家在时代洪流中的真实心迹。作为一名台湾的读者,我更能体会到梅先生所经历的那个特殊年代的复杂性。1956、1957年,中国大陆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台湾也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与转型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梅先生如何看待教育的未来,如何规划高等教育的发展,如何培养真正的人才,这些都在他的日记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特别喜欢他在日记中记录的那些关于教育理念的探讨,以及他对具体教育实践的思考。他不会空谈宏大叙事,而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比如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如何鼓励学术创新,如何关怀学生的成长。他笔下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充满智慧。例如,他可能在某个清晨,记录下他对如何平衡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的思考;或者在某个傍晚,写下他对一位优秀教师的赞赏,并由此延伸到对师德师风的强调。这些点滴,构成了梅先生立体而丰满的形象。他的日记,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份精神的传承。对于我们这些在台湾成长起来的后辈来说,梅先生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他教会我们,在追求学术卓越的同时,也要心怀家国,肩负责任。他让我们看到,一位真正的教育家,是如何用一生去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这本日记,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它也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评分《梅贻琦文集1:日记一九五六 ~ 一九五七》这本日记,让我看到了一个教育大家是如何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时代,塑造着未来。梅贻琦先生,以其卓越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两年的日记,详细记录了他的工作、生活以及对教育、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思考。作为一名身处台湾的读者,我更能体会到那个时期两岸的复杂局势,以及梅先生所肩负的重任。他并非是在宏大的叙事中展现自己的伟岸,而是在细微之处,流露出他对教育的执着,对人才的珍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我印象深刻的是,梅先生在日记中展现出的那种“不尚空谈,注重实效”的治学态度。他不会沉溺于抽象的理论,而是将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他可能会在记录一次学术会议的讨论时,思考如何才能真正提升教学质量;或者在处理一项行政事务时,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视。这些点滴,虽然看似平凡,却折射出他深邃的智慧和务实的作风。梅先生的日记,对我来说,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家,是如何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自己的理念。他教会我们,在追求卓越教育的同时,也要心怀家国,肩负责任。这本日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更是一份激励人心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我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兢兢业业,追求卓越。
评分《梅贻琦文集1:日记一九五六 ~ 一九五七》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日记,不如说是一部“时代的回声”与“智者的沉思录”。梅贻琦先生,这位在教育界享有崇高声誉的大家,在1956年至1957年这两年间的记录,勾勒出一位真正“大我”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不像某些历史人物那样,在日记中只关注个人的得失荣辱,而是将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洪流紧密相连,忧国忧民,心系教育。作为一名身在台湾的读者,我尤其能够理解梅先生所处的那个特殊年代的复杂性。岛内外的局势,社会思潮的涌动,教育政策的调整,这些都在他的日记中留下了印记。他以一种审慎而深刻的视角,观察着这一切,并常常在日记中表达他对教育方向、人才培养、乃至国家未来的思考。我曾以为日记会是枯燥的流水账,但梅先生的文字,却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他不会用华丽的辞藻来包装自己的想法,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记录下他对教育的理念,对学生的期望,以及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比如,他可能会在某个天气晴朗的午后,记录下一段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思考;或者在某个阴雨绵绵的夜晚,写下他对知识分子在乱世中应有担当的感悟。这些点滴,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们这些后辈。我尤其欣赏梅先生在日记中展现出的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襟怀。他并非仅仅满足于在象牙塔中传播知识,而是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他对于人才的重视,对于教育的投入,都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本日记,对于我们这些在台湾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让我们看到,在动荡的年代,如何保持一颗冷静的头脑,如何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梅先生的日记,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在迷茫中寻找方向,在困境中汲取力量。
评分翻阅《梅贻琦文集1:日记一九五六 ~ 一九五七》,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眼目睹了一位教育巨匠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着他的冷静与清明。梅贻琦先生,以其“寡言、慎行、重实”的风格,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两年的日记,细致地记录了他的日常工作、生活点滴以及他对时局的深刻洞察。作为一名台湾的读者,我更能体会到那个时期两岸关系的敏感性,以及梅先生在稳定和发展高等教育方面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他不会在日记中夸夸其谈,而是以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记录下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对人才培养的期盼,以及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思考。我尤其欣赏他在日记中展现出的那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精神。他不会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却做不到。他对于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对于师德师风的重视,对于学生品德的培养,都通过这些日常记录,得以充分体现。例如,他可能会在某个下午,记录下他对某个学生不良行为的忧虑,并思考如何加以引导;或者在一次与同事的交流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提升大学学术声誉的决心。这些点滴,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们这些后辈。这本日记,不仅仅是一份历史文献,更是一份精神的传承。它让我看到,一位真正的教育家,是如何用一生去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梅先生的日记,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它也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评分《梅贻琦文集1:日记一九五六 ~ 一九五七》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静水流深”的教育智慧。梅贻琦先生,以其在教育界的卓越成就闻名,而这两年的日记,更是将他那种内敛、深沉的思考方式展现得淋漓尽致。1956年至1957年,在中国大陆,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变动,而在台湾,梅先生也肩负着重塑高等教育的使命。他的日记,就如同一个时代的缩影,也像一位智者在低语,讲述着他对教育的理解,对社会的观察,以及对未来的期许。作为一名台湾的读者,我更能感受到他身处两岸隔绝,却依然心系中华民族教育发展的那份情怀。日记中的文字,平实而真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他对于教育的关注,体现在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等各个方面。他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教育的本质,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出能够担当国家重任的下一代。我印象深刻的是,梅先生在日记中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推崇。即使在那个充满挑战的年代,他依然坚守着教育的初心,倡导学术的自由与独立。他的日记,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教育界面临的困境,也映照出梅先生不屈不挠的教育情怀。对于我们这些在台湾的年轻一代来说,这本日记不仅是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更是一份精神的启示。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何坚守教育的理想,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
评分《梅贻琦文集1:日记一九五六 ~ 一九五七》这本书,让我领略到一种“静水流深”的智慧。梅贻琦先生,作为一位在教育界享有盛誉的大家,他的日记并非是激昂的宣言,而是沉静的思考,是细致的观察,是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捕捉。1956年和1957年,这两个年份在中国大陆是经历着剧烈变革的时期,而在台湾,梅先生也面临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任。他的日记,就像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位智者如何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为教育的未来擘画蓝图。我作为一名台湾的读者,尤其对梅先生在日记中流露出的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长远规划感到震撼。他不会仅仅满足于现状,而是时刻关注着教育发展的方向,关注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他可能会在记录日常工作的同时,思考如何才能培养出既有专业素养,又有家国情怀的下一代。他对于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对于师道尊严的维护,对于学生成长的关怀,都通过这些看似平淡的文字,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教育“慢”的理解。他明白,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耐心的耕耘。他的日记中,没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只有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和不懈追求。这种“慢”,并非停滞不前,而是一种对教育规律的尊重,一种对人才成长过程的尊重。这本日记,对于我们这些身在台湾,也同样关心教育发展的人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梅先生的日记,教会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坚守教育的初心,如何用长远的眼光,去规划教育的未来。他让我们看到,一位真正的教育家,是如何用毕生的智慧和心血,为民族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
评分拜读《梅贻琦文集1:日记一九五六 ~ 一九五七》,我被梅贻琦先生那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从容与智慧所深深打动。这两年的日记,记录了梅先生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对教育、社会、以及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1956年至1957年,对于中国而言,是充满变革与挑战的两年。梅先生身处台湾,却始终心系教育,关注着岛内外的教育发展。作为一名台湾的读者,我更能体会到梅先生所肩负的重任,以及他如何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对待教育事业。他的日记,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激烈的言辞,而是以一种朴实、真诚的笔触,记录下他对教育的理念,对人才的期望,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我尤其欣赏他在日记中展现出的那种“以身作则,重于言传”的教育精神。他不会仅仅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却置身事外。他对学术的严谨,对学生的关怀,对教育的执着,都通过这些日常记录,得以生动地展现。例如,他可能会在某个下午,记录下他对某个政策的看法,并由此延伸到对教育公平性的思考;或者在一次与教职员工的谈话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提升大学学术水平的决心。这些点滴,构成了梅先生立体而丰满的形象。这本日记,对于我们这些在台湾成长起来的后辈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让我们看到,在动荡的年代,如何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如何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如何用一种长远的眼光,去规划教育的未来。梅先生的日记,就像一位智者在低语,它教会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倾听内心的声音,在平凡的日常中,寻找不平凡的意义。
评分梅贻琦先生在日记中展现的,绝非仅仅是历史学家的冷峻记录,更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乃至一位普通人,在那个时代洪流中的点滴心迹。读罢《梅贻琦文集1:日记一九五六 ~ 一九五七》,我深深感受到他那种“在忧患中沉思,在平静中坚守”的精神特质。日记中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透露出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对教育事业的矢志不渝,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深刻体悟。1956年与1957年,这是中国大陆经历着剧烈社会变革的时期,而远在台湾的梅先生,虽然身处相对稳定的环境,却依然心系故土,对岛内外的局势有着敏锐的洞察和审慎的思考。他的日记,就像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年代一位智者如何消化时代的巨变,如何在高处不胜寒的境遇中保持清醒与独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即便在记录日常事务时,梅先生也时常流露出他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对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以及对社会风气变迁的关怀。他笔下的点滴,并非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浸润着真切的情感和深刻的经验。比如,他可能在记录一次学术会议的间隙,思考着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出有担当、有远见的下一代;或者在处理一些行政事务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才流失的痛惜,对教育公平性的担忧。这些细节,勾勒出一个立体的梅贻琦,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伟人。作为一名身处台湾的读者,我更能体会到梅先生在那个特殊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以及他如何凭借其深厚的学养和坚定的信念,为教育事业和文化传承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本日记,不仅仅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更是一份精神的启示,它激励着我在当下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贡献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