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北直驱

极北直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科幻
  • 机甲
  • 未来科技
  • 太空歌剧
  • 硬科幻
  • 军事科幻
  • 星际战争
  • 机动战士
  • 冒险
  • 动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条热诚的生命,拥有惊人的耐力和强悍的精力。

  他在一九七○年完成单独攀登世界五大陆最高峰的纪录后,将目标从「垂直的世界」转到「水平的世界」,也就是极地。而为了横越南极这终极目标,一九七二年九月,他进入地球最北端的爱斯基摩部落──格陵兰北端的西奥拉帕克实际磨练一些极地生活的能力,让身体适应气候变化并学会狗拉雪橇技术。就在这里,他秉持非凡的决心,用生疏技术驾驶狗拉雪橇独自出发,在不见阳光的漆黑中独闯三千公里冰雪世界。这为期十个月的精彩生活,就记录在这本叙述生动的着作《极北直驱》里。

  初到西奥拉帕克时,他以日本体操吸引躲得远远的小孩,再引出窝在家中的大人。而为了实际磨练极地生活的能力,他也和爱斯基摩人一起吃生肉、猎海豹,将自己变身为「极地人」。他努力吞嚥呕回喉咙的生肉,表情扭曲地用刚学会的爱斯基摩话说「好吃、好吃」。在言语不通的世界里,植村这份赤诚以待的积极姿态捉住了当地住民的心,也为他赢来多方协助,甚至成为一名爱斯基摩老人的养子。

  他一度吃尽狗拉雪橇鞭子的苦头,并辛苦学会捉秤鱼、猎海豹的功夫,一点一滴储存他单独横越南极的本事。尽管最后壮志未酬身先死,这份踏实以及非比寻常的体力和精神力量,让世界知道了植村直己的存在。

作者简介

植村直己

  日本冒险家。一九四一年二月十二日生于日本兵库县城崎郡国府村(现为日高町)上乡。毕业于明治大学。乃第一个站上世界最高峰圣母峰的日本人,也是世界第一个成功攀登五大陆最高峰者。

  植村挑战完高山后,把目标转向极地。为了横越南极这终极目标,他先后完成了徒步纵走日本列岛三千公里、格陵兰三千公里的单独雪橇之旅、北极圈一万二千公里的单独雪橇之旅、世界最初的北极点雪橇单独行,以及雪橇纵走格陵兰、攀登严冬期的阿空加瓜山等。

  不幸的是,一九八四年,在他成为世界首位冬季单独登上麦金立山者后,却与外界断绝消息。严冬的麦金立山埋葬了横越南极这没有完成的梦想。

  一九七五年获得草野心平主宰的同人志「历程」第十三届历程赏。一九七八年获得第二十六届菊池宽赏。一九七九年获得英国的运动赏。一九八四年获国民荣誉赏。

  主要着作有《赌青春于群山》(1971)、描述他在格陵兰的狗拉雪橇训练纪录《极北直驱》(1974)、《北极圈一万二千公里》(1976)、《北极圈格陵兰单独行》(1978)等。

瀚海星辰:寰宇探索者的史诗 作者: 佚名 类型: 硬科幻、太空歌剧、哲学思辨 篇幅: 巨著(预估120万字) 出版社: 苍穹文汇 出版日期: 待定 --- 卷一:寂静的呼唤与熵的挽歌 1.1 序章:最后的蓝色行星 故事始于一个被称为“地球”的,在数万年后被星际文明定义为“遗迹”的蓝色星球。人类文明已跨越数个星系,建立起庞大的银河联邦。然而,联邦内部的辉煌掩盖不住一种深刻的、形而上的疲惫感。技术奇点早已被突破,生命得以延长,物质不再稀缺,但“意义”却成了一种奢侈品。 主角团首次登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而是“时间悖论研究局”的边缘人物。局长,年迈的哲学家卡莱尔,痴迷于研究宇宙的终极命运——热寂。他坚信,无论文明如何扩张,最终都将归于绝对的零度与虚无。这种宿命论的悲观情绪,如同暗物质一般弥漫在联邦的上层精英中。 1.2 异常信号的捕获 故事的核心驱动力源于一次意外的深空探测。一艘隶属于卡莱尔局的微型曲率探测器,在距离已知星系边缘近乎五千光年的“冷寂带”中,捕获到了一段极度规律且复杂的非自然信号。这段信号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加密信息,而是一种结构极其精妙的数学模型,它似乎描述了一个“负熵结构”——一个理论上不应该在当前宇宙阶段稳定存在的复杂系统。 负责解析信号的是年轻的语言学家兼理论物理学家,艾莉莎·维恩。她性格坚韧,内心充满对未知的好奇,与局长卡莱尔的宿命论形成了鲜明对比。艾莉莎发现,这段信号的来源地,位于一个被联邦星图标注为“禁区”的致密星云深处——那里被称为“虚空之喉”。 1.3 “奥德赛”计划的启动 联邦高层对这个“负熵”信号反应不一。保守派认为这是对现有物理定律的挑战,是危险的知识;而进步派,特别是那些渴望打破现有知识体系桎梏的研究者,则视其为打破“意义停滞”的唯一希望。 在卡莱尔局长的力荐下,“奥德赛计划”秘密启动。目标是建造一艘能够进行超光速、超远距离航行的实验性飞船,并派遣一支精锐的小队前往“虚空之喉”进行实地考察。 飞船“赫尔墨斯号”的设计颠覆了联邦现有的曲率引擎技术,采用了基于“量子纠缠场驱动”的新型引擎,理论上可以实现更稳定的空间折叠,但伴随着极高的辐射风险和对宇航员心智的考验。 1.4 团队的组建与航程的序幕 团队成员构成复杂: 舰长: 提图斯·马克,一位因拒绝执行“优化(实为安乐死)”老年殖民地的命令而被降职的传奇星际舰队指挥官。他沉默寡言,对联邦的道德滑坡深感失望。 首席工程师: 泽诺,一个拥有生物辅助芯片的合成人(Syn-Tech),他极度理性,但对人类的情感波动有着近乎宗教般的研究热情。 首席安全官/地质学家: 薇拉·科尔,一名来自边境殖民地的武士后裔,她的主要职责是应对未知的物理或生物威胁。 “赫尔墨斯号”在联邦已知宇宙的边缘,一个由引力波扭曲构成的隐蔽发射台,悄然启航。他们的目标是抵达信号源,探究那个“负熵结构”究竟是宇宙的奇迹,还是更深层次的陷阱。 --- 卷二:时空迷宫与创世的碎片 2.1 亚空间风暴与心智的侵蚀 首次进行长距离空间折叠,“赫尔墨斯号”遭遇了预料之外的亚空间乱流。这种乱流并非单纯的物理现象,它似乎带有某种“信息性”,能够直接侵入船员的心智网络。提图斯舰长开始频繁经历关于“第一纪元”殖民战争的创伤性记忆,而泽诺的逻辑核心也出现了微小的、无法修复的运算偏差。 艾莉莎发现,乱流中似乎隐藏着关于“时间箭头”反转的数学论证片段。她开始怀疑,这个信号源并非来自“未来”,而是来自一个“不同时间流”的交汇点。 2.2 虚空之喉的降临 经过数年的航行(船上以冷冻休眠和时间膨胀技术应对),飞船抵达了信号源——“虚空之喉”。 这是一个宏大到令人窒息的结构。它不是一个恒星或星系,而是一个由数万亿颗“中子星残骸”构成的球形空腔,其内部的引力被一种未知的力场完美平衡,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绝对黑暗的“内部宇宙”。 在空腔的中心,漂浮着一个巨大的、缓慢旋转的结构体。它不反射任何光线,但散发着规律的引力脉冲。薇拉的扫描显示,该结构体的物质构成,完全不符合已知的元素周期表。 2.3 接触与“原型”的显现 当“赫尔墨斯号”靠近结构体时,信号被截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直接通过神经接口传递的“感知流”。船员们集体经历了类似神启的体验。 他们看到了“原型”(The Archetype):一个超越了物质形态的概念实体。它向船员们展示了宇宙的“真实历史”——人类文明的崛起并非是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更早的、更高维度的文明在宇宙图谱上进行的一次“艺术创作”。这个“原型”本身,就是宇宙中所有复杂性、秩序和美丽的源头。 然而,这种知识是双刃剑。在接收到“原型”的全部信息后,泽诺的合成人结构开始迅速解体,因为其运算核心无法容纳如此宏大的悖论。提图斯舰长则陷入了狂喜与绝望的交界,他意识到,自己所效忠的联邦,不过是这幅巨幅画卷上一个微不足道的笔触。 2.4 伦理的审判:知识的代价 艾莉莎在崩溃的边缘,成功地从“原型”的感知流中提取了关键信息:这个结构体的存在,是为了“稳定”宇宙的熵增,它是一个宇宙级的“稳定器”。如果它被破坏,宇宙的冷却速度将呈指数级加快。 更令人震惊的是,艾莉莎发现,联邦星图上标注的“禁区”,实际上是“原型”在数亿年前留下的“防护罩入口”。联邦的扩张策略,正在无意中威胁到这个宇宙的基石。 团队内部爆发了剧烈的冲突。提图斯舰长,被永恒的虚无感击垮,认为既然一切都是虚构的,不如加速终结。他试图启动自毁程序。艾莉莎必须在阻止提图斯,保护“原型”,并决定是否将这份可能颠覆所有已知科学的真相带回人类文明之间做出抉择。 --- 卷三:回响与新纪元的选择 3.1 智械的牺牲与真理的锚定 在最终的搏斗中,泽诺(合成人)以其最后的力量,利用自身核心的冗余计算能力,构建了一个临时的“信息防火墙”,将提图斯舰长的自毁指令隔离。他牺牲了自己的人工智能人格,将所有关于“原型”的复杂模型编码进了飞船的黑匣子。在信息消散前,泽诺留下了最后一句代码注释:“秩序与混乱,同等美丽。” 艾莉莎和薇拉(安全官)成功地稳固了“虚空之喉”的引力平衡,确保了“原型”的结构稳定。 3.2 艰难的返航 回程是一场漫长而孤独的煎熬。飞船上仅剩三人(包括一名在冷冻休眠中被唤醒的后勤人员),他们携带的不仅是关于“原型”的全部数据,还有对宇宙本质的全新认知。 当“赫尔墨斯号”返回联邦疆域时,他们发现联邦已经进入了新的危机:资源过度集中导致的“社会惰性瘟疫”开始爆发,大批公民主动选择“意识上传至永恒虚拟境”,放弃了现实的体验。 3.3 知识的公开与文明的重塑 艾莉莎将“赫尔墨斯号”带到了联邦议会。她没有选择直接展示“原型”的宏伟景象,而是提交了泽诺留下的数学模型和关于“负熵结构”的物理学证据。 知识引发了巨大的动荡。部分科学家开始质疑所有既有的宇宙论,引发了全面的学术革命。更重要的是,这种知识强迫联邦正视其自身的“熵增”——精神和文明层面的停滞。 提图斯舰长最终选择了一种隐居的方式,成为“原型”的沉默守护者,居住在一个远离人烟的引力阱中,用余生记录着宇宙中的每一个细微的“秩序回响”。 3.4 尾声:不再追寻遥远的北极 《瀚海星辰》的结局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胜利。艾莉莎意识到,真正的探索并非是冲向最遥远的边界,而是理解我们脚下世界的结构。她没有将“原型”的全部信息公之于众,因为她明白,有些真相会瞬间摧毁文明的根基。 她和薇拉选择退隐,在人类文明的边缘建立了一个新的“信息保护组织”,他们的任务是:在人类再次因过于自信和停滞而走向“热寂”之前,悄悄地,引入新的“熵变”——不是混乱,而是激发新的、基于深刻理解的创造力。 故事在艾莉莎凝视着一片星云的景象中结束。她手中紧握着泽诺留下的,一个关于“如何从零点重新开始构建一个稳定复杂系统”的未完成算法。宇宙依然广阔,但真正的疆域,已从外太空,转移到了人类的意识深处。 --- 主题提炼: 本书探讨了在技术无限发展后,文明可能面临的“意义枯竭”危机。它通过对宇宙终极秩序的探索,反思了人类对“进步”的定义,以及在面对宏大真理时,个体精神所能承受的极限。这是一部关于知识的重量、责任的代价以及在已知尽头寻找新方向的史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编辑前言
导读 詹宏志

第一部 发现极北爱斯基摩人
第一章 极北的爱斯基摩部落
第二章 初食生肉
第三章 令人惊讶的室内马桶

第二部 西奥拉帕鲁克的人们
第四章 我家的客人
第五章 爱斯基摩人怕吃热食——他们的饮食生活
第六章 每月一次的盛大酒宴

第三部 和爱斯基摩人共度狩猎生活
第七章 吃尽狗拉雪橇鞭子的苦头
第八章 成为伊努特索的养子
第九章 开始准备过冬
第十章 猎海豹
第十一章 拥有狗拉雪橇

第四部 我的雪橇训练计画
第十二章 初到卡纳克
第十三章 雪橇训练第一期计画结束
第十四章 严冬钓鱼
第十五章 加拿大国境的狩猎生活

第五部 雪橇独行三千公里
第十六章 从西奥拉帕鲁克到图勒
第十七章 从图勒到沙维希威克
第十八章 从沙维希威克到乌帕那维克
第十九章 归途的粮食危机

第六部 再见,西奥拉帕鲁克
第二十章 滑雪横越西奥拉帕鲁克—卡纳克之间

后记
附录 植村直己年谱

图书序言

导读
极北直驱
詹宏志

  当我们驱车来到阿拉斯加中部的丹纳里国家公园(Denali National Park),时间已经是过午,天空还滴滴嗒嗒下着连绵不断的小雨……。

  等我们完成旅店的住宿登记,并在公园巴士服务处花了一番口舌才确定了第二天的订位之后,时间已接近晚餐辰光,天色更是露出一种诡异的阴沈暗霾的灰黑颜色。公园出口附近的餐厅选择不太多,有几家好像是被荷美游轮公司(Holland American Cruises)的团体游客包走了,而我们看中的一家餐厅竟然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就在等待餐厅位子的队伍行列中,我们看见淅沥小雨的形状与颜色彷彿逐渐起了变化,凝神一望,真的,雨滴转白,下降速度变慢,落地前好像跳舞一样,真的是下雪了,而这正是真夏的七月二十八日呢。

  这就是美国最后的边陲:阿拉斯加。即使是盛夏时分,天气也是说变就变。早上启程时天气还是蓝天高挂、万里无云,更兼凉爽宜人,驰骋在几乎鲜少车辆的高速公路上,你就感觉到阿拉斯加与其他地方完全不同的比例与规格,群山的距离,道路的宽敞,平地的开阔,甚至是蓝天与白云的高远,都让你感觉到自然大地的巨大尺寸,以及个人存在的微不足道。

  从资料上看丹纳里国家公园也是惊人的,面积二万四千五百八十五平方公里(超过六百万英亩的土地),接近整个台湾的七成大小;当中只有一条未铺装的泥土路,像丝带一样在公园中绵延一百四十四公里。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不允许一般私人车辆进入,你只能登记预定每日一定容量的导游巴士,或者你也可以申请徒步入园并自行露营的执照,那当然危险得多了。

  第二天我们乘小巴士入园,天气已经变好了,虽然地上的积雪还未融化,空气也还冷冽刺骨,但阳光已经露脸了,视野广远辽阔,可以远眺群山起伏。远方壮观的山脉,应该就是纵贯阿拉斯加中部的阿拉斯加山脉(Alaska Range)。其中一座高高耸立的巨大白色山峰,正被朝阳照耀得金碧生辉,果然临时被找来充当自然导游的女驾驶就指着它说:「看哪,那就是麦金利峰,北美洲的最高峰。」 这当然也是我此行的目的之一,从远处「观看」这座海拔六千一百九十四公尺的北美洲第一高峰麦金利(Mount McKinley)。——从前我看到高山就想登顶,后来年龄渐增体力渐衰,慢慢觉得从远方眺望也就可以了。——美国登山者常爱说,麦金利峰比喜玛拉雅山的埃佛勒斯峰(Mount Everest,或称珠穆朗玛峰)更崇高壮丽,因为珠穆朗玛峰的基座是将近六千公尺的喜玛拉雅高原,而麦金利峰则从七百公尺左右的基座丹纳里山脉直拔云霄,看起来或爬起来都高远得多。

  但即使是远眺美丽的麦金利峰,对我这位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一个「读者」的人而言,心情也是复杂的。麦金利峰以气候、山况多变闻名,是出了名的「杀手」,一流的登山者在这里失足的不少,爱读强.克拉尔(Jon Krakauer)的书的人,应该读过登山高手对这座山的残酷描述。而在诸多葬身麦金利雪峰的名人当中,日本探险家植村直己(Uemura Naomi, 1941-1984)是我目睹山峰真面目这一刻,最令我觉得感伤的人。

  植村直己生也晚,当他有志于做一位大探险家时,探险时代已经大致上是过去式了。植村在一九六○年进入明治大学,参加了登山社(日本人称为山岳部),刚刚成为登山界的新人,但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已在一九五三年由纽西兰人艾德蒙.希拉瑞(Edmund Hillary, 1919-)和雪巴人向导丹增(Tenzing Norgay, 1914-1986)成功联手登顶了。而当植村一九六七年初访格陵兰(Greenland)思索极地新探险的可能性时,距离世人瞩目的北极、南极探险竞赛完成的一九○九年与一九一一年,也已经过了半个世纪了。

  尽管有点不合时宜,但植村直己仍然以他极独特的个人风格(害羞、敏感、喜欢孤独),成为二十世纪几位最伟大、最受尊敬的探险家。特别是对于二次大战后亟需重建信心的日本人,植村的勇气与成就,大大地振奋了同世代以及后来的日本年轻人。

  在探险史上,植村创造了好几个第一,其中尤其以他独特的「独自一人」的探险风格最为人称道。生于日本兵库县的植村直己,真正开始他的「探险生涯」也许要从一九六六年算起,这一年,他在欧洲最高峰白朗峰(Mont Blanc, 4807公尺)独自登顶成功,随即又一人登上高难度的马特杭峰(Matterhorn, 4,478公尺)。然后他乘船到非洲,先登上五千一百九十九公尺的肯亚山(Mount Kenya),再独自登上非洲最高峰吉力马札罗山(Mount Kilimanjaro, 5,895公尺)。这一系列成功的登山行动,后来造就他成为史上第一位登上五大洲最高峰的登山者,也突显了他后来的行动特色,对于那些其他人习惯团队完成的探险行动,他却倾向于一个人孤独完成。

  一九六八年,他出发到南美洲,独自完成南美最高峰阿空加瓜山(Aconcagua, 6,962公尺)的登顶,随后他又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独自一人完成亚马逊河六千公里的木筏溯源之旅。同年他本来想继续前往美国,尝试麦金利峰的攀登,但因为美国不肯发给他独自登山的许可而放弃。 经过这一连串的探险行动,植村已经成了日本山岳活动的英雄,一九七○年日本再度筹组珠穆朗玛峰登山队时(前一年日本刚组过一次不成功的行动),就争取他成为队员。植村也不负众望,他和同队队员松浦辉夫两人负责攻顶,在五月十一日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第一位登上世界最高峰的日本人。完成珠穆朗玛峰的登顶之后,植村再次前往美国挑战独自登顶麦金利峰,那是同一年八月二十六日的事,而植村也同时成为世界第一位曾经登上五大洲最高峰的人。

  完成五大洲高峰之旅,植村直己开始把眼光转向极地探险,为了练习南极大陆的横断探险,一九七一年他试着从日本头走到日本尾(从北海道的稚内走到九州的鹿儿岛,因为距离和横越南极洲相似);一九七二年他又移往格陵兰北端与爱斯基摩人同住,希望熟悉狗与雪橇的操作,并学习爱斯基摩人的极地生活智慧,也是为了后来的探险做准备。 一九七三年,植村在格陵兰独自驾驶狗雪橇往返三千公里旅行成功。一九七六年,他再接再厉独自驾狗雪橇绕行北极圈一万两千公里。一九七八年,经过前面多次尝试与努力,植村终于驾狗雪橇独自一人到达北极极心,成为历史上完成此一壮举的第一人。植村直己从此不再是日本人的探险英雄,他是世界性的人物了。

  植村写书很迟,一九七一年他的处女作《赌青春于群山》出版,记录他多彩多姿的登山生涯,从大学时期的自卑写到世界最高峰的登顶,他的热情浪漫,以及说故事的能力立刻风靡了全日本。极地冒险之后,他又出版了他的「极地三部曲」的代表作,一是记录他格陵兰三千公里雪橇之旅的《极北直驱》 (1974),二是《北极圈一万二千公里》(1976),三是《北极心格陵兰单独行》 (1978)。三本书共同燃起了日本全国上下疯狂的探险热,也鼓舞了日本年轻人对冒险的大胆梦想,以及对理想的勇敢追求,影响至今不衰。

  一九八二年,植村想完成他以狗雪橇独自一人横越南极大陆的终极梦想,结果英国与阿根廷的福克兰战争正巧同时爆发,他人虽然已经抵达南极大陆,却苦等不到阿根廷军方本已允诺的援助,他在南极陆地独自度过冬天,但未能进行破纪录的横跨大陆壮志,失意而返。一九八四年,他试图独自一人完成冬季登顶麦金利峰的高难度冒险,二月十二日他在自己的四十三岁生日当天登顶成功,二月十三日他与外部最后无线电通讯之后,再也没有踪影,没有人知道他发生什么事……。

  此刻我看着麦金利山峰泛着金色阳光的雪白顶盖,沈默安静,彷彿什么事也不曾发生,我想着读过的植村留下来的情热之书,忍不住想着:「植村先生,那里会冷吗?」

编辑前言
詹宏志

探险家的事业

  探险家的事业并不是从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 1451-1506)才开始的,至少,早在哥伦布向西航行一千多年前,中国的大探险家法显(319-414)就已经完成了一项轰轰烈烈的壮举,书上记载说:「法显发长安,六年到中国(编按:指今日的中印度),停六年,还三年,达青州,凡所游历,减三十国。」法显旅行中所克服的困难并不比后代探险家稍有逊色,我们看他留下的「度沙河」(穿越戈壁沙漠)记录说:「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这个记载,又与一千五百年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 1865-1952)穿越戈壁的记录何其相似?从法显,到玄奘,再到郑和,探险旅行的大行动,本来中国人是不遑多让的。

  有意思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探险旅行,多半是带回知识与文化,改变了「自己」;但近代西方探险旅行却是输出了殖民和帝国,改变了「别人」。(中国历史不能说没有这样的例子,也许班超的「武装使节团」就是一路结盟一路打,霸权行径近乎近代的帝国主义。)何以中西探险文化态度有此根本差异,应该是旅行史上一个有趣的题目。

  哥伦布以降的近代探险旅行(所谓的「大发现」),是「强国」的事业,华人不与焉。使得一个对世界知识高速进步的时代,我们瞠乎其后;过去几百年间,西方探险英雄行走八方,留下的「探险文献」波澜壮阔,我们徒然在这个「大行动」里,成了静态的「被观看者」,无力起而观看别人。又因为这「被观看」的地位,让我们在阅读那些「发现者」的描述文章时,并不完全感到舒适(他们所说的蛮荒,有时就是我们的家乡);现在,通过知识家的解构努力,我们终于知道使我们不舒适的其中一个解释,就是萨依德(Edward W. Said)所说的「东方幻想」(Orientalism)。这可能是过去百年来,中文世界对「西方探险经典」译介工作并不热衷的原因吧?或者是因为透过异文化的眼睛,我们也看到颓唐的自己,情何以堪吧?

编辑人的志业

  这当然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探险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大内容;不了解近两百年的探险经典,就不容易体会西方文化中闯入、突破、征服的内在特质。而近两百年的探险行动,也的确是人类活动中最精彩、最富戏剧性的一幕;当旅行被逼到极限时,许多人的能力、品性,都将以另种方式呈现,那个时候,我们也才知道,人的鄙下和高贵可以伸展到什么地步。

  西方的旅行文学也不只是穿破、征服这一条路线,另一个在异文化观照下逐步认识自己的「旅行文学」传统,也是使我们值得重新认识西方旅行文学的理由。也许可以从金雷克(Alexander W. Kinglake, 1809-1891)的<日昇之处>(Eothen, 1844)开始起算,标示着一种谦卑观看别人,悄悄了解自己的旅行文学的进展。这个传统,一直也藏在某些品质独特的旅行家身上,譬如流浪于阿拉伯沙漠,写下不朽的<古沙国游记>(Arabia Deserta, 1888)的旅行家查尔士.道谛(Charles Doughty, 1843-1926),就是一位向沙漠民族学习的人。而当代的旅行探险家,更是深受这个传统影响,「新的旅行家像是一个来去孤单的影子,对旅行地没有重量,也不留下影响。大部分的旅行内容发生在内在,不发生在外部。现代旅行文学比起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深刻而丰富,因为积累已厚,了解遂深,载诸文字也就渐渐脱离了猎奇采风,进入意蕴无穷之境。」这些话,我已经说过了。

  现在,被观看者的苦楚情势已变,轮到我们要去观看别人了。且慢,在我们出发之前,我们知道过去那些凿空探险的人曾经想过什么吗?我们知道那些善于行走、善于反省的旅行家们说过什么吗?现在,是轮到我们阅读、我们思考、我们书写的时候。

  在这样的时候,是不是<旅行与探险经典>的工作已经成熟?是不是该有人把他读了二十年的书整理出一条线索,就像前面的探险者为后来者画地图一样?通过这个工作,一方面是知识,一方面是乐趣,让我们都得以按图索骥,安然穿越大漠?

  这当然是填补过去中文出版空白的工作,它的前驱性格也势必带来争议。好在前行的编辑者已为我做好心理建设,旅行家艾瑞克.纽比(Eric Newby, 1919- )在编<旅行家故事集>(A Book of Traveller’s Tales, 1985)时,就转引别人的话说:「别退却,别解释,把事做成,笑吠由他。」(Never retreat. Never explain. Get it done and let them howl.)

  这千万字的编辑工作又何其漫长,我们必须拥有在大海上漂流的决心、坚信和坚忍,才能有一天重见陆地。让我们每天都持续工作,一如哥伦布的航海日记所记:「今天我们继续航行,方向西南西。」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极北直驱》这本书,真的是一本能让你停下脚步,好好坐下来,一杯热茶,静静阅读的书。它给我的感觉,不像是一本旅游指南,更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抽象的地理概念,变成鲜活的场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当地人文风情的描写,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介绍,而是深入到细节,去展现人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信仰,他们的故事。感觉作者真的花了很多心思去了解和感受这片土地,所以写出来的文字才如此真挚动人。读完之后,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那种纯净的蓝,那种辽阔的白,以及那种在寂静中爆发出的强大生命力。它让我反思,在现代社会,我们是不是渐渐失去了与自然最原始的连接,是不是离那种简单却强大的生命力越来越远了。《极北直驱》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生命本身的意义。

评分

《极北直驱》这本书,拿到手就觉得封面很有质感,一种粗粝又沉静的触感,像是北方凛冽的风吹拂过皮肤留下的印记。我平常就喜欢这种带点探索意味的书,尤其是当它描绘一些我们日常难以触及的地域和生活时。作者的文字功底很扎实,开篇就轻易地将我带入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世界。那种极地的寒冷,那种漫长的黑夜,那种与自然搏斗的生存状态,读来竟能感受到一种奇异的吸引力。不是那种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而是更深沉的,关于人如何在极端环境下保持人性,如何与孤独和绝望共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景色时的细腻,那种雪的质感,那种冰川的纹理,仿佛能透过纸张触摸到,甚至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松脂和冰雪的味道。它让我重新思考了“家”的概念,思考了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精神的富足可以有多么重要。这本书不是那种一口气就能读完的轻松读物,它需要你沉下心来,慢慢品味,去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那份敬畏和力量。

评分

《极北直驱》,这个名字就带着一种使命感和方向感,拿到书的时候,我就抱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心态。而这本书,确实没有辜负我的期待。作者的文字非常具有画面感,而且带着一种独特的诗意,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北极世界。我被那些壮丽的自然景观所吸引,冰雪覆盖的山峦,浩瀚无垠的冰原,以及在极夜中闪耀的星空,这些景象都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就在眼前。更让我动容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自然风光的描摹,他更深入地去展现了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生存智慧,他们的乐观态度,以及他们与这片土地之间深刻的情感连接。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了“坚韧”的含义,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承受能力,更是精神上的不屈不挠。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生命,对自然,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感悟,那种深沉的力量,至今仍在我的心中回荡。

评分

这本《极北直驱》实在太特别了,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一开始我以为会是一本很枯燥的地理科普,但没想到读起来却像一部精彩的长篇小说,只不过主角是那片广袤的北极大地。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描绘的不仅仅是壮丽的风景,还有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的生命,无论是动物,还是人,都写得活灵活现。我常常被作者的描述所震撼,比如那些仿佛能够冻结时间的冰川,那些在黑暗中闪烁的星辰,还有那些在严寒中依然努力生活的生物。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对生命力量的敬畏。它让我意识到,在看似荒凉的土地上,生命可以以如此顽强的方式存在和延续。而且,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有感染力,他不是在“讲述”,而是在“带领”读者去感受,去体验。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境都变得辽阔起来,好像也跟着经历了一场史诗般的旅程。

评分

说实话,《极北直驱》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这名字听起来好硬核”。但翻开之后,发现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硬邦邦的记述。它更像是一首关于遥远北方的诗,或者说,是一场深入人心的对话。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有画面感,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介绍,而是仿佛将你置身其中,让你亲身经历那些难以置信的场景。我记得有一段描写,关于极地日不落的漫长黄昏,那种变幻莫测的光影,那种寂静中蕴含的无限力量,读起来真的让人屏息。作者的观察力极其敏锐,他不仅仅记录了地理上的奇观,更捕捉到了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眼神、他们的笑容、他们的辛劳,以及他们眼神深处的那份坚韧。这是一种非常动人的力量,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又不断挑战极限的力量。这本书让我对“远方”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远方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一种精神的触碰,一种对生命不同形态的感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