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五年小說選

九十五年小說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郝譽翔
图书标签:
  • 台湾文学
  • 九十五年
  • 小说选集
  • 短篇小说
  • 文学创作
  • 当代文学
  • 台湾小说
  • 文学奖项
  • 散文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二十一世紀的短篇小說終於重拾創作者最為可貴的天賦──對生活進行一種創造性的靈視,回到生活的百態。

  《九十五年小說選》小說家們橫跨二年級的重量級前輩王文興至七年級的初生之犢王振宇,從借用神話傳說、史籍筆記,到甜美的青春夢幻與嚴肅以對的生死題材,運用寓言、想像力與觀察力,共同創造出一份2006年耀眼的小說成績單,也是紀錄台灣小說發展的里程碑。

  郝譽翔:「讀畢今年的短篇小說,我非常愉快,因為它們都是如此的真實、清新、自然,無須戴上艱澀的理論,或是華美的詞藻。它們各有各的自由姿態,我很難為之下一定論,或將其歸類,因為它們無一不是來自生活,也因為生活原本就是百態。」

  透過這本二○○六年的年度小說選集,去體現出小說家們如何去除陳腔濫調,以文字捕捉住生活中乍現即逝的靈光,甚至導引讀者,進入一個充滿想像力以及感受力的神祕天地。

  本屆「年度小說獎」由夏曼.藍波安的〈漁夫的誕生〉獲得殊榮。夏曼.藍波安透過蘭嶼達悟族的語言、生活,乃至宇宙觀,為讀者開創了另外一種詮釋生命、看待宇宙的可能性,為台灣小說開出了一個新的美學視野。

本書特點
★二○○六年最精彩的小說作品,篇篇精彩,讀一本等於讀遍全年最好的小說。
★收錄丁允恭、王文興、王振宇、甘耀明、李儀婷、邱坤良、林俊?、夏曼.藍波安、洪敏珍、許正平、張萬康、賀景濱、賴志穎、鄭清文、駱以軍的小說作品,共計十五篇。
★本年度小說獎得主為夏曼.藍波安〈漁夫的誕生〉。

作者簡介

郝譽翔

  台灣大學中文博士,現任東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著有小說集《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初戀安妮》、《逆旅》、《洗》;散文集《一瞬之夢:我的中國紀行》、《衣櫃裡的秘密旅行》;電影劇本《松鼠自殺事件》;學術論著《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儺:中國儀式戲劇之研究》;編有《當代台灣文學教程:小說讀本》。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時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華航旅行文學獎、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等。

《百代风华:中外文学名著选读》 内容提要 本书精选了自古至今,横跨欧亚大陆的文学瑰宝,旨在为读者呈现一部宏大而细腻的文学画卷。我们选取了那些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并在各自时代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力求展现文学体裁的多样性、思想的深度以及艺术手法的创新性。全书共分五卷,涵盖了史诗、小说、戏剧、诗歌等重要领域,每篇选文都附有精炼的导读和背景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时代语境与核心价值。 第一卷:古典的辉煌与史诗的回响 本卷聚焦于人类文学的源头——古典时代。我们从荷马的《伊利亚特》中选取了关于荣誉、命运与战争的震撼片段,探讨英雄主义的复杂内涵。古希腊悲剧的代表作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其精妙的结构和对宿命的拷问,展示了西方戏剧艺术的巅峰。 东方文学方面,本卷收录了《诗经》中的“国风”部分,展现了早期中国社会的生活图景与质朴情感。我们还精选了《荷马史诗》中描绘的特洛伊城攻防战的经典场面,感受古代战争的磅礴气势与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这些篇章不仅是文学的杰作,更是我们理解古代世界观和道德体系的钥匙。 第二卷:中世纪的信仰与世俗的萌芽 中世纪的文学充满了宗教的虔诚与世俗生活的悄然复苏。意大利的但丁·阿利吉耶里以其《神曲·地狱篇》构建了一个宏大而极富象征意义的宇宙图景,书中对人性七宗罪的刻画入木三分,展示了中世纪神学思想与个人救赎的复杂关系。 英国方面,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是本卷的另一重点。通过朝圣者们讲述的形形色色的故事,我们得以窥见中世纪晚期英国社会阶层的肖像,其幽默、讽刺与人性的洞察力,预示着文艺复兴的曙光。同时,本卷也收录了部分早期骑士文学的片段,探讨爱与忠诚的主题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变迁。 第三卷:文艺复兴的觉醒与现实的重塑 文艺复兴是人类精神的解放,本卷集中展现了文学如何从神权束缚中挣脱,转向对人自身的关注。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不可或缺的篇章,我们挑选了《哈姆雷特》中著名的独白,深入剖析这位丹麦王子的犹豫、痛苦与深刻的哲学思考。 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创作的《堂吉诃德》,以其对骑士小说的解构和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探讨,被誉为第一部现代小说。本书精选了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段落,以及他与桑丘·潘萨之间充满智慧的对话,展现了理想主义者在庸常世界中的悲壮与滑稽。 第四卷:启蒙的理性与浪漫的激情 十八世纪是理性的时代,但浪漫主义的火花已在酝酿。本卷收录了法国伏尔泰对愚昧与偏见的尖锐讽刺,尤其侧重于《老实人》中对莱布尼茨哲学观点的戏仿。 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浪潮席卷欧洲。英国诗人拜伦的诗歌以其对自由的呐喊和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著称,本书选录了他的部分叙事诗,捕捉那种“为爱而生,为自由而死”的激情。德国歌德的《浮士德》中关于追求知识与体验人生的片段,则代表了这一时期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第五卷:现代的迷惘与探索的边界 进入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文学开始面对工业化、科学发展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社会结构性崩塌和个体精神的迷失。 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其对人内心阴暗面的挖掘,成为心理小说的先驱。我们选取了《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内心挣扎,揭示了道德困境的复杂性。 法国的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以其开创性的意识流技巧,构建了一个关于时间、记忆与艺术的庞大迷宫。本书着重介绍了“玛德莱娜时刻”的经典描写,展示了记忆如何重塑个体的主观现实。 此外,本卷还包括了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对日常细节的极端放大处理,以及卡夫卡作品中体现的现代人面对庞大、非人化机构时的荒诞与无助感。 结语 《百代风华:中外文学名著选读》并非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选本,而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文学之旅。它旨在带领读者跨越时空,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者和叙述者进行对话,理解文学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观,并不断拓宽我们对“人”的定义。本书适合所有对人类文明和文学艺术抱有深厚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Y94郝譽翔∕九十五年小說選序文

丁允恭∕擺
王文興∕明月夜
王振宇∕教學意見調查
甘耀明∕香豬
李儀婷∕躺屍人
邱坤良∕圍樓紀事
林俊穎∕遠行
夏曼?藍波安∕漁夫的誕生
洪敏珍∕你有看到我媽媽嗎
許正平∕光年
張萬康∕大陶島
賀景濱∕一位人類學家的田野觀察報告
賴志穎∕彌猴桃
鄭清文∕阿子之死
駱以軍∕神棄

附錄:九十五年度小說紀事∕邱怡宣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4443901
  • 叢書系列:九歌文庫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理論之後,回到生活的百態──短篇小說再出發的契機 郝譽翔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台灣的短篇小說似乎越來越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了。

  隨著報章媒體的變化,副刊已漸少刊登小說,而文學獎也不再具有昔日的影響力,難以締造文學的新風潮,至於網路、部落格的普遍興起,更是引走了不少眾人的目光。也因此,過去以報紙副刊、文學獎作為主要載體的短篇小說,便逐漸地失去了發表的空間,而精采的作品也就越發難得一見。換言之,台灣的小說彷彿正在不知不覺中,經歷著一場無聲的革命,值得我們去密切地觀察和注意。

  其實,在二十世紀的台灣文學史上,短篇小說一直是位居主流的文類,尤其是在一九八○年代報紙媒體蓬勃發展的時期,更是達到了巔峰的狀態。一群八○年代在副刊、文學獎崛起的小說新秀們,如今多已是台灣文壇四年級輩的重量級作家,譬如袁瓊瓊、朱天心、朱天文、張大春、李昂、黃凡等,均是以寫作短篇小說見長。不過,這種情形在最近十年以來,卻已經慢慢地改變了。在台灣報紙增張之後,資訊快速膨脹,生活中的日常消費娛樂也日趨多元,而需要細嚼慢嚥、耐心品味的文學小說,便逐步地從報紙的版面上撤離了,消失了。這種現象,固然讓文學的愛好者感到些許遺憾、扼腕,但是就小說的寫作而言,卻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當小說不再受到每日版面字數的限制,也不再受到副刊主編、文學獎評審的主宰,或是承受獎項的光環、主題意識、乃至於文學使命的重負之時,小說才又回歸到了出版市場,回歸到了它本應具有的常態,而得以自由自在地揮灑。於是,很自然地,到了五年級這一輩的作家們,便多把創作的重心轉移到長篇小說之上,譬如成英姝、陳雪、駱以軍、鍾文音,甚至是更年輕一點的吳明益等等,都在短短的幾年之間,在長篇創作上交出了耀眼的成績單。而他們不論是在寫作的質、或是量上,平心而論,都已經足夠和四年級的前輩作家們並肩,甚至是超越。

  長篇小說以其之長,所能容納的人事、情節與意念,當然都要遠遠超過一則短篇。也因此,這些年來長篇小說的大量出現,是一個十分可喜的趨勢,說明了即使大環境的不景氣,社會日益功利淺薄,而媒體的快速娛樂化、「蘋果化」,也都沒有扼殺台灣文學求新求變的活力,甚至反倒讓創作者更加能夠沉潛、安靜下來,專心地醞釀出一部深刻而且豐厚的作品。不過,這種轉向雖然可喜,但短篇小說所面臨的發展與困境,卻又不免令人悵然了。

  這種現象也提醒了我們,台灣文學在不經意中出現的某種偏廢,過去,太過重視短篇小說,而如今卻又是嫌不足。但我私下卻仍要樂觀地以為,或許在這個乍看之下,對短篇極為不利的時刻當中,才真正是小說創作得以重新再出發的契機。而經過這一番的沉澱和洗滌,我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必定會開出一個短篇小說的新格局。

  也就是說,現在可能正是我們重新反省,並且思考短篇小說此一文類的最佳時刻了。長篇小說雖然可以鋪陳情節,引人入勝,但是,要如何寫作一個成功的短篇呢?而短篇又有哪些優點,為長篇所不及?一個好的短篇小說,其實就如同是一段迷人的旋律,在一瞬之間,便足以使人永誌不忘,譬如海明威、喬伊斯等真正膾炙人口的作品,竟都是短篇。

  反觀台灣,從八○年代末期以後,短篇小說便挪用了大量後現代、後殖民乃至於女性主義理論,再加上文學獎的重擔,導致文辭炫麗,形式前衛,理論臃腫浮誇,但相對地,卻往往稀釋掉了生活中的血肉與情感,而我以為,這些對於短篇小說而言,都是弊大於利的。短篇小說與長篇最大的不同點,正在於它的篇幅短小,以致作者必須對於人、事或物,具備一定的洞察目光,以及一針見血的、提煉現實的能力,才能去蕪存菁。而長篇則不然,它形同是一次長途的旅行,或是一段思索開展的過程,所以容許作者去雄辯滔滔,收冗百端,置入各式的理論和形式的辯證。

  長篇是生活的全面;但短篇卻只是一個生活中的切片,追求的是簡潔、俐落、乾淨,只要單一的事件、人情,甚至是開出一個新的視角,而在頓悟的片刻,便足已震懾人心。

  也因此,台灣過去的短篇小說其實都有負載超重、用力過度的弊病,作家彷彿是在傾長篇之力,去寫作一則短篇,以至小說臃腫雜蕪,而且更因不夠澄澈透明,而出現了左支右絀的窘態。故我以為,也唯有當所有的理論都一一退燒、剝落之後,文學獎的重擔卸去,回到生活,以一種輕鬆且簡單的態度,反倒才能夠出現好的短篇小說。

  回到生活,看似容易,但其實需要一種靈視,一種過人的發現,一種逝而復返的魔力,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於是,想像力以及發現的趣味,便顯得至關重要了,而這也竟是台灣短篇小說中向來缺乏的一環。六○年代的現代主義小說,模仿國外作品,斧鑿痕跡畢露,以至於蒼白貧血。而七○年代鄉土文學又背負社會改革的重擔,口號的呼喊,經常淹沒了對於現實的凝視。而八○年代又陷入理論的遊戲,作家自建迷宮,直到最後,走入死胡同中,還困不知返。如此看來,二十一世紀反倒是一個短篇小說最為自由的年代了,在擺脫了模仿西方、社會使命以及理論的遊戲之後,小說終於可以回到生活了,自在的呼吸,以自己的方式,重拾創作者最為可貴的天賦——對生活進行一種創造性的靈視。

  我希望能夠透過這本二○○六年的年度小說選集,去體現出小說家們如何去除陳腔濫調,以文字捕捉住生活中乍現即逝的靈光,甚至導引讀者,進入一個充滿想像力以及感受力的神祕天地。而那過程,就宛如是一瞬之間的神啟,拭去翳障,偶開天眼。

  夏曼.藍波安〈漁夫的誕生〉正是這樣的一篇小說。我以為,夏曼透過蘭嶼達悟族的語言、生活,乃至宇宙觀,不僅是豐富了台灣文學的樣貌,而且更具有啟發意義的是,他為讀者開出了另外一種詮釋生命、看待宇宙的可能性。譬如在〈漁夫的誕生〉中,形容不同於一般常人的安洛米恩是「靈魂被魔鬼偷走的男人」;而在光天化日之下,則形容是在「天空的眼睛下」,類似的描寫層出不窮,彷彿在我們生活的周遭,除了肉眼可見的事物之外,還處處隱藏著無形的神祇、惡靈,正在注視著人類的一舉一動。而人處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遂顯得如此的無知、渺小和卑微,必須謙虛地接受自然的淬鍊,學會安靜下來,忍受孤獨與靜默,傾聽海浪、魚群,甚至是父祖輩諄諄教誨的聲音。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扶持,也是〈漁夫的誕生〉一篇的主題,在安洛米恩的帶領下,達卡安才逐漸認識到海的情緒,也認識到黑暗和恐懼、神聖與和平,甚至認識到這群生活在島嶼邊緣的人們,以及島上的妓女、老闆的智障養女等善良而真摯的靈魂。〈漁夫的誕生〉可說為台灣小說開出了一個新的美學視野。

  駱以軍〈神棄〉一篇,同樣借用了大量的神話傳說,但與夏曼不同的是,〈漁夫的誕生〉是來自生活的具體實踐,而〈神棄〉的素材,卻是來自於大量的史籍和天馬行空的想像。駱以軍在小說中拼貼了許多的史料,以書寫一群消失於時光之中的「黨項族」,但作者當然意不止於此。〈神棄〉一篇,其實延續的是駱以軍自從《月球姓氏》、《遠方》以來,所一而再、再而三描述的「棄的故事」。試圖從自己的家庭、家族,乃至於〈神棄〉之中的國族,去刻畫一批流亡者、漫遊者,或是在〈神棄〉中所謂的「被放逐遺棄之人」,一批形同《山海經》中人獸不分的「非人」的隊伍。駱以軍的「黨項族」,更不禁讓人聯想到朱天心的「漫遊者」,或是朱天文的「荒人」與「巫」,都可歸於王德威所謂的「遺民文學」的脈絡,也都在借用瑰麗的幻想與出入古今史籍的雄辯,來隱喻外省族裔的流亡身世。

  〈明月夜〉則是王文興四十年以來,絕無僅有的一個短篇創作,字字考究,但卻不落痕跡,因為全篇文字讀來非常乾淨、易懂,不像《背海的人》一般難以卒睹。不過,他的用心卻是埋在字裡行間,必須讀者耐心地比對,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推理的習題,或是版本之間的句讀與校對。換句話說,〈明月夜〉是一篇看似簡單,其實還頗耐人咀嚼的小說,它以《履園叢話》中的一則筆記開始,描寫台灣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基培,在讀了這一則筆記後,恰好去到福州出席研討會,但卻在旅館中,巧遇到兩位彷彿從筆記中走出的紅衣男子,而結尾處,劉基培又遇見了與筆記中同姓名的男人「王茂才」。〈明月夜〉處處與《履園叢話》筆記的情節相互應和,而一場莫名的大火,更是揭露了命運之中的偶然和巧合,彷彿有另外一個世界與此刻並存。王文興向來便偏愛中國傳統誌怪小說、筆記以及《聊齋志異》,也因此,〈明月夜〉的戛然而止、神祕氛圍,以及真假難分的思維,無一不讓人聯想到中國傳統小說的美學。

  正如〈明月夜〉所描寫的,生命中必然有偶開天眼的神秘片刻,而我們又要如何去穿透現實,揭發、或是照見另外一個世界,另外一種秩序呢?生命是如此的多層次、多姿態,肉體與靈魂,現實與夢境,真實與虛構,生與死,彷彿都會在一不小心之間,就會穿越了疆界。而李儀婷〈躺屍人〉一篇,便是透過生死難分的混沌,重寫台灣島嶼北部的一角:金山,而到了她的筆下,金山也居然別有一番魔幻的面貌。〈躺屍人〉中寫道:「居住在這個死人比活人多很多的村莊裡,一定要想辦法像個死人,要不然沒辦法繼續在死人堆裡繼續存活。」在雖生猶死、雖死猶生的兩個世界平行對照中,死亡竟然也不再可怖了;而生,竟然也就不再枯燥、乏味與單調。

  想像力,正是小說家得以照亮世界的魔棒。也因此,許多精采的短篇小說,其實都是虛構的寓言故事,但卻往往比單純的社會寫實還來得更加逼近、真確,做出更加犀利的剖析,於是一則好的寓言小說,不僅讓人讀來輕鬆、愉快,更能揭示出社會人生的真相。賀景濱〈一位人類學家的田野調查報告〉便是這樣一篇充滿想像力,令人不禁要會心一笑的寓言小說。他以人類學調查報告的科學語言,撰寫「大丸島」民族誌,但卻處處可見對於台灣社會的影射和嘲諷,將台灣人的「矛盾統合性」描寫得活靈活現:「讓人驚訝的是:矛盾並沒有在他們身上產生任何衝突,反而經由某種極奧妙的心理轉化,而達到高度的和諧狀態。」不過,在這樣一番的嬉笑怒罵之餘,作者也不免憂心忡忡,對於這一座虛張聲勢、浮誇妄想的小小島國,敲下了最後的一記警鐘:「特權的氾濫和橫行,而且一味專注財富的追求,也會犧牲掉某些可貴的文化體質。如今,以氏族為結構基礎的傳統大丸社會,正面臨著崩潰解體的命運。」戲而不謔,哀而不傷,便使得〈一位人類學家的田野調查報告〉不但是一則寓言了,也是一則島國的哀歌。

  邱坤良〈圍樓紀事〉同樣也是寓言體小說,他以輕鬆幽默的筆調,將官場比喻成為一座龐大的企業體系,人人各司其職,而「我」卻自在遊走其中。有趣的是,職場乃至於官場的題材,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緊密扣合,但自從王禎和以後,卻一向鮮少有作家處理,故〈圍樓紀事〉可說是少見的反映現實,但卻又不會黏著於現實的小說,成功地以寓言體的方式,把職場、學院、文化產業,乃至於台北的街景,都寫得既幽默,又風趣,兼具諷刺的喜感,但又不會流於尖刻;溫暖,卻又不會過分耽溺。當小說中的主角「我」,以一種自在的態度現身時,人雖然還是置身在龐大的社會體系之中,但卻已不再疏離,不再異化,更不再被宰制,而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瀟灑的遊走姿態,創意便從中油然而生。

  張萬康〈大陶島〉更是一篇極盡誇張與諷刺之能事的作品。小說所描述的省籍問題、老兵等故事,都已經不再新鮮了,但〈大陶島〉卻能夠在陳舊的題材中,開出了大膽創新的寫法。張萬康在小說中置入五花八門的語言,以及台灣當前的社會百態,葷素不忌,從好萊塢的戰爭片《獵風行動》、尼可拉斯凱吉,到可口可樂、徐蚌會戰一一八師坦克兵、大陳島、《魔戒》、電視台女主播、總統府、AV女優、國語、台語、英語以及時下年輕人的流行口語……,古、今、中、西、雅、俗全都拼貼在一起,成功地描寫出台灣社會的亂象,而在最荒謬的時刻,也正是最為可悲的時刻,歷史悲劇與當下的喜感,混雜難分。〈大陶島〉在無奈、狂躁、瘋狂、戲謔之餘,更是翻新了「老兵文學」的悲情傳統。

  被封為「千面寫手」的甘耀明,在〈香豬〉這篇小說中,再度將他最擅長的狂想能力,發揮到淋漓盡致。〈香豬〉的內容或許與歷史不符,也不可能會出現在日據時代的真實生活中,不過,甘耀明式的狂想曲以及文字風格,恐怕意在天馬行空的吹牛、漫扯,故我們也不妨暫時放下嚴肅的史實,把〈香豬〉這篇小說視為一齣各式人種、族裔,甚至是飛禽走獸、野豬、公雞、香魚……輪番上場,各盡誇張、出醜、表演之能事的黑色喜劇罷了。而小說最後,以香豬爆炸收尾,更宛如是一場夜空中燦爛的煙火表演,令人目不暇給。

  死亡,恐怕是所有小說家都得要嚴肅以對,並且無從迴避的主題。然而,死亡如此沉重,我們又要如何書寫?又要以何種言語,來述說這一無人能夠得知的經驗?這也是我為什麼特別喜歡鄭清文的〈阿子之死〉了,死亡能夠寫到如此簡單,如此純淨,如此節制,如此淡漠,然而未曾說出口的,卻要遠遠超過已然說出的,而透過一個未受汙染的孩子的目光,去看待生命底層隱藏的幽暗陰影,而死亡的巨大與無言,也越發顯得真實、神祕、無邊無際。

  書寫生命與死亡,賴志穎〈獼猴桃〉更是今年不容錯過的一篇小說,它得到林榮三文學獎大獎,可謂實至名歸。全篇小說的筆法如同散文,但卻句句真摯,因此形式已經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作者以平實溫婉的語言,寫出了母子之間動人真摯的情感,不落一點俗套。〈獼猴桃〉仔細地描寫母親接受癌症治療的過程,有心疼,有不捨,有掙扎,有後悔,鄙夷、自卑、厭惡、同情、自私……,而作者不迴避人性中的怯懦,也勇敢面對未知命運的惘惘威脅。最令人動容的是,〈獼猴桃〉大膽且誠實地剖露疾病的本質:「妳的靈魂被疾病撕裂,露出了隱藏在原我之中的那個更赤裸的人格,妳已經不是原本的妳了。原本的妳積極、好事、樂觀、多話;現在的妳懶散、畏縮、悲觀,還是一樣多話,但沒人愛聽。原本的靈魂充滿包裝,現在,妳連人最基本的裝飾,頭髮,都沒了。」死亡和疾病的可怕,原來不僅在於它侵犯我們的肉體,還在它步步進逼我們的靈魂。

  於是死亡,是一種對自我的重新認識和治療。林俊〈遠行〉中透過父親的病與死,進而遠遊,重行台灣,彷彿因此才能夠重新認識腳下的這塊故土,感到體內與父親相通的血緣,而過往的記憶與生命,更要透過凝視父親邁向死亡的肉體,才緩緩浮現。在〈遠行〉中,走得越遠,便把生命的真相看得越加清楚,就像唯有透過死亡──一趟最遠的旅行,最長久的別離,才能夠認識彼此骨血的聯繫。

  在小說中,死亡與自殺,並不是一個陌生的題材,但重要的是,死亡要如何才能產生意義。王振宇〈教學意見調查〉便是一篇相當特殊的作品,它描寫的雖然是一則自殺事件,但卻不會故作沉重,反倒以極為克制的淡筆來述說,語調從容、平穩,也因此,它最成功的地方在於氛圍──於不動聲色的寧靜之中,緩緩揭示出一場生命底層最為無解的悲劇。難得的是,作者寫的雖是人際之間的疏離與冷漠,但卻一點都不教人感到頹喪,或是灰心,反而是生出了一股靜謐與和平,而在時光的緩慢流逝之間,看到了人與人彼此的寬容、體諒和理解。

  這些年來,隨著外籍新娘的增多,兩岸關係的改變,台灣的市井社會也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可惜的是,卻幾乎看不到一篇小說,可以精采地描繪出台灣底層民眾生活的現況。也因此,當我讀到〈你有看到我媽媽嗎〉這篇小說時,不禁眼睛為之一亮。這篇小說藉由一個女孩子找尋母親,在街上遊走的過程,流暢而且自然地勾勒出台灣民眾的百態:收破爛的老人、越南新娘、打牌的婆婆媽媽、解籤的廟公、麵攤、吸安的青少年、趕時髦的小女生……,小說中的人物是如此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教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敏銳的觀察力,以及生動活潑的文筆。小說末了,在街上林立的「美麗新世界」和「天堂已近」的標語中,女孩仍舊找不到母親,淡淡的嘲諷,成功地總結了這一篇描寫台灣街坊生活的小說。

  丁允恭的〈擺〉則是一篇布局精緻的小品,以懸掛在陽台之間的男人,隱喻生命中的徘徊、抉擇、謊言與背叛。而許正平的〈光年〉,同樣寫情愛之間的兩難,有甜美的青春夢幻,也有同性與異性曖昧的情愫,而純真已然失落,童年不再。讀畢今年的短篇小說,我非常愉快,因為它們都是如此的真實、清新、自然,無須戴上艱澀的理論,或是華美的詞藻。它們各有各的自由姿態,我很難為之下一定論,或將其歸類,因為它們無一不是來自生活,也因為生活,原本就是百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风变化之大,简直让人目不暇接,感觉像是集合了好几位风格迥异的作家,但又奇妙地保持了一种内在的统一性。有些篇章的叙事节奏缓慢、语言古典,像一幅水墨画,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但紧接着,下一篇可能就变得非常现代、破碎,充满了都市的焦虑和疏离感,语速快到让你几乎跟不上。这种跳跃性,反而模拟了那个年代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快速碰撞、撕裂的过程。我个人偏爱那些充满实验性笔法的作品,它们大胆地打破了传统的“起承转合”,用意识流或者多重叙事视角来呈现混乱的现实,读起来非常过瘾。这让我想到,真正的文学探索,从来都不是安逸的,它需要作者有勇气去打破既有的框架,去尝试那些可能被主流市场排斥的表达方式。这套选集成功地捕捉到了这种“不安分”的创造力,非常值得那些厌倦了平庸叙事的读者去挖掘。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有点担心,毕竟“选集”这种东西,常常是良莠不齐,总有些为了凑数而选进来的作品,读起来干巴巴的,像是教科书的注脚。但这次真的有惊喜到我。这批作品的选材角度非常刁钻,它们没有集中在那种耳熟能详的大事件上,反而很巧妙地避开了主旋律,转而探讨了禁忌、压抑后的释放,以及在被规训的社会里,人们如何用最微小的反抗来保持自我。其中有几篇探讨了性别议题的小说,即使放在现在来看,那种对女性主体性的探索和挣扎,也依然尖锐得像一把手术刀。作者们用极为克制的语言,描绘了人物内心翻江倒海的情绪,那种“欲言又止”的张力,比直接倾泻情感更具穿透力。我特别欣赏这种叙事上的留白,它把解读的空间交还给了读者,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经验里填补那些未说出口的叹息和呐喊。这不只是一本小说集,更像是一份时代的“暗语”记录,需要我们用心去破解。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上看,这套选集的设计也颇有心思,可以看出出版社在“致敬”上的用心。那些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配上简洁却有年代感的字体,初拿在手时,就带有一种庄重感。但我更想强调的是,这些故事所蕴含的“人情味”——那种在物资匮乏、信息闭塞的年代,人与人之间那种互相搀扶、又彼此猜忌的复杂关系网。它描绘的不是英雄史诗,而是邻里之间的一碗面、一句话的安慰,或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的委屈求全。这些点点滴滴的互动,构成了那个时代最底层的真实肌理。比起那些被高高举起的偶像,这些小说里活生生的人,更有血有肉,更让我有共鸣。对我来说,阅读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别人的生命体验,来扩展自己的生命疆域,而这本选集,无疑提供了一扇扇通往不同生命深处的门。

评分

这本《九十五年小说选》读下来,我感觉就像搭上了一趟时光机,直接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尤其里面那些描写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和坚韧,真是让人印象深刻。我记得有篇小说,主角是个在日据时期努力想要维持家庭尊严的小职员,文字里那种压抑又带着一丝不屈的劲儿,读得我手心都捏紧了汗。作者的笔触很细腻,没有宏大叙事,反而是把焦点放在了日常生活的琐碎里,却能从中挖掘出巨大的情感张力。比如,描写一家人为了省下一块糖而产生的争执,那种看似微不足道,实则饱含着生存压力的细节处理,非常到位。这种对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深刻关照,比那些纯粹的政治口号要来得更有力量,更能触动人心。它不只是记录历史,更像是在重现一种“活过”的感觉,那种带着潮湿和烟火气的真实感,是现在很多追求效率的文本里找不到的珍贵品质。读完之后,心里会留下长长的回响,让人不禁思考,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我们是如何定义“生活”本身的。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九十五年小说选》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反思“我们是谁”的绝佳文本。当我们今天在讨论台湾身份认同的时候,常常会陷入一种过度简化或浪漫化的泥淖。但透过这些小说里的人物,你会看到,在那个特定的时间点,人们的挣扎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它不给你一个简单的答案,它展示的是无数个平行的小世界里,人们是如何努力地在“被要求”和“想成为”之间寻找平衡点的。例如,有些角色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与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之间的拉扯,那种内在的矛盾感,其实也是我们现在依然在处理的课题。这套选集的好处是,它提供了一种历史的厚度,让你明白,我们今天的讨论,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建立在一代又一代人沉重的摸索和选择之上。读完后,对很多既定观念都会产生一种新的质疑,这才是阅读最有价值的成果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