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生灭兴替的定律,解脱生与死的我执,离苦得乐的智慧书。
◎佛学暨梵语教授唐秀连博士独到精辟心译《心经》梵文原文的奥义。
◎意境幽远、发人深省的情境式插图。
◎中文、梵语、罗马发音对照,从梵语读音直探心经意义。
◎深入浅出,平实易懂的诠释,轻松了解佛教大智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对于不知该选择哪种心经版本的读者而言,本书是看懂心经的入门绝佳首选。
◎秉持唯美质感的印刷制作,全书精致美丽的装帧设计赏心悦目,对于佛子更是一本值得收藏欣赏的经典好书!
【PowerPoint简报档下载,看更多精彩介绍。欢迎转寄】

作者简介
唐秀连
长期深入钻研佛学并精通梵文,香港中文大学新闻系荣誉学士、日本驹泽大学访问学者、广州中山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各大专院校佛学暨梵语教授。
揭破生命里的根本盲点——《心经》概说
在所有流通的佛经中,玄奘大师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可说是最家喻户晓的一部,它的文字精简扼要,在短短的篇幅里,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而且具备严谨鲜明的义理层次。《心经》里的部分经文,是许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就算不是佛教徒,对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名句,大多数人都能琅琅上口。
《心经》的主题,是阐释大乘佛教「空」的意义。对一般初闻佛法的人来说,「空」是甚么,恐怕是莫测高深、百思不解的。我们生处的世间,五光十色,万象纷呈,天天感受着人与人之间的恩怨情爱,有血有泪,这些都是无比真切的体验,佛教却提出「色即是空」,莫非是因为厌倦尘世的浮华风光,欲舍离人间,而故意跟常情唱起反调吗?
佛教说「空」,确实是最易令人费解,甚至误解的地方。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空」并不是为了否定眼前的现象,也不是为了遏止七情六慾的自然流露,而刻意编造出来的口号和概念。不论我们能否认清这个事实,「空」总是世间一切事物──包括理论、知识、情感、心理状态、各种物理现象──的本来面目。然而,「空」是一个别有深意的说法,它含有反思的意味,是针对每个人内心的「无明」来说的。唯有如实地正视心底的「无明」,我们才可以深入体会到佛经里「空」的真义。
「无明」是所有烦恼的根源,然而所谓烦恼,也非一般人所理解的,仅是剎那间起心动念的贪婪、愤怒、瞋恨、骄慢、嫉妒而已。贪欲、妒忌等恶念,固然会对人对己,贻害无穷,但其致命的杀伤力,却在于它们永远伴随着一种障蔽性,覆盖人们本来清明纯净的心性,使得我们终究无法看破,贪、瞋、痴这些人性的痼疾,原是引诱我们堕进万劫不复境地的陷阱。对于侵蚀生命的烦恼,视而不见,这个根本性的盲点,就是「无明」。「无明」令我们颠倒黑白,变得煳里煳涂,对披上迷人外衣的众多烦恼,不但不懂得避之则吉,反而甘之如饴,生起好骛之心,一言蔽之,这不是认贼作父,又是甚么呢?
换言之,「无明」就是我们这些庸庸碌碌的众生,虽然身处烦恼时刻严酷相逼,危在旦夕的险境,却仍然不痛不痒的麻木和愚痴。这种茫昧无知,总是像鬼魅般,如影随形地默默跟着我们。我们习惯了每天活在「无明」的包围中,久而久之,积重难返,尽管吃尽苦头,却仍然浑浑噩噩、无知无觉。有时候,我们甚至会自欺欺人,索性将「无明」的使者──烦恼──看成是生命里无可规避的「善意滋扰」,试图合理化其存在。
每一分、每一秒,众生都在跟「无明」打交道,从不言休。「无明」,就是众生的本质。
不了解贪念是永无餍足的,因此不断追逐物质、金钱、情爱,但求满足一时之快,却不晓得根绝贪念,才是断除苦恼的?底抽薪之道,这就是「无明」。
被一己的妒忌心、憎恨心、怀疑心苦苦煎熬,却始终不懂得从人我对立的执念,抽身而出,以断绝烦恼的根本着力点,这就是「无明」。
世事无常,有生必有死,有起必有落,原是自然的定律,众生却偏要眷恋已消逝的青春,已凋谢的花儿,这就是「无明」。
「无明」,是执幻为实、执假为真的错误认知。不过,它既然只是一时的颠倒,就不是真实的东西。它好比梦幻泡影,只要一念觉悟,由「无明」生起的迷执,便霎时化为乌有。
从「空」的立场出发,否定「无明」所幻现的一切颠倒相,此等执迷、妄相一旦被荡除,烦恼就顿时失去立足之处。
纵容欲望日益坐大,还愚不可及地以为自己是贪欲的主人,这自然是「无明」。领悟到欲望其实只是一堆漂荡无根的妄念,故此不再为其所役,回复真正的自由和自主,这就是以「空」的眼光,破除「无明」,使烦恼的波澜,消声匿迹。
执迷于一个念念在变的假我是「我」,一个瞬息万化的他者是「他」,于是投射出一个区分人我阈限的界线,这是「无明」。觉悟到本来没有一个实在不变的「我」,「我」没有了,「他」亦不复存在,人我的对立,遂被撤消,这就是以「空」的角度,消解「无明」带来的困恼。
万事万物,离不开生住异灭,没有生命能免于老死终结。若因恋生恶死,招致忧虑、懊恼,便是「无明」。假如了知一切随缘生灭,而不陷于忧惧恐怖,就是以「空」照破「无明」的虚妄。
所以,「空」好比是一面揭破「色」的「照妖镜」,令它的假相,无所遁形。不过究实而言,世界上原没有所谓虚幻的「色」,所有的假相,说穿了,只是「无明」虚构出来的成品罢了。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空」,我们便不会误会「空」是意图破坏现象、拆解万物、否定世间诸法的消极观念,同时,也不会将「空」类比为哲学家构想的本体世界。反之,因为体味到「空」的真义,我们时时念兹在兹,不要动辄被一己妄心和迷执所惑乱,这无疑有助于我们扫除自制的绊脚石,让我们更有勇气,去开展积极的人生。
《心经》蕴含的深义,主要表现在体达「空」、遣除「无明」的智慧(般若)这两个方面上。我们若以体验的方法来研读《心经》,将当中的道理连结到自己日常面对的诸般烦恼上去,再回头仔细咀嚼文义,照这样进入《心经》的精髓,肯定会受用无穷。
這本《心的智慧》可以說是近期讀過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本書了,它的「彩色圖文版」絕對是畫龍點睛之筆。我之前對《心經》一直有種敬畏感,覺得它很深奧,不容易親近。但這本書的圖文結合,徹底改變了我的看法。書中的插圖風格非常獨特,不僅色彩柔和,構圖也很有意境,彷彿能讓讀者跟著圖畫一起進入《心經》的境界。而「心譯」的部分更是精彩,它摒棄了傳統的翻譯方式,用非常現代、貼近生活的語言來闡釋經文,讓人讀起來毫無壓力,反而能產生共鳴。我最喜歡的是書中對於「無眼耳鼻舌身意」的解釋,透過具體的例子,讓我明白這並非否定感官,而是超越感官的束縛,找到內心的平靜。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愉快,像是在欣賞一本精美的藝術品,同時也在進行一場深刻的心靈探索。
评分我是在朋友的推薦下買到這本《心的智慧: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譯【彩色圖文版】》的,原本以為只是又一本《心經》導讀,沒想到它帶給我的驚喜遠超過預期。首先,它的「彩色圖文版」真的不是噱頭,書中的每一幅插圖都別有用心,既有傳統的意境,又融入了現代的審美,讓人耳目一新。而且,這本書最讓我讚賞的是它的「心譯」方式,它沒有生硬地套用佛教術語,而是用非常白話、生活化的語言,將《心經》中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的精髓傳達出來。比如,當它解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時,會用許多我們日常生活中能觀察到的現象來類比,讓原本抽象的道理變得觸手可及。我發現,透過這樣的閱讀方式,我更能體會到《心經》並非遙不可及的道理,而是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連的智慧。
评分這次閱讀《心的智慧: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譯【彩色圖文版】》的經驗,可以說是給我帶來了一場視覺和心靈的雙重饗宴。我一直對《心經》的智慧很嚮往,但苦於難以深入理解。這本書的「彩色圖文版」設計,絕對是它最大的亮點之一。書中的圖畫不僅精緻,而且恰到好處地呼應了經文的意境,讓文字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有了豐富的畫面感,也讓抽象的概念變得更加具象化。更難能可貴的是它的「心譯」,它用一種非常貼近現代人思維方式的語言,將《心經》的深奧道理一一揭示。它沒有故弄玄虛,而是用最誠懇、最樸實的方式,與讀者進行心靈的對話。我尤其欣賞它對於「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的解讀,讓我知道,即使面對生命的無常,我們依然可以找到內心的安穩。這是一本值得反覆品讀,並在生活中實踐的智慧之書。
评分這本書我真的推!當初是在誠品書局無意間翻到的,封面設計就很有質感,加上「彩色圖文版」的字樣,讓我好奇裡面會是什麼樣子。翻開來之後,立刻被那些精美的插圖吸引住了,不是那種生硬的佛教圖像,而是融入了許多東方美學元素,色彩也很柔和,讓人一看就心情平靜。而且,書本的排版很舒服,字體大小適中,搭配圖文並茂的說明,真的讓《心經》這個對很多人來說有點深奧的經典,變得更加親切易懂。我尤其喜歡它在解釋一些比較難理解的佛教術語時,會用很貼近生活化的例子來輔助說明,讓我這種對佛學不是那麼專精的人,也能跟得上。每天通勤或睡前,我都會翻幾頁,感覺整個人都沉澱下來了,不再那麼煩躁。推薦給所有想對自己內心多一點了解,或是尋求心靈平靜的朋友們,這本書絕對是個很棒的開始。
评分這本《心的智慧》真的讓我在閱讀上有了全新的體驗。我之前也接觸過一些《心經》的詮釋,但往往都偏向於學術性或宗教性的論述,讀起來有種距離感。這一次,我被這本書的「心譯」方式深深吸引,它沒有用過多的艱澀詞彙,而是像和朋友聊天一樣,把《心經》的意涵娓娓道來。我特別欣賞書中對「空」這個概念的闡釋,用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水中的倒影、風中的塵埃,來比喻「空」並非虛無,而是放下執著、隨順因緣的一種境界。書中的彩色插圖也非常有巧思,常常能呼應經文的意涵,讓文字的想像空間更加具體,也更富藝術感。每次閱讀,都像是進行一場心靈的 SPA,洗滌掉平日裡的塵埃,讓內心變得更加清澈。對於想透過《心經》來認識自己、療癒心靈的朋友,這本書絕對是一劑溫柔的良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