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论註疏

菩提心论註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菩提心
  • 佛教
  • 哲学
  • 宗派
  • 显密
  • 论著
  • 注释
  • 菩提道
  • 修行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密藏最重要的论典《菩提心论》之全文註释、白话简义与显理

  『大日经』及『金刚顶经』所明皆不过 -----

  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究竟
  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行,众生皆能成佛

  若摄广就略,摄末归本,即一切教义不过此三句,虽千经万论亦不出此三句,足见《菩提心论》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论典。

  释惟励法师以其所知所学与所悟,?全文造疏註释、白话简义与显理,字字珠玑,实属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的一部论典註疏。

作者简介

释惟励法师
青龙山不动寺 住持

  释惟励法师于民国二十年出生在台南县麻豆镇,早年求学时主修化工。民国四十九年于十方大觉寺剃度出家,而后师事上忏下云法师、灵源老和尚、道源法师等,并在善知识的指导下,在民国六十年至七十三年间陆续至日本修行,并专攻真言密教。回国后,于屏东县高树乡建立道场,即『不动寺』,以不动明王为本尊,显密兼弘。着有《不动明王信仰》(八正文化)、《菩提心论註疏》(八正文化)。

《万法归宗:一部探寻宇宙本源与生命真谛的恢弘史诗》 导言:哲思的海洋,智慧的灯塔 人类对宇宙起源、生命意义以及万物终极实在的追问,从未停歇。从古老的苏美尔泥板,到印度的《奥义书》,再到希腊的柏拉图,无数智者试图描摹出那超越感官经验的“道”与“理”。《万法归宗》正是在这样的宏大背景下,汇聚了东西方文明中最精深、最富洞察力的思想精髓,旨在构建一个系统、完整、可供实践的“终极知识体系”。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既有哲学的简单汇编或注释,而是一次深刻的跨文化、跨学科的哲学整合与创新。它以一种宏大的叙事结构,将形而上学的思辨、本体论的建构、宇宙论的推演以及伦理学的实践熔铸一炉,力图回答“我们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以及如何安身立命”这一永恒命题。 第一卷:溯源——本体论的重构与宇宙的诞生 卷首,作者深入探讨了“存在”本身的性质。不同于西方哲学中将“实体”(Substance)视为坚固不变的基石,《万法归宗》提出了一个更具流动性和动态性的“本源流”概念。 1. 概念的辨析与超越: 本卷首先对“一”、“太一”、“道”、“梵”、“真如”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辨析,指出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侧重点和局限性。随后,它提出一个超越性的范畴——“无始之始”,这一范畴既非“有”亦非“无”,是所有显现与潜能的共同基底。 2. 创生与演化模型: 借鉴了古老的“吐纳”或“呼吸”模型,结合近现代物理学的场论观点,作者描绘了宇宙从“无始之始”向“万有现象界”的多级降维(Descent)过程。这一过程并非一次性的爆裂,而是一个层层递进、梯度分明的“显化”过程。它详细分析了如何从纯粹的潜能(Potentiality)转化为物质的结构、能量的流转,并引入了“信息熵减的驱动力”来解释生命复杂性的出现,这与现代宇宙学的某些前沿猜想不谋而合,却提供了更具本体论深度的解释。 3. 结构与关联性: 本卷着重阐述了宇宙的内在结构并非僵硬的机械组合,而是一个全息的、相互依存的网络。任何一个局部都蕴含着整体的信息,这种关联性是宇宙得以维持其秩序和规律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数”与“形”的深入探讨,构建了一个从抽象的数学原理到具体的物理定律的完整映射图景。 第二卷:人事——心灵的迷途与自由的探索 如果说第一卷描绘了宏大的宇宙图景,那么第二卷则将视角收回到人类自身——这个宇宙中最复杂、最困惑的焦点。 1. 意识的边界与藩篱: 本卷对“自我”(Ego)进行了极其严苛的解构。作者认为,我们通常体验到的“我”是一个由记忆、欲望、社会身份和生理反馈构筑的“暂驻之影”。这层“影”构成了认知上的藩篱,使得个体无法直触事物的本真面貌。详细剖析了“执着”、“分别心”在认知失真中所扮演的角色。 2. 情绪的炼金术: 区别于简单的心理学分析,《万法归宗》将人类七情六欲视为一种未被净化的原始能量流。它提供了一套将恐惧转化为勇气、将贪婪转化为创造力的“转化机制”。这套机制并非压抑,而是要求对能量的源头进行深刻的理解和引导,使其从束缚的力量转化为推动个体进化的动力。 3. 自由意志的辩证法: 面对决定论的挑战,本卷并未简单地断言自由意志的存在。相反,它提出“在限定中实现无限”的观点。个体的自由度并非绝对的、无条件的,而是在遵循宇宙基本规律(如因果律)的前提下,通过提升意识的清晰度,从而获得对自身反应模式的驾驭权。自由,是在认识到必然性之后的更高层次的必然性。 第三卷:践行——伦理的架构与存在的整合 知识的终极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本卷聚焦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前两卷所阐述的洞见,构建一种有意义且和谐的存在状态。 1. 关系哲学的重建: 本书认为,所有的伦理困境都源于“界限”的模糊或过度固化。它提出“无限同情圈”的概念,主张将传统上被视为“他者”的边界逐步向内收缩,直到认识到“他者”与“自我”在本体上并无二致。详细探讨了在政治、经济和家庭关系中应用这一原则的具体方法,强调“责任先于权利”的实践顺序。 2. 劳动与创造的意义: 劳动不再被视为谋生的手段,而是个体参与宇宙创造过程的神圣仪式。通过对“心物合一”的实践,任何专注的、精细的劳动都可以成为一种冥想形式,从而使世俗活动与终极关怀连接起来。本卷特别强调了“不求回报的技艺磨砺”对于心性提升的重要性。 3. 终极安顿:超越生死 卷末,作者探讨了“死亡”这一最终的界限。死亡并非虚无,而是结构性的回归。它详细描绘了生命体在回归“本源流”时,其意识信息流如何解耦和转化。书中提供了一套关于“有意识地谢幕”的指导,强调在生命终点,放下对“暂驻之影”的执着,是实现完整存在闭环的关键。 《万法归宗》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严谨细密的逻辑推演,以及对人类精神自由的深切关怀,为寻求终极真理的探索者提供了一张详尽而可靠的地图。它要求读者不仅要做知识的接受者,更要做意义的创造者和实践者。 【本书特点】 系统性强: 完整覆盖了本体论、认识论、宇宙论、伦理学四大哲学分支,形成闭环的知识体系。 包容性广: 巧妙地融合了古典的思辨智慧与对现代科学的深刻洞察,避免了教条主义。 实践导向: 每一项宏大理论推演后,均附有可供日常反思和实践的“定境法门”。 本书适合所有对人类的终极命运、自我本质、以及宇宙运行的深层法则抱有强烈好奇心的读者,尤其适合长期致力于哲学思辨、心性修持以及跨学科研究的学者和探寻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菩提心論註疏》的出現,對我這個在台灣佛教界耕耘多年的學習者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雨。過去我雖然接觸過不少關於菩提心的論述,但總覺得有些地方未能貫通,或者覺得某些註疏流於形式,缺乏深刻的體悟。這本書卻展現了一種非常難得的「融攝」能力。作者不僅對《菩提心論》本身有著深刻的理解,更能將其與其他重要佛典,像是《大智度論》、《俱舍論》等,進行巧妙的對照和融合,讓讀者能夠從多個角度來理解同一個概念。 我非常欣賞作者在詮釋「空性」與「緣起」時,那種絲絲入扣的辨析。他能夠清晰地指出不同論師的觀點差異,並且能夠深入淺出地解釋這些差異的關鍵所在。尤其是在探討「無我」與「法無我」的關聯時,作者的論述非常具有啟發性,讓我對「我」的執著有了更深一層的鬆動。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在強調理論的同時,並沒有忽略實踐的重要性。書中穿插的許多修行上的建議和開示,都非常具有指導意義,讓我在理論學習的同時,也能夠不斷地反思和調整自己的修行方向。

评分

我必須說,《菩提心論註疏》的價值,遠遠超出了我原本的預期。作為一個對佛法有興趣的台灣讀者,我一直以來都在尋找能夠真正引導我深入經藏的入門讀物,而這本絕對是其中佼佼者。作者不僅僅是翻譯和解釋,他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引導者,帶著我們一步一步地探索《菩提心論》的奧秘。我最欣賞的是,他在處理一些比較複雜的哲學思辨時,始終保持著清晰的邏輯和系統性的闡述,讓你不會感到迷失。 我特別留意到,作者在解釋「空性」等概念時,並沒有陷入過度的理論化,而是非常注重實踐層面的引導。他會不斷地提醒我們,佛法的學習最終是要落實在生活中的,是要去轉化煩惱、增長智慧的。書中提到許多關於如何實踐菩提心的具體方法,例如如何發願、如何修行,這些都讓我覺得非常受用。我常常會把書中學到的道理,試著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在面對壓力時,提醒自己一切都是無常的,慢慢地,我發現自己的心態確實有了很大的轉變。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本能夠實際幫助我們成長的修行指南。

评分

我必須坦承,我在閱讀《菩提心論註疏》之前,對於「菩提心」這個概念,一直處於一種模糊而籠統的認識。總覺得它是佛教徒追求的最高境界,但具體該如何生起,又該如何體現,卻有些摸不著頭緒。而這本書,可說是徹底地為我撥開了迷霧,讓我對「菩提心」有了清晰而具體的認識。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平易近人,卻又不失學術的嚴謹。他善於從最根本的煩惱入手,一步步引導讀者去理解菩提心的意義,以及它對我們身心產生的正面影響。 我特別喜歡作者在解釋「發菩提心」的過程時,所採用的那種循序漸進的方式。他不僅告訴我們為什麼要去發菩提心,更詳細地說明了在發菩提心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哪些障礙,又該如何去克服。書中舉的許多實例,都非常貼切,讓我感覺到作者對眾生心念的深刻洞察。閱讀這本書,就像是走進一個溫暖而智慧的空間,作者用他豐富的學養和慈悲的心懷,引導我們去認識自己內在的佛性,去開啟那份與生俱來的智慧和慈悲。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我反复閱讀,並且不斷學習的經典。

评分

這本《菩提心論註疏》的文字功力,實在是讓我讚嘆不已。我過去看過許多註疏,有些的確是學術紮實,但文筆就比較枯燥,讀起來像是論文。這本卻不同,作者在學術的嚴謹和文學的優雅之間,取得了絕佳的平衡。我特別喜歡作者在闡釋經義時,那種詩意的描寫,彷彿在引領讀者進入一個清淨的智慧之境。在討論到「菩提心」的種種功德時,作者用了非常豐富的意象,例如將菩提心比喻為如意寶珠,能夠圓滿一切願望;又如將菩提心比喻為清淨的蓮花,能在污泥而不染。這些生動的譬喻,不僅讓抽象的佛法變得具體可感,更是激發了讀者內心對菩提心的嚮往和追求。 而且,作者在引用的公案和故事時,也恰到好處,絲毫不覺突兀。這些故事往往能一針見血地揭示出核心的佛法觀念,讓人在會心一笑之餘,更能深入地理解論義。我記得在講到「無我」的時候,作者引用了一個關於禪師與徒弟的對話,那個對話簡潔有力,卻蘊含了無盡的智慧,讓我對「我」的執著有了更深的覺察。閱讀這本書,就像是與一位博學而溫厚的長者對話,他不僅傳授知識,更啟發你內心的覺性,讓人感受到一種精神上的提升。

评分

哇,這本《菩提心論註疏》真是讓我驚豔!身為一個長期在台灣接觸佛教經典的讀者,我接觸過不少註疏類的書籍,但這本的學術深度和文字的細膩度,絕對是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次。首先,它的編排方式就非常體貼讀者,開宗明義就清楚地說明了整部論的脈絡和核心思想,然後再逐字逐句地進行闡釋。我特別欣賞作者在引經據典上的嚴謹,不僅僅是列出經典的出處,更是會深入剖析這些經文在原典中的脈絡,然後如何與《菩提心論》的思想融會貫通。這讓我在閱讀時,不會感到孤立無援,而是能感受到一種歷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傳承。 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解釋一些比較艱澀的佛學術語時,用了非常貼近生活化、並且充滿譬喻的語言,這點真的太棒了!很多時候,我們看一些古籍,常常會因為某些名詞的理解不清而卡關,但這本書卻能巧妙地將這些深奧的道理,轉化成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體會的樣貌。例如,在解釋「無生法忍」時,作者就舉了許多關於成長、變化、時間流逝的例子,讓我們能夠從煩惱、執著的根源,慢慢理解到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無常生滅的道理。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引導方式,真的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對佛法的體悟更加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