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美术全集」系列第十七册
作者继《神祕的印度唐卡艺术》后,另一本图文丰富的佛教美术着作
蒐罗经年的曼荼罗图片,深入浅出的文字叙述
经由曼荼罗的空间美学,趋近佛教的教义核心
复杂抽象的符号、深奥难解的寓意,是曼荼罗经常予人的印象。由于映现着与今天的我们有千年万里之遥的古印度、西藏或中国古代的佛教教义原理,曼荼罗的图像表现,尽管精细且通常色彩缤纷,总是在宗教的持护下显得难以睥睨。「佛教美术全集」系列于2007年初出版第十七册《神祕的曼荼罗艺术》,由涉猎藏传佛教修行法多年、且已出版多本佛教美术着作的蔡东照执笔。作者于撰写本书期间罹患癌症,在数度进出医院的同时,仍着力于修改本书内容,使其成为作者生年最后一本心血着作。
曼荼罗,梵文原义为「悟法的场所」或「万德聚集之处」,在印度佛教高僧的归类下,通分为自性曼荼罗、观想曼荼罗与形象曼荼罗三类。其中形象曼荼罗即是今日人们普遍认识的曼荼罗,为一种具象的绘画或雕塑,依形态又分为大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羯摩曼荼罗等「四曼」,通常採内方外圆或内圆外圆的形式,用来代表古印度宇宙观中九山八海的须弥世界,在佛教的特定仪式中发挥开悟启示、协助观想的作用。
作为祭典仪式中诸神降临的坛城的曼荼罗,原来在印度佛教中,是于每次修行仪式开始前制作,结束后随即销毁,因此古印度的曼荼罗留存至今者屈指可数。今日所见的古代曼荼罗,主要得益于将曼荼罗转绘于纸上,随每回仪式展开与卷起的唐代僧人,以及藏传佛教传人在寺院各处留下的曼荼罗壁画。
本书以这些在时间长河中演变出千万样貌的曼荼罗为对象,让曼荼罗的艺术表现领在前头,次第介绍大悲胎藏曼荼罗、金刚界曼荼罗、胜乐曼荼罗、集会曼荼罗等各种曼荼罗及和它们拥有相同旨趣的文化图像,因目的、制作方式和地域文化的不同而演化出的繁多形态、纹样与艺术特性,并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详细描述绘制不同曼荼罗的步骤。透过本书蒐罗经年的丰富图片与识广入微的精细解说,读者将可在图像引领下,逐步趋近在曼荼罗中互为参照的艺术与宗教哲学核心,并经由曼荼罗千回百折的美学,进入佛教的奥祕世界。
作者简介
蔡东照
1949年生于台北市。中国文化大学毕业。佛教艺术学者,曾任《侬侬》杂志、《妈妈宝宝》杂志创办人与总编辑。
着作
《从头到脚看女人》、《从古到今看西洋女人》、《白话本西藏中阴度亡经》(曼尼文化)
《内湾的故事》、《台湾乡土民俗图集》(联经)
《解开密宗轮廓与奥义》、《进入曼荼罗与佛尊对谈》、《汉传佛教显密诸尊曼荼罗》、《佛部菩萨部曼荼罗》、《女尊天众护法曼荼罗》、《圣绿度母与白度母》(唵阿吽)
《神祕的印度唐卡艺术》、《神祕的曼荼罗艺术》(艺术家)
序.用新生命谱出曼荼罗乐章
观自在菩萨种字沙曼荼罗制作过程
壹.曼荼罗真谛与醍醐
曼荼罗到底是什么?
曼荼罗孪生姊妹扬陀罗
曼荼罗的菟丝女萝蔓藤
贰.须弥山器世间曼荼罗
九山八海巍然浩瀚
我们大家都是曼荼罗
曼荼罗与真言宗檀陀罗
参.悲悯众生敬献曼荼罗
结供养手印献曼怛
肆.大悲胎藏生曼荼罗
纯洁子宫孕育大悲心
真言宗最后舵手空海
伍.绘制胎藏曼荼罗要诀
绘修曼荼罗仪轨次第
突破传统的叛逆佛尊
陆.金刚顶金刚界曼荼罗
金刚界九会曼荼罗
金刚界曼荼罗美术观
柒.无上瑜伽部曼荼罗
自诩无上的高才爵尊
黑话隐语相随婀娜姿色
捌.绘制祕密集会曼荼罗要诀
解读祕密集会曼荼罗
根本曼荼罗琳琅绚烂
玖.饮血忿怒胜乐曼荼罗
大成就者偏爱遏罗迦
剥茧解读胜乐曼荼罗
根本曼荼罗胜乐六十二尊
拾.绘制胜乐轮曼荼罗要诀
宫殿六道墙面画法
三层楼阁与大门画法
大乐三祕轮与轮幅画法
八大遏罗迦沙曼荼罗制作过程
参考书目
图版索引
序.【用新生命谱出曼荼罗乐章】∕蔡东照
诸佛引领上穷碧落下黄泉
二○○三年,完成与日本摄影家加藤敬合作之《神祕的印度唐卡艺术》。翌年九月,打算送本书《神祕的曼荼罗艺术》稿件到艺术家出版社时,竟被突如其来的一场「天堂与地狱之旅」,使交稿时间整整延误了一年。
交稿前一週,鬼使神差,到医院参观画展。同时看到医院推广健康检查海报,心想既来之,顺便检查一下也安之。隔週去看报告,医师说我拥有像三十五岁、使人羡慕的健康身体。
走出医院大门,想起最近数度肠胃不舒服,于是回头挂号……。
……耳际响起有人叫我的呢喃声,是内人。我躺在开刀之后的恢复室,接着被送进加护病房。恍惚之间记得「食道癌」开刀之前,医师说我的体能很好,约三到五天就能从加护病房移到普通病房。没想到在加护病房昏昏沉沉度过十天,神识一直穿梭在我写的神祕曼荼罗图像里,从第一幅神游到最后一幅,诸佛菩萨一一和我打照面、一一指出文稿和图像的错误所在。
加护病房的「片断时间」,似乎都很清醒。曾告诉来探病的妹婿,说阎摩法王与我谈了哪些话;告诉内人说我曾进入祕密集会曼荼罗;指着灯火闪烁的八里焚化炉烟囱,告诉护士说那是法幢;出示我与诸佛菩萨精采对话的笔记,内人当场假装看得懂,出院后我才发现像乩童写神谕,有看没有懂。
十月中旬出院,断然抛弃写好的文稿,从第一个字开始重写,内容正是在加护病神游曼荼罗世界的翻版。每每听人谈起怪力乱神煽情经验,我总是嗤之以鼻,没想到现在自己用怪力乱神口气说:我在加护病房神识上穷碧落下黄泉,获得诸佛菩萨教诫,从鬼门关回来,又花一年时间重新写成本书。
生活之中离不开曼荼罗艺术
曼荼罗的原点是「轮圆具足」,为预防轮圆随性扩张到无法控制,也为了防止外力任意介入,扰乱原有的秩序,于是在最外面加上一层圆形或方形的结界(s?m?bandha),以维护曼荼罗圣性空间的完整性,这样的观念,自古就存在世界各民族的食衣住行与哲学思想里。
从美术观点来说,造型之美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最美观也最耐看、永远不被淘汰的非「圆形」和「方形」莫属。从含藏哲学观念的太极图和八卦图,到战国时代的金银错狩猎纹镜,甚至建筑物与家具等都是如此。
住在离遥远非洲与南美洲的原住民,或美洲原住民之印地安族,他们不但发现轮圆的奥妙,还从其中体验出「灵异」,而且成为禳解驱邪避魔、祈请风调雨顺必备的护符与图箓。
佛教思想自印度散开之后,曼荼罗轮圆思想跟着渗入各国佛教圈,使许多建筑物以拥有曼荼罗造型为荣。小乘佛教圈高棉吴哥窟支提塔寺、印尼爪哇波罗浮图、金刚乘佛教圈的西藏桑耶寺与白居寺,还有明清时代的故宫和天坛等,在在夸示曼荼罗造型之美。事实证明,时至今日,游览前述曼荼罗建筑物古蹟之时,观光客无不赞叹宏伟处浩气贯长虹、细腻处巧夺天工。
曼荼罗茅塞豁然开朗
初次目睹大曼荼罗,是在东密启蒙上师阿阇梨赖富本宏教授主持的实相寺,面对二.五公尺高的曼荼罗,震慑心情难以言诠,就此迷上了。
数年后,在皈依上师法王贝玛诺布仁波切的引导下,利用曼荼罗盘「投华得佛」:我把鲜花抛在五方佛的阿?如来上面,从此以阿?如来为本尊。本书在「大悲胎藏生曼荼罗」单元,会说明何谓投华得佛。
一九九六年十月,仅在台北有过一面之缘的日本朋友,传真告诉我:京都美术馆正在举办「沙漠的美术馆.永远的敦煌」展览,里面有曼荼罗。于是和内人飞往京都参观。展品其实没有曼荼罗,而是类似曼荼罗的敦煌藻井图案;虽非我心向往的曼荼罗,仍不虚此行。
二○○○年九月,日本真言宗寺院龙头东寺,举行十年一度的曼荼罗展,和内人赶往京都。前后三天,流连东寺宝物馆的曼荼罗世界里,形同身处诸佛国净土,感同身受戒定慧之中的喜乐与空无真谛。
往后一段期间,应蒙藏委员会、中央日报社、鸿禧美术馆和各佛学社团等邀请,演讲曼荼罗艺术,可惜总是自觉不甚满意。有一天,很幸运在观想艺术公司聆听张宏实先生演讲曼荼罗艺术,内容精采,使我内心有如天雷勾动地火,茅塞顿开,发现自己的缺点是太学术化了;但是,这又何尝不是优点?
无数贵人牵引踏上曼荼罗之路
撰写本书,幸运的事不止一端。敝宅坛城佛像为参与建造西来寺之赖氏兄弟的杰作,有天赖先生突然送我一面玻璃纤维曼荼罗,让我大感意外,这是我拥有的第一件曼荼罗作品,当时涌生不知何以回报的心情。赖先生说:「我想你以后会写曼荼罗的书籍,就送你这面曼荼罗当做契机吧。」
因此契机,使我陆续收集很多曼荼罗作品,包括从日本东寺买回来的六帧曼荼罗。
一九九七年,执笔《白话本西藏中阴度亡经》草稿期间,经白玉乌金喇嘛联系,委请铁丘确林画师贝玛喇嘛绘制文武百尊唐卡。那时他突然拿出一幅一百五十公分见方的〈文殊师利九尊曼荼罗〉,说「我一直在等待有缘人,终于出现了,送给你吧!」乍听之下,有点像开玩笑,我不敢接受;但一旁的乌金喇嘛说,贝玛喇嘛从不打诳语,劝我收下来。贝玛喇嘛是「画师喇嘛」,依照佛法规定,不可以把画好的唐卡或曼荼罗卖给人家,所以拒绝我给他任何形式的报酬。他擅长于历算占卜,拉着我的手,神祕兮兮地说:「有一天你会写曼荼罗的书,这幅曼荼罗派得上用场。」
还在撰写《神祕的印度唐卡艺术》的期间,必须先画好线画图稿,再拿到便利商店影印。才印几张就来了位女士,我礼让她优先。没想到她是噶玛巴弟子,正巧来影印造像度量图稿和线画曼荼罗,慷慨地多影印一份相赠;我满怀欣喜地谢谢她,并说无论如何,会好好善用这些曼荼罗;现在就是了。
有次不知道为何心血来潮,冲动地去世界宗教博物馆参观。谁知道广宣部主管竟然是老同事郭玉文小姐,随之获得张富杰先生帮忙,惠借徐嘉宏拍摄的「沙曼荼罗制作过程」照片,刊载于《神祕的印度唐卡艺术》上。就这样,一再出现贵人,挑起我撰写「曼荼罗艺术」的念头。
曼荼罗人间处处有温情
一九九八年,幸运採访来台的宁玛巴敏珠林敏令赤钦法王,会后採访制作曼荼罗的敏珠林喇嘛。透过翻译,我们相谈甚欢,他把从印度带来的压箱宝贝——数十张曼荼罗画稿,悉数让我拍照。
数年后,有幸到福华饭店採访萨迦法王。萨迦法王是我所採访过所有法王、转世佛活、仁波切和堪布喇嘛之中,极少数不接受跪地三顶礼的藏传佛教上师,俨如不喜欢众人对他繁文缛节参礼的圣严法师,这种风气值得提倡。採访后,与随行喇嘛闲聊藏传佛教的唐卡和曼荼罗美术,过没多久,就收到从印度寄送来的CD,里面尽是萨迦派手绘古老曼荼罗唐卡,让我既惊又喜。
我在蒙藏文化中心学习基础藏文,幸运获得杨嘉铭先生协助,让我尽兴拍摄文化中心珍藏的观自在菩萨沙曼荼罗。从而得知这件沙曼荼罗由宁玛巴闻思修佛学会在十年前负责制作,于是前往该学会求教。
万万没想到,闻思修正忙于处理甫于台北巨蛋举行结束,由贝诺法王弘法之二○○五年十月「世界和平众生愿乐大成就法会」的善后工作。他们还为此法会制作了一座立体羯磨曼荼罗。笔者幸运得到住持释迦仁波切慷慨应允,拍摄到以为绝无机会拍摄的羯磨曼荼罗;若是去年交稿,就看不到这些曼荼罗了。
在一连串幸运之外,最让我惊喜的,是阔别多年的宁玛邬金喇嘛,云游行脚印度拉达地区,走遍藏传佛教大小寺院,在着名的阿济法轮寺、吉祥?字寺、道顶寺、吉祥法林寺和水晶寺等处,甚至到古老的达波寺,拍摄许多曼荼罗壁画送我。这些照片,虽无法与专业摄影家加藤敬先生的相提并论,有焦距不准的、也有变形的,但是对我来说,张张皆为难能可贵珍品!
回首前尘,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巧合安排,或受到铁丘贝玛喇嘛一语成谶的影响,不知不觉燃起了我想用轻松笔调撰写曼荼罗艺术的念头。……
走笔至此,想到刘鹗自《西?记》和《琵琶记》各摘出一句话,拼在一起当做名着《老残游记》最后一段神来之笔的佳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我借用后半句,来形容撰写本书缘起的幸运奇遇际会,它可以说简直像是前生注定事,不能错过的「因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