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英照说法:从内线交易到企业社会责任

赖英照说法:从内线交易到企业社会责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内线交易
  • 企业社会责任
  • 公司法
  • 证券法
  • 商业伦理
  • 赖英照
  • 法律
  • 金融
  • 投资
  • 公司治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从内线交易、白领犯罪、公司治理谈到企业社会责任,如果用一条线串起来,那条线也是开诚布公和信实无欺。在美国,整部内线交易的法制,是建立在禁止欺骗的条文上面,而财报作假、操纵市场及掏空资产的伎俩,也都不脱欺骗的本质。企业伦理的提升,不但可以防范弊案于未然,更能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

  这本书尝试把硬梆梆的条文,和枯燥乏味的法律概念,用通俗浅白的文字表达出来,让更多不是法律专业的人士,认识证券法律,并因而免于误触法网。这本书也尝试让读者在认识法律条文的同时,思考人文和伦理的课题,共同为企业伦理的重建,及法令的信实执行,增添有利的条件。

推荐的话

  当我读到赖英照大法官的《赖英照说法》之后,它使我大开眼界,因为赖大法官对金融法规的了解竟是那么深刻,所运用的字汇也是那么灵活;如非具备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博览中外名着的基础,是写不出那样动人心弦的案例来。——于宗先

  精读本书,除了你会读到《六祖坛经》、《博物志》、《诗经》、《天演论》,还有王维和杜甫的诗,亚瑟王的故事以外,更重要的,你将可对于所讨论的问题,不但获得一个最清晰而中肯的了解,而且掌握了每一项问题的关键和核心之所在。——许士军

  赖英照说法,说的不仅仅是法律之法,也说的是他的看法,以及解决的方法。——王骏

  《赖英照说法》的文风则截然不同,除了法家讲求的严谨、专业,用心的读者将很难不被文章里所隐含佛家对世事的洞悉及儒家对社会的热情感染,认识赖大法官多年,我认为此书虽名为《说法》,却更见他藏在法律之后的真性情。——游美月

本书特色

◎从人文的关怀出发,以理性的角度切入,用柔性的笔调,深入浅出,把艰涩的法律问题,明白晓畅的说给大家听。

作者简介

赖英照

  现任司法院大法官。台湾省宜兰人,中兴大学毕业,台湾大学法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法学博士。曾任中兴大学教授、研究所所长,台湾大学兼任教授,财政部关政司长、常务次长、政务次长,台湾省财政厅长、副省长,行政院副院长。着有《公司法论文集》、《台湾金融版图之回顾与前瞻》(联经出版,1997)、《最新证券交易法解析》(2006)等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内线交易
那一棵高大的橡树 5
一张简图 9
罪与罚 13
风动,还是心动? 16
本来无一物 19
童子辩日 22
他山之石 26
公不公开有关系 30
开了记者会算不算公开? 34
千万别说出去 38
买回股票与内线交易 42
周董该赔多少? 46
春江水暖鸭先知 49
金融机构与内线交易 53
公司併购与私取理论 56
秃鹰案的门道 60
老王赚钱,公司收钱 64
VP是不是副总经理? 68
谁来扮黑脸? 72
200-200=200 75

第二篇 白领犯罪
牛顿买股票 83
向左走,向右走 87
秦人不暇自哀 90
山色空蒙雨亦奇 93
真的「国际化」了! 96
安东尼与夏洛克 100

第三篇 公司治理
蒸汽、电力、公司 107
单轨、双轨、独立 111
闻说双溪春尚好 114
“Board”是什么「会」? 118
路径依存与独立董事 122
空门不肯出? 126
勿谓知音稀! 130
圣杯与黑羊 134
横看成岭侧成峰 138
审计委员会的两顶帽子 142
白猫比黑猫更好吗? 145

第四篇 公司社会责任
尤努斯的乡村 151
巴菲特的纺织厂 157
道奇和福特的争议 160
为谁辛苦为谁忙?-柏雷和杜德的论辩 164
“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增加自己的利润” 168
公司社会责任论 172
守法等于善尽社会责任? 176
相互激盪,异中求同 179
公益董事—Campaign GM 183
利害关系人的地位 187
天下寒士俱欢颜 191
真捐款,真慈善? 195
柏克夏的捐款 198
营利兼顾行善 201
日近长安远? 206
企业伦理与人道关怀 210
全球盟约应该欢迎台湾 213

图书序言

金融法规活了 于宗先

  对一般人而言,法律是无感情的语言,而金融法规更是错综复杂,易使人陷入五里雾中,因此要将金融法规弄得一清二楚,且赋予活跃的生命,确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境界。

  近年来,有少数朋友尝试利用经济观念去诠释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法律的涵义,但能涉入金融法规的经济学者尚不多见。至于法学界学者能掌握经济涵义,将其运用于金融法规者更是凤毛麟角。

  但是当我读到赖英照大法官的《赖英照说法》之后,它使我大开眼界,因为赖大法官对金融法规的了解竟是那么深刻,所运用的字汇也是那么灵活;如非具备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博览中外名着的基础,是写不出那样动人心弦的案例来。

  他在这本书中,是从内线交易、白领犯罪、公司治理的案例到公司社会责任各种主张,他都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和生动的描述。我相信这本书不仅对企业经营者有参考价值,即使对一般社会大众也可增加其处事的见识。

(作者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不只就法论法
许士军

  这不是一本单纯的「就法论法」的书。一本这样的好书,在条文或判例的背后所必须顾到的,有不同社会的文化脉络,有不同历史的传承,有严谨的逻辑推衍,还要有深刻的理论剖析。

  尤其在探究问题源由和得失时,更必须有观察的高度,客观的气度以及宽容的大度。本书在这些方面都有令人钦佩的不凡表现。精读本书,除了你会读到《六祖坛经》、《博物志》、《诗经》、《天演论》,还有王维和杜甫的诗、亚瑟王的故事以外,更重要的,你将可对于所讨论的问题,不但获得一个最清晰而中肯的了解,而且掌握了每一项问题的关键和核心之所在。

(作者为元智大学讲座教授、台湾评鑑协会理事长)

话说赖英照
王骏

  大法官赖英照出新书,名为《赖英照说法——从内线交易到企业社会责任》,深入浅出,解析股市内线交易、公司治理,并嘱我写序。我并非学法律出身,对证券交易法令亦不内行,但却熟识此书作者。因此,不揣?陋,接下写序差使,写一篇「人物导读」,让读者了解赖英照,从而了解这本书。

  认识赖大法官,是民国74年5月的事,迄今正好22年。当时,我初进新闻界,在工商时报担任外勤记者,主跑财政部。赖大法官那时则是财政部关政司长,上任还不满一年。一个是菜鸟记者,另一个则是官场新秀,都在各自工作领域内,力求表现。

  民国70年代中期到末期那几年,台湾财经部会特别多事,光是财政部,就天天让人忙得寝食难安。不但各级官员忙,记者们日子也难过。那时节,金融有十信事件,赋税有加值型营业税,证券市场则是股市狂飙,而关税领域,则碰上史无前例的中美贸易谈判压力。

  在那样的大环境里跑新闻,还真要有点本事。神经要大条,心思要细密,腿脚要勤快。不过,硝烟弹雨之间,还是有一片宁静海,让自己打尖歇脚,稍解压力。那片宁静海,就是财政部旧大楼六楼关政司长办公室。

  当时的关政司,要论硬体设备,还真是残破,小小空间里,用三夹板隔成几间办公室,甚至连地板都是木板拼起来的,踩上去嘎吱作响,还有点上下摇晃。司长办公室,也不太像个样子,也是木板隔开。有时候,我从走廊上过,赖英照在办公室里打电话,只要大声点,我在外面都听得一清二楚。

  司长办公室里,除了办公桌外,还有几张旧沙发,每天一到傍晚,沙发上就坐满了记者。这时候,时近黄昏,夕阳西斜,记者群集而至。赖英照或者刚开完会,或者刚从立法院回来,桌上还叠着老高的公文,女秘书还等着汇报公事,怎么看,他都还有得忙的。不过,赖司长却总是慢条斯理,摒除他事,和记者闲聊起来。

  那种聊天,真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凡事皆可以谈,范围无远弗届,简直没有个边。当然,很重要的谈话内容,还是围绕着财经政策,尤其是他所掌管的关税事务。

  随着岁月流逝,民国70年代后期那几年,在财政部的印象,像淋溼的水彩画,逐渐泛黄退色,不同的场景,交织勾串成我对当时的记忆。这些记忆当中,有一项却至今清晰完整﹕听赖英照叙述事情,不必费神,很快就能心领神会。

  当时,我天天在财政部不同司署局处之间流窜,天天都和财政部一级单位主管谈话,渐渐地,这里头就分出了高下。真有那么些高官,表达能力有点问题,他真心诚意,打算彻头彻尾,告诉我一桩新措施或新政策,不过,他讲了半天,我却有听没有懂。很显然,这些高官内在的逻辑分析能力,外在的语意表达能力,都不足以让人在第一时间,正确了解新政策或新措施。採访这类主管,还真是累人。

  赖英照不一样,他讲一件事情,我只要听一次,就全明白了。不但全明白,而且是彻头彻尾明白,不必多费心思,去绕弯子揣测他话里面的真意。赖英照讲一件事情,先有历史背景,告诉你这事情以前是怎么回事。然后,他告诉你,因为哪些原因,这事情现在必须做何种转变。转变之后,新的情况为何。这种新情况,又会造成哪些影响,导致未来会如何如何。

  就这样,他讲一件事情,有前因,有后果,有背景,有过程。二十多年来,我对赖英照最深刻的印象,是他无论执笔为文,或张口讲事,都会以时间为主轴,顺着时间往下讲。这种特质,使得他的文字或语言,具有层次感,有先后顺序,读者与听众,自然知道他写的、讲的,是怎么一回事。所谓「深入浅出」,和这种「顺着时间顺序」,大有关系。

  关政司那几年,几乎天天和赖英照谈话,日子久了,慢慢知道了他的求学过程,愈发觉得,这人竟然高中读农业职业学校,大学读夜间部,后来竟然去了哈佛,拿了法学博士学位。这真是闻所未闻,不太可能,但却又是事实。

  我在大学里,看法律系学生读书,可看得多了。图书馆阅览室里头,多的是法律系哥儿们,坐在那儿,面前摆一本教科书,教科书前面是六法全书,教科书右边是上课笔记,教科书左边则是什么历年律师、司法官考试题目。就这样,这些法律系的哥儿们,三更灯火五更鸡,连年苦读,考个三年五载,才能勉强跃过龙门。

  这赖英照,却是大学一读完,就把能考的试、能考的执照,全给考过了。我当时就想,这里面必定有些名堂,于是暗中仔细观察。慢慢地,被我看出了点门道。我发现,赖英照做事极有效率,也绝不浪费时间,他既抓紧时间,又有高效率,自然办得到常人办不到的事情。

  举个小例子,就知道他的能耐。他当关政司长,有部座车,白色的、破破的,每天接送他上下班。他竟然在后座装上个小灯,进车就开灯看公事。我当记者多年,大官见多了,大官座车见多了,大官坐进座车,也见多了,但座车后座装小灯,上车后借灯光看公事,赖英照是独一份,前无先辈,后也不见来者。

  那几年,和赖英照谈事情,虽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但甚少及于法律范畴,因为,这方面他是专家,我却是傻瓜,没多大兴趣和他谈法学专业。不过尽管如此,他还是送了我一套上下两册的法学着作,名为《证券交易法逐条释疑》。我当时就觉得,用这种方法写书,的确高明。

  他那书,是照着证券交易法,一条一条写下来,把每一条的前因后果,演变过程,影响效应,彷彿解剖一般,清清楚楚交代干净。这样,读者不会囫囵吞枣,不必费脑筋猜。不过,当时稍微翻翻那书,我还有个疑问﹕奇怪,这人天天忙关税税率,忙中美贸易谈判,专业能力已经很够看的了,怎么还懂证券法,还能出书?

  后来才慢慢知道,人家在哈佛本来就是学这个的,公司、证券法才是他的本行,关税事务只是他跨刀演出。所以,当时每次在报纸或杂志上,为文介绍赖英照,我总是喜欢用「左手放枪,右手射箭」,来形容他专业能力不止一端。这词儿,有点江湖味,但形容得还真是贴切。

  当时,他偶尔会提到,他有个什么老师,叫做什么「罗斯」,好像还是他的博士论文指导教授。他偶尔提提,我偶尔听听,也没认真往心里去。不过,多年之后,随着年岁增长,见闻逐渐广博,这才知道,赖英照那「罗斯」老师,可是大名鼎鼎,字号响当当的法学鸿儒。

  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看看赖英照的师承,可以得知,他今天写这本《赖英照说法——从内线交易到企业社会责任》,其实渊源久远,有其深厚的专业历史背景。这深厚的专业历史背景,和罗斯教授大有关系。

  罗斯教授,英文名为Louis Loss,这人专攻证券交易法,成名甚早,早在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就进入罗斯福总统所成立的「证券管理委员会」服务。1952年,罗斯进入哈佛大学教书,并且写出煌煌巨着Securities Regulation。这本书是当年美国法学界,研究证券交易法的圣经,法学院老师所必教,学生所必读。直到现在,美国法学界还尊称罗斯教授为 “intellectual father of securities law in the United States”,也就是「美国证券交易法之父」。

  罗斯教授所写的证交法着作,后来不断再版,不断改写,其条文见解被美国法庭引用数百次。其中,光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就引用了50次。此君曾在美国联邦证管会(Federal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服务,协助证管会对付内线交易。名师罗斯是对付内线交易的专家,高徒赖英照谈内线交易的书籍,自然有其血统品质。

  罗斯教授生于1914年,逝于1997年12月,享年83岁,生前弟子无数,光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前后就有四位法官,曾在罗斯帐下受业。罗斯是赖英照博士论文指导教授,赖等于是罗斯在台湾的嫡传弟子,美国师兄当最高法院法官,台湾师弟也出任中华民国大法官,有这样的弟子,「罗斯学派」还真是不含煳。

  罗斯其人,我没见过,只听台湾几位哈佛校友说,罗斯当年很器重赖英照。不过,还有两位哈佛名师,我曾亲见过,这两人对赖英照都有很高的评价。

  大约民国77年,还是78年,有天下午,财政部来了个美国人,身量挺高,两眼炯然,精湛放光,有如鹰眼,一看就知道是一号人物。后来稍微打听,得知此人是Jerome Cohen,中文名字叫「孔杰荣」。

  这人在台湾极有名气,也是哈佛大学法学教授出身,那天不知为了什么事,跑到财政部来,我当然要了解。后来发现,孔杰荣去了六楼,见赖英照谈事情。双方谈了什么事,现在年代久远,我早已不复记忆,但我清楚记得,那天孔杰荣谈完事情,离开关政司长办公室后,我曾趋前询问他此行目的。他没回答我的问题,但对我说﹕「赖司长是杰出的哈佛校友,哈佛以这种校友为荣,我到台湾来,专程来探视赖司长。」

  还有一位哈佛老教授,也对赖英照印象深刻。

  民国81年秋天,我奉报社派遣,赴波士顿公干。哈佛大学除了正规学制以外,还有若干短期班,其中,有个短期班为国际租税班,英文名称为“International Tax Program, ITP”,当时几位财政部熟识朋友,正好在哈佛国际租税班,于是,联手在哈佛大学斜对面的中国馆子常熟饭店,设宴替我接风。

  席间在座者,还有哈佛大学教授欧德曼(Oliver Oldman)。此人长期主持国际租税班,台湾极多财经大员都是他帐下弟子。那天晚上,欧德曼畅谈台湾诸弟子行谊,他讲我记,随后将欧德曼谈话内容,撰成专文,刊登于台北《工商时报》,并收录于拙作《财经大员的私房故事》。

这篇报导当中,欧德曼谈到赖英照的部分,全文如下﹕

  几十年来,我所见过的台湾学生中,赖英照是最聪明的一个。赖英照没有参加国际租税班,他是到哈佛法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也修了一些我开设的税法课程。

  赖英照极为聪明,在他停留于哈佛的三年间,我试着彻底了解他这个人,但是,他的内涵太多,我一直不能深入了解。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罗伯?克拉克(Robert Clark)曾对我提及,赖英照绝顶聪明,在银行法规上研究有成。

  这几年我常到台北去,接触过许多人,慢慢地我才发现,赖英照有相当的影响力。很多事情,他都在幕后(behind the screen)发挥作用,他真的是我所见过最聪明的台湾留学生。

  几位哈佛老教授对赖英照的评价,绝非谬奖,事实上,后来有几件事情,证明赖英照的确有「多面手」的本事。

  民国77年9月,财政部宣布恢复课征证券交易所得税,酿成了相当大的风暴。当时,赖英照还是关政司长,此事本非其主管业务,但就我所知,他曾侧身其间,协助部长郭婉容,处理证所税风暴。

  次年,民国78年5月,中华民国首度派遣正式官方代表团前往北京,参加亚银年会,财政部关政司长赖英照,亦随团前往。这显示他在关政司长任内,已经逐渐参与内地税与金融领域决策。

  亚银年会两个月之后,他升任常务次长,再过一个月,他又升任政务次长。政次任内,他荣获美国艾森豪奖金,在民国80年赴美国考察数月。那次考察,他刻意以美国金融业为研究范围,兼而钻研探讨台湾金融体制。

  前文所述,哈佛大学法学院长罗伯?克拉克,对国际租税班教授欧德曼所言,「赖英照绝顶聪明,在银行法规上研究有成」,指的就是这段期间的事情。

  赖英照后来转任台湾省财政厅长、副省长,掌管省府旗下庞大金融事业,专业范围更加扩大,在证券、关税之外,更及于金融。他甚至还写了本书,名为《台湾金融版图之回顾与前瞻》,通澈探讨台湾金融机构来龙去脉。倘若不了解他的背景与资历,初识者实在很难弄得清楚,他到底是证券学者?还是关税老手?还是金融行家?其实,他每样都很精通。

  多少年的行政工作,从关政司长,到常务次长、政务次长,到财政厅长、副省长,赖英照公务倥偬,像陀螺般忙得团团转,却还是能挤出时间,在学校口述讲座,在书房执笔为文,学术成绩还是点滴可见。

  后来,他出任大法官,行政业务减轻,就更能专注于着书立论。民国89年间,台湾第一份网路原生报《明日报》诞生,我居间主持笔阵,四处邀稿,赖英照鼎力相助,开设专栏,每週一次撰写短评。这些短评都是针对特定金融、证券问题,一一提出对策,谠见高论极为可观。

  甚至,那年10月,张俊雄内阁成立,赖英照出任行政院副院长,公务空前繁忙,他还是信守承诺,写完事前承诺的短评专栏。

  行政院副院长之后,赖英照回归司法院,继续担任大法官。几年来,他优游学术,静心着述,去年出版的《最新证券交易法解析》及最新出炉的《赖英照说法——从内线交易到企业社会责任》,就是这几年潜心学术的结晶。

  翻阅这本书的原稿,彷彿时光重回当年,狭窄的木头地板司长办公室里,摆着布套起毛的一组旧沙发,金色的夕阳,从玻璃窗外飘洒进来,赖英照对着一群记者,起劲地开讲。俐落的逻辑,简洁的语气,精准的用词,间或杂以起落的手势,赖司长用大家都听得懂,也听得有兴趣的话,正讲着一件错综复杂的事情。

  先是交代背景,然后铺陈现状,一刀割出一片横切面,让大家都看清楚隐蔽深藏的问题本质。然后,点是点,线是线,面是面,告诉你什么是什么。然后,再划出几条可供选择的处理路线,告诉你每一条路线,会走到什么样的结局。

  以前,听他这样讲;现在,看他这样写。赖英照说法,说的不仅仅是法律之法,也说的是他的看法,以及解决的方法。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借花献佛
游美月

  邀请赖英照大法官写文章、出书,不是件太容易的事,一来他律己甚严,做不到绝不轻诺,二来他字字斟酌,没有把握不愿出手。因此,商请他在《经济日报》开个每周见报的专栏,就磨了大半年;专栏见报了,读者回响极大,联经出版公司前发行人刘国瑞先生设宴洽谈出书事宜,赖大法官不好拒绝,却也没有点头。

  专栏不出书,苦了不少「粉丝」,总有读者频频来信催促,有位台大的学生,每周从《经济日报》剪下专栏并贴成专册,还要到了赖大法官亲笔签名呢。今年二月,赖大法官终于点头出书,真的让我们高兴了好久,今年四月二十日是经济日报四十周年社庆,《赖英照说法》能在四月问市,可说是送了经济日报一份大贺礼,我们将这本书纳入经济日报四十周年「名家精选」的系列丛书,借花献佛,与《经济日报》的读者分享。

  过去赖大法官的书,大都是为了教学而写的,是公司法、银行法或证券交易法相关的法律书,如早期的《证券交易法逐条释疑》,是法学院商学院师生熟悉的教科书;去年初他最新的作品是《股市游戏规则——最新证券交易法解析》,以实务判决加上最新的法令见解,目的就是让学生、投资人及执法者对股市金钱游戏有更深入的了解;最特别的一本书则是《台湾金融版图之回顾与前瞻》,这是他任台湾省财政厅长时期的着作,详细蒐集金融业发展的始末,引据考证详实,是一部难得的台湾早期金融史,当年《经济日报》也曾系列刊载。

  《赖英照说法》的文风则截然不同,除了法家讲求的严谨、专业,用心的读者将很难不被文章里所隐含佛家对世事的洞悉及儒家对社会的热情感染,认识赖大法官多年,我认为此书虽名为《说法》,却更见他藏在法律之后的真性情。

  这本书的书名,赖大法官原本属意「思无邪」,《论语》:「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认为,思无邪就是开诚布公,信实无欺,企业如果不重伦理,再严的法令也规范不了企业做假帐、操纵或内线交易等层出不穷的弊端,他说:「市场规范不能只靠法令啊!」对照当前企业弊案频传,多家公司负责人涉入内线交易疑云,让人对企业诚信更加迫切期待。

  从思无邪出发,赖大法官在书中剖析内线交易的法令见解,详述公司治理的精神,最后谈到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三大主轴一以贯之,意味深长。企业社会责任是欧美国家新近热门的话题,赖大法官遗憾台湾在这方面谈得太少,股神巴菲特捐出大半私人财富做慈善公益,今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在贫穷的孟加拉创立乡村银行助穷人脱困,都让赖大法官感触颇深,在企业社会责任章节中,他提问:公司的经营者究竟为谁而经营,只为股东的利益?还是为社会公益?或是如古罗马拱门上的双面门神,既为股东,也为社会?

  《经济日报》走过四十年,一路见证台湾经济的发展,更陪着企业转型成长,从追求股东最大利润,到展现企业社会责任,《赖英照说法》一书,有如暮鼓晨钟,更像馨香朵朵,借用这份厚礼,献给企业领航者以及《经济日报》的读者们。

(作者为经济日报总编辑)

自序
思无邪
赖英照

  写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经常浮现王国维(1877-1927)《人间词话》的一段文字: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晏、欧诸公写的是儿女私情,静安先生把它借来说明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三个阶段:从立志时的徬徨、孤独,到志向既定之后,荜路蓝缕,勇往直前的奋斗,到最后成功时的惊喜甜美。这样的转借,虽然距离原词的意涵有十万八千里之遥,但仍然贴切优美,深刻动人。

  台湾有数以万计的企业,光是上市、上柜公司就有一千多家。这些企业,从无到有,不论是第一代的创办人,还是后续的经营者,不知道曾经捱过多少「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困顿时光?如今蓦然回首,「那人」风华正茂,营利之外,更兼行善,为成就「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社会做出贡献,令人钦羡不已。

  然而也有少数企业,枝繁叶茂之后,却在红尘歧路中迷失了。蓦然回首,「那人」形容憔悴,在内线交易、掏空资产、财报作假的漩涡里不能自拔,几十年辛勤建立的基业,一夕瓦解,员工顿失依凭,投资人血本无归,市场为之失序。看到这种景象,就更令人感慨与惋惜。

  面对企业弊案,有人主张要严刑峻法,以吓阻犯罪。但刑罚制裁能不能让犯罪绝迹,一直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无论如何,如果有人存心为恶,再好的典章制度,都会百密一疏。法令的执行,制度功能的发挥,还是要有厚实的企业伦理做基础,才能克竟全功。股票市场的法令,尽管千条万条,都是建立在开诚布公、信实无欺的基本原则之上。

  这本书从内线交易、白领犯罪、公司治理谈到企业社会责任,如果用一条线串起来,那条线也是开诚布公和信实无欺。在美国,整部内线交易的法制,是建立在禁止欺骗的条文上面,而财报作假、操纵市场及掏空资产的伎俩,也都不脱欺骗的本质。企业伦理的提升,不但可以防范弊案于未然,更能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

  《论语》里头有一句话:「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总共305篇,孔子读完之后,用「思无邪」一句话,总括《诗经》的精神。所谓「思无邪」,用在儿女私情,是真情流露,永不噼腿;用在股票市场,就是开诚布公,信实无欺。如果有厚实的伦理基础,股票市场不必是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地方。市场中人,可以在追求私利的同时,实现公益的目的。

  这本书尝试把硬梆梆的条文,和枯燥乏味的法律概念,用通俗浅白的文字表达出来,让更多不是法律专业的人士,认识证券法律,并因而免于误触法网。这本书也尝试让读者在认识法律条文的同时,思考人文和伦理的课题,共同为企业伦理的重建,及法令的信实执行,增添有利的条件。

  本书能够问世,要感谢游总编辑美月的热诚邀稿,以及刘发行人国瑞和颜副社长光佑的催生;没有他们的诚挚邀约,这些文字不会出现。

  承于院士宗先、许教授士军、孙校长震、游总编辑美月和老友王骏先生慨允推荐、赐序,为本书增加许多光彩,笔者衷心感激。本书写作期间,承宋宗信先生、张正先生、王家英女士、徐碧华女士及陈美珍女士提供诸多协助;李逸川先生帮忙打字校对,特此志谢。

  最后,更要感谢我挚爱的家人——岳母、惠娟、韦宏和长年不辞辛劳,为家庭付出心力的哥哥姊姊们。他们的支持与鼓励,给了我源源不绝的力量。

2007年4月5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被它厚重的篇幅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它不像市面上许多快餐式的读物,而是散发出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我最期待的是书中关于“内线交易”部分的论述。在我看来,内线交易是资本市场最大的毒瘤之一,它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让普通投资者付出高昂的代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内线交易的种种表现形式,不仅仅是那些耸人听闻的大案,更包括那些隐藏在日常交易中的微妙行为。我想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信息被界定为“内幕信息”,交易者在什么情况下会触犯法律,以及监管机构是如何识别和打击这些行为的。我想通过这本书,能够建立起一套清晰的认知框架,从而在自己的投资行为中规避风险。当然,我也关注本书在“企业社会责任”部分的论述,虽然这部分和我对内线交易的兴趣有所不同,但我相信,一个优秀的企业,必然是在道德和法律的框架下,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社会和环境的。我希望作者能够给出一些成功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案例,并分析它们是如何在实现商业目标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

评分

我拿到《赖英照说法:从内线交易到企业社会责任》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赖英照说法”这个标题,它暗示了这本书将带有作者鲜明的个人观点和深刻的法律洞察。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内线交易的,在他的眼中,这种行为的危害究竟有多大,又该如何从法律上进行最有效的遏制?我设想,书中可能会引用大量国际上相关的法律条文和司法判例,对内线交易的定义、构成要件、处罚措施进行详尽的解读。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内线交易的“灰色地带”,以及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应对新型的内线交易行为。另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话题也让我跃跃欲试。我希望作者能从一个法律人的视角,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基础是什么,企业在哪些方面承担着法律规定的社会责任,又在哪些方面是出于道德和伦理的自觉。我期待书中能够列举一些中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典型案例,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在环境保护、员工福利、社区回馈等方面,企业可以做些什么,又应该如何做得更好。

评分

拿到《赖英照说法:从内线交易到企业社会责任》这本书,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个睿智的长者,坐在书桌前,娓娓道来,将复杂的法律条文和商业实践,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我尤其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一部分充满好奇。在当今社会,企业不再仅仅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使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演进历程,以及它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具体体现。我会期待看到书中对于企业如何平衡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分析,以及在面对环保、人权、公益等议题时,企业应该采取的策略和行动。或许,作者会引用一些跨国公司的案例,展示它们如何通过创新性的商业模式,将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战略之中,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也会关注书中是否探讨了政府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角色,例如通过立法、税收优惠或公众倡导等方式,引导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赖英照说法:从内线交易到企业社会责任》立刻吸引了我,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法律与商业的交叉领域很感兴趣,特别是像内线交易这样触及商业伦理底线的议题,以及企业社会责任这样日益受到重视的议题。赖英照先生的名字本身就具有一种权威感,他的论述想必深刻而富有洞察力。我设想这本书会是一次严谨的法律分析,深入剖析内线交易的构成要件、法律后果以及如何有效规制,可能会引用大量的法律条文、判例和学者的观点。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包括环境保护、劳工权益、社区参与等多个维度,并分析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法律在此中的作用。或许,书中还会将这两者联系起来,探讨合规经营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手段促进企业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对商业实践和法律规范都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我渴望从这本书中获得更系统、更专业的知识,更深入地理解法律在维护公平市场秩序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书中的论述风格我预设会是严谨、逻辑性强,并且可能包含一些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法律概念。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赖英照说法:从内线交易到企业社会责任》听起来就非常“硬核”,充满了专业性和深度。我特别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从内线交易到企业社会责任”这样一个跨度很大的主题。在我看来,内线交易是赤裸裸的违规行为,而企业社会责任则是一种更为主动、更为高尚的追求。我很好奇,作者是否认为这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或者说是某种递进的关系。比如,是否一个不遵守内线交易规则的企业,也更难真正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内线交易的法律根源和危害,分析其对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一些关于防范和打击内线交易的建设性意见。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我希望作者能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阐释企业社会责任的时代意义,以及它如何成为企业赢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或许,书中还会涉及一些关于企业治理、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的探讨,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一个优秀企业的运作模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